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目前我國邏輯教學的現狀作簡要分析,并指出現行邏輯教材體系在核心概念、基本原則上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改造現有的形式邏輯,使語形、語義、語用相統一,并且與非形式邏輯一道共同構建我國邏輯教學的新體系。
關鍵詞:邏輯教學;邏輯教學改革;形式邏輯;非形式邏輯
近年來,高校的邏輯教學工作者被兩種現象困擾著:一種是校園內邏輯教學的景氣指數每況愈下、風雨飄搖;另一種是校園外各種升學、招聘、入職的邏輯輔導班比比皆是,紅紅火火。這一冷一熱,折射出什么?熱,說明社會對邏輯是迫切需要的;冷,說明邏輯教學難如人意,亟需改革。本文擬就高校邏輯教學面臨的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及出路做一些探討,以期引起重視并企盼有所改觀。
一
目前,我國高校邏輯教學的整體狀況堪憂: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專業教學點甚少
雖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邏輯學與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并列為七大基礎學科,然而在我國學科目錄分類中,邏輯學卻為哲學類中的二級學科。由于沒有獨立的學科地位,在本科階段,邏輯專業的畢業生遠遠不能滿足其教學與研究的需要。
2.課程地位處境尷尬,遭遇不同程度的邊緣化
在高校,除哲學專業外,邏輯自然不是專業課,屬于可有可無的課程。進入1990年代后,在普通高等學校課程體系改革中,有一批原來以邏輯學作為必修課的院、系、專業或者取消課程,或者將其改為選修課。種種不爭的事實說明我國邏輯學教學處境堪憂,大有被逐出高校課堂之勢。
3.教學研究的陣地不斷萎縮
原來全國唯一的一份邏輯刊物——《邏輯與語言學習》于1995年停刊。沒有專門的刊物,邏輯研究在夾縫中生存。1996年,《邏輯》由月刊改為雙月刊,頁數整整減少50%。2009年,又改為季刊,進一步的萎縮。
4.教學隊伍逐漸縮小
由于課程不受重視及論文難以發表,目前在以量化標準為主的高校學術評價體系中,課時不夠影響收入,發表論文不夠影響晉升,這些都勢必挫傷邏輯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邏輯教學隊伍的萎縮也就在所難免。
二
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了這種困境呢?惟有從邏輯課自身出發對其進行深刻的反思才有出路。一門學科的興衰主要取決于其學科體系及內容設置能否滿足社會對它的某種需要,而邏輯教學的困境恰恰是因為現行邏輯教材的體系、內容設置無法滿足人的日常思維及素質教育的需要造成的。筆者就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1.“形式”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好處,也有問題
“形式”、“形式化”是現行邏輯教材基本特征,傳統邏輯摒棄概念、判斷和推理的內容而對它們的形式做孤立的、平行的研究,以期達到概念明確、判斷恰當和推理具有邏輯性的理論目標。數理邏輯是傳統邏輯的現代化,它采用人工語言和形式化的方法來刻畫、研究命題和推理,使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把握它的性質與特征。它所具有的嚴格性、精密型、系統性以及形式系統所具有的強大的表達能力和精美的研究方法都是無與倫比的,它在人工智能和計算機研究方面所展現出來強大威力也是舉世矚目。然而,有所得必有所失,邏輯擺脫內容有其所得,使其成為一門具有工具性質的形式科學,但由此產生的問題也使它飽受詬病:
其一,數理邏輯所采用的人工語言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圍。普通高校開設邏輯課主要是服務于日常思維和交際,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日常分析與表達能力。而日常思維采用的是自然語言,它在豐富性、靈活性及實用性等方面的優勢都是人工語言無法企及的。顯然,用人工語言分析日常思維是勉為其難的。
其二,數理邏輯采用形式化、系統化的方法,萊布尼茨的理想是把思維轉化為計算,可是實際的情況是,當我們在計算的時候,是以機械的方式向前推進的,是不思考的;而當我們思考的時候,卻往往是不計算的。所以,它對日常思維的指導作用有限。
其三,由于思維形式和內容相分離所產生的“蘊含怪論”使形式邏輯的根基與合理性備受質疑。例如,“真命題被任何命題所蘊涵,假命題蘊涵任何命題”,這與人們的日常直覺相去甚遠。
2.“有效性”的概念太強,適用的范圍有限
所謂有效就是推理形式100%正確,也就是具有此推理形式的任一實例都不會出現真前提和假結論。而無效推理呢,則是推理形式100%的錯誤,即從真前提不必然推出真結論。
有效性概念刻畫的是一種極端的、理想的狀態,在日常推理和論證中,它可能發生的條件及適用性都是有限的。因為它預設了推理要滿足的兩個條件:一是前提是完全的、充分的、無一遺漏的;二是前提和結論的連接是必然的、唯一的、無歧義的。可是在日常思維中,這兩點都不易做到。日常推理常常是“選擇性地搜集相關的經驗證據,在不充分信息的基礎上作出嘗試性的判斷或抉擇,不斷根據環境反饋調整、修正自己的行為,……由此達到實踐的成功。”[1](P11)這是一種學習、抉擇、反饋、調整、糾偏、補漏、完善的過程,一蹴而就的有效推理在有限的條件下才會發生,尤其是開拓創新,探索未知領域更是如此。
另外,有效性這個概念太強,要么全部正確,要么全部錯誤,沒有伸縮、回旋的余地,它只能刻畫一部分日常推理和論證的特征,而不能刻畫全部日常思維的特征。因為在很多的情形下,日常思維無所謂有效,也無所謂無效,而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一種狀態。
從上邊的分析可以看出,有效性是有條件限制并且也不是萬能的,因此,對于日常思維來說,運用多種邏輯工具來分析也許是必要的,因為“任何邏輯理論都難以避免它對思維和語言表達實際的片面性的割裂,它只能從某一個方面某一個角度總結出思維和語言表達的某些特征或規律,而不可能概括思維和語言表達的所有特征或規律,更不可能一覽無余地來規范和引導人們的所有思維和語言表達”。[2]“支持度”、“合理性”、“充分性”這些非形式邏輯的概念顯然能夠彌補有效性之外的真空,它們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才能提供對日常思維的完整分析。
3.語用因素的缺失使得形式邏輯的實際效用大打折扣
邏輯學家莫里斯認為,邏輯是通過語言來研究推理及論證的,而語言具有語形、語義、語用三個層面,語形涉及的是語言表達式之間的關系;語義涉及的是語言表達式及其所指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對語言表達式的解釋;而語用則涉及的是語言表達式及其使用者的關系,也就是處在一定語境中的人對語言符號的解釋。很顯然,這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從一般到個別的過程,傳統邏輯與數理邏輯對推理及論證的研究都停留在語形及語義的層面上,是抽象的、一般的,“有效性”、“形式化”都是如此。從時間緯度來看,語形和語義學歷史悠久,理論成熟;而語用學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不很充分,人們重視程度也不夠,但是它對邏輯學,尤其是邏輯的效用,恰恰尤為重要。
語用學的重要性在于它引進了語言的使用者這個因素,也就是引進了人的因素。更多地關注人和人的體驗。與此同時,語用學關注包括語言使用者在內的所有的語境因素。而這些因素,恰恰是人們對語言作邏輯分析、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時必不可少的。離開這些因素,任何語句的意義都不可能是完全的,無論是對語句的理解還是所進行的推理都是如此。傳統邏輯與數理邏輯的最大問題是語用因素的缺失,即它把語言的使用者及使用環境都撇開,對推理和論證做抽象的、一般的、理想狀態的研究,對此,有學者曾尖銳地指出:“現代邏輯不僅不研究推理的內容或題材方面,而且幾乎從不考慮推理的主體方面。它把推理和論證從實際所處的種種認知、心理和社會歷史的具體情境中抽象出來而給予一種理想化的研究,從而對理性作了非個體的、無時間性的和非情景化的理解”。[3](P514)
三
鑒于以上的分析,普通高校的邏輯教學應如何改革?內容應如何設置?學者們各抒己見。概言之,形式邏輯與非形式邏輯各有千秋,且不可歸約,應同時開設為好。
1.開設非形式邏輯基于以下的理由
⑴從它的內容上看,非形式邏輯是基于對現代邏輯工作方式的反思及對西方國家改革高等教育、提升國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回應的結果。非形式邏輯主要是以論證為中心,“試圖分析:日常語言的特征、論證與語言的關系;預設、假定以及隱含前提等對論證的影響;如何識別一個論證的好壞;評估論證的強度,以及怎樣建構有說服力的論證;非形式謬誤產生的原因,它的表現形式等等”[4](P35)。可以看出,與形式邏輯以形式化和有效性為中心不同,非形式邏輯以證明力和說服力為理論目標,注重邏輯的應用性,貼近現實生活,與現實生活用一種不同于形式邏輯的視角結合了起來,兩者形成互補,拓展了邏輯學的新領域。
⑵從國外邏輯課程的設置來看,目前歐美國家開設的邏輯課程主要有三種,一是完全形式化方法解決推理問題的符號邏輯,如蘇佩斯的《邏輯導論》;二是“融合型”的帶有導論性質基礎邏輯,僅有部分的形式分析方法,如柯比的《邏輯導論》;三是著眼于日常生活,偏重謬誤與論辯分析的非形式邏輯,如奧爾特的《非形式邏輯:可能世界與想象》等。可以看出,多元化與應用性是當代世界邏輯發展的潮流。
⑶從我國近年邏輯教學的實踐來看,2003年末,中國邏輯學會形式邏輯委員會將學術年會的主題確定為“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此后“引發了邏輯學教學改革的批判性思維轉向”。[5](P116)目前,國內許多高校都在這方面進行了可貴的探索,有關這方面研究的論文、論著也紛紛涌現,已形成一個新的熱點。
⑷從我國近年社會實踐的需要來看,近些年來,國內升學、招聘、入職考核紛紛借鑒國外GRE、LSAT、MBA、GMAT等批判性思維能力測試的先進經驗,先是MBA考試中嘗試進行“批判性思維”和“非形式邏輯”內容的考核,緊接著MPA、公務員考試也相繼引人這種考核。社會的需要給這門課的發展提供了內在的原動力,高校的教育應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才能迎來轉機。
2.改造現有的邏輯教材體系,融入語用邏輯的內容,建立一個語形、語義、語用相統一的新邏輯教材體系
前已述及,影響形式邏輯效用的最大問題是語用因素的缺失,國內現有的邏輯教程,無論是傳統型的、現代型的,還是融合型的,其共同問題就是在其體系中鮮有語用因素介入,缺少人、交際語境與交際規則,因而使這些理論在進入日常分析和日常交際時就缺少必要的環節而陷入困頓。因而,當務之急就是要改革現有的形式邏輯體系,把語形、語義、語用三者統一起來。在這方面,有一個先行者,就是我國已故著名的邏輯學家周禮全先生。他在1994年出版的《邏輯——正確思維和成功交際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了一個以意義、語境、隱涵、預設等范疇為骨干的自然語言邏輯體系,描述了一種成功交際的理論”,[6]并力圖把這一理論組成一個科學概念的范疇體系,他的這一思想不僅在中國獨樹一幟,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也富有創見。
因而,國內的邏輯教材應該效法這個范例來校準方向,畢竟,在這方面中國的教育已經走了很長時間的彎路。
參考文獻:
[1]陳波.從人工智能看當代邏輯學的發展[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0,(2).
[2]王健平.不能缺少人文邏輯[N].浙江日報,2004-10-18,(9).
[3]晉榮東.30年來中國邏輯的成就、問題與出路[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當代中國:道路·經驗·前瞻: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江濱.從邏輯學的工具性看邏輯學的走向與發展[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2).
[5]熊明輝.試論批判性思維與邏輯的關系[J].現代哲學,2006,(2).
[6]杲文川.“周禮全先生追思會”在哲學所舉行[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