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對國內外網癮問題研究的實踐經驗的理性分析,從青少年網癮概念界定入手,探討了青少年網癮現狀及基本類型;再從網絡特性、青少年自身因素以及外部環境因素對青少年網癮成因進行分析;最后,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建立“三位一體”網癮外部綜合監控機制;以期通過青少年網癮問題的理論研究,推動我國青少年網癮監控和防治實踐。
[關鍵詞] 青少年網癮;成因分析;監控機制
[中圖分類號] G4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1763(2014)01—0147—04
正如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說的:“每一種技術或科學的饋贈都有其黑暗面。”[1]網絡在給人類生活帶來快捷、便利的同時,也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準則、行為方式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和沖擊。青少年作為網民中最活躍的主力軍,仍然處在道德意識和價值觀念的劇烈變化期,更容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資源的影響,從而導致網癮問題的出現。網癮問題的滋生已經給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和身心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青少年網癮問題無疑成為了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個亟待突破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網癮問題研究現狀
在國外,網癮問題的研究已經從心理學范疇發展到精神病醫學領域,從理論研究深入到實證研究;在國內,眾多學者在已有研究基礎上,結合本國網民的特性,從心理學、精神病醫學、社會學、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等多視角對網癮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逐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引導方式。
1.關于網癮概念的研究。美國著名精神病研究專家伊凡·戈登伯格在1994年最早提出了網絡成癮癥 這一概念;1996年,美國心理學專家、國際網絡成癮康復的頂尖人物,金伯利·楊教授從臨床病理學的角度開始研究互聯網成癮現象;1997年,戈登伯格又進一步將網癮一詞改為病理性網絡使用,將網癮的定義研究從心理學延伸到了精神病學領域。在我國,陶然教授將網癮視為精神病范疇,認為網癮是“個體反復過度使用網絡導致的一種精神行為障礙”;中國治網癮第一人陶宏開教授則認為網癮是一種由心理問題引起的非理性行為,并非精神??;目前,國內外針對網癮概念尚無統一界定。
2.關于網癮判斷標準的研究。這主要是從精神病學、心理學和臨床醫學等方面進行的。金伯利·楊教授根據DSM-IV中病理性賭博的10項標準確定了網癮的8項標準。在我國,陶然教授認為,網癮判斷標準必須結合時間、病程及社會功能是否因長期上網而受損這幾個標準來綜合考量;陶宏開教授則結合中國青少年自身特性和多年挽救網癮青少年的實踐經驗,提出了網癮的十個等級標準。從整體上來看,國外的網癮判斷標準一般是針對成年人設定的,不太適合作為判斷青少年網癮的標準。我們必須在借鑒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中國青少年自身特點,運用時間、病理、心理等多重標準來綜合考量青少年網癮判斷標準。
3.關于網絡成癮類型的研究。關于網癮類型的研究基本上結論一致,主要分為網絡游戲成癮、網絡關系成癮、網絡色情成癮、信息收集成癮、網絡強迫行為及計算機技術成癮等。
二網癮概念界定及我國青少年網癮現狀
目前,國內外學界對網癮尚未有統一定義。筆者擬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的角度,遵循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知、情、信、意、行五要素,對網癮概念進行進一步闡釋。即:上網者缺乏對網絡行為原則和規范的正確認知、過度依賴網絡,缺乏抵抗網絡誘惑的堅強意志力和控制力,長期地、重復地耗費大量時間、精力、財力在網上進行非工作、學習等行為,并且對自身學習、工作、生活、健康或他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利影響的一種網絡沉溺行為。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顯示,目前,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超2億人,占網民總體的一半;近年來,青少年網癮人數仍在攀升。青少年網癮現象主要為兩大類:電腦網癮和手機網癮。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便攜式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上網方式越來越受到青少年網民的追捧。據《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其中,青少年手機網民達1.7億人,占整體手機網民的56.1%,是我國手機上網用戶最主要的群體。因此,一種新型的青少年網癮表現形式——手機網癮越來越凸顯。概括起來,青少年網癮現象主要存在以下幾種類型:網絡游戲成癮、網絡交往成癮、網絡色情成癮、信息收集成癮、網絡購物成癮、手機上網成癮等。其中,男生的網絡行為以玩游戲為主,而女生上網的主要目的則是網絡交友聊天及網絡購物。
三青少年網癮的成因分析
1.網絡特性的影響
第一,網絡空間的超時空性。網絡通過豐富的數字化語言、海量的信息資源,突破固有的時空界限為人們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形式多樣的交往空間和機會。在網絡“地球村”,無論你身處哪一個角落,只要有網絡,你都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虛擬參與各種網絡活動。
第二,網絡身份的隱匿性。在網絡世界里,無論你是否擁有金錢、權力、地位、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任何網民都可以不理會現實生活中的性別歧視、地位高低、貧富差距、身殘疾病等,用自己虛構的理想身份在網絡空間里平等地與人相處。尤其對于青少年而言,他們可以不顧現實社會中身高、相貌、氣質、金錢、才能等方面的約束,可以不顧家庭、學校、社會施加的壓力,在這個無拘無束、“零壓力”的平臺中,徹底地釋放自己內心深處的欲望和需求。
第三,網絡資源的豐富性。網絡信息資源內容繁多、形式多樣、涉及范圍之廣,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別是深深地吸引了處在成長期和萌動期的青少年。在這里,他們不僅可以搜索到豐富的學習資源,還能盡情地享受五光十色的虛擬“游樂場”,這些都易讓青少年樂此不疲,流連忘返,以致于深陷其中,導致網絡成癮。
2.網癮青少年自身因素的影響
一方面,生理因素的影響。青少年進入青春期,內分泌機制逐步完善,生理機能逐步增強,第二性征隨之出現;除上述共有的正常生理特征之外,網癮青少年還具有成癮后生理方面的某些變化特征。“網癮青少年一旦上網,其大腦“享樂區”會進行化學反應產生刺激,從而釋放出多巴胺,進而使網癮者產生快感。如果這種刺激是經常性的,大腦會強化對自身的這種化學反應,繼而導致網絡成癮。”[2]
另一方面,心理因素的影響。人對事物的不同“需要”會產生不同的動機因素,對網絡使用的不同需要會使青少年形成不同類型的網癮現象。第一,安全的需要。青少年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變動期,在家長和老師帶來的各種壓力下,他們迫切需要多種途徑宣泄自己的消極情緒,五光十色的網絡世界正能讓青少年暫時麻痹自己,忘記煩惱,逃避現實生活的壓力。第二,愛與歸屬的需要。但是,現實生活中外貌、身高、家庭條件、才華等多方面的約束,導致部分青少年的情感訴求無法得到滿足,轉而把情感寄托于虛擬的網絡世界,去尋找愛的虛幻替身。第三,尊重的需要?!耙粋€現實世界的木訥之輩,可能因為在網絡中口才卓越、觀點偏激而獲得虛擬世界的認可和崇拜;一個社會中的文弱書生,可能由于在網絡中英勇善戰而一呼百應,統率千軍萬馬;一個在學校里默默無聞的學生,可能憑借網絡高手的身份擁有萬民景仰的地位?!盵3]可見,網絡能虛幻地幫助青少年找回失卻的自信,獲得他人尊重和認可。第四,自我實現的需要。網絡這樣一個不論出身和條件的虛擬空間正是他們施展才華的大好平臺,可以更加開放地呈現自我,甚至塑造一個與現實截然不同的自我,以此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和滿足。
3.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
(1) 家庭因素的影響
第一,家庭結構的影響。由于快速增長的離婚率,離婚式單親家庭和再婚家庭的比重逐漸上升,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心智發育還未完全成熟,很多孩子并不具備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來接受父母分開的事實,導致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滋生諸多不良情緒,漸漸變得敏感、疑心重、孤僻、自卑等,有的甚至做出一些過激行為或犯罪行為。虛擬的網絡世界則能讓她們尋求到更多的“保護”和“快樂”,這種反差很容易讓這些“問題家庭”的孩子“躲”進網絡,進而沉迷其中。
第二,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一般來說,民主尊重型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子,性格開朗、活潑,有較強的自信心、自制能力和抗壓能力;相反,在專制獨裁型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子,長期在心靈情感上得不到與父母足夠的溝通和交流,自己的意愿得不到充分表達和實現,造成心理壓抑、郁結難舒;在冷漠忽視型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子,長期得不到關心和愛護,容易性格內向、孤僻、意志消沉;長期生活在家庭暴力環境下的孩子,更缺乏安全感,經常心情抑郁、易怒、易躁。然而,網絡的開放性和自由性給了他們釋放心理壓力和實現自由活動的寬廣平臺,那種無拘無束的自由感覺深深地吸引著他們,從而慢慢走向網絡成癮。
第三,家長網絡素養的影響。有的家長盲目崇尚網絡,認為資源豐富的網絡是子女最好的學習輔助工具,過分支持上網;有的則極端地認為網絡是禍根,充斥大量不良信息,硬性制止孩子接觸網絡;有的則對孩子上網或網癮放任自流,缺乏有效監管和引導;還有些家長甚至不以身作則,長期沉迷游戲或網絡色情,對孩子的網絡行為造成了嚴重的消極影響。
(2) 學校因素的影響。
第一,教育理念的落后。應試教育的錯位教育理念,容易造成學校逼教師、教師逼學生的連環效應,加重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心理負擔,導致有的學生產生厭學、逃學現象,甚至選擇自殘、自殺來逃避壓力。
第二,教育內容不完善。一是生命安全教育不完善。繁重的學習壓力剝奪了學生們正常的體育運動時間,有的學校甚至將通識課取代了文娛、體育課程等;二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完善。很多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成了空口白話,一些心理咨詢室和心理輔導師都流于形式,形同虛設;三是網絡道德教育不完善。一方面,單純“填鴨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忽視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導致理論學習和實踐教育相脫節;另一方面,學校計算機課程,只注重計算機技術知識的傳授,忽視了網絡道德教育的培養,未能實現網絡技術和道德教育的有效結合;四是青少年性教育不完善。目前,我國的中學還沒有開設專門的性教育課程,相關性知識只在生物課堂上略有提及,相反,網絡大量的性信息給青少年提供了了解性、接觸性更隱蔽的平臺,致使青少年極易沉迷其中。五是法制教育不完善。法制教育未能作為一門必修課正式列入中小學生的教學、考試大綱,專業法制課教師欠缺現象嚴重,學校法制教育仍停留在灌輸法律條文的“知法”教育,內容單調、乏味,形式枯躁、呆板,忽視了通過真實案例來教育他們如何“守法”,教育質量得不到充分保證。
第三,教育者素質的影響。青少年作為受教育者,其受教育程度和效果與學校領導者、思政課教師、班主任等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密切相關?,F在很多學校的領導者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了學生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發展,出現了“領導逼老師,老師逼學生”的壓力惡性循環;站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線的部分思政理論課教師,只重視文化理論的灌輸,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和實效性;現在大部分的班主任也都把工作重點放在了抓學生的文化成績、拼升學率上,有的甚至冷淡對待成績落后的學生或對操行不良的學生,實行“破罐子破摔”的原則,造成學生兩極分化嚴重,給部分成績落后的學生蒙上了心理陰影,進而轉向虛擬網絡世界尋求心理慰藉。
(3) 社會因素的影響
“社會生活是人類生活的基本形式,每個人的一生都處在各種社會情境中。這些社會情境總是對處于其中的個體或群體施加各種社會影響,由此產生的個體或群體的心理與行為活動具有某種社會意義?!盵4]因此,分析青少年的網癮問題,應該將它置于廣闊的現實社會背景中。
第一,多元價值觀念的沖突。目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思潮、文化形態、價值觀念借助于網絡媒體的力量粉墨登場;而青少年正處在思想、心理不穩定期,受網絡不良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容易出現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等道德失范現象,滋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利己主義等錯誤價值觀。
第二,相關網絡立法不健全。近年來,我國針對網絡管理、網絡安全、域名管理等出臺了多部有關法律法規,雖然都涉及了網絡文化管理的相關內容,但是,對于青少年健康上網行為專業指導性不強。
第三,網絡行業管理存在漏洞。一方面,部分網游開發商為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罔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在游戲中充斥大量色情、暴力、賭博等低俗內容;少量境外網游甚至涉及了違法犯罪的內容,極易誘發是非識辨能力不強的青少年犯罪。另一方面,網吧管理存在漏洞。網吧對顧客上網身份憑證的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農村,這種管理形同虛設,兒童長時間在網吧上網的現象屢見不鮮;有的為了吸引顧客,推出會員制、貴賓卡、吃住玩“一條龍”等“特色”服務;甚至有少數違規經營,涉嫌色情和賭博活動;社會上的這些黑網吧,已經成為傳播有害信息的“毒瘤”。
四青少年網癮監控機制的構建
1.青少年自我監控機制
青少年自身應對網癮,就像一場與網癮的“戰斗”,要想在“戰斗”中取得勝利,就必須堅持“有理、有利、有節”三個“作戰”法則。在網絡時代,這一法則對青少年網癮自我監控機制的構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1)“有理”監控。要遵守《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相關規定,端正上網態度,規范網絡行為實踐。不要漫無目的在錯綜復雜的網絡世界里游走,要有明確的上網目的和理由,而且這個理由必須是合理的。
(2)“有利”監控。要選擇有益身心的信息和內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真正懂得“趨利避害”。要對提升思想道德素養的文化信息和促進學習進步的科技信息,視若珍寶;對網絡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避而遠之。
(3)“有節”監控。要掌握一個“度”,有節制地上網。一方面,需求上有節制。青少年處在求知欲和好奇心最旺盛的時期,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興趣,懷著一顆熱誠的心去探尋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是可取的,但要掌握一個“度”,不能迷失在浩瀚的信息海洋;另一方面,時間上有節制。長時間的不當上網會嚴重影響青少年的生長發育,也會對其學習、生活產生諸多不良影響。
2.外部監控機制
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強調:“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社會環境。”[5]青少年網癮外部監控機制的建立,必須整合家庭、學校、社會多維力量來共同構建,以實現監控合力的最大效力。
(1) 家庭監控機制
第一,轉變家庭教育方式。充分理解并尊重孩子的喜好和精神需求,在生活上真誠關愛、在思想上溝通交流、在學習上合理要求、在上網上適度監管。第二,營造良好家庭環境。既要建立和睦友好的家庭氛圍,又要健全家庭結構,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滿足其精神需求。第三,提高家長網絡認知。學習基本網絡常識,掌握基本網絡技術,提高網絡道德素養。第四,加強孩子上網行為監管。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合理上網請求,有效控制上網時間,教育和鼓勵孩子多進入益智型網站,嚴格禁止進入色情、賭博、毒品等低俗或非法網站;對于網癮孩子,更應加強教育監管,耐心勸服,不宜采取暴力體罰形式。
(2) 學校監控機制
第一, 轉變教育理念。轉變落后的應試教育理念,樹立“人人成才、多樣化成才”的教育理念,堅持青少年文化知識學習與思想道德修養的統一,堅持青少年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青少年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的統一,務必將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第二,拓展教育內容。學校在加強文化教育的同時,應同樣重視生命健康、心理健康、網絡道德教育以及法律法制等方面的教育,按照網絡時代的新要求,及時拓展教育內容,豐富教育形式。第三,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將課堂知識與豐富的校園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積極開展生動活潑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寓教于樂,形成網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第四,加強教育隊伍建設。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高層次、高素質的網絡思想道德教育隊伍,使他們成為網絡信息傳播的“把關人”,擔負起網絡輿論監控的重任。第五,打造校園健康網站。建設好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主題教育網站,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傳播先進文化的主陣地。第六,創建“家校聯動”模式。以此來增強家長和教師的互動交往和信息反饋,實現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第七,改善校園周邊環境。學校應當聯合社會各部門力量依法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的治理,堅決取締一切破壞和干擾學校正常教育工作和學生正常學習生活的盈利性娛樂場所,最大限度地肅清校園周邊不良因素的影響。
(3) 社會監控機制
第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網絡監控機制的建設。脫離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的正確指導,就會失去方向和靈魂;脫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會失去內核和主題;脫離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就會失去精髓和主旋律;脫離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會失去價值坐標和道德標準。因此,青少年網癮社會監控機制的建立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缺一不可。
第二,健全網絡相關法律法規。首先,加強網絡立法,特別要針對青少年這一特殊網絡群體,加強青少年網絡法律法規的建立,增強針對性和指導性。其次,普及公民網絡法律法規常識,增強網絡空間權利、義務觀念,杜絕網絡失范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再次,嚴格網絡執法力度,對惡意傳播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提出起訴,嚴重者予以行政處罰;對建立非法盈利網站的個人或組織進行嚴厲處罰;對非法盈利網站和非法經營的黑網吧進行全面清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第三,倡導“綠色上網”業務。向廣大網絡用戶提供能過濾非法網站、不良網絡信息,保證網絡安全、穩定的上網業務;綠色上網軟件的強效過濾功能和屏蔽功能能為青少年上網提供綠色屏障,有效減少青少年網癮幾率。
第四,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美國特別成立了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網上安全的機構和專門打擊青少年網絡犯罪的特種部隊;美國教育部、聯邦調查局等相關部門制定并發放了有關如何指導孩子安全上網的手冊,還開設了網上相關專欄和電話專線,及時發布網上有關青少年色情、恐怖主義、誹謗等方面的最新信息,以提高家長的警惕意識和安全意識。英國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任何人只要無合法理由擁有青少年色情圖片,無論是否對此進行傳播都是犯罪;韓國是世界上建立審查互聯網專門機構最早的國家;韓國制定了非常嚴格的網絡個人認證制度;韓國已經將網絡倫理內容納入了小學、初中的德育教材和高中的道德、市民倫理、電腦教材中。這些國家在保護青少年上網安全、預防青少年網癮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功經驗和顯著效果,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總之,只有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齊抓共管,形成教育監控合力,才能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規范青少年網絡行為,有效減少青少年網癮。
[參考文獻]
[1]N.尼葛洛龐帝. 數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譯.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267.
[2]吳增強,張建國. 青少年網絡成癮預防及干預[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7.
[3]郝其宏.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動因及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8):59.
[4]鄭雪.社會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56.
[5]胡錦濤.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