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生態攝影師的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

時間:2022-10-20 19:10:03 來源:網友投稿

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只專注于技術的練習而忽視文化知識的拓展與深化。因為,不管如何來定義攝影師的本質,他都必須是一個具備用思維進行攝影的文化者。世界遺產影像學專家梅生說“思想平庸時,相機也無奈”,這并不是要求我們思想先行,攝影為輔,而是注重思想在以技術為前提的攝影中發揮真正的效用與意義,在相輔相成中促進文化與技術的雙豐收。

從事生態攝影,首先要樹立牢固的生態意識,以保護生態為己任。要系統學習生態學科的知識,包括生態學、生物學、地理學、遺傳學等。掌握關于拍攝對象如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生活習性等多方面的相關知識,構建自己的理論知識庫群。羅伯特卡帕曾說:“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后,還要付諸實踐,積累生態觀察的經驗,近距離觀察拍攝對象所處環境與情況。以生態學科知識為指導,處理好人與生態的關系。遇到惡劣條件要迎難而上,不畏困苦、不懼艱辛,這樣知行合一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拍攝過程中捕捉到珍貴的畫面。

生態攝影師還應具有較高的攝影技術水平、敏銳的鏡頭感、精湛的后期處理技巧。較高的攝影技術水平要求攝影師能夠根據自然環境的改變、拍攝對象的動靜和快慢變化熟練地更換焦段、視角不同的鏡頭,并快速選用合適的快門速度、合理的光圈大小、正確的測光曝光來完成拍攝。拍攝動物要盡量避免靠近被攝體,在鏡頭的選擇上盡可能使用200mm以上的遠攝鏡頭,使用焦距越長的遠射鏡頭拍攝效果越理想。拍攝植物需要更多的使用微距鏡頭,以達到小景深虛化背景突出主體的畫面。敏銳的鏡頭感要求攝影師在拍攝前迅速構思好拍攝中的每一個環節,光線、色調、構圖、造型、角度、對比、節奏等各個因素都力臻完美呈現,因為生態本身極具創意?!耙氚l掘它最佳的作品和時刻,守望這些美妙之處,使它明晰并最終定格,則需要敏銳而靈活的智慧”。要以其獨特的視角講述生態故事。精湛的后期處理技巧要求攝影師熟練掌握各種圖像處理軟件,對影像進行調整、編輯和再創作,使影像畫面質量得到優化,更符合拍攝的主題。

生態攝影師的道德關懷

生態攝影用定格的生態影像傳遞自然保護的信息,為保護生態家園貢獻力量,吸引著更多具有道德關懷意識的攝影師加入其中。生態攝影大大拓寬了攝影在道德關懷上的維度,其道德關懷的表達有自己的獨特方式,不能離開生態而談生態攝影。生態攝影道德關懷的維度不是僅限于人與人類社會的視角,還包括了與人類密不可分的自然界??梢哉f,人與自然的關系更是生態攝影道德關懷的重要維度。生態攝影反映出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自然與自然的關系,將人類納入到生態系統中。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存在的客觀前提,而人類又為自然生態的發展提供動力。人類給予自然生態系統充分的道德關懷,其根本上也是對自身的道德關懷。雖然到現在為止,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思想還是建立在人類中心主義基礎上的對自然的征服、改造和利用,但通過生態攝影師的“綠色鏡頭”,我們卻可以感受到呼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德關懷。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說過,不僅要建立起人與人文明相待的社會,也要建立起人與自然的文明的合乎道德的關系。生態攝影的道德關懷首先體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基礎,即生態價值觀。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生態攝影的興起必將成為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反映我國在應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現實情況下所作出的生態反思與努力。因此生態攝影師必須要積極響應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必須要具有生態意識,熱愛和敬畏大自然,在拍攝影像的過程中更加關注拍攝對象的福祉與利益。

無論是什么物種,哪種生命形式,都有在生態系統中存在的必要。只要我們拿起相機,就要學會保護環境、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生態攝影是呈現給觀者以畫面的藝術,而拍攝過程不被覺察的,若攝影師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則不配稱為生態攝影師。近來的生態攝影問題多集中于鳥類的拍攝,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拍鳥的隊伍。而鳥類向來機敏不易親近,要想用鏡頭近距離捕捉到自然生存狀態下的鳥類捕食、育雛等行為則是難上加難,所以“誘拍”這種不文明的拍攝行為就產生了。有的攝影師為了拍攝出主題、背景、構圖、光線、角度等各方面俱佳的畫面,故意采取一些不文明的行為,如轟趕鳥類、追逐拍攝、投食引誘等,致使鳥類受到傷害,慘遭厄運,恐慌、棄巢甚至死亡。這些行為是有悖于生態攝影的初衷的,攝影師為了獲取畫面而不擇手段最終還會成為反生態的攝影,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與生態攝影的道路漸行漸遠。因此,生態攝影師必須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以生態整體主義立場取而代之,踐行生態價值觀。

生態攝影師的社會責任

人之于社會,都應該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又因分工不同而承擔不同的社會責任。作為鏡頭的掌控者,生態攝影師把握了影像畫面的所有部分。他們的每一次鏡頭捕捉都是他們思維意識的表現。他們拍攝自己想要傳達給人們的情景的同時,也剔除了現實中其他的大部分鏡頭之外的場景。因此,生態攝影師的社會責任就顯得尤為重要,其社會責任就是要客觀真實地再現生物的生活狀態和生存環境。因為“生態本身并無所謂美丑善惡,美丑的判斷全然憑借人的感官情緒”。所以不僅要拍攝“美”的風光畫面,也要攝取“丑”的環境問題,從整體上關照自然生態、關照生命。生態攝影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畫面依賴于生態攝影師的社會責任,承擔社會責任的生態攝影師方能有積極的向上精神,也才能擴大生態攝影的社會效用。生態攝影師如果將自己的鏡頭遠離真正的生態,那么他拍攝的作品一定會“曝光不足”。

攝影被稱為人類的“第三只眼睛”。它大大拓寬了人類的認知領域,引導人類在視覺器官不能直接企及的宏觀世界、微觀世界和瞬間中進行超時間、超空間、超影像的自由體驗。每一幅生態攝影作品的背后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隱藏著一種特定時間和情況下閃現出來的主觀感受,這種圖片背后的主觀感受,正體現了生態攝影師的社會責任,即通過“第三只眼睛”記錄生態影像,傳播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生態理念。

一張生態圖片能將觀者吸引,是因為人們通過看這張圖片能夠直接接觸到鏡頭中的生存環境,跨越空間地域,在轉瞬之間觸摸到現在和過去的生物與其生存環境的相互關系。觀者進入到生態攝影師所要展現的畫面,不僅在時間與空間的意義上,更是在社會責任與道德關懷的層面上。這份“綠色鏡頭”的特殊使命蘊含著生態攝影師對于生態狀況的思考,旨在通過生態攝影這一新興的主題攝影來傳遞自然保護的信息,傳播生態的理念,喚起公眾的生態意識。通過生態影像幫助公眾了解自然、關注自然,使之成為生態文明社會極具創造性的公共意識工具,跨越了語言、文化的界限。直面生態危機,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僅是生態攝影師的現實需求,也是生態攝影師著眼于未來對可能的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的理想守望。

(責編:耿國彪)

推薦訪問:素養 攝影師 生態 職業 責任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