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30年、教語文40年,從沒有人跑官要官,都是些公廉做事的事業迷、工作狂,為農村教育默默無聞地干了一輩子。1994年,全國職業技術學校辦學經驗現場會在我校召開,學校被譽為一面不褪色的旗幟。
我校的前身是一所掛在半山腰、占地一畝半、百名師生的廟宇小學。1964年,我任校長后,搬遷到年久失修的糧油加工廠。面對破爛不堪的廠房,帶領師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勞動建校,用教育局給的8000元錢,建成左云縣第一所農村中學。為實現創辦更好的農村教育的理想,1975年又帶領師生以50把鐵鍬、8輛小平車起家,在一面千畝荒山上移山平地500畝,挖運土石百萬立方米,一立方米一立方米地鋪,可以鋪往北京一個來回。創辦了股份制實體經濟,盡管占的股份很少,但已實現利、稅、費4億元,按千人學校算,人均創造財富40萬元。一邊辦學、一邊創業、一邊建設,自籌資金上億元建成當時左云縣標志性的新時代小學、中學、職業技術學校,同時還為兩個貧困鄉鎮援建了兩所小學,去年又開工新建更漂亮的第6所學校。累計培養、培訓了各類人才5.2萬人,使農民的后代不同程度地改變了命運。
我們歷經艱難,理想、信念不變。征戰了半個多世紀,攻克了長期困擾農村教育的“地位低、體制障礙、經費困難、條件簡陋、教師待遇低、住房難、留不住好教師好校長、學生基礎差、上學難上學貴、教育質量低”10個方面的難題,并把這些難題轉化成為獨特的優勢與核心競爭力,改寫了農村教育的歷史。
51年間,地方財政為我校基本建設投資234萬元,年均不到5萬元。照此推算,創辦5個股份制實業、建成6所學校、培養培訓各類人才5.2萬人、實現利、稅、費4億元,節約教育投資2億元,需要1000多年。從建校、辦廠、興學育人與社會效益來說,半個世紀干了一番躺在國家懷里等、靠、要十個多世紀才能干好的千秋基業,書寫了一個個教育神話。告別了一個政府包不了、學校活不了的時代,翻過了一頁教育窮、窮教育的歷史。這是一首投資最小、效益最大化的教育史詩。
1983年率先創辦了免費職業教育,不懈實施“創造可與城市學校相媲美的優質教育資源,辦好適應農村教育需求,適合學生學習、成長、發展的學校;教好每個學生,不讓學生的身心受傷害,不讓經濟有困難的學生失學,不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掉隊,讓學生走上學習做人、學習做學問、學習做事情的人生正道”的優質教育_T程,解決了一方農民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求同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的矛盾,農民子女都能享有近便、省錢的優質教育。這為農村教育完全能夠辦好開創了范例。
我校生源是沒錢進城的農民子女,起點低、基礎差,然而我校的教育質量與辦學效益始終在循序漸進地穩步提高。入學率、升學率、普及率一直名列全縣前茅。中考總均分在全縣所有參加考試的學校中多半是前一、二名;職業培訓每年4000多人;縣運動會十連冠。
我校畢業生升學有后勁,就業有本領,創業有精神,不少人成為大同地區靠創辦實體經濟挖掉窮根、改變命運的領頭雁。這是對農村教育、創業教育的最好回報。這是只有遵循科學的教育思想,采取適合學生學習、成長的教育教學方法,付出超人的心血,才能創造出這樣的業績,實屬不易。
在為子孫選擇好學校就是選擇好大學、好前途、好命運的時代潮流中,我們不僅自己的子女就讀于自己創辦的草根學校,而且還把家在城里的孫子、外甥也叫回這所農村學校上學,這表明我們對農村教育的虔誠與自信。
在社會轉型、城市化、工業化快速推進中,不少農村學校人去校空,我們這所山區老學校卻越辦越好,這充分說明農村教育完全能夠辦得更好。關鍵要有四寶:特別重視農村教育的各級黨政一把手是寶中之寶;特別好學習、特別愛創業、特別會辦學的好校長、好教師是國之寶;自主創業、自主辦學、自主創新的辦學體制,自主創業、自主生財、自主發展的經費保障機制與人師型的人才嘔心瀝血辦教育,懂經濟、會管理的人才專心致志抓經濟、搞建設,誠實型、服務型人才盡心竭力搞服務這樣一種人盡其才、各司其職、協調發展的內部管理體制是傳家寶;具有多重思維、多種常識的一校之長,抓學習、出主意、用賢才,抓思想、把方向、搞服務,抓經濟、興教育、育人才,是生命之寶。有了這四寶,再窮、再苦、再難的教育也完全能夠辦得更好。
我從一個放牛娃成長為一個草根教育家,三次參加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先后受到鄧小平同志、胡耀邦總書記、江澤民***、李鵬總理、朱镕基總理、李嵐清副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獲得108項獎勵。這不光屬于我們這個超常付出的群體,也屬于新中國的農村教育。
2011年10月23日,國務院溫家寶總理看了我們寫給他老人家《一個老教育工作者的企盼》的信后,作了明確的批示:“馬文有校長和綜合技術學校的辦學事跡,十分感人。對目前學校安全工程存在的困難應予解決。請山西省政府商財政部辦理。”
199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在太原晉祠賓館專門接見我時說:“我用兩個休息日,看完了以你們為原型拍攝的兩部電視劇,很感人。國運興衰,系于教育。你們幾十年如一日,扎根農村辦教育,難能可貴,像你們這樣的人才難得……”
2007年8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新華社一份呈報材料上批示:“今年教師節前要宣傳一批像馬文有這樣獻身于農村教育事業的好典型。”
同一天,國務委員陳至立批示:“感謝馬老師獻身農村教育45年所做的突出貢獻。馬老師的辦學精神值得大力弘揚,辦學路子值得大力推廣。”
2007年9月3日,全國政協副**張梅穎率團慰問學校。
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農村教育工作者和農村教育的殷切關懷與高度重視。還有省、市、縣的領導們都在關鍵時期為我們解決了關鍵問題,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他們的政績自然會名垂青史。
在學而優則仕思想深深烙印在全民腦海中的國度;在人人最想做官、最有本事的人做官、全民最羨慕做官的大潮中;在我的同學絕大多數都工作生活在大中城市,有的是將軍級、有的是省部級、有的是廳局級的干部,在同時期的全國勞動模范、人大代表都早已被提拔重用;在幾千名大學生競考一個公務員崗位、幾十個博士生競考一個縣處級職務的激烈競爭中,我先后10次婉謝提拔做官的機會,兩次主動把校長職位請縣委書記兼任,自己甘愿當副校長,踐行了溫總理有志于教育的人“應該樹立終身辦學的志向,不是干一陣子而是干一輩子,任何名利都引誘不了他”的教誨,死心塌地地堅守農村教育,表明了我們獻身農村教育的執著與自覺!
我在交班之前,多方融資2億元,興辦了大到諸如新建第六所學校、新辦實體經濟、翻修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設的校舍、加固了餐廳和小白樓,小到垃圾桶都換成了新的等66件實事。
建校以來,一貫堅持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堅持教育、生產、科技相結合。創辦了農場、林場,種樹100畝,校園綠化面積達60%;開展科學種田,為農村無償培育優良品種16萬斤,華北地區科學種田觀摩會在我校召開。2011年又創辦了萬畝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做精做強現代丁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教育滑向兩耳不聞窗外事、張嘴吃飯、伸手穿衣的今天,我校師生員工仍然堅持每年參加生產勞動20天,每個班級種一塊試驗田、一方樹林、一片香花。半個世紀,年年如此,這在當代教育史上是一件非常新鮮的事。
在幾十年如一日的上下求索中,弘揚了一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業創新、育人為本”的精神;走出了一條前人未曾走過或沒有走通的學校辦實業,實業興學校,學校出三才(人才、錢財、物質精神財富),三才富社會這樣一條教育、科技、經濟三結合,三種資源(自然資源、人力資源、教育資源)齊開發,人才、錢財、物質精神財富一起拿的農村教育道路;攻克了前人未曾攻克或沒有攻克了的教育窮、窮教育這一世界性難題。這是一種原始的教育創新,應該成為一種永恒的時代精神。
我們半個世紀堅守農村教育的意義與價值,不光是創辦了5個股份制實體經濟,實現利、稅、費4億元,建成了6所學校,培養了5.2萬名人才,為國家節約2億元的教育經費,更重要的是生動地再現了馬克思“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不僅“是改造現代社會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而且是培養創業創新人才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這一光輝思想的強大生命力和偉大的現實意義。
多少年來,我們不懈努力,把學校辦成了中西部農村教育的范例,樹起一面中國農村教育的旗幟,鑄就了農村教育的豐碑,成為農村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美麗縮影與鮮活的化石,回答了我國中西部農村究竟應該辦什么樣的學校、怎樣辦好這樣的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這樣的人的問題,也就是中西部農村教育的方向道路問題。我虔誠地希望后來人要前赴后繼,把她打造成中國甚至世界教育文化遺產。
靠自身的功能造血更有生命力;靠自己的骨頭長肉更有骨氣;靠自己的大腦和雙手創造財富更光彩;靠公廉做事生存發展更把穩;靠上級領導重視與各界人士支持前進更神通;靠自主思想、自主創業、自主改革創新成功更神圣;靠全體員工同舟共濟、不懈奮斗,發展農村教育經濟,辦好農村教育更有保證。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把農村教育辦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51年間,我沒有在教職員工家吃過一頓飯,沒有收受過任何人的賄賂,沒有貪占過學校、產業的錢財,帶出一茬又一茬不貪污受賄、公廉做事的師長團隊。各級審計、紀檢、監察部門多次監督、審查,都沒有發現人們所擔心、所想象的經濟問題,2002年,上級紀委經過兩個多月的內查外調,查明事實真相后,他們對大家說:“我們查出一個共產黨人的楷模,這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應當受到保護。”
為沖破舊體制的障礙,創新辦學體制;為發展教育經濟、創辦更好的農村教育,我們所承擔的風險、想的問題、處理的難題、耗費的精力、絞盡的腦汁、跑的路子、碰的釘子、欠的人情債、丟的面子、招惹的是非、得罪的同志、遭到的打擊、受到的迫害、蒙受的委屈、流過的汗水淚水血水,失去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對于那種習慣于等、靠、要的思想觀念來說,簡直不可思議,更不會那樣去做。
令人欣慰的是我們一直受到各級領導的關懷、鼓勵,獲得了人民的口碑。
6位資深記者看了掛在半山腰的古廟,又看了如今的綠色學校,無不感慨地說:“你們以超人的心血,干了一番笑乾坤、泣鬼神的神圣事業,堪稱奇跡。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種思想、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方向、一種希望、一種光彩的事業。”
原國家教育部副總督學郭振有說:“馬文有是一位教育家,一位創造了農村教育奇跡的教育家。如果能有像馬文有這樣一批教育家,山西的農村教育,中國的農村教育就大有希望了‘。”
劉聰睿說:“馬老師在農村教育改革創新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的辦學思想是中國教育史上獨一無二的。他51年扎根農村,放棄許多升遷的機會,大半輩子都奉獻給了山區教育。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情懷足以與歷史上的任何一位教育家相媲美。傳播他的思想,公開他的事跡,意義重大,為農村教育改革提供了范例。”
我們這個團隊經過51年的不懈奮斗,贏來這樣的口碑,說明做官是一陣子,做人辦教育是一輩子。
人們說我,思想不老、精神不倒、身體挺好,有生之年我還想做一點利國利人的事。
計劃在左云新建一所標志性的幼兒園,在圣天萬畝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為農民子女興建一所圣田幼兒園,一所田園小學。
建設好農、科、教一體化的山西圣天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園,為學生創造實習場所,實現綠色食品(糧、菜、瓜、果、肉、蛋、奶)自給。
拍攝一部反映一群人為把農村學校辦得更好而一輩子獻身農村教育的精品電視劇。
籌備感恩還情事宜,擬在明年農村教育盛典時,特邀51年間關懷、重視、支持過學校的仁人志士,向他們償還半個世紀欠下的人情債。感恩方式:頒發重教政德獎,學校付費到臺灣觀光,進人30集電視連續劇的角色……青史留名、樹碑立傳。
我這個人,生于憂患,長于磨難,源于學干,成于信念,歷經磨難,信仰彌堅。半個世紀,幾經風雨,幾見彩虹,這般人生無比艱辛,其苦無盡;無上神圣,其樂無窮。
耗盡心血時,留下一種草根教育思想,一種時代精神,留下一座無字的豐碑。“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