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通過對農業生產要素的組成及分類分析和對統計年鑒相關數字進行計算分析,尋找了產生水污染的范圍、原因和方式,總結了水污染的影響后果,最后根據生態農業的發展要求,結合生產實際提出了水環境保護的防治對策。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mpos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ctors and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figures of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this paper found the range, causes and ways of water pollution, summed up the consequences of water pollution, at last,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mbined with actual production,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wat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關鍵詞: 水環境;農業污染;點源污染;面源污染;水環境容量;環境介質;生態農業
Key words: water environment;agricultural pollution;point source pollution;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ambient medium;ecological agriculture
中圖分類號:S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9-0311-05
0 引言
在自然界里,沒有一種物體不含水。尤其生物體的構成,一半以上是水,蔬菜、水果里大約90%是水,魚的身體里80%也是水,某些水藻含水90%以上。一個成年人體內的含水量占其體重的61.8%,而且每晝夜仍需2500ml水來補充消耗,維持生命活力。幾十億年前,生命首先誕生在水中。水具有很不平凡的溶解力、擴散力、滲透力、洗潔(涮)力、乳化力。自然界里的水,大約含有50多種化學元素。水能把這些化學元素源源不斷地輸送給生物體,供給其足夠的養分,同時,又利用其溶解性把生物體代謝出來的廢物帶走,保持生物體的健康成長以致成熟。水為“百藥之王”,水是一切生物的宏量營養物,沒有水,其它所有營養物質就象干枯河床上的干透的泥沙,廢物一堆。水是大部分化學反應的溶劑或媒體介質,如果沒有水,生命的世界將不可想象。農業、采礦業、冶金化工業、機械電子業、商貿飲食業等所有一、二、三產業的生產活動全都離不開水。水資源是一種可再生的和可以重復利用的自然資源,它具有以下幾個特性:可再生性、重復利用性、時空分布不均勻性、可污染性、不可替代性和稀有性。因此,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首要資源——“萬源”之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基礎資源,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是自然資源保護和環境資源保護的首要任務,是保證國民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1 農業生產的分類
目前,農業生產的內容日常廣泛;廣義的農業生產包括糧食、油料、煙草、茶果、林木、蔬菜、桑蠶、畜牧、水產養殖等多個專業種類。任何一個專業部門的生產都是農業生產的組成部分,任何一個專業部門的生產活動都離不開水資源、需要水作為其主要的基礎原料,在其形成成品或半成品的初加工中,需要水資源來參與、沖洗、稀釋或拌和,同時也產生部分污水,隨降雨或灌溉徑流滲入地下或流入地表水域。
2 農業生產的要素
現在的農業生產,其生產要素更為多樣,除了人工外,還包括種子(苗)、土(場)地、水、肥料、飼料、農膜、農藥、生產工具機械、耕作方式、農田水利工程等水利水保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
3 農業污染的范圍和種類
農業污染(Agriculture Pollution)是指農業生產活動對環境(尤其是水環境Water-Environment)所造成的破壞和影響,是由具體的田間地塊或生產耕種措施或養殖項目所引起的,從局部地區地塊而言,是典型的點源污染即Point Source Pollution,但就廣大農村而言、尤其擴大到一定的行政區域或水資源的一定流域來說,它又呈現出面源(Non—Point Source,NPS)特性來,因為點源數量眾多、分布廣泛、污染物隨降水或灌溉水流從此地到達彼地,并非只污染一個具體地點,因此,農業污染實質上是面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NPSP),它兼具二者特性。農業污染是造成面源污染主要原因,已成為當今社會三大問題之一—環境污染問題,繼工業污染、城市生活污染之后成為第三大污染集團,對水環境的污染份額一般可達1/3左右,嚴重地區(點污染源)已超50%。
3.1 農業污染的范圍 包括場地、原料、成品以及全部的生產過程。田間地塊的農作物、林木、糧食、油料、煙草、茶果、蔬菜、桑蠶、畜牧、水產養殖業的產品、無一不存在著病菌、細菌、農藥殘留、農膜殘體等污染物;加之,隨水分運動,所有污染物傳播到了該水系的全流域;它涵蓋了整個的農業生產過程,其面積之廣、數量之大、分布之散細、專業之多、難以言述。
3.2 污染物的分類 按污染物的來源分:有來自增加農業收入的農膜的白色污染、防治病蟲害和雜草的農藥污染、增加產量的肥料污染、過量灌溉的水污染、養殖業的副產品的糞便污染、農產品初加工的摩擦和洗滌污染。
按形成的行業產品的名稱分:包括糧食污染、林木污染、蔬菜污染、油料污染、茶果污染和肉食污染等。
按對水環境的破壞作用分:有酸堿鹽污染、病菌(病源菌)污染、寄生蟲污染、農藥殘留污染、重金屬污染、BOD、COD等。
4 農業生產對水環境的影響
農業生產對水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由于農業灌溉和農藥使用、以及養殖而增加的生命需水和沖刷洗滌用水、即水資源的消耗損耗水;二、由于農業污染的增加,減少了可利用水量、減少了水資源的環境容量(Water-Environmental-Capacity)、造成了水資源的進一步短缺和水污染程度的加重,即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前者具有消耗性,后者具有污染性。隨著灌溉面積的擴大和保證農產品豐收的需求,農業灌溉需要越來越多的水資源,目前,農業用水仍占全國總供水量的70%;隨著各類農藥的大量應用和品牌的不斷更新換代,農藥的拌和、稀釋用水也不斷增加;而規模化養殖業的發展壯大和屠宰場點的啟用,使養殖用水大幅度的增加,所有這些,一方面,共同擴大了水資源的需求量;另一方面,同時也擴大了水污染的范圍和程度,進而既減少了水資源的可儲存量、又減小了水環境容量,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和污染程度。農業生產對水環境的污染,主要是來自化肥、農藥和農膜的不合理使用,畜牧養殖業的排污,土地利用結構的不合理,農作物秸稈(副料)的廢棄或不合理利用,以及灌溉用水的過量所造成的。
4.1 化肥惡化水環境 不合理施肥是造成農田養分流失和水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目前,我縣單位面積的化肥使用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達到2040kg/hm2,折純為817.2kg/hm2,純N使用量已達412kg/hm2,分別高出國際平均水平(180kg/hm2)和全國平均水平(225kg/hm2)為232kg和187kg,而且畝均施肥近14年來仍以5.9%的速度逐年遞增;9年來N、P、K、復合肥的年增長率分別為0.43%、5.8%、4.6%、7.7%;N、P、K之比為5.94:1:1.19,超過國內土壤施肥比例N:P:K=2:1:0.8,其中N、K超比例分別為197%和48%。化肥用量基數過大,菜田比糧田更甚,過量的N、P隨降雨或灌溉水流進入水域和滲入地下含水層。環保部門監測境內河流時發現:汛期強降雨過后,河道的水污染負荷量驟然增大、氨氮指標是平時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而全省化肥使用量超出全國平均水平的30%,且有效利用率只達30%。全國小麥專家、山農大教授于振文說:一畝小麥高產田從種到收合理的施肥標準為純N18 kg、P11-12kg、K8-9kg,合計為37-39kg,而我縣實際多年平均為51.28kg,超過合理數的39%、而且每年仍以3.6%的速度逐年遞增。化肥過量,一方面構成了富營養化,導致了藻類水生植物的大量繁殖,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和礦物質;另一方面,改變了水質、惡化了水環境。調查顯示:凡是使肥超過500kg/hm2的地區(全縣平均超過317.2kg/hm2),地下水中的NO3-N含量全部超標,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飲用水中的硝態氮(NO3-N)的允許含量為10mg/l,相當于NO3-含量的50mg/l,每人每天攝入量不得高于225mg。而城區近郊和部分規模化養殖場、屠宰場地區,地下水中的硝態氮(NO3-N)高達70~124mg/l,是標準的7~12倍。河南省農業廳土肥站的調查表明:目前使用的化肥有1/3被作物吸收、1/3進入大氣、1/3殘留在土壤中,殘留的化肥已經成為巨大的面源污染暗流。總之,大量使用化肥,不僅造成了肥料的流失、污染了水環境,而且直接破壞了土壤結構和土壤健康狀態,繼而影響了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最終危害了人類自身。
4.2 農藥污染水環境 農藥與化肥一樣,在減少病蟲害、清除雜草、促進農作物增產增收的同時,又存在著很大的浪費和環境污染。農藥對生態環境的危害,首先表現在它對環境介質(Environmental Mediums)的污染,即對土壤、水體和空氣的污染,而這三者又隨降水或灌溉徑流統一到水環境污染上來,即水污染。根據報道:噴灑粉劑農藥時,有效利用率只為10%;液體藥劑時,20%噴在植物體上、1%~4%接觸害蟲、5%~30%飄浮在空中、40%~60%回到地面,降落在植物體上和空氣中的藥劑,隨降水或噴灌而回落土壤地表,流落在地表上的全部藥劑在灌溉水或降水作用下,進入地下水或地表水水體,構成水污染。由于大多數農藥為有機農藥、甚至含有P、S、Cl或Pb、Hg、Au、Ag、Cu、Zn、As等重金屬,具有高效、廣譜、劇毒、持久、難降解和親水性等特點,因而其水污染極為嚴重、持續性長久。全國平均農田用藥量為2.33kg/hm2,我縣為30.53kg/hm2,約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倍,菜田、煙草高于糧田,北京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6%,山東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0%,我縣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210.3%,而且近9年來,用藥量逐年遞增,平均年增1.5%~5.2%。大量農藥不僅使農產品質量下降、害蟲耐藥性增強、害蟲天敵減少、生態失衡,而且破壞污染水環境、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危害人類自身。
4.3 畜牧養殖業造成新的水污染 近年來,我縣養殖業蓬勃發展,調查統計全縣規模化養殖豬、牛、羊、雞已呈強勁勢頭,全縣有規模化養殖戶1.42萬個、養殖基地36處、養殖專業村365個、養殖小區305處。全縣去年生豬出攔55.47萬頭、肉牛4.166萬頭、羊46.9969萬只、雞1497.97萬只,家兔82.5萬只,淡水魚1.1萬噸。福源食品有限公司是全縣最大的生豬加工企業,年產值2.6億元,輻射周邊三市五縣80個鄉鎮、日加工生豬1000多頭,遠銷北京、上海、青島等市地。現有規模化雞場2000個、平均養雞2000只、年養4鋪,規模化養豬場1500多個、平均150頭、年養2茬。近9年平均年出攔豬46.6382萬頭、牛3.3406萬頭、羊33.8158萬只、雞656.257萬只、兔140.78萬只、魚0.7269萬噸、禽蛋3.0611萬噸,它們分別以2.6%、0.54%、1.8%、33.69%、14.2%、4.47%的速度逐年遞增。外加全縣零星散養戶,全縣共有36.0304萬戶,平均1/3養豬、1/5養羊、1/20養牛,則零星散養戶共135.114萬個,也即135.114萬個點污染源,分布于1952.4km2的地面上,點污染源平均692個/km2,于是形成了強大的面源污染系統。20世紀60年代,日本曾高度概括畜牧養殖業對水環境的破壞污染程度為“畜產公害”,在對有關統計資料的分析中得知:農業面源污染中、養殖業污染位于第二位。根據化學分析測定:畜禽糞尿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未被分解、消化吸收的有機物和部分藥劑,有機物在腐爛、發酵分解過程中會產生上百種有毒有害物質。因為,為加速牲畜的生長,經常在飼料中添加一些激素等添加劑、且精飼料比例過高、為保證其健康成長又常常使用大量獸藥來預防和治療某些疾病。畜禽養殖場糞便污水成分中的SS、BOD5、CODcr等主要指標,大大超過生活污水。僅CODcr一項豬牛糞污中的濃度高達5000~10000mg/l和6000~25000mg/l,超過國家環保局制定的《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596—2001)》中規定的日最高量400mg/l的幾十倍。規模化養殖場1頭豬日排放的污水量相當于7個人日生活污水排放量,而牛又是豬的3倍多,連最小的雞鴨家禽,每只日產污水200~240ml。由此可見,養殖業的排污能力是相當高的,而養殖業的排污總量的97%又未經無害化處理即進入魚塘或土壤。北京程序等人的調查研究說:“畜禽養殖業規模化水平與土壤地下水的硝酸鹽含量呈正相關趨勢”,毫無疑問,發展畜牧養殖業對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其污染排放也是驚人的。因此,發展養殖業必須考慮環境承受能力、及其排污對水生態系統的影響;否則,從生態學和環境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治理環境的總費用將遠大于畜牧養殖業給農民增加的收入,這種環境的外部不經濟性更加重了政府的負擔,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在我國人民生活中的直觀指標,就是“肉欲”的不斷增長,1988~2003年間,全國人均肉食消費量翻了一番,達到人均46kg/年,是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2倍多,超過了亞洲富國日本、韓國,成為保持東方生活方式的國家中肉食消費水平最高的國家,豬肉消費占據世界第一。我縣肉食品近14年平均年產57860.2t,人均58kg,而且每年仍以8.1%的速率遞增。用短視的眼光看,這正是生活質量提高、國泰民安的一種象征,然而,從環境生態學的角度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看,這對13億人口的中國來說,不啻是一場滅頂之災!因為這種成就的相當部分是靠壓榨資源、掠奪子孫后代資源及犧牲生態環境利益來換取的。官方統計數字為:過去30年中全國1500萬hm2的耕地轉為它用、水土流失面積高達367萬km2,占國土總面積的38%;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332.7萬km2,占國土面積的34.6%,涉及18個省(市、區)的471個縣(市、旗),其中重度荒漠區達103萬km2,中度荒漠區則為64.1萬km2,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損失每年540億元,而且每年仍以2460km2的速度擴展。我國草地退化、砂化、堿化面積,每年以67萬hm2的速度遞增,上世紀70年代退化率為15%,80年代為21%,如今高達30%,涉及30個省(市、區)的841個縣(市、旗)。給13億中國人提供糧食的土地已不堪重負,而對肉食品和乳制品的激增需求,更是雪上加霜!草地退化、砂化、牧草不足,加之加速動物生長的需求,必須用糧食來喂養牲畜,這使谷物需求量大幅度上升,1990年飼養谷物占谷物消費量的20%,1999年為40%,如今為47%;人畜爭糧矛盾加劇。飼養牲畜還極其浪費水資源,據估算,飼養動物的用水量是種植谷物和蔬菜的8倍,一只雞日用水250ml、豬牛等大牲畜更多、約為25~50l(kg),其污水排放量是用水量的70%,由此可見,畜牧養殖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決不亞于工業污染,它已與建筑污染、醫療污染、城市生活污染相提并論。
4.4 白色污染 隨著生產方式的改進和農業科技的發展,農膜的使用量和范圍成倍增長,黃煙、花生、大棚蔬菜、水果等專業大量使用農膜,一方面增產增收、一方面省工省時、再一方面減少病蟲害。但同時造成的白色污染難以估計。2002年10月,英國《衛報》評出的“20世紀世界上最糟糕的發明”——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的塑料制品,包括快餐盒、包裝紙、餐用杯盤、電器填充物、酸奶杯、農膜等等,其累計數量之多、體積之大、單個重量之輕、滿山遍野、無處不在。我縣地膜花生約17—19萬畝,加上黃煙、大棚蔬菜、水果等專業使用的農膜,白色污染數字更大。近9年來,全縣年均使用農膜4119t,其中地膜1626.6t,二者分別以18.2%和15.95%的速度逐年遞增;使用農膜的農田面積也以8.7%的速度逐年遞增。各種農膜塑料裸露在自然界中,一方面影響環境景觀;另一方面被牲畜誤食,影響消化、促其病變、甚至死亡,導致畜產品和乳制品含有高濃度的二惡英,間接危害人類健康。大量農膜掩埋地下,既不降解、又不腐爛、影響土壤質地和地下水環境,影響農作物生長;即使降解,其降解周期也長達200~400a(年);如果焚燒,則釋放大量有毒有害氣體,尤其釋放致癌物質二惡英,污染空氣,同樣危害生態環境。
4.5 土地利用方式與耕作技術對水環境的影響 國內外許多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耕作技術不當,會引發嚴重的水土流失并加重農業面源污染的程度。水土流失引發的土壤侵蝕和養分流失是導致水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據統計;我國每年流失表土50億噸、平均全國土地表層丟失1cm,居世界第一;4000多萬噸的N、P、K肥料白白丟失,進入河流、湖泊、水庫、濱海,造成極大的浪費和污染。調查表明:不同的土壤利用類型和耕作技術措施對面源污染的影響力不等,即農田>林地>果園;坡耕地>免耕地>等高種植。水土流失是直接的主要的面源污染類型,因為大量的化學物質隨降水或灌溉水流進入水環境,形成了物理的和化學的污染。我縣低山丘陵占總面積的74.6%,其余平原,而水土流失面積為1464km2,占全縣總面積的85.23%,其中,中度以上的侵蝕面積占總面積的51.98%,平均年侵蝕3~6.3mm,水土流失十分嚴重。
4.6 農作物秸稈的不合理利用或廢棄造成的污染 目前我省每年可生產作物秸稈2000多萬噸,如果進行青貯氨化,則可年養奶牛300萬頭、產牛奶1200多萬噸、總收入160億元;如培養食用菌,則可年產食用菌1000多萬噸、總收入200多億元。全國每年可生產作物秸稈60000多萬噸、進行青貯氨化成為1.5億噸飼料。然而目前實際是70%以上的作物秸稈被就地焚燒或轉移它地別用,沒有充分發揮其蛋白質和糖份的作用,從而造成巨大的直接經濟損失和大面積的空氣污染(焚燒)以及水污染(就地腐爛)。
4.7 水環境破壞后果 總之,人類生產活動產生的化學物質總計多達400多萬種,日常生活使用的化學物質也達63000多種,其中有毒有害物質達25000多種,這些物質除經過大氣、糧食、肉食等食品和直接接觸危害人類之外,還經各種污染源進入水體、水生態系統和周圍環境,產生嚴重危害。由于人類的活動,加之經濟發展,水污染由來已久,愈來愈烈。2003年七大江河水系的379個監控斷面中,達Ⅲ類水質可以進入自來水廠的最低要求的只占29.5%,劣Ⅴ類占44%。2004年全國七大江河水系413個監測斷面中有41.6%達Ⅲ類水質,Ⅳ-Ⅴ類水質的斷面為30.5%,余為劣類水質的斷面。我國四大海區,以渤海、黃海污染最重,東海油污超標64%,N、P超標分別為94%和85%,渤海赤潮不斷,魚蝦生存困難,1995年渤海承受污水28億噸。全國七大江河水系的江河湖庫及沿海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嚴重污染,已危及物種生存。全國淺層地下水50%的地區受到污染,地下水的8%需經專門處理才能用于工業、12%不能飲用但可用與工農業、17%需處理后才能飲用、直接可以利用的只有63%,全國50%的城市地下水污染比較嚴重。全國79%的人引用次生污染的水,其中7億多人飲用有機污染的水;3.6億農村居民吃不上干凈、衛生的達標水,其中1.3億人飲用高硬水,0.6億人飲用高氯水,0.8億人飲用高氟水,0.4億人飲用高硝酸鹽水。
建國以來,全國已有2億噸化肥使用在了土壤中,我們常引以為榮的是用占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全世界23%的人口,其實是我們用7%的土地外加世界上35%的化肥才取得了這點微薄成績;但潛在的水環境污染卻已初露端倪,不使用大量化肥、或只用有機肥土地就大幅度減產、農產品品質降低(土壤內各元素不平衡所致),土壤微生物減少、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生態平衡一再破壞、水庫湖泊河流富營養化。農業上使用的化肥、殺蟲劑和除草劑等化學合成物的流失,使水體的物理化學性質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有機污染物在數量和濃度上占有很大的比重,不少有機物對人體有三致(致畸、致癌、致突變)作用,根據有關資料不完全統計:現有檢測技術在飲用水中已發現的765種有機物中、有致癌物20多種、可疑致癌物23種、促癌物18種、56種致突變物,它們大部分是揮發性有機物、占水中有機物總數的10%、飲用水正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農業和農村面臨污染嚴重、食品安全問題突出。我國種植業化肥平均使用量是發達國家的2倍,而平均利用率僅有40%左右,養殖業的污染物總量是工業固體廢物的2倍多,農業面源污染已成污染大戶。2000年16個省會城市的蔬菜批發市場監測表明:藥物檢出率為20%—60%、總超標20%—45%,農業產品質量已經嚴重危害人類自身。由水污染、進而水資源短缺、繼而林草面積減少,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最后土地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因素占5%、人為因素占95%。由于各種污染綜合影響,導致冬暖夏熱、洪澇旱災頻繁、酸雨降臨、砂塵暴頻來、臭氧層破壞和溫室效應等氣候變異,我國更是世界少有的18個酸雨國之一。水資源的減少,加劇了水污染的比重和林草資源的退化、減少,繼而導致了土地荒漠化程度的擴大和水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進而既降低了生物體的免疫力,同時又擴大了病毒和細菌的傳播途徑和方式,導致了疾病的傳染和范圍的擴大,還影響了氣候變化。而林草資源的退化、減少,反過來更加劇了降水的減少和水資源的短缺,從而惡性循環。上述諸類污染物污染環境的同時;又可能導致生物基因突變,降低生物免疫力。
總之,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表明:80%的疾病和52%的兒童死亡與飲用水水質不良有關,因水污染而患病死亡的人約占世界各醫院總住院人數的50%(全球因水污染致病每年死人2500萬,為此每日死亡兒童4000人)。生態環境的改變引起疾病流行已是必然趨勢。
5 生態農業
由于科技的發展,加之環保的需要,發展生態農業已成為必然趨勢。那就是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加大圈肥、綠肥等有機肥的投入,利用動物天敵自然消滅蟲害,減少有毒有害物質,提高農作物的產品質量,減少病菌細菌的傳播和蔓延。利用生物技術和生物藥劑消滅病蟲害,減少普通有機農藥的投入量,研究開發新型環保高效廣譜農藥,減輕對水環境的深度污染。利用生物技術對作物秸干和動物糞便污水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循環利用。目前、全省有生態農業試驗點示范縣43個、其中國家級6個、省級35個、覆蓋面積4600多萬畝。蒼山縣益平園利用的“秸干生物反應堆”技術,一可消耗大田秸干、二可減少農藥使用量30%、三可增產50%,一畝冬暖大棚地比相應其它棚增收2000元。該技術在萊蕪鋼城區黃莊鎮也已推廣應用于林果業,其優點是抗旱、排澇、降低成本、減少病蟲害和農藥使用量、降低勞動強度、綠色天然無公害。臨沂市華盛江泉集團、商丘市梁園區均以“沼氣工程”為紐帶、建立上連養殖業、下促種植業的生態農業體系。山東省已建大中型沼氣工程28項、沼氣用戶48萬個,真正做到了變廢為寶、資源共享循環利用,是標準的生態農業、走的是可持續發展之路。加大飼草管理力度和技術開發,提高牧草產量,減少飼養谷物用量,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畜牧排污能力,發展高效高產、低消耗低污染的綠色農業即生態農業,生產綠色無公害食品。
6 防治對策
6.1 加強管理依法治水。根據現有水法規,嚴格執法,控制用水、節約用水;控制排污,超標排污停止運營,實行節水灌溉方式,如滲慣、滴灌、噴灌等微灌技術方式,減少大水漫灌和溝灌面積,從而減少水土流失和污染物的增加,減少水污染。
6.2 科學施肥合理用藥。根據不同地塊土壤質地,通過科學測定,確定施肥配方,按方配肥,減少化肥使用量,提高農產品數量和質量,中科院教授侯彥林說:我國土壤化肥與有機肥的一般比例應為2:3~3:2。提倡綜合防治技術,包括耕作制度、栽培技術、培育良種等多種農業技術措施,來消滅和減輕病蟲害和雜草,從而減少農藥用量,減輕水污染。
6.3 改革機構依法治污。將涉及水環境的有關部門行業職責進行整合,統一歸并到水務部門,變多龍管水為一龍主水,對水資源的生產、供應、調配、污水排放、污水監控、污水處理實行一條龍全面管理。從嚴執法,依法治污。
6.4 合理布局、穩定發展畜牧業。對規模化養殖場進行合理布局,根據當地水土資源及水環境容量確定發展規模,對糞便污水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方可排放,否則,停止飼養,做到農牧漁配套發展,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
6.5 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對25°以上的山坡耕地,必須退耕還林還草,對一些溝岸、濕地嚴禁墾荒,擴大草地覆蓋率和水域濕地面積,杜絕圍墾湖泊洼地,還之以湖,進而擴大水環境容量,增加土地“肺腎”功能,減少水污染比例。
6.6 堅持科學發展觀、搞好生態農業。根據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搞好生態環境建設,減少水土流失,擴大土地草原水資源的儲備量,做到“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對上述資源進行合理開采、綜合利用、全面保護、多方協調、因地制宜;或采取改善耕作措施、如少耕、免耕、作物殘茬管理、覆蓋種植等農業技術措施,建設生態農業區域。嚴禁掠奪性開采,只顧眼前,不顧子孫。任何一項生產建設項目,都要以環保為主導,只有環保生態要求達標了,才可申報規劃設計要求和立項,按程序實施,否則,堅決杜絕無生態環保設計內容的任何項目上馬實施。
6.7 學習發達國家的政策措施,開征一些環境保護方面的生態稅種,比如向農業生產者征收垃圾稅、水污染稅,向生產銷售商征收高額污染產品制造銷售稅,促進企業改進工藝、提高技術、促進環保。
6.8 加大研發力度,設計制造環保產品。加大環保力度,重視環保與發展的比例關系,做到資源有效配置和保護,保持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6.9 社會各方齊心協力,維護環境、保證健康。堅持科學的發展觀,走循環經濟、回收再生利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7 結語
通過上述計算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化肥、農藥、農膜和畜牧業污染正逐年遞增。農業污染已經成為面源污染大戶。水環境容量逐漸減小、水污染比重愈來愈大,已經影響到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食品安全受到影響。 發展生態農業、限制農藥、化肥、農膜用量、合理發展養殖業,推廣“秸干生物反應堆”技術和“沼氣工程”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解學相.資源保護與經濟可持續發展.21世紀理論與發展優秀論壇精典,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5.01.
[2]莒縣統計局.莒縣統計年鑒,1995-2003.
[3]新華通訊社銀川電,大眾日報,2004.08.12.
[4]文化、程序等.華北平原農業對地下水NO3-N污染物初探,北京:農業環境公報,1990.09.
[5]北京水環境公報,1994-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