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科學精神 喜迎建黨百年作文3篇
傳承科學精神 喜迎建黨百年作文篇1
給李蘭娟院士寫的“半”封信
尊敬的李蘭娟院士:
見信問好!陽春三月寫這“半”封信,是希望你接受一份來自鄉村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全心全意地祝福。我們并不相識,但是,我們又勝似相見過。
“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2月2日,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你來到了武漢。年過七旬的你凌晨4點下火車,吃過早餐就接著開會。在收治危重患者的定點醫院不分晝夜地工作,普及對病毒的認識、與醫護人員共同商討診療方案,甚至每天就睡3小時……無數網友淚目喊話:“李蘭娟,我愛你!”。
愛“伊”,因為你懂“疫”。李院士,我第一次知道你,是在一則官方報道上。報道上說,17年幾經風雨,國難當頭時,仍白發相見。說的就是你與鐘南山。你被稱作這17年里,唯一可以和鐘南山齊名的人間“圣醫”。你們臨危受命,率兵出征;如今武漢疫情危在旦夕,再度領銜,還是你們。鐘南山84了,開往武漢的動車上,他是“最美逆行者”;而在除夕夜迅疾趕路,迅速抵達防控一線的你,亦是我在這個嚴峻“冬日”里見過最美的身影。你已經73歲了,含飴弄孫的年紀,還在為這片再遭劫難的神州大地殫精竭慮,不辭辛苦。
“歲月不居,光陰難留。”時光從來不饒人,當鐘南山再遇你時,兩個老人,就是我今年最大的淚點。“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人生不知道還有多少個17年,能留住這些白發暮年的人民英雄。但是,有的人,真的光活著就是“寶藏”。
李院士,你是1947年出生于浙江省紹興縣夏履鎮的夏履橋村。你的家鄉是典型的魚米之鄉,也是戰亂之地,出生在那個年代里的人,眼里都見過斑斑傷痕。你從小就展現出了非凡的聰慧和堅韌。因為家境貧寒,你的初中,曾有一段時間是輟學在家讀的,一邊干活養家,一邊自學。就在這樣的環境下,你仍然展現出了驚人的努力與天賦,中考后,你被省重點中學——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學(現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破格錄取。家里只有5元錢的你,在這個時候受到了太多人的幫助。教過你的紹興一中老師,專程從紹興城趕到夏履橋山溝,力勸你繼續讀下去,杭州一中及鄉村眾人,更是一直盡力扶持,支持你讀完了高中。生活雖苦,但是這人間的善和難,卻早早刻在你的血液里。
高中畢業后,你放棄了高考,響應上山下鄉號召,回歸了生你養你的夏履橋村,那個時候你高中畢業,已經算是少有的知識分子,鄉里安排的,是到夏履中學做代課老師,你卻在教書之余,自學成了一名“赤腳醫生”,守護著家家戶戶因常年貧苦落下一身病痛的鄉親。你將整本經絡書背得滾瓜爛熟,步行千里聯系浙江省中醫院自學。沒有設備,就學最簡單的針灸;缺少藥物,就親自嘗百草,半年多時間里,幾十種藥材爛熟于心,足跡踏破荒山野郊。在你做“赤腳醫生”的日子里,全村400多戶,無論哪家有人生病,你都會風雨無阻、披星戴月地上門診治。一定是因為這段艱難的鄉村游醫史,所以才有后來那么多敢為天下先的壯舉。你說對嗎?
1970年,你被推薦到浙江醫科大學(現浙江大學醫學院)深造。那一年,你23歲,終于從中國最樸素、最艱難的民間,一路野生野長,光芒四射,來到了堂堂正正的醫學圣地。
中國曾被稱為世界第一乙肝大國,這個傳染性極強的病毒性疾病,曾經讓國內無數醫者怯步。上世紀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達80%,中國在肝炎治療的領域上,幾乎是禁區。第一個為此發聲的,正是你。你說,要在十幾年后讓我國徹底摘掉乙肝大國帽子!這一份聲明背后,是夜以繼日的挑戰和成千上萬與死神掙扎的乙肝患者。你曾回憶起這樣一件舊事:“當時,經常有肝衰竭的病人被送到醫院,病人家屬跪在我面前懇求救治患者,但是我沒有辦法。我們工作的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樣,進去的人很少能活著出來。”對于醫者來說,沒有什么比眼睜睜看著病人死去更為折磨。不甘心的你義無反顧地投身到肝炎治療這一難題中。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你給醫學做出的最偉大的答復。1992年開始,你及你的團隊已經開始對新生兒進行乙肝疫苗接種。不止乙肝疫苗,1996年,你及其團隊就創建出“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統(Li-ALS)”,使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轉率從11.9%上升到78.9%,開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療新途徑。為肝移植前、后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從談“肝”色變、感染即死亡的第一肝病大國,到如今,可預防,可治療,可控制……中國的肝醫學史上,將永遠記錄一位以身涉險,以一己之力挽救成千上萬中國人性命的女戰士。
愛“伊”,因為你懂“疫”。你不止是乙肝病者的福音,更涉足中國傳染病多個領域。無論是禽流感、艾滋病,還是2003年的非典病毒,亦或今日的新型冠狀病毒……可以說,哪里最危險,哪里病毒最猖獗,哪里就有你。早在鐘南山奔赴武漢之前,你已經埋首實驗室數日,正是你,以最快速度向國人呼吁:“病毒可通過口鼻飛沫傳染,病毒可通過酒精與高溫抑制。”你被稱作醫學界的鐵人,曾創下幾日不眠不休輾轉幾地救治病人的記錄;你亦是中國醫學界的良心,以一己之身,擋在了無數病毒張牙舞爪的第一線。
在抗擊病毒之余,你還在丈夫的支持下,從各自名字中取出一字,成立了樹蘭醫療集團,并創立了樹蘭醫學獎。你們夫妻倆每年捐出大量工資,鼓勵培育在醫學領域取得突破性創新成果的中國杰出醫學科學家。
在你擔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時,你還做過這樣幾件事:一是每兩年為農民進行一次免費健康體檢;二是全面推進浙江的合作醫療,將鄉村社區醫療報銷50%;三是實施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村民每人每年支出15元,就可以享受責任醫生免費上門服務4次,包括三大方面12項公共衛生服務。數據是冰冷的,我們卻能從中看到你真真正正在用一點一點愛的火苗,燃燒成無數人的希望。
如今,武漢疫情仍然嚴峻,但實時疫情地圖上,在一日比一日“退”紅。73歲的你還帶領著你的團隊,一刻也不松懈地在打著這場“不見硝煙”的戰役。我深深愛著你這個為國為民的女“神醫”,我會把你的精神傳授給我的學生們,讓他們懂得珍惜懂得學習。祝你及家人健康長壽,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李院士,這次寫給你的“半”封信,就到這里打住吧!為什么只寫“半”封信呢?因為我怕言不盡意,言不達意,說不全面。但愿你收信后,提出寶貴的批評意見。
此致
敬禮!
傳承科學精神 喜迎建黨百年作文篇2
國士無雙:致袁隆平院士的一封信
敬愛的袁老:
您好,“雖未蒙君面,卻受君大恩”,我很慶幸生在有您的時代,是您讓田野間充滿著金黃!是您讓田野間彌漫著豐收的喜悅!是您為中國人牢牢掌握自己的飯碗作出了突出貢獻!2021年5月22日忽聞您老去世的噩耗,霎那間心驟然停了,有一股淚水不知不覺打濕了眼眶。
“九州田地度春秋,三系雜交血汗凝”簡述了您畢生的成就,“圓了禾下乘涼夢,沙漠海灘種稻成”描繪了您畢生的宏愿。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中,您以稻稈為筆、以田野為紙、以心血為墨,在廣闊的中國土地上書寫出華麗動人的人生篇章。您以“為民生計”的情懷、“拼搏無畏”的精神、“創新實干”的擔當掀起了世界糧食的第二次綠色革命,讓億萬民眾告別了貧窮饑餓、讓中國人民端牢了糧食飯碗、讓中國民族能挺起腰桿屹立在世界之巔。
以青春年華澆灌夢想之芽。“你不能為了錢去努力,而是要為了理想而努力。”袁老您一生獲獎榮譽無數,最為您所津津樂道的是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雜交稻“覆蓋全球夢”。在夢里,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稻谷像葡萄一樣結得一串串,您和您的助手們一塊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涼。為了實現兩個夢想,您帶領著攻堅團隊日以繼夜的攻克世界水稻難題,一次次的失敗沒有把您打倒,一次次的成功沾滿了您的汗水!您以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澆灌了一方方貧瘠的土地,催生出生命的綠芽,您以自己高尚的為民初心滋養著祖國大地,鼓勵著世人砥礪前行。
以拼搏人生肩負興國重任。“把飯碗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一句承諾重諾千金。本當是頤享天年之際,90高齡的您依舊堅守著實驗所的“一畝三分地”,下地沾泥已然成為您必不可少的生活習慣、鄉野田間已然成為您揮灑汗水的奮斗戰場,你在田野間“揮斥方遒”的模樣依舊讓人神往。“生命不息、奮斗不止”是您對自己的嚴格要求,“穗滿遍地、造福世民”是您對祖國的承諾,您用自己拼搏奮斗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農業科研人,而今你桃李滿天下,一代代研究人員將沿著您的道路,肩負起偉大的興國重任。
以簡樸真言傳播科學致理。“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是您對當代青年人的勉勵。1964年,您坦然面對國內外質疑,以樸素求索的心靈,沖破經典遺傳學觀點的束縛,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成功選育出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而后您帶領團隊不斷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大面積示范每公頃產量從10.5噸不斷抬升到12噸、13.5噸、15噸,一次次的創新、一次次的突破讓中國站穩了世界第一產量大國的位置。您的成功不是“偶然”,您的成功是以淵博知識為田野、用辛勤汗水來澆灌、用升華靈感來滋潤、用靜等待機遇來豐收,您“務本崇實、修德精業”的精神內涵激勵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在科學求真的道路上求索進取、刻苦鉆研。
“有些人死了卻永遠的活著。”袁老,是您,讓人們不再挨餓、讓金黃把蒼白埋沒,如果天堂有您,那一定是滿是稻花香。
袁老,一路走好!
傳承科學精神 喜迎建黨百年作文篇3
寫給吳孟超院士的一封信
吳孟超院士勛鑒:
與您名字相連的,總是一串奇跡。因為祖國肝臟外科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您就毅然投入其中,將其視作自己一生奮斗的方向。您創造了中國醫學界乃至世界醫學肝膽外科領域的無數個第一,第一例成功的肝臟手術,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臟外科入門專著,中國第一具肝臟血管的鑄型標本……這無數個第一,無不見證著中國肝膽外科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卓絕探索,更記錄著國之大醫、匡危濟世的至高境界,在國際醫學界譜寫了屬于中國人自己的華麗篇章。在您從醫的75年里,大約有1.5萬名病人因為您而脫離了生命的絕境,您眼里的是病,心底的是人,您是我們的英雄。
游子戀故土,志士愛祖國。1939年,中國大地烽火連天,戰亂四起,人民流離失所,您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遠在他鄉的您,從馬來西亞毅然踏上回國、報國之路,在戰火轟鳴的年代,您無法支援延安的前線,便報考了同濟大學醫學系,選擇讀書救國。您說,自從見了共產黨和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就對共產黨特別崇敬,于是您立志要當一名解放軍的外科醫生,立志要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從醫,讓您的追求有了奮斗的平臺;跟黨走,讓您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您讓我們知道,在祖國需要的時候,要勇于挺身而出,將自己的奮斗方向與黨和國家的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為祖國的繁榮而戰,為民族的富強而奮斗。
您坐堂行醫,坐的是共產黨的堂,行的是老百姓的醫。2005年,您被推薦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候選人。在獎項委員會對您進行考核的時候,考核組成員想約您上午談話,您說上午有手術,建議安排到下午。起初有人猜想,這肯定是一位特別重要的病人。后來才知悉,病人只是一位與您素昧平生的河南農民,您想著早半天手術,不但可以早點解除他的痛苦,病人也能少交一天的住院費。您深知對很多人來說,就醫費用高昂,所以在日常行醫過程中,主張為病人節約,總是最大限度為病人減輕負擔。您不僅在學術上有卓越成就,還秉承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無私奉獻精神,為勞苦百姓蕓蕓眾生送去康復的希望。
九旬高齡,您依然奮戰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線。您認真負責的職業態度、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影響著一代代醫學學子,如同黑夜里的掌燈人,為孑孓獨行的人們照亮了前行的路。您身上閃耀著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的人性光輝,也引發了我作為基層人民教師和共產黨員在日常工作中的思考。牢記“立德樹人”的初心使命,傳播正能量,做年輕一代的引路人是我們作為年輕教師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雖然與您素昧平生,可您作為老一輩科學家和醫學工作者為新中國醫學事業發展的艱苦奮斗精神,我必將銘記于心;您那一顆樸實卻真摯的報國心,用一生踐行著的“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的仁心仁術理念,我必將時刻謹記。您的學生名滿天下,可您卻依然把他們當作小孩子教誨,“請記得醫藥是有時窮盡的,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您如苦行僧般的自我要求讓我們肅然起敬!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請您放心,作為后來人,我們必將不忘初心、堅定信念,延續您的精神血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上努力奮斗!您一路走好!
推薦訪問:建黨 作文 喜迎 建黨100周年傳承紅色基因做新時代好少年作文 踐行科學精神作文 弘揚科學精神作文 弘揚創新精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