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十八大有感(精選文檔),供大家參考。
(一)、 更加準確到位 十八大報告著眼“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戰略, 對文化的本質、價值、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定位和作用的認識, 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定位、對意識形態工作重點的把握, 都十分準確和到位。文化是人類的精神紐帶,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一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極大豐富的社會。
十八大報告“文化是民族的血脈, 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和對文化價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過程中的定位, 是與文化的內在本質和重要性相一致的;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的國家戰略, 也是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相一致; 把文化實力作為整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一部分的認識, 也是符合當前國家間競爭的新形勢的; 對文化作用的強調, 也是對文化作為推動社會整體進步的積極力量的充分肯定。
這些論斷準確到位, 把握住了事物本身及其發展變化的本質及影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核的高度凝練, 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高度概括, 是社會主義社會最高的價值追求, 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 決定著社會發展的方向和性質。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 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正是這一理性認識的反映。
先進的理論能發揮引領社會思潮、 凝聚社會共識的作用。
報告同時提出要用不斷發展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武裝全黨、 教育人民”, 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課堂進頭腦” 的具體要求, 就是希望把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 朝著實現新時期的歷史重任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闊步前進。
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在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起主要作用或對其他方面產生重要影響。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做好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 推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等都必然要遵循這一規律。
抓住了文化建設的關鍵, 就能最有效地促進文化的發展和整體實力的提升; 找準了意識形態工作的關鍵著力點, 就能取得意識形態工作的切實成效; 明確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 就能促進全社會道德素質的整體提升。
十八大報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做好意識形態工作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
和將“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 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的論斷, 抓住了事物發展的主要矛盾或基本矛盾, 必然會對文化強國建設、 意識形態工作取得成效和全社會道德素質的提升產生重要影響。
(二)、 更加實際有效 十八大報告提出“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的要求, 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健康豐富” 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同時推出一系列旨在實現既定目 標的重要舉措:
報告提出了 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創作導向和群眾文化生活的“三自我” 要求, 提出加快推進有重點的“文化惠民工程”, 把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文化建設作為加大幫扶的對象, 強調要繼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面向全社會的免費開放、 開展“全民閱讀” 等活動, 這對于不同地區、 不同人群及全社會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和發展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報告還注意到網絡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提出要加強“網絡內容建設” 和“網絡社會管理”,開展“掃黃打非” 等抵制低俗現象的舉措, 這對于有效遏制群眾反映強烈的虛假信息和不良環境的滋生和蔓延, 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和社會環境將發揮重要作用。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 的要求, 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和和諧社會的構建明確了重點和方向。
報告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的原則與公民道德建設相聯系, 突出了道德建設的地位; 報告把“中華傳統美德” 作為重要的道德資源, 強調道德建設對傳統道德精華的承繼和發揚; 把弘揚時代新風和培育良好的道德風尚作為提升道德環境的重要舉措, 充分認識到了道德建設的系統性; 報告提出要“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 突出了道德建設的緊迫性; 把“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的專項教育和治理” 作為道德建設的重點, 指明了道德建設的階段性目標; 把“改進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 和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作為道德建設的重要方面, 使得道德建設變得更加切合實際和便于操作, 也更有利于取得成效。報告把 “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作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在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上, 強調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和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把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新聞出版、 廣播影視、 文學藝術作為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在文化產業方面, 把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作為發展新型文化業態的重要舉措, 強調提高文化產業的規模化、 集約化、 專業化水平; 在繁榮文
化市場方面, 強調增強國有公益性文化單位活力和完善經營性單位法人治理結構 ; 把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和對有杰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的表彰作為鼓勵人才成長的重要舉措。
這些措施的實施, 將進一步切實有效地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三)、 更加完整全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各民族文化共同繁榮發展之路。
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國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少數民族文化事業隨著國家的進步而不斷發展, 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十八大報告提出“少數民族文化事業” 這一稱謂, 并將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繁榮發展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整體布局的重要一環, 在十七大報告“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 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
新提法對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更加全面的規劃, 必將促進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整體繁榮。
同時, 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也必將為我國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提供寶貴的文化資源和創造活力。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標識, 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正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現實寫照。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也必將是中華文化大放光彩的時代。
十八大報告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做了眾多宏觀規劃和具體設計:
報告明確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的整體規劃, 把對祖國寶貴文化傳統的傳承和弘揚上升到國家意志的層面; 提出“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的具體要求, 視傳統美德為重要的道德資源; 把“造就一批名家大師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 作為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柱; 把“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 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 作為發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方法; 把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作為激發文化創造活力的重要支撐; 把開創“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 作為民族文化發展的標志, 體現了報告完整全面的特點。道德科學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 要有宏觀設計, 也需從細微處著手, 更需適時地加以推進, 以促進公民道德的不斷發展。
十八大報告提出“培育知榮辱、 講正氣、 做奉獻、 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與十七大報告“形成男女平等、 尊老愛幼、互愛互助、 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 相比較, 新報告提法更加全面、 更具指導性。充分尊重道德發展的規律, 體現了道德發展不斷進步的特點。
(四)、 更加清晰凝練 文化發展與其它建設存在共性也有差異, 在社會主義國家發展文化事業, 更要把握這一特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兩為、 雙百、 三貼近、 四面向、 雙發展、 三特點” 的道路內涵, 相比十七大報告只提“兩位、 雙百、 三貼近”和在注重社會效益基礎上強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相比, 新報告更加清晰凝練地指明了我國文化發展所應遵循的道路, 這將更好地指導我們沿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前進。
十八大概括總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我國文化建設的必然路徑選擇, 是對以往文化發展經驗的高度提煉, 既實事求是又與時俱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與時俱進的優良理論品質, 不斷推進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永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四個方面” 的抽象表述到十八大“三個倡導” 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煉表述,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和“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 民族特色、 時代特色” 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科學、 凝練表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一步發展, 理論內 核清晰呈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核高度凝練, 是在實踐基礎上總結出來的馬克思主義“ 三化” 要求, 是馬克思主義不斷與中國人民的實踐相結合而呈現出民族性、 時代性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 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源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規律的理性把握。
從十七大報告“文化發展” 到十八大報告“文化創造”, 新報告將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的增強看做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關鍵著力點, 把營造良好的文化發展環境視為是促進文化發展活力的基礎, 并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 藝術民主”作為創建文化活力新局面的重要著力點,這對文化整體實力的提升將起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