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PBL是指以問題為基礎,師生教與學互動的一種教學方法。將PBL教學法引入《中醫各家學說》課程中,對于改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PBL教學案例的編寫要注意幾個問題,包括病案的選取,問題的設置以及線索的串聯。
關鍵詞:PBL;中醫各家學說;教學法
"Theories of Schoo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urse Analysis of PBL Teaching Case Design
ZHAO Jun
(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 230038,Anhui,China)
Abstract: PBL refers to the problem 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activeteaching method. The PBL teaching method into "theories of schoo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urs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Preparation of PBL case teach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everal issues, including the selection, series problems of setting as well as clues.
Key words:PBL;Theories of schoo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eaching methodPBL(Problem一BasedLeaning),以下簡稱PBL,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也
稱作問題式學習)是指以問題為基礎,師生教與學互動的一種教學方法,包括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論證假設和總結五個基本環節。這種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老師只為引導者。PBL教學法于1969年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HowardBarrowS創立,他把臨床問題引入基礎課中,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形成了一種由教師指導的以問題為基礎的小組教學模式,打破了教師單純講授的傳統教學模式了。PBL教學法自創立以來已在40多個國家的醫療教育中得到應用。2000年以來 , PBL醫學教學模式已被我國某些高等醫學院校引入 ,而在中醫教育領域正處于初步嘗試階段。
《中醫各家學說》是以闡明和研究中醫學術發展過程中的主要醫學流派和歷代著名醫家學術思想、學術成就的一門學科。《中醫各家學說》既包含系統的醫學理論,又涉及廣泛的醫療經驗,是理論與經驗相結合的一門課程。作為高等中醫藥院校后期開設的一門提高課程,與中醫基礎課程、中醫臨床課程以及中醫經典課程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中醫理論的繼承、補充、發展與完善,尤其是運用中醫理論解決臨床實際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醫各家學說》課程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講授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知識狀態。整個過程重視知識的灌輸,忽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對中醫人才在能力、知識、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在《中醫各家學說》課程教學方法上,應改變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方法,發展多種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能力、素質和求知欲,為汲取不斷更新的新知識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礎。將PBL教學法引入《中醫各家學說》課程中,對于改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
PBL教學法實施過程中,教學案例的編寫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響到整個教學安排和教學效果。在教案編寫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病案的選擇
針對剛開始接觸PBL教學的學生,選擇的案例不宜太復雜。《中醫各家學說》課程針對的是大三的學生,他們接觸臨床的機會比較少,大部分的知識還是來源于書本。如果選用的病案太過復雜,特點不突出,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可能會不知從何入手,也可能使學生討論的方向發生偏離,從而達不到教學所要達到的效果。所以案例的選擇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鍛煉臨床思維能力[1]。病案內容宜取自現實生活中常見的情境,問題越接近實際情況越能幫助學生把書本中學習來的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
2問題的設置
依據 PBL 的教學理念,應由學生自主發問并尋找答案。但對于初次接觸該類教學法的學生,應該協助其建立"發問"思維模式,即先精煉出幾個關鍵性問題,引導學生圍繞關鍵性問題再發問,達到拓展知識點的目的。有些問題可以在下一幕或后幾幕內找到答案,有些問題也可能沒有固定答案,僅起到拋磚引玉的目的[2]。案例中的問題要能結合基礎學科知識與應用方面的知識,以幫助學生做知識的整合。
以李東垣內傷發熱為例。
教案題目:發熱。
教案試用對象:大學本科中醫學專業三年級學生(已完成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的學習)
教案正文:第一幕:張某,女,25歲,6月3日初診 。訴產后8d出現發熱,體溫一般在37.5℃~38.5℃。西醫給予抗感染及對癥治療。藥后熱退,但發熱如故。
問題:①什么原因可引起發熱?②依據以上癥狀是否可以確診?③還應該做哪些進一步檢查?
第二幕:刻見:反復發熱已6d,體溫波動在 38℃左右,伴頭昏無力,汗出,氣短懶言,面色蒼白,便溏,納呆,惡露量少不爽,色暗紅,小腹墜痛。舌淡苔薄白,邊有瘀點,脈細弱。
問題:①根據以上癥狀可診斷為什么證候?采用何種治療原則?②應選用什么方藥為治療主方?為何人所創?創方人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著作是什么?③此方在臨床上還可以用來治療哪些疾病?
第三幕:診斷:證屬產后氣虛兼血瘀內阻。治以甘溫益氣,活血化瘀,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人參(先煎)、炒陳皮各10g、炙黃芪30g、炒白術20g、升麻、柴胡、炙甘草各6g、當歸、坤草各12g、阿膠 (烊化) 15g。2 劑,水煎服。
問題:①本方的藥物之間的配伍有何特點?②臨床上如遇到不同情況應如何進行加減?
第四幕:服藥后熱退,惡露暢,腹墜痛減輕,精神食欲轉佳,效不更方,繼服上方 3 劑,告愈。
問題:此類患者藥后調護應有哪些注意事項?
3線索的串聯
內容本身應該包含一些可以刺激學生能進一步思考的線索,這些線索的設計不宜太具結構化或太詳細,才能由小組討論、老師的催化與刺激讓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議題和執行文獻搜查,以引發學生的自我學習。
總之,合理選擇病案,科學的設置問題,適當的提供線索,才能設計出符合學生知識結構,有利于啟發學生思考的PBL教學案例。
參考文獻:
[1]許霞.方劑學課程基于問題學習教學案例設計原則[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12,31(4):72-73.
[2]劉葉.溫病學PBL教學法教案設計體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2,17(9):77-78.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