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藝術人類學視野下的遼西古文化區原始信仰初探

時間:2022-10-23 18:00:02 來源:網友投稿

【摘要】遼西古文化區豐富的新石器遺存為原始信仰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證據,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中不僅有祭祀天地、祖先、死去的人,又有圖騰崇拜、生殖崇拜以及其他尚未被理解與發現的其他的祭祀內容,整個祭祀內容的包容性、整體性和交叉性是史前祭祀文化最顯著的特點,也是區域內祭祀文化的代表。對于原始文化的藝術人類學分析更多的是注重原始藝術的起源和其形式產生的社會化內涵,分析藝術作品與原始社會實踐和生產方式的關系。遼西古文化區在我國的原始社會時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基于原始信仰出現的龍形象更是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藝術人類學;原始信仰;遼西古文化區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遼西古文化區的新石器時期考古具有豐富的遺存,按照考古序列區域內具有三個主要的文化,即興隆洼文化、紅山文化、趙寶溝文化。從社會生產和經濟水平出發,興隆洼文化為遼西古文化區的文化起源階段,也是區域內原始信仰的源泉,在這一時期已經有與原始信仰有關的考古遺存出現。趙寶溝文化相較于紅山文化和興隆洼文化更加進步,從目前發掘的考古遺址來看,興隆溝遺址出土的與原始信仰有關的遺存較少,但是相關的農業生產和漁獵工具較多,并且種類齊全。紅山文化是區域內原始信仰發展的鼎盛時期,特別是在紅山文化晚期出現了牛河梁和東山嘴“壇廟冢”形式的大型綜合祭祀遺址。原始信仰可以劃分為四個類型:自然崇拜、動物崇拜、鬼魂崇拜和生殖崇拜。自然崇拜即對天象的崇拜、天地崇拜;生殖崇拜是對生殖能力的崇拜,表現在對女性和繁殖能力較強的動物的崇拜;動物崇拜與薩滿信仰有著密切的關系,崇尚萬物有靈,并對動物某種特殊能力的崇拜,也是原始社會時期主要的信仰模式;鬼魂崇拜與生殖崇拜有著密切的關系,伴隨著生殖崇拜必然會在某一時期的氏族里出現具有較高地位的女性,在一些特定的祭祀中將具有較高地位的女性融入,逐漸演變成對氏族中某一特定人的崇拜,即發展出了對祖先的崇拜,在紅山文化晚期牛河梁遺址已經開始出現了男性祖先的崇拜。

一、原始信仰與薩滿信仰

對于原始信仰問題的相關研究始終離不開薩滿信仰的研究方式,許多學者對于原始信仰中動物崇拜的相關研究都以薩滿信仰的模式為切入點。以薩滿信仰模式為切入點對原始信仰和相關祭祀遺物進行研究與分析,可以使相關研究更加便捷,也更加具有理論依據。瑞士考古學家普萊斯在《薩滿教考古學》一書中提出的“薩滿教信仰的生命變形與轉換觀念”對研究原始信仰中動物崇拜具有非常重要的幫助。學術界對于原始信仰和薩滿的信仰基本形成了兩種認識:一種觀點認為,薩滿信仰與原始信仰相同,在我國的原始社會時期存在著具有區域特色的原始信仰系統;另一種觀點認為,原始信仰與薩滿信仰應是兩種形式的信仰模式,并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兩種形式并存于社會之中,但是在原始信仰和薩滿信仰的形成階段,二者的共同基礎皆為萬物有靈說和多神崇拜,在祭祀的過程中皆需要某一媒介達成天地神人之間的溝通。在遼西古文化區中出土的大量動物形雕刻遺存特別是鳥類遺存被認定為是原始信仰進行天地溝通的媒介,同時,鳥類不僅僅在遼西古文化區被認為具有天地溝通的作用,在其他區域的原始文化中同樣具有此類功能。此外,對于遼西古文化區原始信仰的研究也有學者提出應該借用西伯利亞地區薩滿文化的信仰模式,其認為在新石器時期遼西古文化區的遺存中出現了顯著的西伯利亞區地區薩滿文化。

在遼西古文化區的紅山文化前中期屬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期,先民們并沒有產生獨立于自然之外的自我意識,因此很容易將動植物等自然中存在的事物認定為其伴侶、親人、保護者、祖先等,并對其產生特殊的感情,也因此出現了動物與人相結合的祭祀遺存出現,這種基于動物崇拜基礎上出現的特殊形式,即將動物與人相結合,是原始社會時期氏族圖騰出現的前提。一個氏族社會為了與其他氏族社會有所區別,從而更好地鞏固氏族間的婚姻,將基礎的動物崇拜升華為氏族的圖騰,強化氏族內部的凝聚力,對自然界中原本的動物形象進行抽象的創造,使其神化。在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中出現的諸多玉器遺存中,豬龍、玉鳳(鳥)和勾云形玉飾等抽象形玉器遺存占有重要的比重,這三種形式的玉器被認為是紅山文化時期氏族圖騰的主要形式。

此外,薩滿信仰神話中的一個較為突出的特點是長期以女神為中心,這與原始信仰最初對女性生殖的崇拜非常相似,在世界各地的原始社會遺址中,對于女性的生殖崇拜具有普遍性,而在白音長汗遺址出土的石雕女神像對女性生殖器官的刻畫具有典型的生殖崇拜特征。此外,在興隆溝遺址還出土了三女人裸體相擁的陶塑,可見在氏族社會時期的遼西古文化區女神崇拜具有普遍性,而崇拜的內容不單純是對生殖的崇拜還有其他能力的崇拜。

二、原始信仰中的女神崇拜

在紅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廟出土的女性泥塑是遼西古文化區原始信仰中女神崇拜的代表,在遼西古文化區出土的諸多女神像雕刻,首先應是史前人類對生殖觀念的基本認識,隨著氏族社會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進步,女性的地位在新石器時期不斷提升,氏族成員的生殖觀念也在不斷發展,在融合了動物崇拜和巫覡文化的基礎上女神崇拜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巫女神和女祖先的崇拜。在牛河梁遺址女神廟中不僅出土了泥塑的女神像,同時還有整只的熊骨骼出土以及動物局部的寫實泥塑,可見先民們在對女神祭祀的過程中同時也對原始的動物進行祭祀。從遼西古文化區的考古序列來看,早期的興隆洼文化出土的石雕女神像不僅僅是生殖女神,由于其出土位置普遍位于房址的灶臺附近,女性特征明顯,雙腿普遍被磨制成錐形,方便佇立于土中,因此女神也被賦予了灶神或火神的特點,且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祭祀行為。到了紅山文化時期,在牛河梁遺址中出土的女神像對女神的面部塑造非常真實,仿佛是針對某一特定人而制作的人像,并且人像的眼睛用玉石鑲嵌。對于人像的面部崇拜在興隆溝遺址第一地點22號房址出土了一個貼貝齒石雕人面,即是對人崇拜而非對生殖崇拜的典型例證,并且對牛河梁女神頭像的在觀察還發現,下唇有牙齒遺落后留下的貼面與興隆溝遺址出土的石雕人面一脈相承。由此可證,對于女神像的崇拜不僅僅包含了生殖崇拜,同時應該也包含了對祖先或其他形式的崇拜內容,也證實了在遼西古文化區出現了對同一對象的多種崇拜形式并行的現象,也是原始社會各種信仰模式統一的趨勢。

三、原始信仰中的綜合祭祀與玉禮器的出現

從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出現開始,原始信仰中已經開始出現了多種崇拜合一的趨勢,并且由于動物信仰與氏族圖騰文化的發展,在區域文化內的大型祭祀場所必然出現祭祀物品的最高等級。此外,伴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發展和抽象意識的逐漸形成,使原本的寫實性祭祀物品開始向抽象化發展。

以豬龍形玉器為代表,在中國同時期的其他考古文化中并未出現過此類玉器形象,而最早的龍形象被認為是在興隆溝遺址出土的兩個相對放置的豬頭后面用石塊擺放成彎曲S形狀,在趙寶溝文化時期的小山尊形器上發現了最早的龍紋,而在距今7600年前的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出土的陶片上已經可以看到卷曲的龍神和鱗片,在早期出現的龍形象中普遍具有寫實性的動物特征,直到距今5500年的紅山文化玦形玉豬龍,將龍的身體進行簡化,與來自中原文化的玉禮器形式相結合產生了與此前所有龍形象均不同的新的形式。在此后漫長的發展和傳播過程中以彎曲的身體為基礎,玉豬龍的形式向更加抽象化的形式逐漸發展。

此外,在紅山文化晚期,遼西古文化區逐漸進入了寒冷期,氣候的影響使原本相對穩定的農業生產和漁獵環境變得脆弱,無法滿足氏族成員的需求,也使得先民們更加渴望農業生產或尋找新的聚集地。在這一時期,遼西古文化區也受到了來自周邊文化的影響,在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中,區域內的文化為了形成更強的凝聚力,抵制外來文化的入侵,也是促使牛河梁遺址這種大型祭祀場所出現的原因。

遼西古文化區的紅山文化出現了牛河梁遺址這種大型的綜合祭祀場所反映了在新石器時期遼西地區的文明是遠遠走在其他考古文明之前的,這不僅與遼西古文化區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同時也和區域內先民們豐富的生產生活方式和不斷創新的生產實踐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紅山文化晚期,原始的單純自然崇拜融入了更為復雜的圖騰崇拜、女神崇拜、天地崇拜,并未呈現明顯的前后繼承關系,而是多種崇拜同時出現,因此,紅山文化晚期應處于原始信仰發展的鼎盛時期,多重崇拜方式相互關聯、相互融合構成了紅山文化先民原始信仰體系的核心內容,并對后期奴隸王朝的建立奠定了意識基礎。

參考文獻:

[1]孫永剛.紅山文化玉器玉原初形態薩滿教[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

[2]張忠培.遼寧古文化的分區、編年及其他[J].遼海文物學刊,1991(1).

作者簡介:單林夢(1986-),女,遼寧錦州人,研究方向:藝術人類學、藝術史;付今旸子(1988-),女,遼寧錦州人,漢族,研究方向:繪畫、藝術教育

基金項目:2018年遼寧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藝術人類學視野下的遼西古文化傳播與發展研究”(項目編號:L18CMZ001)的階段性成果。

推薦訪問:文化區 遼西 人類學 初探 視野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