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學算術的時候,精確是第一要素。1就是1,2就是2,怎么能馬虎一點點呢?
可是,生活中碰到的實際問題卻又常常做不到那么準確。比如說,兩個同學站在一起,有人問,他倆誰胖,誰瘦。你會回答:這個同學胖一些,那個同學瘦一些。但是如果再問:“胖一些,胖多少?比他重多少千克?”或者問:“瘦一些,瘦多少?比他輕多少千克?”這時,就會覺得沒法準確地回答了。
類似這樣的情況,還可以舉出不少。比如說,兩件毛衣,這件顏色比那件深些,那件顏色比這件淺些;上午和下午的天氣,上午冷一點,下午熱一點;兩個人,這個人反應快些,那個人反應慢些等等。平常說話的時候,聽的人都能明白這里面的意思,但是如果要求把回答說得十分精確,像顏色深淺、天氣冷暖、思維快慢,這類問題都是沒法用精確的數字捕述出來的,只能用比較模糊的方法來描述。
然而,人們又希望能夠比較準確地把這種模糊的概念用數學的方法描述出來。于是,在196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洛特非·查德教授,專門創立了一門新的學科來研究這類現象,它叫“模糊數學”。
數學家很快就對這門新興的“模糊數學”學科產生了興趣。一方面是因為,它是一種既有效又實用的數學方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數學家在研究中逐步認識到,將來可以在“模糊數學”理論的基礎上,制造出具有人工智能的電子計算機,使它能像人的智能一樣去感知和處理這類模糊的數學概念。
現在的電子計算機,它所采用的數學語言都是由“0”和“1”這兩個數字構成的,也是平常我們說的二進制。人們在對電子計算機發出指令的時候,必須把指令轉化成用“0”和“1”來表示的指令,機器才能認識,才會按照這樣的指令進行運算。
如果要求電子計算機去處理前而說到的那些模糊的信息,這些信息又沒法用簡單的“無”和“有”、“關”和“開”以及“非”和“是”這種方法來描述,電子計算機自然也就沒辦法了。
針對這種情況,科學家設想,最好能設計出一種模糊計算機,在“0”和“1”間,用好多小數來表示這當中的數量。當然,這種表示方法,用一般的電子計算機是辦不到的,科學家想到可以用光計算機,因為光計算機可以根據透射進去光的漸弱和漸強而工作。這種計算機說起來簡單,做出來可不容易。不過,前不久,美國電報電話公司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已經在光計算機方面取得了進展,目前,模糊計算機已經問世。
你可能會認為,計算機的功能越復雜,按鈕就越多,操作也就越復雜。其實不見得,許多家用電器加上具有模糊特點的控制器,便能夠像人那樣自己控制操作。比如,日本推出了一種模糊洗衣機,它有600多種循環組合,卻只有一個按鈕,所有的事情都由傳感器和模糊控制器來擔任。它能根據衣服的纖維質地、數量多少、臟污程度,自動決定使用液體或者粉末洗滌劑,決定用多少水,決定洗滌的時間、漂淋的次數,真是方便極了。
21世紀已經進入一個“模糊時代”,這難道不是一個十分奇妙而又美好的前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