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淺述《道德經》中的健康人文思想

時間:2023-08-26 18:45:02 來源:網友投稿

★ 王聰 張洪雷(南京中醫藥大學 南京 210023)

***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2016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將健康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層面,旨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個體健康人文作為家庭、社區、城市、國家、全球乃至大健康人文的最基礎目標,理應得到我們更多的關注。在此背景下,我國學者在大健康人文思想理念建設方面做了諸多探索研究,但是對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健康人文思想關注較少。

健康人文首次由英國諾丁漢大學Paul Crawford教授提出,他指出通過將藝術與人文融入醫療、健康等相關人員的教育中, 可以有效改善和加強衛生和保健環境, 從而推動國家的健康和社會的福祉[1]。汪文萍[2]提出,在醫療衛生教育單位面向健康服務方向專業的學生開設《健康人文》這門課程。但是,由于健康人文的開放性、包容性和應用性,目前學者們對于健康人文的內涵還未有一個明確的、得到學術界認可的定義。山西醫科大學段志光教授[3]對健康人文的闡述是目前學術界較為認可的,他指出:“廣義的健康人文(即大健康人文)是醫學人文和健康人文(也稱狹義的健康人文)的未來,這三者不是互斥的關系,大健康人文包含醫學人文和健康人文,比后兩者更富有包含性、開放性、應用性、實踐性和時代性。”同時,段志光教授認為大健康人文包括個體、家庭、社區、城市、國家和全球健康人文等6 個方面,其中,個體健康人文是最基礎目標。

個體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是自身生命健康的第一負責人,個體健康關系著整個社會的健康。本研究通過歸納總結《道德經》中的健康人文思想,引導人們關注個體健康,正確認識自己,培養健康行為意識,通過建立個體健康與社會之間的聯系,促進大健康人文的發展。

兩千多年前,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提出治國理政、為人處世等思想理論的同時,建立了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教導人們敬畏、珍愛生命,注重保全生命。

2.1 道法自然,“身”貴命重

《道德經》一書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告訴我們“道”作為萬物的本原,存在于天地萬物之中,制約著萬物的消長盛衰,人應該效法天地之道,按自然之規律生存[4]。書中第九章提及:“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水不論盛在任何器皿里,太滿都會溢出來;
磨刀只需要把它磨到能用的鋒利程度就好,太過鋒利,反而容易折斷;
一個人擁有的財寶過多,容易生活糜爛,最后反而會失去這些財富。“盈”未必是好事,要在成功時,懂得斂藏,激流勇退,也在失敗時,重整旗鼓,勇往直前,做到“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我們心中淡泊寧靜,則百病消亡;
心中困頓憤懣,則百病生長。

在古代,我們的祖先依靠中醫藥預防治療疾病,中醫藥治病的思想理論受到道家文化的極大影響。在傳承和發展中醫藥的過程中,一些著名醫者汲取了道家文化的精髓,同時,在道家學派中也產生了許多中醫名士。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藥王”孫思邈,因他一生熱愛道家老莊學說,所以后世對他還有一個尊稱:道醫。他在《千金要方·大醫習業》中曾言:“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清晰明白地指出,只有依靠老莊經書才能體察和領悟身體的自然生長、生存、發展及洞悉一切[5]。中醫傳統四大經典《黃帝內經》中有這樣的論述:“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這是中醫最早基于整體觀念去認識人的機體,人類所處環境的變化必然會引起機體相應的生理或病理改變,故而提出順應四時而調攝。這種觀念正是來源于道家“人法自然”,個體若能順應自然規律,利用陰陽五行內部的相互制約和支持關系,達到陰陽調和,正邪互不相干,那么機體就會維持在平衡狀態,個體健康得以實現。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 年)”中指出:“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提倡主動學習健康知識,養成健康生活方式,自覺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這與上述《道德經》中的思想觀念一致。個人是健康的主體,個體健康是大健康人文最基礎的目標,只有個體健康得到滿足,個人健康得到重視,才能實現家庭、社區、城市、國家,甚至全球層面的健康。我們越崇敬自然、敬畏生命、順應四時發展調攝機體,我們更能體會到生命的奧秘,離健康就更近一步。

2.2 上善若水,寵辱不驚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故無尤。”世人只知“上善若水”,卻不知什么是水性,什么是上善。簡單來說,水有三大特性:(1)本性柔弱,能方能圓,順其自然,不與大自然相爭;
(2)奔騰不息,由高處向低處流注;
(3)滋潤萬物。老子認為:具有“上善”這種品質的人,一定是別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
別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愿意做;
他有駱駝般的精神,忍辱負重,謙卑和善;
他能盡己所能去貢獻自己的力量,以幫助別人,博施而不望報,絕對不和別人爭名爭利。所以老子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上善若水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度,一種養身之術。水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凈無為而又無所不為。

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三部分構成個體健康。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受到遺傳和環境的雙重影響,人們逐漸形成自身的心理狀態。認知合理、情緒穩定、行為適當、人際和諧、適應變化是心理健康的一種正常狀態[6]。當前熬夜失眠、攀比歧視、社交矛盾、快節奏生活等加大了人們心理壓力,帶來情緒波動,最終導致焦慮、抑郁等多種心理疾病。人應該愛惜生命,不應過分追求名利,因為名利而失去自我、朋友,是得不償失的。人們要主動學習并了解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重視提升心理健康意識,在情緒即將失控時,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通過控制情志,保持心情舒暢調達,達到上善若水,寵辱不驚的境界,以保證個體心理健康。社會進步不能只帶來物質的滿足,更要看人們心理需求是否解決,精神世界是否空虛,道德是否高尚。《菜根譚》中說:“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不是教人渾渾噩噩度日,而是教人一種正確處世、看待得失的態度,在成功時,不自滿驕橫;
在失敗時,也不會失落、失意甚至失志。“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名聲與生命比起來哪個更親切?生命和利潤比起來哪個更貴重?得到名利和喪失生命哪一樣更有害?因此,過分注重名利,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代價,收藏的財物過多,就必定會導致重大的損失,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得不到的辱沒,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險。

2.3 節制有度,謹防縱欲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人的需要有限,而人的欲望無窮。過分追求色彩的享受,必定會導致視覺遲鈍;
過分追求聲音的享受,必定會帶來聽覺的不靈敏;
過分追求味覺的享受,最后必定會味覺喪失,食之無味;
過分的縱情玩樂必定會導致心神不寧。金銀珠寶,行傷敗德,身敗名裂;
欲海難填,不能去欲,必遭滅頂。《道德經》第五十章亦有言:“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終入于地而死。其中,壽命長久的占3/10;
夭折短命的有3/10;
本來可以長壽,但自己走入死亡的也有3/10。這是什么原因呢?是貪圖享樂、肆意妄為所致呀!在我們的生活里,有許多誘惑,阻礙了我們保持健康,獲得長壽。如果我們放松警惕,這些誘惑就會乘虛而入,招致禍害;
如果我們能節制有度,不爭名逐利,不爭強好勝,就不會受到傷害了。所以老子告誡我們:“禍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世間本來就不存在爭斗,都是人的欲望在作祟。當前我國居民面臨飲食不合理、吸煙等諸多的健康風險因素的威脅。根據居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顯示,當前我國營養不足與過剩并存、營養相關疾病多發,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增長速度不容忽視,飲食成為影響居民健康的危險因素,2016 年飲食導致的疾病負擔占到15.9%。除此之外,吸煙會導致惡性腫瘤等高危疾病的發生,實施控煙行動刻不容緩。合理飲食、適度運動、控煙等健康行為可以有效控制甚至避免疾病的產生發展,清心寡欲,追求簡單生活,只求填飽肚子,不求奢靡享受;
只求質樸寧靜,不求奢侈浮華。鍛煉身體,飲食合理健康,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節制自身過度的欲望,將謹防縱欲的道理寓化于自己的日常行為之中,調養心性,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才是我們該持有的健康思想。

筆者認為,《道德經》博大精深,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它以道法自然為核心,從不同方面闡述了如何讓人們的個人修身少私寡欲、寵辱不驚,如何讓人們的處世達到以柔克剛、無所不能的境界。《道德經》中的健康人文思想對于世人保持健康、減少患病、樹立健康人文理念有深刻的指導意義。同時,通過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健康人文思想,完善大健康人文研究,加強大健康人文宣傳,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健康人文思想理論體系有重要意義。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當下國際熱詞,我們要在國際事務中承擔起中國責任,展現出中國風范,為全球健康人文思想理論體系建設貢獻中國方案,展現中國力量,注入中國智慧,給出中國答案。

猜你喜歡道德經道家人文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2023年3期)2023-03-27漫畫道家思想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人文紹興中國三峽(2017年3期)2017-06-09漫畫道家思想中老年健康(2016年12期)2017-01-18牢記道家養生“十不過”紅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人文社科全國新書目(2016年5期)2016-06-08誰來教“醫學人文”課中國衛生(2015年8期)2015-11-12《道德經》中的領導智慧學習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讓人文光輝照耀未來中國醫學人文(2015年6期)2015-06-08道家思想に學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人民中國(日文版)(2015年10期)2015-04-16

推薦訪問:道德經 人文 思想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