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居民的膳食寶塔里,奶類及奶制品占據了很大的位置,人們的餐桌上也有著它們的“倩影”,更是許多嬰幼兒的健康常備品。
在過去,大部分消費者不適應羊奶的較重膻味,而限制了羊奶的發展。近些年通過雜交優質育種,采用世界上先進的生產工藝,成功去膻,國內外飲用羊奶的習慣才逐漸形成。
羊奶的醫學保健歷史記載可向上追溯到幾千年前,中醫認為,羊奶性味甘、溫,入胃、心、腎經,有溫補的作用。作為藥食同源的食藥材,羊奶尤其受到推崇。
最接近母乳的奶類更易消化吸收
人類作為靈長類動物,生理結構與其它動物是不同的,牛有四個乳房,分別有不同的乳腺結構,牛的胃也有四個,對食物的消化過程與人也不一樣;羊和人一樣,只有兩個乳房,而且是相同的乳腺結構,在這一點,更接近于人類。羊奶中的蛋白質結構與母乳相同,含有大量的乳清蛋白,且不含牛奶中可致過敏的異性蛋白。所以羊奶比其他奶制品更易消化吸收,不會引起胃部不適、腹瀉等乳制品過敏癥狀發生,是任何體質的人都可以接受的乳制品。因脂肪結構與母乳相同,多飲用羊奶不會在體內形成脂肪堆積。由于富含與母乳相同的上皮細胞生長因子,對人體鼻腔、血管、咽喉等黏膜有良好的修復作用,羊奶還能提高人體抵抗病毒侵害的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
受制于落后的生產力未能盡早普及
中國古時候的農墾社會,畜牧業不發達,而游牧民族又生活在塞外,鮮與中原接觸,造成了羊奶還屬于少數貴族階級的消費品的現象。
純羊奶給人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膻。吃慣了雞、鴨、魚、豬肉的漢族對于這種口味的食品并不能適應,而且加工工藝達不到去膻的目的。盡管可以做成乳酪和奶豆腐,但這樣不僅造成營養成份流失,而且未去除太多膻味。
現在工藝就可以去除膻味了嗎?如今我們從源頭上就已經做到去膻了。
首先是奶山羊的養殖。養殖技術好,羊奶的膻味就可以去除一大半。膻味主要是因為羊的角間隙可以分泌出具有膻味的物質,這個是羊奶及羊肉產品膻味的主要來源。所以要在羊羔出生后的一周到兩周內用烙鐵把羊角和羊的角間隙烙一下,這樣羊羔長大后就不會長角并且膻味也大大減少了。在奶山羊玩耍頂角的時候也不會把膻味傳給其它的羊。第二個關鍵技術是公羊母羊要分開飼養,公羊雖然經過了去角和去角間隙,但仍會有一些膻味,所以要在公羊性成熟時進行分欄飼養,距離相隔要30米左右。飼料的喂養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羊是草食動物,青草是奶山羊最好的飼料,以苜蓿和黑麥草最好。一定要保證飼料的新鮮,不要投喂發霉變質的飼料。飼養過程中,最好能保證奶山羊適量的運動,可以在羊舍內設置登高臺、橫木,條件允許的話最好每天保證3個小時的放牧,這樣一來可以減少寄生蟲病的發生,還可以散發膻味,曬太陽還能給山羊補鈣。
做好養殖這一環節后,還要在羊奶的采集與運輸中保證羊奶的質量,集中擠奶,統一運送就可以很好的從源頭上控制鮮奶的質量安全。羊奶的加工是羊乳產品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在統一采集后,要在冷卻罐里冷卻一小時,這樣不僅可以保證羊奶的新鮮,同時也可以去掉膻味。羊奶生產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真空脫膻,把羊奶放入真空的環境中,羊奶在低溫下沸騰,其中的水蒸氣和其他的一些不良氣體就可以脫出去,經過這一工序后基本上可以去掉羊奶的膻味,并且還提高了羊奶的口感和味道。綜上所述,羊奶的三個生產環節缺一不可,一條條工序,一道道關卡,一項項技術來為羊奶的品質保駕護航。
營養豐富增智慧
羊奶是營養較全面豐富的食品之一,含有較牛奶更豐富的鈣、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無機鹽等營養成分,其中天然核酸含量豐富,它可增加腦細胞對蛋白質的利用率,促進腦細胞尤其是海馬細胞健康發育。豐富的腦磷脂,核苷酸、三磷腺苷、膽堿、肌醇等物質能促進孩子視力、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提高思維和記憶功能。而羊奶中的生物活性因子環磷腺苷,具有信息傳導和調節功能。
研究發現,大腦在記憶形成過程中,大腦突觸功能的改變是關鍵因素。若能使第二信使環磷腺苷水平升高,大腦突觸功能就能提高,記憶力增強。
元素多種促健康
羊奶含有生物活性因子“環磷腺苷”,“三磷酸腺苷”和“EGF”生長因子,這些因子在體內具有多種調節功能,“環磷腺苷”是科學界公認的抗癌因子,它能使人體新陳代謝維持平衡,能增加血清蛋白和白蛋白的含量,增強人體的抗病力;同時可改善心肌營養,軟化血管,對防治動脈硬化,高血壓具有非常好的功效。羊奶中含豐富的尼可酸,尼可酸能維持胃液的正常分泌,促進紅血球的形成,有利于保持血管壁的彈性和保護皮膚。
羊奶的營養價值已經一目了然,但還有很多人由于不了解羊奶而對羊奶的認識存在誤區,無法讓它為自己的健康添磚加瓦,不得不說是一件憾事,但愿本文能夠改變一些人對羊奶的看法,對它的養生保健功效有一個全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