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世界經濟日漸繁榮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旅行這一消遣方式,比如:出差、探親、旅游、留學等。但是在旅行生活中,我們卻面臨著多種多樣的感染寄生蟲病的風險。近年來,媒體報道在旅行時感染寄生蟲病的案例逐年增加---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預防旅行生活中可能感染的寄生蟲病呢?本文的著重點在于列舉旅行生活中可能感染的寄生蟲病的情況以及相應的預防干預方法。
關鍵詞:寄生蟲病;感染途徑;預防干預
1.引言
寄生蟲病是由寄生蟲進入人體引起一種傳染病。多見于接觸疫源較多的人群及抵抗力低的兒童。寄生蟲種類不同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不同,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影響了社會的公共衛生發展 。寄生蟲病流行具備三個條件: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在旅行生活中,我們應該盡可能地規避感染寄生蟲的風險,從旅行前的準備到衣、食、住、行等幾個方面進行干預:
(一)旅行前,提前了解旅游的目的地是不是一種或幾種寄生蟲病的流行區。
(二)在外地旅行途中,注意飲食習慣和衛生,警惕病從口入。
在外住宿的過程中注意公共用具的使用和衛生。
在野外或者草地上行走時,注意裸露在外面的皮膚,防治沾染上草葉等其他植物上的蟲卵。
在外穿過的衣物和用過的行李箱要及時清潔或者消毒處理。
2:做好旅行前的準備工作
旅行前做好攻略,提前查詢一下旅游的目的地是不是某一種或幾種寄生蟲病的流行區,盡量避免去那些寄生蟲病感染率高的地區旅行;如果必須要去寄生蟲病的流行區,在去之前或者從流行區歸來之后可以做相應的藥物預防。
3:注意飲食習慣和衛生
飲食習慣不良是導致食源性寄生蟲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旅行生活中我們要注意飲食衛生,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充分認識“病從口入”,并做好入口食物安全性的控制,這樣能夠最大限度降低食物源性寄生蟲病感染概率。下邊重點介紹一下常見食物源性寄生蟲病感染途徑、臨床表現及防治。
3.1常見食源性寄生蟲病的感染途徑
食物源性寄生蟲病是對進食生鮮或未徹底加熱的含有寄生蟲卵或者幼蟲的食品而引起感染疾病總稱。我國常見食物源性寄生蟲病主要分五類:淡水源甲殼動物源性、肉源性寄生蟲病、魚源性寄生蟲病、螺源性寄生蟲病等。有的可以是多源性。在此作者對食物源性寄生蟲種類、感染方式、臨床表現及預防措施作一介紹。做飯或者飲食衛生條件差可能感染上蛔蟲病、賈第蟲病、隱孢子蟲病等;吃各種肉類時如果生食或者半生食可能患上旋毛蟲病、帶絳蟲病及囊蟲病、裂頭蚴病、弓形蟲病等;生食或者半生食魚蝦蟹類可能會感染上華支睪吸蟲病、并殖吸蟲病等;生食螺、水生植物等可能患上廣州管圓線蟲病;姜片蟲病等
3.1.1 淡水源甲殼動物源性(并殖吸蟲)
據報道,世界上并殖吸蟲有 50 多種,在我國常見有 6 種,其中以衛氏并殖吸蟲、斯氏貍殖吸蟲最常見。衛氏并殖吸蟲又稱肺吸蟲,成蟲主要寄生于終宿主肺部,引起肺吸蟲病。本病主要是童蟲和成蟲在組織器官內寄生、移行或竄擾造成機械性損傷及代謝分泌物引起的免疫病理反應所致。衛氏并殖吸蟲病主要累及呼吸系統、腦、肝、皮膚等組織器官,主要臨床表現;咳嗽咳血、痰帶腥味、呼吸困難、腹痛、腹瀉便血等。人體發生感染通常因為當地不良習俗和飲食習慣所致。當患者食用含有并殖吸蟲囊蚴的生的或半生的食物感染而發病。我國民間有生吃溪蟹能夠“清涼敗火”、“壯筋骨”的說法。烹飪方法不當,如醉、腌、煨制溪蟹、蝲蛄等不能將嚢蚴完全殺死而導致感染;嚢蚴脫落至水源中造成水源污染也可導致感染。衛氏并殖吸蟲能夠將豬、鼠、雞、野豬等多種動物作為轉續宿主,若吃這些不完全烹熟的動物的肉時也可被感染[1]。斯氏貍殖吸蟲是我國獨有的并吸蟲病,主要寄生于犬、貓、果子貍、野豬、狐等多種哺乳動物內。引起人獸共患寄生蟲病。人是該寄生蟲非適宜宿主,在人體寄生時,很少發育為成蟲,感染后導致幼蟲移行癥,主要表現為游走性皮下包塊或結節
3.1.2 旋毛形線蟲病
旋毛性線蟲簡稱旋毛蟲,成蟲和幼蟲寄生于人或豬、鼠、熊等多種宿主的小腸和及細胞內,引起旋毛蟲病,是一種人獸共患寄生蟲病。該病的流行,和不良飲食習慣有很大關系。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旋毛蟲囊包的肉類是人體發生感染的主要途徑。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有生吃動物肉以及肉皮的習慣;有些地區居民雖無吃生肉的習慣,為了追求口感,涮肉、過橋米線、烤肉等的烹制時間以及烹制溫度不夠不能將蟲體完全殺死,從而導致感染;切生熟食品的刀和砧板不分也可造成感染[2]。旋毛蟲病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主要臨床表現有;胃腸道癥狀、發熱、眼瞼水腫和肌肉疼痛。輕度感染無臨床表現,重度感染可引起患者死亡。
3.1.3 肉源性寄生蟲病
肉源性寄生蟲病常見的有:豬帶絳蟲病、牛帶絳蟲病、弓形病、旋毛蟲病等。由于飲食習慣、飲食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豬囊尾蚴病豬、牛帶絳蟲病的豬肉或是牛肉而導致的發病,在我國,除了浙江省之外,其余省區均有病例報告,如云南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習慣用生豬肉進行食物的制作。生片火鍋、肉餡包子和餃子、過橋米線等烹煮的時間過短,不能徹底殺死囊尾蚴。感染后主要表現是;腹痛、腹脹、腹瀉頭痛頭暈等癥狀。在生活中,一些人切生熟食品的刀和砧板不分、喜食燒烤等美食,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因食用燒烤的豬肉、牛肉等引發疾病[3]。
3.1.4 魚源性寄生蟲病
魚源性寄生蟲病,主要包括:華支睪吸蟲、棘顎口線蟲等。華支睪吸蟲,全稱是:中華分支睪吸蟲,有口、腹吸盤,睪丸呈分支狀而得名。是一種寄生在人與多種哺乳動物膽管的吸蟲。以膽汁和血液為食,俗稱肝吸蟲。食用含有活囊蚴的淡水魚或淡水蝦之后而感染發病。主要臨床表現:疲乏、上腹部不適、腹痛、肝區隱痛、頭暈等較為常見。兒童反復感染,可導致發育障礙或侏儒癥。
3.1.5 剛地弓形蟲病
剛地弓形蟲病,簡稱弓形蟲。該蟲成分布廣,廣泛寄生于人和動物的有核細胞內,可引起人獸共患的弓形蟲病。孕婦感染弓形蟲后,能夠通過胎盤傳播給胎兒,從而導致流產、早產、死胎、先天性畸形等異常情況,而孕期感染時間越早則危害越大,是造成宮腔感染,胎兒畸形、孕婦發生流產的主要原因之一[4]。食用了生的或是不熟的含有弓形蟲的肉制品、蛋類、奶類或弓形蟲卵囊污染的水或食物、輸血、器官移植等也會導致后天性弓形蟲感染。感染人群多為隱性感染,臨床表現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其癥狀和體征缺乏特異性。
3.2 較少見食源性寄生蟲病的感染途徑
3.2.1 曼氏迭宮絳蟲病與裂頭蚴病
曼氏迭宮絳蟲成蟲,對人的致病力也不大,可引起輕微消化道癥狀,較少寄生人體。感染曼氏裂頭蚴病,危害遠較成蟲大。感染方式:生蛙肉局部貼敷、食用含有裂頭蚴的未熟蛙、蛇等肉類是人體感染的主要途徑[5]。
3.2.2 棘顎口線蟲病
棘顎口線蟲病,近年來的病例報道逐漸增多[6]。人與動物均可發病,人體感染主要途徑是食入含有感染期幼蟲的魚類所致。主要臨床癥狀是幼蟲在各器官、組織移行所致,癥狀復雜多樣。
3.2.3 棘頭蟲病
巨吻棘頭蟲是豬小腸內常見的寄生蟲,偶爾寄生人體,與生食或半生食的習慣有密切關系。感染后主要臨床表現是消化道癥狀(腹痛腹脹惡心等),??梢鹜饪颇c穿孔[7]等嚴重并發癥。
3.2食源性寄生蟲病的防治
近年來,食源性寄生蟲病在人群里的感染率呈上升趨勢,特別是一些罕見或者少見的寄生蟲病增加明顯。食源性寄生蟲病的流行和不良飲食習慣有密切關系。做好食源性寄生蟲病防治,在公共衛生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措施;(1)切斷傳染源。在易感區,開展科普講座、檢疫、驅蟲和滅蟲等工作發現疫情及時治療。(2)消滅中間宿主。不同種類寄生蟲,傳播途徑不同,加強糞便和水源管理,注意環境和個人衛生以及控制和殺滅媒介節肢動物和中間宿主切斷傳播途徑重要手段。(3)加強食品衛生監督檢驗。禁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場。對于飲用水及加工食品用水,必須凈化消毒或者加熱煮沸消毒。(4)合理烹飪方法和良好衛生飲食習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方式、飲食來源越來越多,尤其是食用生魚片、醉蟹、蝦,生食甲魚血、蛇膽、蛙肉等以及燒、烤、涮等烹飪形式,比如白族區特有的吃法的“生皮”,傣族的“剁生”,這些不健康烹飪習慣和飲食習慣使食源性寄生蟲病患者的人數越來越多。因此,在旅途中防治食源性寄生蟲病可從以下方面著手:①對感染患者以及無隱性帶蟲者積極治療,積極做好傳染源的控制;②樹立食品衛生意識,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不生食或者半生食肉、魚、蟹或其他動物源性食品,不飲生水和生乳,水果蔬菜要洗凈,飯前便后要洗手。③做好藥物預防:必要時,遵醫囑服用氯喹或乙胺嘧啶+磺胺多辛,青蒿琥酯或蒿甲醚等藥物。
4:注意住宿中以及旅游景點中公共用具的使用衛生
在住宿環境和條件不達標的情況下,住宿環境中極易滋生蟑螂、螨、虱、蚤、臭蟲等傳播疾病的寄生蟲。因此,盡量選擇衛生條件有保障的賓館居住,在外出旅行時帶上自己的干凈曬過陽光的枕巾、被套、浴巾;盡量選擇淋浴而不用公共浴缸泡澡;使用公共坐便器時最好配套一次性坐便墊使用;不要直接用自己的皮膚接觸地毯,因為這類家居極易滋生螨蟲。
5:注意在穿著上做好物理防護
在野外環境中,身體的一些部位的皮膚暴露在外,有可能受到節肢動物的直接接觸,感染上蠅蛆病等;由節肢動物傳播的疾病比如瘧疾、黑熱病、錐蟲病、絲蟲病;在野外和室外游泳嬉水的過程中,可能會感染血吸蟲病等;與寵物、家畜直接接觸的時候,可能會感染弓形蟲病、包蟲病等。因此在野外有植物生長的地方行走的時,應該穿長褲長襪,減少皮膚直接與寄生蟲卵或者幼蟲、成蟲接觸的可能性;盡量不接觸自然水源,不在野外游泳、戲水;不直接與野生動物接觸。
6:結語
食源性寄生蟲病嚴重危害人們身心健康,在旅行生活過程中要自主建立起主動預防寄生蟲病的衛生保健意識,倡導和學習文明健康的旅行生活習慣,增進對自身、社會、自然及其相互關系的了解,達到提升人民公共健康衛生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朱敬,衛榮華,劉丹丹,等.鄂西北地區斯氏貍殖吸蟲病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 [J]. 湖北醫藥學院學報 ,2016,35(5):455-457.
[2]錢海舟,阮強,郭鄂平.理化因素對旋毛蟲感染性的研究進展[J].青島醫藥衛生 ,2011,43(4):284-286.
[3]Jian Li,Eping Guo. Taenia saginata infestation[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6,374(3):263.
[4]朱敬,衛榮華,楊樹國,等.十堰地區人群弓形蟲血清流行病學研究[J].湖北醫藥學院學報 ,2013,32(3):199-200.
[5]郭鄂平,劉靖晶,宋明華.腦曼氏迭宮絳蟲裂頭蚴病的分析[J].醫學動物防制 ,2004,20(10):617-618.
[6]張光玉,宋明華.女性乳房棘顎口線蟲病[J].醫學動物防制,1995,11(4):461-462.
[7]伍箴訓,李繼光.豬巨吻棘頭蟲致腸穿孔一例[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1991,9(1):60.
[8]耿志偉,耿迎春,杜斌.常見腦寄生蟲病的診療精要[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3,13(1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