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2023年度最新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28篇)(范文推薦)

時間:2023-06-10 16:00:05 來源:網友投稿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最新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28篇)(范文推薦),供大家參考。

2023年度最新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28篇)(范文推薦)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一

[1]通常譯為"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強調道是不可言說的。但這樣的翻譯,等于一開始就剝奪了老子言說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實"常"字在《老子》中多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時,已經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經》"履道坦坦,幽人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書》"無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書》"我道惟寧王德延";又有"言說"之意,如《詩經》"中之言,不可道也"。《尚書序》(相傳為孔子所作)說:"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乙、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這里用了"常道"一詞,指一般的道理。又有馮友蘭先生考證說,古時所謂道,均為人道,到了老子才賦與道形而上學的意義。可見,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須一開始就澄清概念,強調他下面要講的道,絕非人們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聽老子娓娓道來了。

【翻譯】:

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說他是無,因為他在天地創始之前;也可以說他是有,因為他是萬物的母親。

所以,從虛無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奧妙。從實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蹤跡。

實有與虛無只是說法不同,兩者實際上同出一源。這種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間萬般奧妙的源頭。

【老子·第二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二

【翻譯】:

抓在手里冒尖兒流,自滿自溢,不如罷了吧。

千錘百煉的鋒芒,也長不了的。

金玉滿堂,你能守多久呢?

富貴而驕,是自取災禍啊!

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隱去,這正是上天之道。

【老子·第十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三

【翻譯】:

誰能使靈魂與真道合一,毫無離隙呢?

誰能使血氣變得柔順,像嬰兒一樣呢?

誰能洗凈內心的雜念,透亮如明鏡呢?

愛民掌權,誰能舍己順道、無為而治呢?

運用心智,誰能因應天意、如雌隨雄呢?

明白通達,誰能超越人智、擺脫知識呢?

那創造并養育這個世界的,他創造養育并不強行占有,他無所不為卻不自恃其能,他是萬 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這真是深不可測的恩德啊!

【老子·第十一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四

【翻譯】:

三十根輻條集中在車軸穿過的圓木上,圓木有空的地方,才對車有用處(可行走)。

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處(能容納)。

為房屋安窗戶,窗戶有空的地方,才對房屋有用處(取光亮)。

有形者對人們有利益,是由于無形者的功用啊。

【老子·第十二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五

【翻譯】:

得寵和受辱都會內心不安,最大的禍患是看重肉身性命。

為什么說得寵和受辱都會內心不安呢?寵是來自上面的,得到時吃驚,失去時也吃驚,所 以說得寵和受辱都會內心不安。

為什么說最大的禍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呢?我有大禍患之憂慮,是因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全;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還有什么禍患可憂慮呢?

所以,舍棄肉身性命去為天下的人,堪為普天下的寄托;舍棄肉身性命去愛天下的人,堪得普天下的信靠。

【老子·第十四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六

【注釋】:

[1]釋德清注:"致詰,猶言思議"。又馬王堆甲乙本「致詰」作「致計」,均有深究之義。

【翻譯】:

看見而不曉得,叫做"夷";聽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 "微"。"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議,難究其竟,所以它們混而為一。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難以言說的無限延綿啊,又復歸于空虛無物。他是沒有狀態的狀態,沒有形象的形象,叫做恍惚。迎面看不見他的先頭,追蹤抓不著他的尾跡。

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當今萬有,知道其由來始末,這便是大道的要領了。

【老子·第十五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七

【翻譯】:

古時候善于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識。由于深不可識,只好勉強來形容他:

其審慎好像冬天過江,

謹守好像畏懼四鄰,

恭敬嚴肅如同作客,

流逸瀟灑如同化冰,

純樸得好像未經雕琢,

曠達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渾沌不清。

誰能沉淀混濁的,使之漸漸清澈呢?誰能啟動僵死的,使之徐徐復活呢?

持守此道的人,是不會自滿自溢的。唯有不自滿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為新人。

【老子·第十六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八

【翻譯】:

恭維與呵斥,相差有多遠?贊美與厭惡,區別在哪里?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

荒野啊,廣漠無際!

眾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歡樂的舞臺。

唯獨我渾然無覺,好像不曾開化的樣子;

混混沌沌,像初生嬰兒還不知嘻笑的時候;

疲憊沮喪,像是四處流浪無家可歸的人。

眾人都自得自滿流溢而出,唯獨我仿佛遺失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腸啊!

世俗的人個個明明白白,唯獨我一個昏昏然然。

世俗的人個個斤斤計較,唯獨我一個馬虎不清。

大水蕩蕩淼如海,高風習習行無蹤。

眾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獨我又沒用又頑固。

我這樣與眾不同,是把吃喝母親,看得高于一切啊!

【老子·第二十一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九

【翻譯】:

知道其雄偉強壯,卻甘守雌愛柔順,而成為天下的溪流。作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恩德與他同在,(使人)復歸于純潔的嬰兒。

知道其光明所在,卻甘守暗昧,而成為世人認識上天的工具。作為世人認識上天的工具,永恒的恩德至誠不移,(使人)復歸于無限的境界。

知道其榮耀,卻甘守羞辱,而成為天下的虛谷。作為天下的虛谷,永恒的恩德充足豐滿,(使人)復歸于存在的本原。

這本原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成為不同的器物。圣人使用他們,而成為掌權者。

如此,至大的智慧是渾然為一、不可分割的。

【老子·第二十九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十

【翻譯】:

道,通常不顯露其名份。存在的本原即道的本體,雖然精渺微小,天下卻沒有什么能支配他。王侯若能持守他,萬物會自動歸順。

天地相和,降下甘露,無人分配,自然均勻。

宇宙一開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該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僭越。知道 人的限度而及時止步,就可以平安無患了。

道,引導天下萬民歸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導諸水流向大海。

【老子·第三十三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十一

【翻譯】:

能識透別人,算有智慧;能識透自己,才有光明。

能戰勝別人,算有力量;能戰勝自己,才是真強。

知足的人富有。

攻克己身、順道而行的人有志氣。

持守本相、不失不離的人可以長久。

肉身雖死、生命活著的人才叫長生。

【老子·第三十四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十二

【翻譯】:

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誡命來自律,因為他內心自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 需要恪守道德誡命,因為他內心沒有道德。

道德高尚的人是無為的,其道德不是刻意為了實現什么。道德低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 道德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有大仁愛的人,是在追求仁愛,卻不是刻意實現某種目的。有大正義的人,是在追求正 義,而且其正義是為了實現某種目的。

有大禮法的人,是在追求禮法,卻沒有人響應,就掄起胳膊去強迫人了。

所以,喪失了大道,這才強調道德;喪失了道德,這才強調仁愛;喪失了仁愛,這才強調 正義;喪失了正義,這才強調禮法。所謂禮法,不過表明了忠信的淺薄缺乏,其實是禍亂的端倪了。

所謂人的先見之明,不過采摘了大道的一點虛華,是愚昧的開始。所以,大丈夫立身于豐 滿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淺薄的禮法上;立身于大道的樸實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虛華上。據 此而取舍。

【老子·第三十九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十三

【注釋】:

[1]反,有相反、返歸二意。二意相通:反于世界,返歸于道。詳見第三部一章一則"反"。

【翻譯】:

相反,是道的運動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

天下萬物都生于實有,實有出自虛無。

【老子·第四十一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十四

【翻譯】:

優秀的人聽了道之后,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聽了道之后,仍是似懂非懂、若有若 無的樣子。俗陋的人聽了道之后,大聲嘲笑。若不被這種人嘲笑,那還叫真道嗎?所以《建言書》上說:

道是光明的,世人卻以為暗昧。在道里長進,卻似乎是頹廢。在道里有平安,看起來卻像是艱難。

至高的道德卻好像幽谷低下,極大的榮耀卻好像受了侮辱,

寬廣之德卻被視若不足,剛健之德視若茍且,實在的真理視若虛無,

至大的空間沒有角落,偉大的器皿成形在后,

聲音太大時,人在其中就聽不到什么;形象太大時,人在其中就看不到什么。

道是隱秘的;然而只有道,善施與、又能成全。

【老子·第四十二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十五

【注釋】:

[1]后人的解釋要么依據唯物辯證法,要么依據陰陽學說,均非老子本意,在《老子》其他任何一章中也找不到任何一節來證明。莊子對此早有精妙的解釋,在老子通篇中都可以找到佐證。莊子說:"既然是`一"了,還有什么好說的呢?然而,既然稱之為`一"了,豈不是已經說出口了嗎?這個`一",與我們對它的言說,就是`二"了。`二",再加上`一"原本的存在,就是`三"。所以從無到有,到`三"為止(《大宗師》)"。莊子所說的三個"一",很繞口,其實就是"道的表像、道的名份、道的實在"這三者。此處譯文即根據莊子,以道解道。王弼亦明顯參考了莊子。道的名、實、像及其三者的關系,在《老子》一、四、六、九、十四、二十一 、二十五、三十二、四十一和四十二章等,都有論及。詳見第一部二章一節之三"辨析一二三",五章三節之二"名實像、三合一"、之三"老子談名實像"。

[2]道是「其上不、其下不昧」的純粹光明,是「一」。萬物卻有向光與背光的兩面,故曰「抱陽而負陰」。向道與背道這兩面相互激蕩,靠「氣」(靈?)而平和。

【翻譯】:

道先于萬物而自在,這是他的實在,稱為一。道被言說為道,這是他的名份,稱為 二。道的實在,能被言說為道的名份,是因為他有表象,稱為三。三而一的道生養了萬 物。

萬物都有背道之陰和向道之陽,兩者相互激蕩以求平和。

人們所厭惡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嗎?王公卻用這些字眼兒自稱。

所以,有時求益反而受損,有時求損反而獲益。

先人教我的,我也用來教你們:自恃其強、偏行己路的人絕沒有好下場。這句話,就作為 教訓的開始。

【老子·第四十三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十六

【注釋】:

[1]「無常心」,有本作「常無心」、「無心」,即無私心。馬王堆本「常」為「恒」,「無恒心」亦即不固執一己之心。

[2]「歙」,音「吸」,納氣入內。「歙歙焉」,有靈氣運行、并非人意之狀。

【翻譯】:

圣人沒有一己之心,而是一心為了百姓的心。

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從而結出良善的果子。

信實的人,以信實待他;不信實的人,也以信實待他,從而結出信實的果子。

圣人在天下,以其氣息使人心渾然純樸。百姓們全神貫注,凝視凝聽,圣人則把他們當嬰 孩看待。

【老子·第五十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十七

【注釋】:

[1]從韓非子注。不論生死,人皆有四肢九竅;送生致死,亦以此四肢九竅。聯系上句「出生入死」的總概括,以及后面的「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的總結論,此意順達。有人將「十有三」譯為「十分之三」,不和此章深意。

【翻譯】:

人一生出來,就進入了死亡。人以四肢九竅活著,人以四肢九竅死去,人以這四肢九竅,將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世人太貪婪今生的享樂了。聽說善于得到并持守真生命的人,行路不會遇到老虎,打仗不會受到傷害。在他面前,兇 牛不知怎么投射它的角,猛虎不知怎么撲張它的爪,敵兵不知怎么揮舞他的刀。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他已脫離了死亡的境地啊!

【老子·第五十一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十八

【注釋】:

[1]「德」,有品德、恩德、得著、感德、屬性等意。用于大道者,當是恩德。

【翻譯】:

萬物都是由道所生,又有恩德去蓄養,化育為物形,得勢而成長。

所以萬物沒有不敬畏大道、不珍惜恩德的。

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貴,在于他不是情動一時、令出一時,乃是自然而然、永恒如此。

所以說,道生出萬物,又以恩德去蓄養,使它們成長發育,給它們平安穩定,對它們撫愛 保護。然而他這樣創造養育卻不強行占有,他這樣無所不為卻不自恃己功,他是萬物之主 卻不任意宰制,這可真是深不可測的恩德啊!

【老子·第五十二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十九

【注釋】:

[1]"奧"字,河上公注為"藏",王弼注為"庇蔭",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甲、乙本均作"注",讀作"主"。其實,道作為萬物之"主",已將"保藏、庇蔭"萬物的意思涵括進去了。

[2]"保"字,任繼愈和陳鼓應的譯文,均依河上公"道者,不善人之所寶倚也",說"道也是惡人所要處處保持的"。

【翻譯】:

道是萬物的主宰,善人的寶貝,罪人的中保。

美好的言詞固然可以博取尊榮,美好的行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棄絕呢?所以,就是立為天子,封為三公(太師、太傅、太保),財寶無數,榮華加身,還不如坐 進這大道里呢!

古時候為什么重視道呢?不就是因為在他里面,尋求就能得著,有罪能得赦免嗎?所以道 是天下最尊貴的啊!

【老子·第六十三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二十

【翻譯】:

把清靜無為當成作為,以平安無事作為事情,用恬淡無味當作味道。

以小為大,以少為多,以德報怨。

在容易之時謀求難事,在細微之處成就大事。天下的難事,必從容易時做起;天下的大 事,必從細微處著手。

所以,圣人自始至終不自以為大,而能成就其偉大的事業。輕易的許諾,必不大可信;看起來容易的,到頭來必難。所以,圣人猶有艱難之心,但終無難成之事。

【老子·第六十四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二十一

【翻譯】:

安然平穩,便容易持守;未見兆端,可從容圖謀。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細微不顯時,容易消散。要趁事情未發生時努力,要趁世道未混亂時治理。

合抱的粗木,是從細如針毫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來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邁出來的。

人為努力的,必然失敗;人為持守的,必然喪失。所以,圣人不是靠自己的作為,就不失敗;不是自己努力去持守,就不喪失。

世人行事,往往是幾近成功的時候又失敗了。到最后一刻還像剛開始時一樣謹慎,就不會 有失敗的事了。

所以,圣人要世人所遺棄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圣人學世人以為愚拙而不學的,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圣人這樣做,是順應萬物的自在本相,而不是一己的作為 。

【老子·第六十五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二十二

【翻譯】:

世人都說我的道太大,簡直難以想像為何物。正因為他大,才不具體像什么。若具體像什么,他早就藐小了。

我有三件寶貝,持守不渝。一是慈愛,二是儉樸,三是不敢在這世上爭強好勝,為人之先。

慈愛才能勇敢,儉樸才能擴增,不與人爭強好勝,才能為人師長。

當今之人,失了慈愛只剩下勇敢,失了儉樸只追求擴增,失了謙卑只顧去搶先,離死亡不遠了!

慈愛,用它來征戰就勝利,用它來退守必堅固。上天要拯救的,必以慈愛來護衛保守。

【老子·第六十八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二十三

【翻譯】:

人民吃不飽,是因為統治者吃稅太多,所以吃不飽。

人民不好管,是因為統治者人為造事,所以不好管。

人民不在乎死,是以為他們追求今生太過份,以致不在乎死。

所以,唯有不執著于今生享樂的,比那些過份看重今生的人更高明。

【老子·第七十六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二十四

【翻譯】:

上天的道,不就像張弓射箭一樣嗎?高了向下壓,低了向上舉,拉過了松一松,不足時拉一拉。

上天的道,是減少有余的,補給不足的。人間的道卻不這樣,是損害不足的,加給有余的。

誰能自己有余而用來奉獻給天下呢?唯獨有道的人。

所以,圣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視為自己的功勞,不讓人稱贊自己有才能。

【老子·第七十八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二十五

【翻譯】:

可信的不華美,華美的不可信。

良善的不巧辯,巧辯的不良善。

真懂的不廣博,廣博的不真懂。

圣人不為自己積攢什么:既然一切都是為了世人,自己就愈發擁有了;既然一切都已給了 世人,自己就愈發豐富了。

上天的道,有利于天下,而不加害于天下。圣人的道,是為了世人,而不與世人相爭。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二十六

【注釋】:

[1]古時借債,刻在一塊板上,劈開,債主存左邊,債人存右邊;此為「司契」。「司徹」則是貴族按成征收稅租。

【翻譯】:

用調和的辦法化解怨恨,怨恨并不能消失貽盡,這豈算得上良善呢?

所以,圣人掌握著欠債的存根,卻不索取償還。有德之人明潦欠債而已,并不追討;無德 之人卻是苛取搜刮,珠鎦必較。

上天之道,公義無私,永遠與良善的人同在。

【老子·第八十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二十七

【注釋】:

[1]國之污垢,即罪惡;擔其罪,即受辱。不祥,即兇殃;承其兇,即受難。

【翻譯】:

天下萬物中,沒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對付堅強的東西,沒有什么能勝過水了。這是因為水柔弱得沒有什么能改變它。

這個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天下的人沒有不知道的,卻沒有能實行的。

所以圣人說:那為國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為國受難的,就是天下之王。這些正面肯定的話,聽起來好像反話一樣,不容易理解。

【老子·第七十九章】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篇二十八

【翻譯】: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弱的,一死就僵硬了。

草木活著得時候,枝葉是柔脆的,一死就枯槁了。

所以堅強的,屬于死亡;柔弱的,屬于生命。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軍隊一強大就要被消滅了,樹木一強盛就要被砍伐了。

強大的處于下勢,柔弱的處于上勢。

【老子·第七十七章】

推薦訪問:道德經 譯文 講解 最新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28篇) 最新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28篇)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