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百年歷史【精選推薦】,供大家參考。
第一次鴉片戰爭 1 838 年冬, 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次年三月,林到任后,嚴行查繳鴉片 2 萬余箱, 并于虎門海口悉數銷毀。
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 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 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
1 840 年 6 月,英軍艦船 47 艘、 陸軍 4000 人在海軍少將懿律、 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 封鎖海口。
鴉片戰爭自此開始, 戰爭經歷三個階段。
英軍首次北犯根據英國政府的訓令, 遠征軍封鎖廣州、 廈門等處的海口, 截斷中國的海外貿易, 并于 7 月攻占浙江定海,作為前進據點。
此時, 中國沿海地區, 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 其余均防備松弛。
8 月,英艦抵達天津大沽口外,道光帝懾于兵威, 罷免林則徐,改派直隸總督琦善為欽差大臣; 同時, 英方也以疾疫流行, 秋冬將臨, 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
英軍南下后, 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海口, 并命兩江總督伊里布率兵至浙東, 準備收復定海。
虎門廣州之戰(1 840.1 2~1 841 .8) 1 840 年 1 2 月,琦善與義律在廣東開始談判。
1 841 年 1 月 7 日, 英軍不滿談判的進展, 出動海陸軍攻占虎門的第一重門戶--沙角、 大角炮臺, 發起虎門之戰。
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 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 并從各地調兵萬余人赴粵。
2 月 26 日,英軍又出動海陸軍, 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臺和大虎山炮臺, 溯珠江直逼廣州。
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
5 月 24 日, 英軍對廣州發起進攻, 一路占據城西南的商館, 一路由城西北登岸, 包抄城北高地, 攻占城東北各炮臺, 并炮擊廣州城。
在此形勢下,奕山等接受英方條件, 納銀 600 萬元,換取英軍撤出廣州地區。
英國侵略者的暴行,激起城北郊三元里一帶民眾自發武裝起來進行抗英斗爭。
英軍再次北犯(1 841 .8~1 842.8) 英國政府對義律在廣州所獲侵略權益尚嫌太少, 乃改派璞鼎查為全權代表來華, 擴大侵略。
1 841 年 8 月 21 日, 璞鼎查率艦船 37 艘、 陸軍 2500 人離香港北上, 攻破福建廈門, 占據鼓浪嶼。
旋北進浙江, 1 0 月 1 日攻陷定海(1 841 年 2 月, 英軍以疾疫流行,放棄定海), 1 0 日陷鎮海, 1 3 日占寧波。
時英軍兵力不足, 遂停止進攻,等待援軍。
廈門、 浙東兵敗后, 道光帝又派吏部尚書奕經為揚威將軍赴浙, 并陸續調集兵勇以備反擊。
1 842 年 3 月, 奕經以兵力已足, 決定水陸同時反擊, 企圖一舉收復寧波、 鎮海、 定海。
3 月 1 0 日夜, 清軍對寧波、 鎮海分別發起反擊,接戰均不利, 紛紛撤回原駐地。
進攻定海因風潮不順而延期。
3 月 1 5 日駐寧波英軍乘勢反攻慈溪和城西大寶山等地,清軍大敗,退守曹娥江以西。
道光帝見久經準備的浙東反攻又告失敗,遂調盛京將軍耆英趕赴江南, 準備與英軍媾和。
1 842 年 5 月, 英軍放棄寧波, 集中兵力北犯。
1 8 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鎮。6 月 1 6 日發起吳淞之戰, 江南提督陳化成戰死。
此后,英援軍相繼到達長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會, 以艦船 73 艘、 陸軍 1 .2 萬人, 溯長江上犯,準備切斷中國內陸交通大動脈運河。
7 月 21 日, 英陸軍 6900 余眾, 發起鎮江之戰,遭頑強抗擊,被擊斃 1 69 人后攻陷鎮江。
27 日, 英艦隊駛抵南京江面, 清軍已無力再戰, 全部接受英國侵略要求。
8 月 29 日,耆英與璞鼎查簽訂不平等的 《中
英南京條約》 。
鴉片戰爭是中國軍民抗擊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的第一次戰爭, 廣大官兵英勇抗戰, 表現出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但是, 由于清廷和戰不定,決策多變,將帥不善指揮, 戰法呆板, 加之武器裝備落后, 終為英軍所敗。
鴉片戰爭的實踐表明,落后的封建軍隊已不能戰勝初步近代化的資本主義軍隊。
鴉片戰爭后, 中國開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 英、 法、 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進一步發展, 要求有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 他們越來越不滿足于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從中國掠奪到的權益, 要求在《南京條約》 的基礎上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
1854 年和 1856年, 英、 法、 美曾兩次以幫助鎮壓了太平天國為借口, 向清政府提出包括中國全境開放、 鴉片貿易合法化等無理要求, 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
隨后, 英法兩國即策劃了一場新的侵華戰爭, 以武力來達到其罪惡的目的。
這就是英法共同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法國以 1856 年 2 月法國神父馬賴在廣西西林從事非法活動被殺事件作為侵華借口。
英國則急不可奈地制造了一個發動戰爭的借口——“亞羅號”事件。
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走私船, 曾經在香港領過一張登記證, 已經過期。
1856 年 10 月, 中國水師在廣州附近登上亞羅號拘捕匪徒, 遭到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的抗議。
盡管兩廣總督葉名琛同意交還在亞羅號上被捕的中國水手, 英方卻不予理睬。
10月下旬, 英軍突然發動進攻, 占領廣州以南沿江各炮臺, 并一度沖進廣州城內。由于力量不夠, 1857 年 1 月英軍從省河撤退, 等待援軍。
1857 年 9 月, 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統率海陸軍來到香港。
10 月, 法國全權代表葛羅也率兵到達。
12 月中旬, 英法聯軍 5000 余人發動了 對廣州的進攻, 29日占領廣州。
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
廣東巡撫、 廣州將軍等人投降敵人, 在英法監視下組織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地方傀儡政權。
1858 年 4 月, 英法艦隊到達大沽口外海面。
5 月 20 日, 聯軍發動進攻, 大沽炮臺在經過頑強抵抗后失陷。
英法艦隊隨即溯白河而上, 到達天津。
清政府慌作一團, 立即派大學士桂良等趕往天津議和。
在英法的威嚇下, 桂良于 6 月下旬分別與英、 法簽訂了可恥的賣國條約——中英、 中法《天津條約》。《天津條約》規定:
外國公使駐北京; 開牛莊、 登州、 臺南、 淡水、 潮州瓊州、 漢口、 九江、江寧、 鎮江為通商口岸; 中國海關雇用外人; 外國傳教士入內地自由傳教; 外國人往內地游歷通商; 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來往; 中國給英國賠款銀 400 萬兩,法國 200 萬兩。
在此以前, 中俄、 中美《天津條約》 已先簽訂。
同時, 俄國用武力強迫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璦琿條約》 割占外興安嶺以南, 黑龍江以北 60 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1859 年初, 英、 法政府分別任命普魯斯和布爾布隆為駐華公使。
6 月中, 英法公使率軍艦到達大沽口外, 拒絕清政府從北塘登陸的指定, 蠻橫地要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換約。
6 月 25 日, 英法軍艦向大沽炮臺發動進攻。
經過整頓的大沽守軍奮起反擊, 擊沉擊傷英法兵艦十余艘, 斃傷侵略軍四、 五百名。
英法聯軍狼狽撤出大沽口。
1860 年 4 月, 英、 法全權代表額爾金和葛羅率大批軍隊再度開到中國。
5 月
下旬, 英軍占領大連灣。
6 月初, 法軍占煙臺, 完成了對渤海灣的封鎖。
8 月 1日, 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 21 日陷大沽炮臺, 24 日占領天津。
清軍退守張家灣、通州一線。
9 月 9 日, 聯軍向通州推進, 21 日在通州八里橋打敗清軍。
次日, 咸豐皇帝倉皇逃往熱河。
10 月初, 聯軍占領圓明園, 在恣意搶劫破壞之后, 又放火焚燒, 一座世界上最瑰麗多姿的宮苑杰作就這樣毀于英法侵略軍之手。
13 日,北京留守當局向英、 法投降, 交出安定門, 聯軍兵不血刃控制了北京城。
10 月下旬, 清政府代表、 恭親王奕?與英、 法代表先后交換《天津條約》 批準書, 并訂立《北京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至此結束。《北京條約》 規定:
《天津條約》有效開天津為商埠; 準許華工出國; 割讓九龍司地方給英國; 發還天主教資產;對英、 法賠款增加到 800 萬兩。
同時, 中俄《北京條約》 割占烏蘇里江以東, 包括庫頁島的 40 萬平方公里領土。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政治上:
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 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 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經濟上:
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內地, 加緊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八國聯軍
1894 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 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 中國國際地位因此一落千丈。
西方列強便開始對中國這塊肥肉垂涎三尺。
19 世紀末, 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
而隨著戰爭賠款的加深, 人民不堪重負, 終于引起了義和團運動, 清政府內憂外患, 無力抵抗, 因此西方列強更加放肆, 趁火打劫,妄圖吞霸中國。
戰爭起因:
本目的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侵略中國, 稱霸世界的夢想。
當時, 慈禧信任閉塞愚昧的守舊大臣, 竟聽信毓賢之言, 相信團民能“刀槍不入” 、 槍炮不傷” , 慫恿慈禧借助義和團排外。
慈禧太后派軍機大臣剛毅往涿州視察, 但剛毅竟向慈禧奏稱“天降義和團, 以滅洋人” 。
因此義和團以“扶清滅洋” 為口號, 進入北京城內勤皇。
團民則沿途到處殺害洋人、 教徒, 燒教堂、 拆電線、 毀鐵路, 攻進天津租界。
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 但未獲回應。
1900 年 4 月, 義和團剛在北京近郊發展起來, 俄羅斯帝國公使就提出鎮壓。
美利堅合眾國、 大英帝國、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德意志帝國各國公使也奉本國政府密令, 聯合照會清朝政府“剿除義和團” , 并將艦隊聚集大沽口進行威脅。
5 月間, 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速發展, 越來越多的清軍士兵參加義和團, 以端郡王愛新覺羅· 載漪為首的排外勢力在清政府內占據上風。
各國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無法控制形勢, 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采取嚴厲的鎮壓措施” , 便策劃直接出兵干涉。
5 月 28 日, 大英帝國、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 意大利王國、 大日本帝國、 俄羅斯帝國、 美利堅合眾國八國在各國駐華公使會議上正式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 以“保護使館” 的名義, 調兵入北京, 清政府被迫同意。
5 月 30 日至 6 月 2 日, 八國的海軍陸戰隊 400 多人, 陸續由天津乘火車開到北京, 進駐東交民巷。
5 月 31 日, 北京東交民巷外國使館要求加強保護。英、 俄、 法、 美、 義、 日六國從天津派水兵及陸戰隊 349 人登岸, 乘火車於當晚
抵北京。
隨后, 各國繼續向中國增兵, 各國軍艦 24 艘集結大沽口外, 聚集在天津租界的侵略軍達 2000 余人。
6 月 6 日, 八國聯合侵華政策相繼得到各自政府的批準, 侵略中國的戰爭爆發。
6 月 3 日, 德、 奧派兵 83 人抵京。
6 月 10 日,北京使館對外通訊斷絕。各國駐天津領事及海軍將領召開會議後, 決定組成聯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於次日乘火車前往北京。
北京東交民巷各使館筑起防御工事, 由英國全權公使竇納樂負責指揮抵抗。
使館區內被圍者約 3000 人, 當中 2000人為尋求保護之華人, 外國男性 400 人, 女性 147 人, 兒童 76 人。
保護使館的包括 409 名外國水兵及陸戰隊員, 配備三支機關槍及四門小火炮。
使館內有足夠水井及糧食。
英使館內更有小馬 150 匹可供食用。[3] 1900 年 6 月 11 日, 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八國聯軍 2000 多人強占火車由天津駛往北京。
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 激起義和團堅決抵抗。
6 月 12 日, 義和團與清軍董福祥、 聶士成部聯合作戰, 切斷侵略軍與天津的聯系。
6 月 14 日至 18日, 侵略軍被義和團群眾包圍在廊坊、 落岱、 楊村一帶, 面對用近代槍炮武裝的侵略軍, 義和團奮勇殺敵, 視死如歸, 不惜以血肉之軀與敵人拼搏, 表現出極大的勇氣和愛國熱情, 打死打傷敵軍 300 余名, 西摩爾潰不成軍, 被迫沿北運河退回天津, 義和團粉碎了八國聯軍進犯北京的計劃。
6 月中旬, 侵華帝國主義海軍在沙俄海軍將領指揮下, 聯合進攻大沽口炮臺, 遭到守軍堅決抵抗, 清軍共擊傷擊沉敵艦 6 艘, 斃傷敵軍 200 余名。
正當戰事激烈時, 守將羅榮光不幸中彈犧牲, 清軍失去指揮, 大沽炮臺失守。
在此前后, 日本使館書記生在前往永定門接應西摩爾聯軍時被清兵當作間諜處死。
德駐華公使克林德在東單牌樓行兇被守軍擊斃。
21 日, 清政府向各國“宣戰” 。
大沽口失陷后, 俄、 英、 德、 美援軍數千人, 闖入天津海河西岸紫竹林租界, 對天津城及其外圍發動猛攻, 義和團奮起投入天津保衛戰。
董福祥率義和團一部進攻老龍頭火車站, 斃傷俄軍 500 余名, 數度占領車站。
張德成率義和團及清軍一部圍攻紫竹林, 以“火牛陣” 踏平雷區, 沖入租界。
聶士成部清軍堅守城南海光寺一帶。
7 月, 八里臺一戰, 聶士成身中 7 彈, 腹破腸流仍堅持戰斗, 直至血竭而亡。
14 日, 聯軍付出傷亡 900 余人的代價, 并發射毒氣炮后, 攻陷天津。
8 月中旬, 聯軍 2 萬余人由天津進犯北京。
次日, 進抵北倉, 受到清軍馬玉昆、呂本元等部及李來中所部義和團頑強阻擊, 再次施放毒氣, 才攻占北倉。
但聯軍付出死傷 635 人的代價, 毒氣炮也被擊毀。
13 日, 聯軍進至北京城下, 進攻東便門、 朝陽門、 東直門。
英軍率先由廣渠門破城竄入。
14 日, 北京失陷。
次日晨, 西太后和光緒皇帝倉惶出逃。
聯軍入城后, 解除了義和團對東交民巷和西什庫教堂的圍攻, 義和團被迫退出北京, 轉往外地堅持抗擊侵略者。
西太后在流亡途中, 指定李鴻章為與列強議和全權代表, 發布徹底鏟除義和團的命令。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 派兵四處攻城略地, 擴大侵略。
9 月, 俄軍在侵占秦皇島、山海關同時, 集中龐大兵力, 分五路對東北地區實行軍事占領。
10 月中旬, 德軍統帥瓦德西率兵 3 萬來華, 攻占保定、 張家口等地。
但法、 德聯軍在侵犯井陘、娘子關一帶時, 受到清軍劉光才部的頑強阻擊, 付出重大傷亡后敗退。
八國聯軍侵華, 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聯軍所到之處, 殺人放火、 奸淫搶劫, 無數村鎮淪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