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民主政治實踐(2022年),供大家參考。
民主政治實踐
人民版選修二專題二 走向民主的歷史步伐
第二節實現民主的政治構建
陜九學校:王君楠
課題解讀:
本冊書基本框架和思路為:民主思想——民主實踐——民主制度(法律文獻、 政體建設)——民主擴展 (制度完善、主體擴大)。本專題走向民主的歷史步伐 是出于實踐與制度過渡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而本課實現民主構建則是把民主思想 通過實踐努力變成制度的過程。在各國由于國情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構建, 體現了一種理論,多種民主的政治文明的多樣性。
教學內容分析:
近代西方民主制度主要表現為議會制、內閣制、政黨制和共和制。本課主要 講述英國的責任內閣制、兩黨制和法國共和制的形成的過程,學習時要聯系必修 一的相關內容,深刻理解兩種政治體制的不同。各國民主政治形成之后,經過了 漫長的發展和完善,所以本課內容在整個教材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課程標準:
簡述英國責任內閣制建立的基本史實,認識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的主要特點 及其對其他國家政治制度的影響。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議會制、內閣制、政黨制和法國的共和制形成過程的學習,形成對西 方民主制度的初步認識,并能運用民主思想的主要內容來分析其特點。
過程與方法:
為加強學生對課本內容的興趣,可以加入現代時政內容,由此引出英國政體 和統治特點,讓學生增加有關議會制、內閣制、政黨制的感性認識。通過分析討 論,加強學生對英國、法國民主政治特點的掌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英國近代民主政治的形成,與英國歷史傳統有極大的關聯。通過學習英國民 主政治構建的過程,是學生認識到一個國家的民主政治,往往與其歷史傳統、歷 史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概括英國與法國政治體制的異同,認識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形式的多樣性與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本質的普遍性的共存。
學情分析:
我校高二文科學生水平雖有差異,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認知能力和人文素養,能簡單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再結合歷史學科的自身特點、本課的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依據“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設疑討論、分組導學等方法,借助多媒體課件,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從而圓滿完成學習任務。
教學手段:
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采用講述、探究、討論相結合進行教學。
教學準備:學生分組布置任務,查閱收集有關材料,多媒體課件制作 教學策略與設計:
本課教學內容重要,是整個民主政治的核心,想通過比較、分析、講解使學生掌握英法兩國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構建過程,通過史實的補充便學生初步理解民主政治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各國由于國情的不同各國最終選擇的民主政治的模式也不同,使學生形成對民主政治多樣性的理性認識。培養寬容的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
英國議會制、內閣制、政黨制、和法國共和制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
英國議會制、內閣制的特點。
課時安排:2 課時
新課講授:
導入新課:
“鐵娘子”撒切爾夫人與世長辭了,它是英國的什么人?對英國有什么樣的貢 獻?由學生的答案首相引出課題
一、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與完善
(一)讓王權不再神圣——英國議會制形成
1、英國議會制的地位:最早、發源地、議會之母 2、建立過程:
(1)在反對王權的斗爭中,通過議會限制王權。
(教師活動)補充:1215 年,英王約翰簽署《大憲章》
材料:《大憲章》的部分內容
第 14 條 為了得到王國議會對協助金或免服兵役稅數量的共識.....在所 定的日期,按照在場者之建議進行議事。
第 39 條 除非經過同等之人的合法審判,否則不得任意逮埔拘禁、放逐或 剝奪自由人法律上的保護,或以任何手段摧殘自由人。
思考 1:大憲章第 14、39 條表明了什么樣的原則?大憲章的頒發有何意義?
表明了“法律至上”的基本原則。它的意義在于,它樹立了一條光輝的原則即:法律高于國王之上,連國王也不得違反!并且用法律的形式規定了成立限制王權的新機構。
簽署《大憲章》的目的:是為了限制王權,保障貴族特權和保護部分騎士與市民 的利益。
《大憲章》規定:國士在國家所有重要事務上,包括征稅,必須征求貴族的意 見并且得到他們同意。
思考 2:《大憲章》誕生的意義?
這是全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憲法的雛形;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規定的封建貴 族權利已逐步演化成普遍的憲法權利;它樹立了一條光輝的原則,即:法律高于 國王之上,連國王也不得違反!
議會的雛形:
約翰王死后,繼任的亨利三世撕毀了《大憲章》。1264 年,孟福爾領導一 部分貴族,依靠騎士和市民的支持,擊敗了國王。1265 年,召集有僧侶、騎士和市民代表參加的大會議,創立了英國議會的雛形。以后逐漸形成召開議會決定重大事宜的制度。議會由國王和貴族院(上院)、平民院(下院)組成。至此,英 國形成了早期的議會政治傳統,為近代君主立憲制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英國議會發展,
約翰王簽署《大憲章》(1215 年;憲法雛形 )——亨利三世撕毀 (1261 年 ) ——孟福爾召開"大會議(1265 年;議會雛形 )——斯圖亞特王朝信奉“君權 神授”(17 世紀初;多次解散議會 )-一“光榮革命”(至 1688 年;解決了主權之爭 )——威廉接受《權利法案》(1689 年;框架形成 )
(2)通過內戰,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
(3)通過 《權利法案》和 《王位繼承法》使議會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A、君主立憲制的含義:(重點)
是資本主義國家用憲法限制君主權力的政治制度,是資產階級專政的一種形式。
B、確立標志:1689 年《權利法案》的頒布
復習回顧:《權利法案》的主要內容有哪些?體現了什么原則?為什么《權利法 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C、君主立憲制的原則:(重點)
議會至上、限制王權、責任內閣
探究一:君主立憲與君主專制區別
封建君主專制:君權神授、君權至上
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君權受到限制、議會權力至上 探究二:君主立憲制與君主專制制度有何區別?(了解)
(1)性質不同:
君主立憲制是資產階級性質的代議制立憲政體;
君主專制制度是封建社會的君主專制政體。
(2)國王與議會的關系(君主立憲制):
對國王而言:現在他失去了原來的至上權威,王權本身要受到法律和議會的限制, 他只是"統而不治"的虛位君主。對議會面言,它的權力不僅得到了提升,而且成 為占主導地位的國家權力,議會真正掌握了國家實權。
(3)目的不同:
君主專制使皇權至高無上,維護封建君主統治。君主立憲制使資產階級分享到 了國家權力,使社會獲得了政治穩定與經濟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
【深化·探究一】
問題:從英國民主制度確立、發展的過程中分析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的主要特點。
A、代議制的含義:公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代表機關,間接參政議政,討論和 決定國家大事,行使國家權力。
B、現代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有哪些?代議制、君主立憲制、內閣制、政黨制、民主共和制等
3、代議制的特點:(重點掌握)
(1)歷史悠久,具有連續性。
(2)具有漸進性。
(3)具有創新性。
(4)是一種間接民主。
(5)具有包容性和較大的自由度。
(英國代議制的建立體現了英國的妥協的傳統,國王議會政黨民眾之間有較強的 互相包容性,很少出現像法國那樣過激的行為)
4、代議制的影響:
(1)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促使英國進入政治穩定、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
(2)順應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和法制社會的歷史潮流,促進資產階級和政治 文明的發展。
(3)是人類民主思想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對世界民主化進程產生了探遠影響。
(二)只對議會負責——英國責任制內閣的形成
1、責任內閣制含義:
責任內閣制即內閣由議會產生,總攬國家行政權力,并向議會負責的一 種國家政權組織形式。
2、形成 (見教材)
(1)“光榮革命"前,國王有一個最高的咨詢機構——樞密院。
(2)"光榮革命"后,內閣逐漸取代了樞密院,成了國王直轄的最高行政機關。
(3)喬治一世不出席內閣會議,內閣會議無人主持 。
(4)1721 年沃波爾主持內閣會議,成了實際上的首相,開創下院多數黨領袖任首相并組建內閣的先例,并逐漸形成一些慣例。
(5)18 世紀中葉,責任內閣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議會取得了對行政權力的監督 控制權。
3、主要職權 (三方面)
·對提交議會的政策做出最后決定。
·按照議會規定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權力·協調和規定政府各部的職權等。
4、內閣組成的法定程序:(重點掌握)
英王任命首相 (下院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首相提名(內閣和政府成員名 單)——英王批準——內閣、政府組成 (接受議會監督)
5、內閣特點(原則):(重點理解)
1)內閣由議會下院的多數黨組成,多數黨領袖擔任首相
2)內閣對議會負責,不對國王負責
3)內閣如果失去了下院的支持,首相必須辭職
4)內閣是英國政府的核心機構
6、意義:既完善了英國君主立憲制,又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問題,內閣與國王的關系如何?與議會的關系如何?
內閣掌握實權,國王統而不治;國王形式任命內閣,但內閣不對國王負責, 只是形式上向國王匯報。
內閣由議會選舉產生,對議會負責,議會對內閣進行監督;議會可以通過對 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可以解散議會。
【知識應用】
2003 年,英國首相布萊爾追隨美國出兵伊拉克,你認為
(1)內閣成員大體上是贊成還是反對?為什么?
贊同。集體負責,共同進退。
(2)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如果反對,布菜爾會不會撤兵?為什么?
不會。首相掌握行政大權,不對國王負責。
(3)議會中大多數極力反對,結果又會如何?
議會可以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內閣下臺;內閣要么下臺,要么 宣布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思考:
明朝廢除丞相,皇帝君臨天下,直接處理國家大事,設殿閣大學士輔政, 后逐漸演變為內閣,成為與六部并行的國家行政機關,內閣的最高長官稱“首輔”。
1721 年,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內閣首相,英國的內閣 制形成。請回答:
同樣是“內閣",兩者有何根本區別?
解析:明朝是封建王朝,其“內閣”是專制王權的輔政機構,是封建性的;沒有獨立的行政權力;而英國內閣則是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產物,有獨立的行政權力。兩者在階級本質上是不同的。
(三)政黨政治的鼻祖——英國政黨制度的形成
·1)兩個政黨的由來:輝格黨與托利黨——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期間 ·2)兩黨制的形成:光榮革命后,輪流執政
·3)演變:
·自由黨與保守黨 (1832 年——20 世紀初);
·保守黨與工黨 (20 世紀初——現在)
·4)影晌
歸納小結:英國近代的民主歷程
爭取民主——資產階級革命
確立民主——《權利法案》
完善民主——
議會改革
兩黨制
思考:英國政治體制的形成與工業革命存在著怎樣的互動作用?這種互動作用說 明了什么?
◆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的形成和發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形成提供了有 力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英國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深入和發展,工業資產階級的力量壯大,人口素質的提高,給 政治民主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經過議會改革,英國的政治體制日益完善。
◆ 上述的互動作用,說明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是推動人類政治文明的根本動 力。
[深化·探究二]雅典民主政治與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不同特點是什么? 雅典民主政 :直接民主制(小國寡民全體男性公民參政。
主要機構是公民大會。
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間接民主、代議制民主人民選舉自己的代表,組成議會等,行使國家的主權。
二、法蘭西的共和政體
閱讀教材并思考:
(1)法國人民追求共和政體的根源是什么?(2)歸納法國共和政體的形 成過程?
(3)法國共和制何時確立的? (4)試分析共和之路艱難的原因。
1、共和政體形成過程: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 年 9 月至 1804 年)——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 年至 1814 年)——波旁王朝復僻 (1815 年至 1830 年)——七月王朝 (1830 年 至 1848 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 年至 1852 年)——法蘭西第二帝國 (1852 年至 1870 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 年至 1940 年)
2、法蘭西的共和政體確立:
1875 年憲法,確認法國為議會制共和國。此憲法是君主派和共和派斗爭 的產物,但它為共和國的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據,限制了所有君主派的復辟。
1879 年:共和政體最終確立。共和派贏得總統選舉,由此操控了(議會兩 院、內閣和總統)三大機構,共和派一統天下。標志著法國革命反封建斗爭任 務的完成,為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學以致用:
閱讀下列材料:直到 1877 年,君主派依然不甘心,對共和派進行反撲, 共和派遭到重大打擊。君主派的一家報紙得意地叫囂:“我們要把共和國和共和 派搞成連狗都不吃的爛泥槳。”
請回答: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結果如何?
答:材料直接體現了帝制與共和制斗爭的激烈,共和制的確立經歷了艱難 的歷程。結果經過堅持不懈的斗爭,共和制得以鞏固。
討論,法國帝制與共和制斗爭的實質?(重點)
帝制與共和制的斗爭反映了傳統力量與民主力量的斗爭,但不能認為是封 建力量與資本主義力量的斗爭。
無論是共和制還是帝制都是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其斗爭也是資產階級內 部就何種政體的斗爭。
3、法國政治的基本特點
(1)政權更迭頻繁,政局動蕩不安,頻繁發生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