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是九葉派詩人穆旦于1941年12月創作的一首現代詩。詩歌以“贊美”為題,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作為全詩的抒情基調,在中華民族抵御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最艱苦的年代,唱出了一曲高昂的民族精神的贊歌,流露出詩人對歷史恥辱的悲憫,對民族災難與命,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贊美黨誦讀經典作品4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贊美黨誦讀經典作品4篇
贊美黨誦讀經典作品篇1
莎士比亞經典作品導讀
——“世界讀書日”系列主題活動
前言
4月23日,對于世界文學領域是一個具有象征性的日子,因為塞萬提斯和威廉﹒莎士比亞都是在1616年的這一天去世。很自然地,1995年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選擇這一天,向全世界的書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勵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去發現閱讀的快樂,并再度對那些為促進人類的社會和文化進步做出無以替代的貢獻的人表示尊敬。199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次大會通過決議,宣布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和版權日”,簡稱為“世界讀書日”。 據資料表明,自“世界讀書日”宣布以來,已有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參與此項活動。在每年的4月23日,各國把讀書的宣傳活動變成一場熱熱鬧鬧的歡樂節慶。
為了進一步激發我校師生的讀書熱情,享受讀書的樂趣與收獲,同時也為了紀念莎士比亞這位最偉大的英語作家,我館在第19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將開展莎士比亞經典作品導讀活動。
本次莎士比亞經典作品導讀我們將詳細介紹莎士比亞的生平、主要作品、作品特色,并向各位老師和同學們重點推介莎士比亞的幾部代表作品。針對我館外文閱覽室收藏的紙本外文資源,推薦關于莎士比亞的館藏書籍,方便讀者借閱。希望通過這次對莎士比亞經典作品的導讀可以使各位讀者加深對莎士比亞作品的認識,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人 物 簡 介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杰出的戲劇家、詩人,是英國文學史和戲劇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他在歐洲文學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為“人類文學奧林匹克山上的宙斯”。他亦跟古希臘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及歐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稱為“戲劇史上四大悲劇家”。
1564年出生于一個富商家庭。他曾經在“文法學校”讀書,后因父親破產,中途輟學。21歲時到倫敦劇院工作,很快就登臺演戲,并開始創作劇本和詩歌。他不但創作了許多催人淚下的悲劇,他的很多出喜劇也是在英國舞臺上曾經上演過的所有戲劇中最引人發笑的。主要作品有《李爾王》(King Lear)、《哈姆雷特》(Hamlet,Prince of Denmark)、《奧賽羅》(Othello,the Moore of Venice)、《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等。此外他還寫過154首十四行詩和幾首長詩歌。這些詩歌不只是單純的敘述,而能觸及人類本性中最深層的部分,因此被很多人認為是英國文學史上的佳作。一般相信,莎士比亞的創作高峰期是在1585年到1610年這段時間內,但是確切的日期我們已經無法知曉。
本﹒瓊生稱他為“時代的靈魂”,馬克思稱他和希臘的埃斯庫羅斯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雖然莎士比亞只用英文寫作,但他卻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其劇作也在許多國家上演。他的作品是人文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主 要 作 品
一、早期作品(1590-1600)
我們可以將莎翁文學創作的這一時期稱為歷史劇或者喜劇時期(他在這個階段一共創作了十余部喜劇和九部歷史劇作品,并且也是莎翁作品人文主義思想的萌發時期)。這一時期的作品多數宣揚了人文主義思想,代表作品有熱情積極的《仲夏夜之夢》、懲惡揚善的《威尼斯商人》、英國社會群眾真實寫照的《溫莎的風浪娘兒們》、贊美純潔愛情的《無事生非》等。這些作品主要圍繞愛情、家庭與友情等話題,具有鮮明的抒情色彩,體現出莎士比亞對人文主義生活的向往。他在1592年創作的歷史劇《查理三世》深刻批判了封建階級的殘暴君主,贊美了新君主的開明,體現出當時人文主義中反封建的開明政治理念。
二、中期作品(1601-1607)
這一時期被稱為莎士比亞創作的悲劇時期(他在這一階段完成了八部悲劇作品),也是他文學創作的巔峰時期。由于當時英國封建社會的貴族階層與人民矛盾激化,莎士比亞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宣揚的人文主義思想與壓抑殘酷的社會現實具有鮮明的反差。因此,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增強了抨擊的力量。早期的喜劇風格也不復存在,被陰郁與悲憤的情感所代替,這些悲劇情感主要用來批判封建社會的種種黑暗現象,體現出莎士比亞對人文主義生活的向往與期盼。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王子是莎翁塑造的典型的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形象,一直處于現實與憧憬的矛盾之中。
三、晚期作品(1608-1612)
這一時期被我們稱為傳奇劇時期(他在這一階段創作了十一部戲劇)。英國此時的社會矛盾急劇緊張,經過幾十年的創作依然難以解放人民的思想,莎翁寄予人文主義思想的渴望破滅了,他知道這些只是烏托邦一般的泡沫,因此,把自己的美好憧憬全融入到文字之中,文學創作風格也體現為浪漫與虛幻。比如《辛白林》與《冬天的故事》就分別寫的是家庭失散后的重逢與主人公遭到陷害后久經波折得以昭雪;《暴風雨》講的是米蘭公爵運用魔法將篡權的弟弟等人乘坐的輪船召喚到島嶼,隨后原諒了弟弟,而他的弟弟也讓出了王位,將所有邪惡去除,用大團圓來結尾。可以說這一時期的莎翁的作品將人文主義思想的局限性在創作中重點突出。
作 品 特 色
一、語言通常是華麗的
莎士比亞最早的劇作是以當時常見的風格寫成。他采用標準的語言書寫,常常不能根據角色和劇情的需要而自然釋放。詩文由擴展而定,有時含有精心的隱喻和巧妙的構思,語言通常是華麗的,適合演員高聲朗讀而不是說話。一些評論家的觀點認為,《泰特斯﹒安德羅尼克斯》中莊重的演說詞,經常阻礙了情節;《維洛那二紳士》的臺詞被評論為做作不自然。
二、用更自然的文字寫作
很快莎士比亞從傳統風格轉向他自己的特點。《理查三世》開幕時的獨白開創了中世紀戲劇中的邪惡角色。同時,理查生動的充滿自我意識的獨白延續到莎士比亞成熟期劇作中的自言自語。沒有單獨一個劇本標志著從傳統風格到自由風格的轉換,莎士比亞的整個寫作生涯中綜合了這兩種風格,《羅密歐與朱麗葉》可能是這種混合風格最好的詮釋。到1590年代中期創作《羅密歐與朱麗葉》、《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夢》時期,莎士比亞開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寫作。他漸漸將他的隱喻和象征轉為劇情發展的需要。
三、慣用的詩的形式是無韻詩
莎士比亞慣用的詩的形式是無韻詩,同時結合抑揚格五音步。實際上,這意味著他的詩通常是不押韻的,每行有10個音節,在朗讀時每第二個音節為重音。他早期作品的無韻詩和后期作品有很大區別。詩句經常很優美,但是句子傾向于開始、停頓、并結束在行尾,這樣有可能導致枯燥。當莎士比亞精通傳統的無韻詩后,他開始打斷和改變規律。這項技巧在《裘力斯﹒凱撒》和《哈姆雷特》等劇本的詩文中釋放出新的力量和靈活性。例如,在《哈姆雷特》第五場第二幕中,莎士比亞用它來表現哈姆雷特思維的混亂:
英文劇本原文:
Sir, in my heart there was a kind of fighting,
That would not let me sleep; methought I lay
Worse than the mutines in the bilboes, rashly,
(And praised be rashness for it, let us know,
Our indiscretion sometimes serves us well…
中文翻譯:
先生,那夜,我因胸中納悶,無法入睡,
折磨得比那銬了腳鐐的反叛水手還更難過;
那時,我就沖動的——
好在有那一時之念,
因為有時我們在無意中所做的事能夠圓滿……
四、產生了自然的效果
《哈姆雷特》之后,莎士比亞的文風變化更多,尤其是后期悲劇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英國文學評論家安德魯﹒塞西爾﹒布拉德利將這種風格描述為“更緊湊、明快、富有變化,并且在結構上比較不規則,往往錯綜復雜或者省略”。在他創作生涯后期,莎士比亞采用了很多技巧來達到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連續、不規則停頓和結束、以及句子結構和長度極度變化。完整地理解意思對聽眾是挑戰。例如,在《麥克白》中,語言從一個不相關的隱喻或直喻轉換到另一個,如第一場第七幕中:
英文劇本原文:
Was the hope drunk,
Wherein you dress’d yourself?
中文翻譯:
難道你把自己沉浸在里面的那種希望,
只是醉后的妄想嗎?
英文劇本原文:
Pity, like a naked new-born babe,
Striding the blast, or Heaven’s cherubin, hors’d
Upon the slightless couriers of the air...
中文翻譯:
“憐憫”像一個赤身裸體在狂風中漂游的嬰兒,
又像一個御氣而行的天嬰……
后期的傳奇劇,情節及時而出人意料地變換,創造了一種末期的詩風,其特點是長短句互相綜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語和賓語倒轉、詞語省略,產生了自然的效果。
五、著重了劇院的效果
莎士比亞詩文的特征和劇院實際效果有關。象那個時代所有的劇作家一樣,莎士比亞將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和拉斐爾﹒霍林斯赫德等創作的故事戲劇化。他改編了每一個情節來創造出幾個觀眾注意的中心,同時向觀眾展示盡可能多的故事片段。設計的特點保證了莎士比亞的劇作能夠被翻譯成其他語言、剪裁、寬松地詮釋,而不會丟失核心劇情。當莎士比亞的技巧提高后,他賦予角色更清晰和更富有變化的動機以及說話時獨一無二的風格。然而,后期的作品中他保留了前期風格的特點。在后期的傳奇劇中,他故意轉回到更虛假的風格,這種風格著重了劇院的效果。
莎士比亞創作的藝術特色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第一,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原則,認為戲劇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鏡子。
第二,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論,認為演劇要真實,切忌過火。
第三,情節生動豐富,一個劇里常有幾條交織在一起的復雜線索,悲喜劇因素結合在一起。
第四,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語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話富有哲理和詩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語言矯揉造作,伊阿古的語言充滿穢言穢語。據電子計算機統計,莎士比亞創作的詞匯量有29066個。
代 表 作 品
一、戲劇
(一)四大喜劇
1《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1595))
《仲夏夜之夢》描繪了以雅典大公忒修斯和希波呂忒婚禮為中心的一系列故事。包括四名雅典戀人和六個業余演員的冒險經歷,而森林里的仙子們則在背后操作它們的命運。本戲劇是莎士比亞最流行的劇本之一,在全世界都有上演。
整部戲劇情調輕松,總的來說就是一個“亂點鴛鴦譜”的故事。劇中有穿插了小鬧劇當作笑料,即眾工匠為婚禮所排的“風馬牛不相及”的喜劇以及排戲經過。
這部戲劇沒有什么深遠的社會意義與內涵。它所包含的,只是純凈的快樂,仿佛是一部戲劇的狂歡,中間也掠過一絲愛情所固有的煩惱,但亦是加以歡樂化、喜劇化的。
2《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1596))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亞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極大諷刺性的喜劇。劇本的主題是歌頌仁愛、友誼和愛情,同時也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商業資產階級與高利貸者之間的矛盾,表現了作者對資產階級社會中金錢、法律和宗教等問題的人文主義思想。這部劇作的一個重要文學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這一惟利是圖、冷酷無情的高利貸者的典型形象。
威尼斯富商安東尼奧為了成全好友巴薩尼奧的婚事,向猶太人高利貸者夏洛克借債。由于安東尼奧貸款給人從不要利息,并幫夏洛克的女兒私奔,懷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機報復,佯裝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還要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巧傳來安東尼奧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資金周轉不靈,貸款無力償還。夏洛克去法庭控告,根據法律條文要安東尼奧履行諾言。為救安東尼奧的性命,巴薩尼奧的未婚妻鮑西婭假扮律師出庭,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須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準流血。夏洛克因無法執行而敗訴,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財產。
3《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1599))
《皆大歡喜》是莎士比亞早期創作的著名喜劇。劇名《皆大歡喜》表明劇中受迫害的好人全都得到好報,惡人受到感化,有情人雙雙喜結良緣。這反映了莎士比亞理想中的以善勝惡的美好境界。
已故的羅蘭爵士有三個兒子,大兒子阿立夫沒有按照父親的遺囑好好的照顧小兒子歐蘭得,于是歐蘭得準備拿著屬于自己的遺產離開哥哥,阿立夫為了不讓歐蘭得得到遺產,安排他和大公爵的武士卡而斯比武。大公爵被自己的弟弟取代了爵位,他的女兒羅斯蘭卻因為和新公爵弗得利克的女兒西利亞要好而留了下來。羅斯蘭和西利亞去觀看了比武,勝利的歐蘭得愛上了羅斯蘭,羅斯蘭也對他抱有好感。弗得利克放逐了羅斯蘭,西利亞決定和她一起走,她們帶著小丑試金石去亞敦森林投奔被放逐的大公爵。
在森林里,羅斯蘭和歐蘭得相遇并且相愛了。阿立夫被弗得利克拿去了所有的田產,也來到了森林,大公爵收留了他,他和自己的弟弟冰釋前嫌并且和西利亞相愛。最后阿立夫拿回了自己的田產,歐蘭得繼承了大公爵的爵位和財產,故事有了皆大歡喜的結局。
4《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1600))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亞著名喜劇之一,全劇五幕十八場。主要情節是:伊利里亞公爵奧西諾向奧麗維亞小姐求愛,屢遭拒絕。這時,一對孿生兄妹航海到伊利里亞,在附近海上遇難。妹妹薇奧拉改扮男裝,投身奧西諾公爵家中為侍童,并充當了代他向奧麗維亞小姐求愛的使者。奧麗維婭對女扮男裝的薇奧拉一見鐘情,而薇奧拉卻偷偷愛上了公爵。后來,奧麗維亞碰巧遇上薇奧拉的孿生兄長西巴斯辛,兩人以誤就誤地結成夫婦。公爵也和薇奧拉終成眷屬。全劇以兄妹相聚,情人結合而告終。
(二)四大悲劇
1《哈姆雷特》(Hamlet, Prince of Denmark(1601))
《哈姆雷特》是世界著名悲劇之一,也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具有深刻的悲劇意義、復雜的人物性格以及豐富完美的悲劇藝術手法,代表著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就讀時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時接連遇到了叔父克勞迪斯即位和叔父與母親喬特魯德在父親葬禮后一個月匆忙結婚的一連串事變,這使哈姆雷特充滿了疑惑和不滿。緊接著,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崗時出現了父親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說明自己是被克勞迪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為自己復仇。隨后,哈姆雷特利用裝瘋掩護自己并通過"戲中戲"證實了自己的叔父的確是殺父仇人。由于錯誤地殺死了心愛奧菲莉亞的父親波羅涅斯,克勞迪斯試圖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機逃回丹麥,卻得知奧菲莉亞自殺并不得不接受了與其兄雷歐提斯的決斗。決斗中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因誤喝克勞迪斯為哈姆雷特準備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也雙雙中了毒劍,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死了克勞迪斯并囑托朋友霍拉旭將自己的故事告訴后來人。
2《奧賽羅》(Othello,the Moore of Venice(1605))
《奧賽羅》是多主題的作品,其中包括:愛情與嫉妒的主題、輕信與背信的主題、異族通婚的主題等等。關于《奧賽羅》一劇的評論,據知早在17世紀下半葉,英國就有人熱情肯定此劇:“從詩行與劇情,特別是從劇情來看,它是一出很好的戲”,主要人物“描繪得好”;“誘惑的場面”卓越地顯示了伊阿古惡人的“癖性”……對于主角奧賽羅的看法通常有兩種:他是位堅強博大和靈魂高尚的英雄;其所以殺害愛妻,只是由于輕信,尤其是奸讒者伊阿古過于狡猾所致;另一種是奧賽羅并不那么高尚,而是個自我意識很強和性格有缺陷的人;他急不能待地就聽信了伊阿古,責任在他本人。
《奧賽羅》是以15世紀末葉賽浦路斯島作為舞臺的。奧賽羅是威尼斯公國一員勇將。他與元老的女兒苔絲狄夢娜相愛。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許。兩人只好私下成婚。奧賽羅手下有一個陰險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奧賽羅。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卻促成了兩人的婚事。他又挑撥奧賽羅與苔絲狄夢娜的感情,說另一名副將凱西奧與苔絲狄夢娜關系不同尋常,并偽造了所謂定情信物等。奧賽羅信以為真,在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當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劍自刎,倒在了苔絲狄夢娜身邊。
3《李爾王》(King Lear(1605))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首演于1606年,故事取自傳說。
李爾王因年事已高,決定把國土分給3個女兒,幻想著以此避免往后的紛爭。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口蜜腹劍,贏得父王寵信,分到了國土,小女兒考狄利婭不愿阿諛奉承,她誠摯而簡潔的表白得罪了李爾王,從而失去繼承權。前來求婚的法蘭西國王慧眼識人,娶考狄利婭為皇后。得到國土的兩個女兒很快露出冷酷的真面目,使李爾王連棲身之地也沒有,只好跑到荒郊野外去與野獸為伍。考狄利婭為救父親,率軍隊攻入英國,父女得以團圓。但戰事不利,考狄利婭被殺死,李爾王守著心愛的小女兒的尸體悲痛地死去。
4《麥克白》(The Tragedy of Macbeth(1605))
蘇格蘭國王鄧肯的表弟麥克白將軍,為國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歸來,路遇三個女巫。女巫對他說了一些預言和隱語,說他將進爵為王,但他并無子嗣能繼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將軍的后代要做王。他頗為心動,而他的夫人是一個心如蛇蝎的女人。她一心想坐上王后的寶座。本來還很善良的麥克白在她慫恿下,終于利令智昏。他在國王訪問他家時下手弒君。這之后他登上了王位。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奪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鄧肯的侍衛,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貴族麥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一步步的鏟除異己,蘇格蘭國內陷入了屠殺。在血腥中,麥克白和夫人遭受著自己良心的譴責。他們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終于,兩位王子率軍從國外打了回來。麥克白眾叛親離,在絕望中自殺。
麥克白一出場即心懷異志,弒王篡位,為了鞏固王位,又殘暴屠殺人民,使全國血流成河,置社會于混亂,陷人民于水火,可謂與理查三世是同樣的暴君。這樣的暴君,其痛苦與覆亡乃罪有應得。
二、十四行詩
(一)起源
十四行詩是源于意大利民間的一種抒情短詩,文藝復興初期時盛行于整個歐洲,其結構十分嚴謹,分為上下兩部分,上段為八行,下段為六行,每行十一個音節,韻腳排列:abba, abba, cdc, ded。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的結構卻更嚴謹,他將十四個詩行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三個四行,第二部分為兩行,每行十個音節,韻腳為:abab,cdcd,efef,gg。這樣的格式后來被稱為“莎士比亞式”或“伊麗莎白式”。對詩人而言,詩的結構越嚴謹就越難抒情,而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卻毫不拘謹,自由奔放,正如他的劇作天馬行空,其詩歌的語言也富于想象,感情充沛。
(二)簡介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大約創作于1590年至1598年之間,其詩作的結構技巧和語言技巧都很高,幾乎每首詩都有獨立的審美價值。莎士比亞在運用這個詩體時,極為得心應手,主要表現為語匯豐富、用詞洗練、比喻新穎、結構巧妙、音調鏗鏘悅耳。而其最擅長的是最后兩行詩,往往構思奇詭,語出驚人,既是全詩點睛之作,又自成一聯警語格言。在英國乃至世界十四行詩的創作中,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是一座高峰,當得起空前絕后的美稱。
1609年,莎士比亞發表了《十四行詩》,這是他最后一部出版的非戲劇類著作。學者無法確認154首十四行詩每一首的完成時間,但是有證據表明莎士比亞在整個創作生涯中為一位私人讀者創作了這些十四行詩。更早的時候,兩首未經許可的十四行詩出現在1599年出版的《熱情的朝圣者》。英國作家弗朗西斯﹒米爾斯曾在1598年提到“在親密朋友當中流傳的甜美的十四行詩”。少數分析家認為出版的合集是根據莎士比亞有意設置的順序。看起來他計劃了兩個相對的系列:一個是關于一位已婚皮膚黝黑女子的不可控制的欲望;另一個是關于一位白皙的年輕男子純潔的愛。如今仍不清楚是否這些人物代表了真實的人,也不清楚是否詩中的“我”代表了莎士比亞自己,盡管英國詩人威廉﹒華茲華斯認為在這些十四行詩中“莎士比亞敞開了他的心”。?1609年的版本是獻給一位“W.H.先生”,獻詞稱他為這些詩的“唯一的促成者”(the only begetter)。獻詞究竟是莎士比亞自己寫的還是出版商托馬斯﹒索普所加目前仍是一個謎,索普的名字縮寫出現在題獻頁的末尾。盡管有大量學術研究,誰是“W.H.先生”先生也依舊不為人知,甚至連莎士比亞是否授權出版該書也不清楚。評論家贊美《十四行詩》是愛、性欲、生殖、死亡和時間的本性的深刻思索。
(三)精選例子
Sonnet 116
Let me not to 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
Admit impediments. Love is not love
Which alters when it alteration finds,
Or bends with the remover to remove.
O, no, it is an ever fixed mark
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
It is the star to every wand’ring bark,
Whose worth’s unknown, although his height be taken.
Love’s not time’s fool, though rosy lips and cheeks
Within his bending sickle’s compass come;
Love alters not with his brief hours and weeks,
But bears it out even to the edge of doom.
If this be error and upon me proved,
I never writ, nor no man ever loved.
第一百一十六首(屠岸譯)
讓我承認,兩顆真心的結合
是阻擋不了的。愛算不得愛,
要是人心變了,它也變得,
或者人家改道了,它也快改:
不呵!愛是永不游移的燈塔光,
它正視風暴,絕不被風暴搖撼;
愛是一顆星,它引導迷航的桅檣,
其高度可測,其價值卻無可計算。
愛不是時間的玩偶,雖然紅顏
到頭來總不被時間的鐮刀遺漏;
愛絕不跟隨短促的韶光改變,
就到滅亡的邊緣,也不低頭。
假如我這話真錯了,真不可信賴,
算我沒寫過,算愛從來不存在!
賞析:這首詩里,莎士比亞的特點在于他認為指引生活前進的是愛(友誼)本身而不是所愛的人(朋友)。這個細微的區別表明莎士比亞強調的是愛的雙方的協調與融合:“兩顆真心的結合”。莎士比亞已多次指出,能征服時間的是兩種力量,即人的后裔和人的創作(詩)。這兩種力量都是具體的。這首詩里,莎士比亞又加上一種力量:愛,或者說,對愛的信仰。這是一種抽象的東西,它能征服時間。這樣,莎士比亞對愛的歌頌又達到了新的高度。
外 文 閱 覽 室 關 于 莎 士 比 亞 的 書 籍
1 Selected Works of William Shakespeare(William Shakespeare),索書號:H319.4/75。
2 Romeo and Juliet(William Shakespeare),索書號:H319.4/123。
3 Measure for Measure(Stuart Hampton-Reeves),索書號:I516/6。
4 Julius Caesar(William Shakespeare),索書號:I56/37。
5 As You Like It(William Shakespeare),索書號:I56/40。
6 Antony and Cleopatra(William Shakespeare),索書號:I56/56。
7 Hamlet(William Shakespeare),索書號:I561/13。
8 Hamlet(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Cyrus Hoy),索書號:I561/13。
9 The Tempest(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Peter Hulme and William H. Sherman),索書號:I561/19。
10 King Lear(William Shakespeare),索書號:I561/41。
11 King Lear(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Grace Ioppolo),索書號:I561/41。
12 Othello(William Shakespeare),索書號:I561/84。
13 Othello(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Edward Pechter),索書號:I561/84。
14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William Shakespeare),索書號:I561/88。
15 Macbeth(William Shakespeare),索書號:I561/89。
16 Macbeth(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Robert S. Miola),索書號:I561/89。
17 Romeo and Juliet(William Shakespeare),索書號:I561/93。
18 Tales from Shakespeare(Lamb, C.),索書號:I561/129。
19 Tales from Shakespeare(Charles and Mary Lamb),索書號:I561/129。
20 The Taming of the Shrew(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G. R. Hibbard),索書號:I561/135。
21 The First Part of King Henry the Sixth(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Norman Sanders),索書號:I561/136。
22 Pericles, Prince of Tyre(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Philip Edwards),索書號:I561/137。
23 King Richard the Second(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Stanley Wells),索書號:I561/138。
24 Troilus and Cressida(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R. A. Foakes),索書號:I561/139。
25 Measure for Measure(William Shakespeare),索書號:I561/140。
26 The Life of Timon of Athens(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G. R. Hibbard),索書號:I561/144。
27 Much Ado About Nothing(William Shakespeare),索書號:I561/146。
28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Barbara Everett),索書號:I561/147。
29 Coriolanus(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G. R. Hibbard),索書號:I561/148。
30 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Norman Sanders),索書號:I561/149。
31 King Henry the Eighth(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A. R. Humphreys),索書號:I561/150。
32 The Winter’s Tale(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Ernest Schanzer),索書號:I561/151。
33 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G. R. Hibbard),索書號:I561/152。
34 King Richard the Third(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E. A. J. Honigmann),索書號:I561/153。
35 The First Part of King Henry the Fourth(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P. H. Davison),索書號:I561/154。
36 Love’s Labor’s Lost(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John Kerrigan),索書號:I561/159。
37 King John(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R. L. Smallwood),索書號:I561/160。
38 The Second Part of King Henry the Sixth(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Norman Sanders),索書號:I561/161。
39 The Cambridge Shakespeare Library. Volume 1(edited by Catherine M. S. Alexander, introduction by Stanley Wells),索書號:I561/166。
40 The Cambridge Shakespeare Library. Volume 2(edited by Catherine M. S. Alexander, introduction by Terence Hawkes),索書號:I561/166。
41 The Cambridge Shakespeare Library. Volume 3(edited by Catherine M. S. Alexander, introduction by Peter Holland),索書號:I561/166。
42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hakespeare and Popular Culture(edited by Robert Shaughnessy),索書號:I561/167。
43 The Merchant of Venice(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Leah S. Marcus),索書號:I561/172。
44 William Shakespeare:(William Shakespeare),索書號:I561/220-1——I561/220-38。
45 1 Henry IV(William Shakespeare, edited by Gordon McMullan),索書號:I561/223。
46 Topics on Shakespeare(張沖),索書號:I561/258。
47 A Preface to Shakespeare’s Comedies(Michael Mangan),索書號:I561/263。
48 A Preface to Shakespeare’s Tragedies(Michael Mangan),索書號:I561/266。
49 Understanding The Merchant of Venice(Jay L. Halio),索書號:I561/283。
50 Shakespeare and the Idea of the Book(Charlotte Scott),索書號:I561/287。
51 Shakespeare: Four Tragedies(William Shakespeare),索書號:I561/308。
52 Shakespeare’s Sonnets(William Shakespeare),索書號:I561/309。
53 Henry VI, Part I(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Qiuke’an),索書號:I561/311。
54 Henry VI, Part Ⅱ(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Qiuke’an),索書號:I561/311。
55 Henry VI, Part Ⅲ(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Qiuke’an),索書號:I561/311。
56 William Shakespeare Complete Works(Jonathan Bate and Eric Rasmussen),索書號:I561/317。
贊美黨誦讀經典作品篇2
新聞經典作品賞析
——《在臺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醬油》
《在臺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醬油》這篇作品從一個有關原國民黨軍隊在臺老兵的故事呈現了這些老兵對大陸母親的思念,對祖國統一的感懷。該作品以小見大讓社會引起對老兵的感恩與祖國統一的熱烈渴望。
該作品標題生動、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在臺老兵”突出新聞核,包含巨大信息量;“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醬油”新意十足,富有音韻美,詼諧之中飽含無奈與同情。全篇作品更是以“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醬油”的故事為線索引出后續新聞采訪內容。該作品的采訪由來偶然性十足,記者“在高雄采訪時”,當地陪同的蔡金樹先生講的一個有關原國民黨軍隊在臺老兵的故事激起了記者的興趣,“正好原定是采訪行程還早,臨時決定去看看仍然在世的老兵。”于是,記者團來到高雄市左營區長青學苑老人活動中心,才產生了這篇報道。該作品全面深入了解了老兵居住環境與日常活動,在四十位老兵中更是深刻地采訪了幾位老兵代表,其中有濃重東北口音的陸先生、來自黃山腳下的胡老先生、原籍福建的鄭松嶺老人,還包括蔡金樹先生的介紹。正是有這些作為當事人的老兵的話語,記者才能深入了解到這些1949年前后,來到臺灣的五六十萬名國民黨軍人如今只剩五萬多名老兵的現狀,更是證實了這些采訪內容的可靠性、真實性。
整篇作品包含記者深深的感情,感人至深,和觀眾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該作品直觀的評論性語句少之又少,大多直接性組織采訪材料,巧妙布局。舉例來說,記者把整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其中運用兩個小標題分層表述。第一部分,開篇選用蔡金樹先生講述的一個有關原國民黨軍隊在臺老兵的故事——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醬油,開門見山又不乏趣味性來挑明主題、引出下文;第二部分,記者來到青學苑老人活動中心,記述了老兵們的日常活動,小標題“看著聊得熱鬧,其實各說各話”更是道出了這四十多位老兵們的心酸經歷,簡略描寫了幾位代表性老兵的采訪;第三部分,著重描寫了為這五萬多位老兵們修建的眷村屋落的環境,還重點描寫了了鄭松嶺老人的現狀與采訪,小標題“無兒無女,垂垂老矣”悲傷四溢,生動道出這些老兵們的現狀與內心的孤苦。全篇語言優美,描寫性文字居多,直接引語、間接引語交換運用,給記者表達主題增強氣勢。文末記者的一句“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更給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
該作品反映的主題具有深刻的價值與意義,用事實說話令人信服。其中所報道的事件重要性巨大,影響范圍和深度廣闊。并且該報道的事件還具有趣味性、接近性、顯著性。例如該作品涉及祖國統一這個全國人民都關心的問題。于是這篇報道又引發社會上對老兵與祖國的新的一番思考。不僅如此,整篇報道包含人文精神,彰顯人文關懷。該作品對老兵的感恩與敬佩,對大陸與臺灣的思考,都耐人尋味。深刻的表達了對大陸與臺灣和諧團結的美好祝愿,對祖國統一的強烈渴望,弘揚社會正氣,貼近群眾、貼近實際,傳播正能量,傳播祖國優秀文化。
贊美黨誦讀經典作品篇3
艾青,本名蔣正涵,字養源,號海澄,艾青是他一九三三年發表《大堰河——我的保姆》開始用的筆名,出生于浙江省金華縣畈田蔣村的一個中等地主家庭,父親蔣景望(1889—1940)既具有封建地主中庸、保守、慳吝的特點,又是“維新派”的信徒。艾青從小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既吹拂著資本主義新思潮的春風,而封建主義舊道德又根深蒂固的封建家庭。因為他出世難產,算命先生說其命“克父母”,封建迷信的父親,為了化兇為吉,便按當地風俗,將其送到貧苦農婦“大葉荷”家里寄養到五歲。這段生活,使他“感染了農民的憂郁”,并且“與中國的窮苦農民結下了不解之緣”。一九一五年,艾青開始在村蒙館識字,后到村、鎮小學讀書,一九二五年考入金華省立七中。艾青從小喜歡繪畫,“從美術中尋求安慰”,一九--A.年九月考入杭州國立西湖藝術院繪畫系。學習不到一學期,校長林風眠便建議他赴法國學畫。
作品集有《歡呼集》、《寶石的紅星》、《海岬上》、《春天》、《北風》、《大堰河》、《火把》、《向太陽》、《黎明的通知》、《彩色的詩》、《域外集》、《雪蓮》、《詩論》、《論詩》、《新詩論》《在浪尖上》、《光的贊歌》、《古羅馬的大斗技場》
艾青經典作品
時代
我站立在低矮的屋檐下
出神地望著蠻野的山崗
和高遠空闊的天空,
很久很久心里像感受了什么奇跡,
我看見一個閃光的東西
它像太陽一樣鼓舞我的心,
在天邊帶著沉重的轟響,
帶著暴風雨似的狂嘯,
隆隆滾輾而來……
我向它神往而又歡呼! ‘
當我聽見從陰云壓著的雪山的那面
傳來了不平的道路上巨輪顛簸的軋響
像那些奔赴婚扎的新郎
——縱然我知道由它所帶給我的
并不是節日的狂歡
和什么雜耍場上的哄笑
卻是比一千個屠場更殘酷的景象,
而我卻依然奔向它
帶著一個生命所能發揮的熱情。
我不是弱者——我不會沾沾自喜,
我不是自己能安慰或欺騙自己的人
我不滿足那世界曾經給過我的
——無論是榮譽,無論是恥辱
也無論是陰沉沉的注視和黑夜似的仇恨
以及人們的目光因它而閃耀的幸福
我在你們不知道的地方感到空虛
給我生活的世界
我永遠伸張著兩臂
我要求攀登高山
我要求橫跨大海
我要迎接更高的贊揚,更大的毀謗
更不可解的怨,和更致命的打擊——
都為了我想從時間的深溝里升騰起來……
沒有了個人的痛苦會比我更甚的——
我忠實于時代,獻身于時代,而我卻沉默著
不甘心地,像一個被俘虜的囚徒
在押送到刑場之前沉默著
我沉默著,為了沒有足夠響亮的語言
像初夏的雷霆滾過陰云密布的天空
舒發我的激情于我的狂暴的呼喊
奉獻給那使我如此興奮如此驚喜的東西
我愛它勝過我曾經愛過的一切
為了它的到來,我愿意交付出我的生命
交付給它從我的內體直到我的靈魂
我在它的前面顯得如此卑檄
甚至想仰臥在地面上
讓它的腳像馬路一樣踩過我的胸膛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風,
像一個太悲哀了的老婦
緊緊地跟隨著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著行人的衣襟,
用著你土地一樣古老的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著……
那從林間出現的,
趕著馬車的
你中國的農夫,
戴著皮帽,
冒著大雪
要到哪兒去呢?
告訴你
我也是農人的后裔——
由于你們的
刻滿了癇苦的皺紋的臉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的
歲月的艱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們快樂啊
——躺在時間的河流上
苦難的浪濤
曾經幾次把我吞沒而又卷起——
流浪與監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貴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們的生命
一樣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沿著雪夜的河流,
一盞小油燈在徐緩地移行,
那破爛的烏篷船里
映著燈光,垂著頭
坐著的是誰呀?
——啊,你
蓬發垢面的小婦,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與溫暖的巢穴
已枝暴戾的敵人
燒毀了么?
是不是
也像這樣的夜間,
失去了男人的保護,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經受盡敵人刺刀的戲弄7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無數的
我們的年老的母親,
就像異邦人
不知明天的車輪
要滾上怎樣的路程?
——而且
中國的路
是如此的崎嶇,
是如此的泥濘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那些被烽火所嚙啃著的地域,
無數的,土地的墾植者
失去了他們所飼養的家畜
失去了他們把沃的田地
擁擠在
生活的絕望的污巷里;
饑謹的大地
伸向陰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顫抖著的兩臂。
中國的痛苦與災難
像這雪夜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中國,
我的在沒有燈光的晚上
所寫的無力的詩句
能給你些許的溫暖么?
虎斑貝
美麗的虎斑
閃灼在你身上
是什么把你磨得這樣光
是什么把你擦得這樣亮
比最好的瓷器細膩
比潔白的寶石堅硬
像鵝蛋似的橢圓滑潤
找不到針尖大的傷痕
在絕望的海底多少年
在萬頃波濤中打滾
一身是玉石的盔甲_
保護著最易受傷的生命
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帶到沙灘上
我從來沒有想到能看見這么美好的陽光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艾青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詩美風格的集中。他憂郁的詩情里積淀了早期生命歷程的坎坷與不幸,也是發自內心他置身于黑暗大地上的痛苦的生命情懷:幼年時缺乏父母親情的冷漠凄清,少年時飄泊異鄉的辛酸孤苦,三年囚徒生涯的悲憤傷感,以及人世間的苦難不平、對中華民族生存危機的深思憂慮……這一切自然而然地流注在他血淚凝成的字里行間,形成他許多詩歌沉郁的底色。在這首帶有自敘敘傳記性質的長詩中,艾青用豐厚的感情,樸實的口語,大量的排比,細膩的筆觸,形象的語言,凄楚地敘寫了自己的身世經歷,并懷著虔誠而深切的情感,回憶了自己深愛的乳母大堰河生前的凄苦和死后的悲涼,艾青成了家庭與時代的叛逆者。他在詩中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勤勞善良、受盡人間凌辱、最后與世長辭的農村女形象,表現了詩人“對于母性的不幸的人的愛”[5],對自己家庭所屬地主階級和整個不公道世界的強烈不滿和詛咒。
形成艾青詩歌震撼人心力量的,當然不是單純的憂郁和傷感,而是一種將自己融匯于深重的民族苦難之中所顯現出的對于國家民族的深切關注與思考,對苦難人民命運的同情與召喚。尤其是抗戰初期寫的大量詩歌,與他的“土色的憂郁”和“農民的憂郁”共存的是時代的憂郁和民族的憂郁。特別在《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表現尤為明顯。
贊美黨誦讀經典作品篇4
《熱愛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
既然選擇了遠方
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贏得愛情
既然鐘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誠
我不去想身后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
既然目標是地平線
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
只要熱愛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山高路遠》
呼喊是爆發的沉默
沉默是無聲的召喚
不論激越
還是寧靜
我祈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遠方呼喚我
我就走向遠方
如果大山召喚我
我就走向大山
雙腳磨破
干脆再讓夕陽涂抹小路
雙手劃爛
索性就讓荊棘變成杜鵑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嫁給幸福》
有一個未來的目標
總能讓我們歡欣鼓舞
就像飛向火光的灰蛾
甘愿做烈焰的俘虜
擺動著的是你不停的腳步
飛旋著的是你美麗的流蘇
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
誰能說得清
什么是甜什么是苦
只知道確定了就義無返顧
要輸就輸給追求
要嫁就嫁給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