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擴張性心肌病患者的心律失常與左室內徑相關性。方法:通過回顧性分析,觀察擴張型心肌病心電圖、二維超聲心動圖左室內徑的改變,分析其相關性。結果:擴張性心肌病患者左室內徑與心律失常的發生存在相關性。結論:擴張性心肌病患者隨著左室內徑的擴張,其心律失常的發生率相應增加。
關鍵詞 擴張性心肌病 心律失常 左室內徑
擴張型心肌病(DCM)主要是以左室的擴大和收縮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心肌疾病。常常發生難治性心衰和致死性心律失常。病因不明者占多數,現在推測為原因不明的多因素心肌疾病。病理基礎為原發性廣泛性的心肌細胞變性萎縮和心肌間質纖維化。因心肌各部位病變嚴重程度不同,心電圖(ECG)表現亦不同。本病過去認為是少見病,近年隨著診斷技術的進步,人類壽命的延長,檢出率大為提高,且有逐年增多的趨勢。1995~2004年我院共收治178例DCM,現對其做一回顧性分析,以供臨床參考。
資料與方法
對象: 回顧性分析1995~2004年我院資料完整的DCM住院患者178例,其中男127例,女51例;年齡23~86歲,平均59.3歲。診斷符合陳灝珠主編的第10版《實用內科學》提出的診斷標準。
方法:通過回顧性分析,觀察擴張型心肌病的心電圖、二維超聲心動圖等改變(按1995年WHO/ISFC和武漢會議[1]相關標準。)。
統計學處理:在微機上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作統計學處理,所得數據采用t檢驗。
結 果
178例DCM病例中,有心律失常者103例,其中惡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動過速、心室撲動、心室顫動、Ⅲ°房室傳導阻滯) 53例(51.5 %)。無心律失常75例。
本組資料中,心功能Ⅰ級4例,無死亡。心功能Ⅱ級42例,死亡2例(4.8%)。心功能Ⅲ級78例,死亡21例(26.9%)。心功能Ⅳ級54例,死亡22例(40.7%)。
死亡組中良性心律失常17例(37.8%),惡性心律失常24例(53.3%),無心律失常4例。
超聲心動圖分析指標為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D),見表。組間上述指標的差異有顯著性(P<0.05)
治療與轉歸:主要采用強心、利尿、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及β 受體阻滯劑治療,抗心律失常,預防體循環與肺循環栓塞。對頑固性心衰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多巴酚酊胺、多巴胺等治療。45例(25.3%)死亡,平均病程3年。
討 論
隨著擴張型心肌病心臟的擴大,可出現嚴重的傳導障礙,不同程度地累及心房、房室傳導系統和左心室。心電圖表現為PR間期延長、QRS間期加寬,可出現雙峰P波及P波增寬。這些變化可反映左心電和機械的不同步,從而影響心臟收縮功能。
DCM患者誤診率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為:①部分醫務人員對本病缺乏認識;②部分病例心電圖出現病理性Q波,而誤診為急性心肌梗死;③心臟擴大引起二尖瓣或三尖瓣相對性關閉不全,出現相應的收縮期雜音,若吞鋇作X線檢查示左心房擴大,則易誤診為風濕性心臟病;④X線檢查心臟呈球形擴大而誤診為心包積液;⑤若本病表現復雜或以某一并發癥為其突出表現時則更易誤診;⑥過分信賴某一輔助檢查,而對其臨床表現未作全面分析而致誤診[2,3,4]
DCM患者的預后、病死率與其心功能的分級及心律失常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我們發現,左室內徑與心律失常的發生存在相關性。本組結果顯示:①超聲心動圖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D)與心律失常的發生存在相關性。隨著患者心室的逐漸擴張,心律失常的發生率亦相應增加;②隨著心功能的惡化,DCM患者死亡的比例明顯增加。因此,心律失常(特別是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可為判定DCM預后不良的一個指標。臨床上遇見不明原因的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應考慮擴張性心肌病的可能性;原有DCM患者出現新的心律失常或心律失常惡化,應考慮心室腔的進一步擴張,病情的加重。積極防治心律失常,特別是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及進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全國心肌炎心肌病專題研討會組委會.全國心肌炎心肌病專題研討會紀要.臨床心血管病雜志,1995,11(6):324-326.
2 陳灝珠,主編.實用內科學.第10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330-1332.
3 陳敏章,主編.中華內科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994-1996.
4 譚新洪,黃震東,主編.現代內科治療學.第1版.廣東: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7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