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論文1 高中語文不應當僅僅是一門讓學生獲取知識的“工具性”課程,而應當成為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園地。高中階段是學生全面成長和發展的階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當引起對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人文精神論文3篇,供大家參考。
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論文1
高中語文不應當僅僅是一門讓學生獲取知識的“工具性”課程,而應當成為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園地。高中階段是學生全面成長和發展的階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當引起對人文精神重要性的普遍關注,應當通過教師的引領,對教材人文精神的挖掘,多種教學模式的應用,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幫助他們形成完善的人格,養成較高的人文素質。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內容意義
人文精神既是人類通過交流、傳播人類價值的精神文明知識體系;也是個人提高自身價值觀、人生觀、個人修養與道德,完善自身素養的重要精神財富。人文精神對個人乃至人類都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是人類物質文明的保障,精神文明的體現,人文精神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精神的培養十分重要,要提高國人的人文素養,就要從學生抓起,要從小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高中生處于精神和思想全面發展的階段,要想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實現教育的最終目標,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加強人文精神的影響和熏陶是勢在必行的,也是極有意義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因為特有的人文精神,才作為萬物之靈而存在。人文精神關注的是人類的自我關懷和對歷史遺留的各種精神文化的珍視,是人類形成民族、地區和種族特有文化的精神來源。同時,人文精神也是一個地區和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衡量標準,是一個國家和人民人文修養水準和地位的體現,更是一個國家發展過程中人文教育水*的體現。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融人人文精神培養不僅僅是個人,也是一個國家教育水*和人文精神水*發展的迫切要求。為了提高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普遍提高人們的人文素養,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加大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養力度,提高學生的自主人文意識。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方法
1.在語文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
高中語文是各門課程中最富有人文精神的一門課程。高中語文課本是經過多位漢語語言學家共同商討、編輯、審定而成的,其內容豐富,涉獵廣泛,有創新精神。除了初中的語文基礎知識以外,高中語文在內容和思想上都有升級,更加注重對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以及人文精神的傳達和領悟。因此,語文教材作為一個很好的人文精神載體,其中承載的是祖祖輩輩的精神思想和文明積累,承載的是未來精神文明的創新和發展路途。所以,在語文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挖掘人文精神不僅可行,而且效果會更明顯。例如學習《論語》時,可以教給學生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時也應講解孔子的儒家思想和治國之道,講他的小故事,講他偉大思想的形成過程。這樣不僅吸引學生,而且也會引導學生思考孑L子思想流傳古今中外的原因和他的人文精神魅力,讓學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染,并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文思想傾向。
2.在教育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
教師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參與者,要在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他們的人文精神,這要求教師在課程結構的設計上,更多地融人人文精神的相關概念和思想。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重復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通過更多的對人文精神的提及和宣揚,讓學生關注人文精神,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人文精神思想結構。同時,教師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自身的人文素質培養是很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學生的行為和認知。因此,教師自身應當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和人文水*。在日常的授課過程當中,語文教師要有高尚的品德,寬容和*等的觀念,才能給學生做出示范和榜樣,成為學生競相學習和模仿的對象。例如在分析清代小說《紅樓夢》時,可以講曹雪芹的文筆功底和詩詞精粹,也可以告訴學生人物形象所反映的時代背景和代表的人文思想,還可以講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故事反映的的是新思潮的脈動。學生自然會跟隨教師積極思考,思考人類在歷史文明的長河上的掙扎和進步,進而在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作品和人物,這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3.通過多種方式進行人文精神培養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涉及到人文精神思想和觀念的地方有很多,教師只要有提高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意識和一份無私奉獻的精神,就能抓住更多的教學機會,通過更多的方式,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
如江蘇高考中有這樣的要求:學生要閱讀十部名著。這是變相地督促學生*時多讀書,因為經典名著中不僅有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更多的是人類通過自己的行為和意識,經過不斷的探索,表達出的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思考。學生在*時的練習中對多種文本的閱讀可以幫助他們看到不同的世界和不一樣的天空,可以了解到這個世界的千奇百怪和豐富多彩,可以豐富自己的思想,讓自己在欣賞的過程中形成個性化的認知和感悟。這些作品會為高中生的奇思妙想營造一片廣闊的天空,讓他們在精神文明的國度上自由翱翔,成為一個思想豐富的人。
再如:語文課堂上最常見的就是漢語語言文字,這是我們的祖先幾千年的思想文化結晶。因此,語言的魅力和傳達文化精神的力量是不可小覷的,教師應當特別關注語文課堂作文中人文精神的培養。文字是具有生命力的,一篇文章能夠反映出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思想心態等很多人文精神關注的領域。因此,在漢語寫作中,教師應當倡導自主意識,強調文章對內心狀態的表達,要求學生寫出自身的真實想法和觀點。教師也可以此來了解學生的內心成長動態,因為一篇文章代表的就是一個人格,只有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狀態和需求,才能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鼓勵和激發學生的人文精神,更好地進行人文精神的深入培養。
總之,高中語文教學傳播的不應當僅僅是知識,同時也應當包含人文精神。雖然現在人文精神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還不夠。要想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對人文精神給予更多的關注,與時俱進,創新教學方法和理念,運用更多的教學方式,教學過程中融人人文精神元素,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注重學生的人格塑造,結合語文知識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思想熏陶和培養,只有這樣,才能為國家培養出真正具有現代眼光和創造力的人才。
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論文2
摘要:現階段,隨著我國新課程教育改革方案的實施,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逐漸成為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結合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實際情況,語文教師應深入分析如何在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本文將簡要分析,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方面的相關內容,旨在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促使學生全面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關鍵詞:高中語文;人文精神;滲透思考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弘揚和培育學生民族意識,是語文課程目標的內容之一。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出高中語文課程的自身優勢,通過語文課程獨有的魅力,促使學生感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樹立健康全面的品格,逐漸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同時,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應重視人文精神的滲透,使學生可以全面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思考,是語文教師應重視的教學內容之一。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意義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有利于語文教師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之可以更好的適應學習生活,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一般情況下,所謂人文教育,主要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可以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方式,其實質是人性教育,核心內容是涵養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和人文精神滲透的有效方法,幫助學生更好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進而實現高中語文教學目標。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為了有效的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進行人文精神滲透,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結合語文教學的目標和內容,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活動,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其中,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包括:樹立人文語文觀,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營造人文文化的教學環境,滲透人文精神;實施人文評價,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等內容。
(一)樹立人文語文觀,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環節,為了適應新課程教學改革提出的標準,高中語文教師積極轉變傳統的語文教學觀,逐漸樹立科學的、以人為本的現代語文教學觀,從語文教學的本質、語文教學評價與考核等方面重新建構基本價值體系,不斷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和人文修養,培養教師實施文化教育、陶冶人文精神的能力。通過樹立人文語文觀,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的方式,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其學習能力。因此,樹立人文語文觀,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有利于語文教師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
(二)營造人文文化的教學環境,滲透人文精神。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營造人文文化的教學環境,滲透人文精神,是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活動,要求語文教師重視師生多向信息溝通的過程,師生*等交流與對話,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實現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因此,營造人文文化的教學環境,滲透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師應重視的教學策略之一。
(三)實施人文評價,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
在實踐教學活動中,依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施人文評價,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促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各項學習活動中,有利于其綜合素質的形成,對于其以后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除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還應關注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順應新課程教學改革提出的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更加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開展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環節中,語文教師應注重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積極滲透人文精神,逐漸培育學生擁有健全人格,促使其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向學生滲透人文精神,具有積極的發展意義。
參考文獻
[1]朱玲玲.人文精神滲透問題管窺高中語文教學的[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7,(7):110-111.
[2]李婷婷.淺談高中語文課程中人文精神的培養[J].新課程下旬,2017,(7):278.
[3]趙普枝.淺談高中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滲透問題[J].文理導航(上旬),2016,(5):17-17.
[4]龍雨.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2.
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論文3
從我們感受到的語文教學實際情況看,語文的內涵在趨向窄小,課堂教學活動內容多是語言、語境、語體,以及適應達標所設置的可操作目標教學等,而對與它相對應的語言以外的文化意蘊的關注較少。所以有識之士稱,人文性在減少,語文教學在呼喚人文精神。
什么是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關系又如何?于漪老師說:“漢語言文字不是單純的符號系統,它有深厚的文化歷史積淀和獨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漢語和其他民族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個統一體的不可分割的兩個側面。沒有人文,就沒有語言這個工具;舍棄人文,就無法掌握語言工具。”就是說,離開人文性就無從談工具性,工具性必然通過具體的人文性表現,沒有什么抽象的工具性。
近若干年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似乎也受到文學和哲學理論上的“語言就是一切”的所謂解構的后現代主義的一定影響。其實稍有常識的人都明白,*語文不應只偏重語言,較多強調工具性,因而語文內涵小為文章學,寫作學,修辭學等,其可以理解的原因是應試,幾乎整個教學過程受制于中考高考。究其實,語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維的直接現實,它是中華民族極其豐富的人文精神的薈萃。每一篇目,特別是那些名家名篇,確實奇妙無比,它充滿我們民族風俗、倫理、審美和思辨的活力,集我們民族智慧之大成,是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而決不是沉默無語的木乃伊。如若不認真繼承先輩留給我們的這份寶貴遺產,我們就是愧對作家及其作品了。
作家們是怎樣完成這些視同他們孩子、生命的大作的?是他們的靈與肉。有的一輩子就寫那么一部或幾篇,作品是他們人生的升華。最有影響最有藝術生命力的久盛不衰之作,肯定是作家傾全部生活積累和心血所作,當然也是作家思想和人格的魅力所在。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故而有“滿紙荒唐言,一 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的感慨。現代文學巨匠魯迅這樣來形容他走過來的艱辛的文學之路:“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血。”“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自覺瘦弱,也以為快活。”
課文是作家以身家性命換來的藝術生命,是不朽的。我們作為“傳人”,要把這兩種生命的真諦加以體悟和感受,要把它傳達出來又傳授給學生,這僅靠字斟句酌地提問“為什么這樣表達”的`思考是遠遠不夠的。頭等要緊的是弄清其所承載的全部內容、情感信息和深層意蘊。駒篇《背影》為例,此作注家甚多,而供師生使用的相當一些教學參考資料過分沉湎于詞句的直白釋義,卻疏于對《背影》的整體把握。葉圣陶先生認為朱自清先生詳寫父親買橘子和下車走去混入來往人群的里頭,在南京游逛一天則一句帶過。有父親過鐵道的描寫,有不多的然而很有味道的語言描寫,作者請父親回去的當兒,父親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在買來橘子將要上車的當兒,父親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在走了幾步回過頭的當兒,父親說,‘進去吧,里邊沒人。’這里頭含蓄著多少憐惜、體貼、依依不舍的意思!我們讀到這幾句話,不但感到了這些意思,還仿佛聽見了那位父親當時的聲音。”(以上意思及引文見葉圣陶的《文章評改》)以上同時又為實寫,在“撲撲衣上的泥土”下面的“心里很輕松似的”一語是作者眼睛里看出來的,都是別人很難體會出來的,所以又是必需的虛寫,這就把父親極情愿去做而又做好了的心情完全明白了。
所有詳略虛實這些表現手法,都服從于文章這樣的主旨,“把父親的背影作為敘述的主腦,從其間傳出父親愛惜兒子的一段深情,”(葉圣陶語)即做父親對兒子的親子之情,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作者自始至終以愧疚的心情和口吻出之,這樣既反襯了父親如此這般的疼愛兒子,又傳達出兒子對父親在家庭困頓之中仍念著自己的深深的感激,從而深沉而又酣暢地表現了朱自清先生的人子之情。
孔子的“父父子子”,是我們*幾千年來認定的倫理道德準則。孝敬父母,疼愛子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背影》的根本思想內容,這也應該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或人文精神很重要的內涵,在今天強調這些仍然很有規范倫理道德的現實意義。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在“為什么”上做文章,卻不在“是什么”即作品的旨歸及其涵蓋范疇下功夫,不善或根本不去挖掘、闡發和弘揚人文精神,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豈不是太言之無物因而蒼白無力了嗎?換言之,人文精神也是德育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
我們稱屈原為*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杜甫的詩作是“史詩”,魯迅是“民族魂”,就因為在他們身上及其作品里有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歷史積淀,他們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風格,尤其是屈子的雖九死而不悔的精神,杜工部的“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胸襟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追求,魯迅至死仍“一 個都不寬吮的硬骨頭,都是源自民族文化熏陶,最終又成為民族文化的一個部分,他們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他們的作品是我們民族的瑰寶,他們的作品表現了民族特有的風骨和美感。這些是語文教學應當重視的人文精神。
這里我們著重談談魯迅及其作品。
作為現代文學奠基人的魯迅,像歷代杰出作家一樣,他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無論是“達”還是“窮”,無時不“兼濟天下”,魯迅思考的持久和深遠無與倫比,例如對國民“劣根性”的思考,文化問題上的繼承和創新,特別是對待敵人和錯誤的觀點毫不妥協的態度,這些是魯迅的風采,是其雜文的重要內容,魯迅曾盛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實他自己的創作同樣是藝術精品,其獨樹一幟的雜文是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塊豐碑,堪稱出色而獨特的史論。
有兩件事給魯迅以難以磨滅的印象。一是到日本學醫,從幻燈片上看到日俄戰爭期間,*人做俄國人的偵探,*本人捕獲,要槍斃了,卻有一大群*人在圍觀。這在《藤野先生》、《(吶喊)自序》等文反復提及,足見給魯迅刺激之深,以至后來促成了魯迅棄醫從文的人生道路的重新選擇。另一件事是浙江嵊縣人王金發被他所釋放的殺過秋謹的謀主所加害。關于王金發其人,魯迅在曾收入過語文課本的《范愛農》一文里提到過,而在《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里,王金發被害公案成了魯迅“痛打落水狗”這一立論的極有份量的事實基石。
應當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我們對這一事實和立論的關系的解析,不宜止于一 般論據和論點的的關系。這里表現了魯迅一種持續而深入的思索,這烙印于心靈深處的一個歷史教訓,簡直夢縈魂牽,表示了魯迅對民族命運的一如既往的關切,同樣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歷史的積淀,這種憂患意識和熾熱情懷,正是我們民族獨特的文化心理特征。這是魯迅作品中不容忽視的人文性。魯迅的思考在螺旋式推進中發展,終于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義到*的思想飛躍,這一切都毫無例外地反映在他的創作乃至譯作中。魯迅的思想歷程始終和民族、時代同步,所以如果說魯迅的小說可以當作歷史來讀,那么他的雜文視為別具一格的現代史論無疑當之無愧。
前已論及,由舊民主主義革命上溯,由王金發血的教訓而及許多血的事實,針對有人指責革命者“嫉惡太嚴”“操之過急”的叨叨不已,魯迅沉痛而深刻地指出,“漢的清流和明的東林,卻正以這一點傾敗,論者也常常這樣責備他們。
殊不知那一面,何嘗不‘疾善如仇’呢?人們卻不說一句話。假使此后光明和黑暗還不能作徹底的戰斗,老實人誤將縱惡當作寬容,一味姑息下去,則現在似的混沌狀態,是可以無窮無盡的。”魯迅從殷鑒不遠的史實分析入手,以其敏銳的政治嗅覺,提醒人們不要忘記血淋淋的階級報復,不能對敵人姑息遷就,這雖逆耳卻又是誠懇的忠告,正是魯迅雜文戰斗力量之所在。出色而獨特的史論色彩,是魯迅雜文有別于他人的顯著的藝術特色,有史實的史識,語言幽默,內容寓莊于諧,所以魯迅雜文卓有建樹。這種特有的風格,又富有西方尼采那種哲理,這顯然得益于作者中西合璧的深厚的文藝修養。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當然也不是表現了魯迅對某一次變革或改良的痛惜,甚至也不只是對當時的章士釗、林語堂、楊蔭瑜妥協態度的不滿,而是對根深蒂固的“費厄”(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民族劣根性?)氣味甚濃的“中庸之道”的反思。魯迅不是專治歷史的,然而他研究、評論歷史事實,總有著鮮明的現實目的,他迥然不同于在故紙堆里討生活的“學者”。例如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的文章,也不僅是為先生廓清迷霧,列出功過是非,以正視聽;而更重要的是表現懇切期盼革命者要革命到底,不要只拉半截子革命車,應該效法先生早年的銳氣。
近現代史上有影響的事件還有徐錫麟被害、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等。對這些事件,魯迅均以莊重的史家筆法,或融入小說以警世人,或切入雜文直接剖析,總想讓這些教訓轉化成思想庫里的寶貴財富。及至晚年,當譯完西班牙作家阿巴羅哈小說時,魯迅還想起少小時1894年中日戰爭之際,明明前線吃了敗仗,*海軍全軍覆沒,民間竟還流傳著劉(永福)大將軍用法術大破日本海軍的荒唐故事。魯迅的傳世之作《阿Q正傳》的創作思想最早便是從這萌生。魯迅的作品就是這樣的基于對許許多多歷史事實的深入觀察、認真思索和長期積累的產物,是緣于現實的有感而發。
讀魯迅作品,你會覺得魯迅從遙遠的歷史源頭走來,一直走到我們中間,走到現實生活的矛盾沖突中,走到人們的心里。魯迅就是這樣的跟我們血肉相聯,魯迅作品的活力來自它深深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所以它有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這也就是魯迅作品的人文性,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吸引人們的是五彩斑讕的內容,是不可抗拒的邏輯力量,是耀人心目的思辨色彩和審美情趣。
總起來說,和其他學科教學一樣,語文教學不應該只為應試而存在。它要真正擔負起培養人提高人的素質充實人的修養的責任,強調工具性(這比較容易考查)的同時,務必也充分注意到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這雖然比較難考查,卻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可舍棄,因為舍棄人文性,工具性也無從談起,這就“兩敗俱傷”了。作品是人文精神的一種載體。鑒于種種原因,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在變弱是事實,我們必須給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以應有的地位。
推薦訪問:培養學生 人文精神 語文 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人文精神論文3篇 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論文1 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論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