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發展縣域經濟與構建農村和諧社會(范文推薦)

時間:2022-05-27 10:50:04 來源:網友投稿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發展縣域經濟與構建農村和諧社會(范文推薦),供大家參考。

發展縣域經濟與構建農村和諧社會(范文推薦)

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前提。堅實的物質基礎是社會和諧的基石。縣域經濟的發展是構建我國農村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和物質基礎。最大限度地把縣域的發展作為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關鍵性措施來認真落實,這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建設農村和諧社會的治本之策和根本之道。我國縣域國土面積大,人口多,2004年全國縣域GDP占全國總量的50%以上,因此,縣域在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在我國發展方面已由單純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環保GDP,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統籌協調發展的情況下,正確處理好縣域經濟的發展與加強社會建設,完善縣域城鄉社會管理體系,積極擴大就業、努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合理調節收入分配關系、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等重點難點問題,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一、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問題與縣域發展特別是縣域經濟的發展聯系緊密

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來看,特別是在社會轉型、市場轉型的過程中,和諧離不開發展,發展也需要和諧,在發展中增進和諧,在和諧中促進發展,這是齊頭并進促進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發展縣域經濟,增加物質財富是推動縣域社會發展的基礎。因此,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在縣域范圍內緊緊抓住發展這個解決一切矛盾的關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地處理好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認真對待并妥善處理縣域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各類問題和矛盾,就現實而言,這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城鄉差距、地區差距繼續擴大、分配不公的矛盾在縣域范圍內凸顯 中國的社會發展相對滯后,這種滯后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考驗中暴露得比較充分,集中體現在城鄉差距明顯拉大問題上。有專家作過測算,如果將城鄉居民收入的計算方式、稅賦負擔、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因素綜合考慮,城鄉差距就遠不是3倍,而有可能會是6倍以上。從地區差距來看,盡管相繼實施了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戰略,但是東中西部的相對差距仍呈擴大趨勢。地區特別是縣域之間發展不平衡,2003年,有的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縣,人均GDP超過三四千美元,而中西部的一些經濟落后縣還處于溫飽階段,有的甚至還沒有擺脫貧困。實事求是地說,城鄉、區域收入差距拉大的問題,是我國發展中客觀存在的問題,但如果不能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妥善加以解決,將會危及經濟、社會的穩定,特別是不利于縣域經濟的健康發展。很顯然,造成縣域范圍內的城鄉差距和市民與農民的貧富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分配不公,譬如有些地方在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存在一些非法致富現象,有一些人靠鉆政策和體制漏洞而獲取暴利,有一些部門和單位靠壟斷而獲取超額利潤,這實際上是對縣域經濟發展主體農民利益的一種嚴重損害和盤剝。

  (二)農業大國和小農大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在縣域范圍內一時難以改變 農村人口多,農業分散經營等問題加劇了縣域特別是農村發展在分享工業化成果上的矛盾。城鄉二元體制改革進展緩慢,導致公共資源占有不公,公共產品供給失衡,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太少,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比如,2002年全國農村還有184個鄉鎮、5萬多個行政村和大量的自然村不通公路,還有33%的村莊沒有喝到飲用水,自來水通村率也不到50%。鄉村公共醫療衛生條件退化,傳染病出現擴大蔓延趨勢,甚至在我國已經滅絕的血吸蟲病又死灰復燃。這些問題的出現,造成了縣域內廣大農民行路難、飲水難、就學難、就醫難、就業難、進城難等等。在通過城鎮化來解決城鄉經濟、社會二元結構問題的過程中,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房地產開發日益升溫,而帶來的卻是向農村、向農民強制性地征地,克扣法定的補償標準和推諉就業安置等,致使農地糾紛、拆遷矛盾、就業困難等問題加劇。從環境保護的情況來看,中國污染防治投資幾乎全部投到工業城市,而農村還有3億多人喝不上干凈的水,1.5億畝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農村環保設施嚴重缺乏,農村污染的治理更是面臨著點多、面廣、治理難度大、投資缺的尷尬局面。

  (三)三農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村經濟發展滯后極大地制約了縣域經濟的健康發展 農業產業化不發達,農業增產不增收的情況時有發生,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例如,1998~2002年國家連續發行國債6600多億元,其中用于農業和農村的資金1897億元,只占28.7%。投入嚴重不足,致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年久失修和老化,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等支持農業、農村、農民政策不到位,農業補貼少使不少地方糧食增產而農業不能增效、農民不能增收。農村經濟發展嚴重滯后,再加上非農產業發展不平衡,很多農民的非農就業渠道不暢,非農收入增加不多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消費水平低(如表中所反映的情況),農村市場啟動難。而農村經濟發展的困難重重和效益低下,又直接導致城鄉發展差距越來越大,縣域經濟發展速度不快、規模不大、效益不好,對推動縣域社會發展基礎保障作用難以發揮。

城鄉居民收入、消費比較表 年份 農民收入 市民收入 城鄉比 農民消費 市民消費 城鄉比 (元) (元) 鄉=1 (元) (元) 鄉=11985 397.6 739.1 1.86 317.4 673.2 2.121990 686.3 1510.2 2.2 538.1 1278.9 2.41995 1577.7 4283.0 2.71 1310.4 3537.6 2.72000 2253.4 6280.0 2.79 1670.0 4998.0 2.992001 2366.4 6859.6 2.9 1741.0 5309.0 2.992002 2475.6 7702.8 3.1 1834.3 6029.9 3.292003 2622.0 8472.2 3.23 1943.3 6510.94 3.35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年版第357、360、386頁。

  (四)農村社會發育不完全,科、體、文、教、衛的基礎設施嚴重缺乏,再加上腐敗和黑惡勢力在一些縣、鄉、村的客觀存在,使部分縣鄉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環境不良,縣域經濟的發展因此也受到嚴重的制約和影響 縣域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的重要支撐,作為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之一,其發展狀況如何,對于完成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縣域范圍內,中西部不少縣由于生產力水平不高,經濟發展規模不大,質量和效益不好,引發了不少社會問題。特別是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在農村的普遍缺乏,致使建設農村和諧社會的主體力量農民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和實現。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強化管理的角度來看,很多問題與鄉村兩級特別是農村基層組織比較薄弱、基層組織戰斗力不強,管理機制不活、漏洞較多等有關;
與農村科教文衛事業落后,農村居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法治意識淡薄,特別是有些地方的宗族及黑惡勢力抬頭、封建迷信盛行等有關;
也與不切實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不認真落實中央有關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一系列扶持農業、農村、農民政策有關,等等。事實上,從縣域這個層面上看,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不做大做強縣域經濟,不提升城鄉協調發展的水平,不優化廣大農民的生存與發展環境,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將無法完成。

二、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物質前提,關鍵在于大力發展縣域經濟

一個社會的發展最根本的在于其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決定物質滿足的水平,而物質水平的豐裕程度決定了人們在精神方面的現代化程度。從這個意義上說,縣域特別是農村和諧社會構建的能力與活力,與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是直接相關的。縣域經濟屬于地域特色明顯的區域經濟范疇,是縣域內經濟結構和經濟運動的總和,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縣域處在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特別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位置。據《中國地區經濟發展年度報告》反映:2003年,我國縣域平均人口45.53萬人,縣域GDP平均為32.0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平均1.21億元。縣域占據了四分之三的人口,六成的經濟總量,三分之一的市場和八分之一的財政收入。因此,發展縣域經濟,是增加縣域財富、實現縣域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如何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堅持從各地特別是各縣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縣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貫徹公平、公正原則,圍繞統籌城鄉發展,建設以公共利益為導向的縣鄉兩級服務型政府的目標,突破影響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村和諧社會構建的體制性因素阻礙。著名的諾斯悖論指出:國家(政府)是一國經濟增長的關鍵,也是經濟衰退的根源。就我國目前的行政和經濟管理體制而言,縣域經濟的發展和縣域和諧社會的構建的績效如何,與縣鄉兩級政府特別是縣級政府的行政能力強弱、政府制度好壞直接相關。要把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來抓,進一步轉變縣鄉兩級政府職能,要通過解決制約縣域經濟發展、影響農村和諧社會構建的具體問題,把體制、機制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認真清理在固化城鄉二元結構認識下制定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按照統籌區域、城鄉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科學發展觀要求,進行服務型政府的建設。要在建立公共利益的表達機制、完善政府的回應機制、規范信息公開制度的同時,建立以公共利益為導向的績效評價體系和嚴格的行政問責機制,切實規范縣鄉兩級的政府行為,提高辦事效率。在農村要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總之,必須通過行政管理體制和依法行政、科學民主決策、行政管理等機制的創新與完善,為促進縣域經濟的大發展、構建社會主義農村和諧社會提供切實有效的保障。

第二,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不斷優化縣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政策環境。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緩解縣鄉兩級財政的困難,切實扭轉城鄉差距、區域差距過大并不斷擴大的局面,是增強縣域經濟保障能力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國縣鄉兩級的財政收入約占全國財政總收入的20%多,而縣鄉兩級財政供養的人員卻占了全國財政供養人員總數的70%。中央財政收入和省級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從1994年分稅制以來翻了一番還多。據有關專家估算,縣以下(含縣)的基層債務總額目前已超過8000億元。因此,控制中央和省級的財政支出、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既能夠有效緩解基層財政的緊張狀況,為農村交通通訊、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的發展注入更多的資金,并為縣域經濟的良性發展創造條件;
又能加大以城帶鄉、以工補農的力度,徹底改變靠工農業剪刀差來完成經濟起飛要求的資本積累的傳統做法,使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第三,創新農業結構調整思路,積極推進現代農業,扶持和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為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后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夯實基礎。我國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在人增、地減、水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要圍繞推進現代農業,堅持走以提高農民收入為主的農業產業化道路來謀篇布局,在結構特色化、經營產業化、生產標準化、城鄉一體化上下功夫,充分發揮農村工業的優勢,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拉長農業產業鏈,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就業崗位的增加;
發揮鄉鎮企業在技術進步、產品更新換代、開拓國內外市場和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等方面蘊藏著的巨大潛力,拓展農民增收渠道;
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和農產品附加值;
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縣域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通過土地整治、農田水利建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改良品種、節水灌溉、科學使用肥料、農藥等,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繼續完善農業補貼政策,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加大對農業的保護力度;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農村人口的素質,增強教育能力,通過采取上述綜合措施,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能力,為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后勁,開辟新的途徑。

第四,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斷加快城鎮化進程,為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農民向市民轉變提供有效載體,為縣域經濟的發展壯大開辟新的路徑。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必須根據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從國情、省情、縣情出發,科學地認識我國的要素稟賦,大力發展縣域循環經濟,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
必須根據縣域人口眾多、勞動力科技文化等偏低的實際,堅持以提高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和城鎮就業率為抓手,正確處理好產業發展與就業容量的關系,始終把提高農民整體素質、解決農民就業這個民生之本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準確把握縣域經濟內涵、功能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實施縣域工業化戰略;
必須按照國際通行的市場主體運作規則,依靠科技進步和起點高、區位條件好的工業園區的作用,加快縣域工業企業的改組、改造,提高縣域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必須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在縣域內積極穩步地推進城鎮化;
要切實運用好近年來全國范圍內縣域城鎮化的成果,依托縣城和中心鎮以及廣大農村地區的支撐作用,加快小城鎮的建設,大力發展小城鎮經濟,為農民轉變為市民、工業與農業、農村與城鎮的和諧協調發展不斷開辟新的路徑。

第五,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糾正片面的工業化戰略,在促進農業、農村和工業化、現代化的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大力促進縣域經濟和社會的協調和穩定發展。要深化城市和城鎮管理體制改革,積極穩妥地深化農村改革,尤其要在穩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積極探索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等方面下功夫,努力使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與工業、城市、市民的發展享有同等的待遇,分享到共同創造的成果;
認真總結農村稅費改革的經驗,鞏固和擴大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果,全面推進以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不斷深化農村金融體制和流通體制改革,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積極開拓農村市場,大力推進戶籍管理、土地等制度的改革;
要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就業制度,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切實減輕農業、農民的負擔,支持保護農業、農民,為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穩定機制創造條件;
要講究科學與效率,維護公平與正義,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努力提高縣域特別是農村社會管理水平;
要堅持按生態和經濟規律辦事,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優勢產業、特色產業,推動縣域經濟的持續和健康發展;
要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中,依靠科技革命和信息化的力量,不斷提高縣域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努力促進縣域經濟良性循環和社會協調運行,加速縣域經濟的現代化進程。

第六,因地制宜、因縣施策,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通過逐步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解決農村保障性分配問題,為縣域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依托。改革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大農村公共設施建設,解決農村居民交通、通訊、飲水、安全等方面的問題,是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主要工作任務。縣級政府要在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指導下,在中央和省級政府的支持下,逐步解決縣域居民特別是農村地區廣大農民的就業、基本公共醫療和義務教育等關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
逐步建立健全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要十分關注縣域弱勢群體的生存與發展,堅持向低收入群體傾斜,在確保低收入層的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時,突出解決失業、醫療、養老保障,加大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投入,保證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使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少有所學等落到實處。要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整合現有的農村貧困救助制度、五保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及試行的農村老人執行生育政策補貼制度,建立起農村低水平、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制基礎框架。減輕縣鄉兩級財政向農村公共設施、特別是農村九年義務制教育投入的壓力,為縣域經濟與社會的和諧協調發展夯實基礎。

綜上所述,現實中反映出來的與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主要特征的和諧社會不協調的諸多矛盾和問題,與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省情、縣情、民情有關,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法治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有關,與縣域內現有的生產力水平有關,與縣域經濟的發展質量、規模和效益有關。在新的歷史時期,只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落實五統籌的各項政策措施,在推進區域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不斷提高縣域構建社會主義農村和諧社會的能力,才能真正為廣大農民創建一個安全穩定、安居樂業、生態宜人、生活殷實、欣欣向榮的幸福家園。

推薦訪問:發展縣域經濟與構建農村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 縣域經濟 構建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