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21點1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被長征二號FT1運載火箭送入太空。世界航天版圖又一次打上了中國制造的烙印,這標志著中國已經擁有建設初步空間站的能力。這是我國航天事業又一次大的飛躍,是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史上又一個里程碑。
據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載人航天工程是我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系統組成最復雜、技術難度和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最高的國家重點工程。我國載人航天分為“三步走”發展戰略: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2005年起,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相繼發射,拉開了“三步走”戰略第二步的序幕,并完成了前半部分任務,而天宮一號的發射將完成第二步后半部分的任務——進行空間交會對接,建立空間實驗室。這將使我國加速躋身于世界航天大國之列。
五十年的滄桑巨變
中國航天創建于1956年,已經走過了50多年的歷程,中國航天事業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迸發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取得了令國人自豪、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事實證明中華民族完全有信心依靠自強不息,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鄧小平同志指出沒有“兩彈一星”就沒有我們的國際地位和民族尊嚴。當“兩彈一星”的成功讓所有中國人為之歡欣鼓舞的時候,中國的飛天夢也正在孕育之中。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開會議,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
從1999年起,我們見證了“神舟”飛船飛向太空的每一次輝煌:飛船從無人到有人,飛船成員從一人到多人,飛行時間從一天到多天,航天員活動范圍從艙內到艙外⋯⋯
上個世紀50年代,數以十萬計的工程兵、鐵道兵部隊和建筑工人從四面八方秘密向大西北開進,開始了導彈、原子彈研制試驗基地和工業企業建設的巨大工程。我國航天事業創建之初,幾乎是一張白紙,我國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通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攻克航天技術難關。我國的科學家們戰勝了重重困難,僅用10來年時間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研制了導彈和核潛艇,發射了人造衛星,書寫了中華民族振興史上最輝煌的篇章,鑄就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
載人航天作為繼“兩彈一星”后我國尖端科技領域的又一重大工程,一開始就承繼了無數前輩創業者留下的寶貴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西方發達國家一直對中國實行嚴格的技術出口限制,對載人航天核心技術更是嚴格控制。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發展載人航天,只能立足自主創新,而自主創新一定要以持續的技術積累作為基礎。我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以來,廣大航天工作者牢記使命、不負重托,培育和發揚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航天事業培養了一批技術精湛、作風優良的人才隊伍,培育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航天精神。
載人航天工程有力帶動了我國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相關領域加速發展,促進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推動力量。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穩步推進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不斷創新,我國航天技術將達到更高的水平,繼續譜寫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太空的嶄新篇章。
產業發展中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斷發展,目前我國的航天航空在國際上已經占有一定的地位。我國在航空航天發展方面取得了不可忽視的成就。但是成功并不能掩蓋存在的問題,有專家評價過,我國的航天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是10〜15年。
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發展的落后與差距到底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
歷史遺留因素。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飛機飛上了藍天,發達國家的目光已經聚集到了電力的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和新通訊手段的發明上。而中國在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這一時期正處于國破家亡的時代,政局的動亂和列強的侵略使得當時的中國無暇顧及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當時的發達國家已經在這一領域開始起步,而中國仍然是一片空白。
重視程度不夠。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航空工業依然是零基礎,到**時期已經可以仿制超音速戰斗機,自行研制噴氣式教練機。但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航空航天產業卻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停滯狀態,雖然此時中國的經濟受益于改革開放取得了飛躍性的進步,但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卻止步不前。這與政府的重視程度不夠是有直接關系的。
科研經費不足。在航空航天的研究方面需要大量的經費,航空航天的研究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飛機的研制需要做許多實驗,像風洞試驗就需要特有的環境條件,而我國許多風洞實驗都要拿去俄羅斯做,這就需要巨額的費用。飛機的的制造需要很多原材料,而在探索階段,難免會有原材料的浪費,這也需要巨大的經費支撐。沒有足夠的經費,在航空航天方面的研究是無法取得進展的。
科技人才缺失。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需要高端的專業人才,而我國目前的人才狀況不容樂觀。專業人才的缺失,使得研制團隊人員緊張,無法高質量地完成大量的設計任務。還有就是人才待遇問題,科研人員工資過低,科研單位留不住人才。
航天產業的美好未來
雖然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存在很多問題,而且現狀也不容樂觀,但是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前景確實是值得期待的。
首先,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現在處于國際領先地位。2009年,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在《財富》雜志公布的世界500強中名列第426位,是中國首家躋身世界500強的軍工企業,在航空航天與防務板塊位居全球第11位。從新中國成立到今天,我國航空航天事業已經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應該充分利用已有的有利條件,基于已有的基礎,繼續發展我們的航空航天事業。
其次,改革開放的大環境有利于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一方面市場的全面開放有利于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吸引外國資本和技術,有利于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系統集成與模仿創新,從而促進國外先進技術在國內企業的擴散與外溢以及中國企業技術能力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中國的企業迫切需要技術投入,長期來看,源于競爭壓力的技術內在需求將有助于中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技術能力的提高。與此同時,市場全方面的開放對中國技術引進的傳統模式也提出了挑戰。
再次,我國政府對航空航天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是對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發展的最有利的條件。國家重視對新技術的開發、先進技術的引入,這對各項業務的發展都能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特別是人才的培養方面,則更為重要。
總而言之,我國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基礎,但是還存在許多問題。我們應該努力向前看,克服困難,不斷地推動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
中國,作為火箭的“故鄉”、最早進行“飛天”實踐的國度,在當今開發和利用太空資源的熱潮中,在新的戰略機遇面前,我國正在扮演著積極的角色,并且爭取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