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論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塑造與啟示*

時間:2023-07-09 19:45:03 來源:網友投稿

洪盛志

抗日戰爭時期,特別是中國共產黨主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后,面對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中國各族人民空前團結,激發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演繹出全民族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壯闊歷史場景,中華民族覺醒得到集體呈現并引發質的飛躍,開啟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塑造歷程。當前,全球性經濟危機、社會危機和疫情危機三重疊加,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征程中面臨著許多風險與挑戰。以史為鑒,深刻分析總結抗戰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塑造歷程對推進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有著現實的意義和啟示。

(一)共同體塑造的思想基礎:無數仁人志士和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的認識逐漸深刻

1840 年以來,鴉片戰爭及接踵而來的帝國主義列強對華侵略使中華民族生存的共同家園遭受蹂躪,共同的命運將各民族緊密地聯系在一起。1902 年,梁啟超創造性地提出了“中華民族”一詞,逐漸成為中國境內各民族人民身份認同的符號,隨后他又進一步提出“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孫中山提出的“五族共和”雖未能真正反映中國近代民族問題的根本實質,但辛亥革命帶來了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實際上就是“共同體意識”的覺醒,并為中國近代民族共同體建構奠定了思想基礎。五四運動高舉起愛國主義偉大旗幟,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覺醒。中國共產黨人很早就開始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考,在中共創始階段,李大釗提出的“新中華民族”概念認為各民族已經融合為一體,就蘊含著“共同體”的價值標準。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提出了“中華民族的完全獨立”和“建立中華聯邦共和國即統一民族主義國家”的目標任務??谷諔馉幈l后,中國共產黨積極使用中華民族話語體系,全方位進行社會動員促進各民族共同抗日,開啟了構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歷程。中國共產黨在《八一宣言》中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停止內戰,抗日救國,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1938 年,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中進一步明確指出:“針對敵人已經進行并還將加緊進行分裂我國內各少數民族的詭計,當前的任務就在于團結各民族為一體,共同對付日寇。”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書中對中華民族的構成進行了新的界定,突破了清末民國以來國內各界關于民族的種種論說,“明確了‘漢、滿、蒙、回、藏’之外的其它少數民族的民族地位,準確概括了中華民族的族群構成”,避免了帝國主義侵略者用“一族一國”的“民族主義”理論分裂中國的圖謀?!犊谷諔鹗空握n本》指出“中華民族是代表中國境內各民族之總稱,四萬萬五千萬人民是共同祖國的同胞,是生死存亡利害一致的”命運共同體。由此可見,隨著抗日戰爭的推進,中國共產黨對于中華民族內涵的認識逐漸深刻,已經蘊含著“一體”與“多元”的辯證關系??涨暗拿褡逦C和共同的命運迫使中國各民族必須團結為一體,才能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也才能獲得自身解放。中華民族先進分子和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內涵的認識、宣傳和思想動員過程,強化了民眾對中華民族的深度認同,命運共同體意識逐步凝聚。

(二)共同體塑造的政治基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成為中華民族凝聚的重要平臺

“九·一八”事變特別是華北事變后,空前的民族危機迫使國人對中華民族的覺悟空前提高,中國共產黨及時分析了斗爭形勢,提出了中華民族的主要矛盾是中日矛盾,指明了斗爭的方向。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我黨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策略方針。西安事變和盧溝橋事變發生后,特別是淞滬會戰爆發后,全國人民強烈要求團結抗戰,對國民黨的態度和立場產生了較大影響。1937 年9 月,《國共合作宣言》和蔣介石廬山談話的發表,標志著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很好地協調了各黨派、各階級、各民族、各團體、各界愛國人士共同的政治主張,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塑造中發揮了特殊和關鍵的作用。毛澤東指出:“只有抗戰,才能統一團結全方面。這種統一團結,就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戰以后,各族人民、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對整體中華民族命運深切關注,先后投入到抗日斗爭洪流中,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各族群眾還通過運輸物資、捐款捐物、參與修建飛機場和道路等方式大力支持抗戰,5 萬多名臺灣同胞到大陸參加抗戰,港九大隊在香港組織了上百場戰斗,抗戰時期僅歸國參戰的粵籍華僑就達4 萬多人,涌現出周保中、馬本齋等少數民族抗日英雄和陳嘉庚、司徒美堂等愛國華僑領袖??谷諔馉幖訌娏烁髅褡鍖χ腥A民族的歸屬感,提升了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深度認同,也增進了各民族間的團結統一,正如***指出:“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使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敝袊伯a黨以卓越的政治領導力和正確的戰略策略,通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共同的革命動員和凝聚整合全民族各階層中一切生動力量,大力推進軍事、政治、文化、黨務、民運等各方面工作,富有成效地解決了抗日戰爭中的關鍵問題,極大地提振了民眾的抗戰士氣和抗戰信念,意義重大、作用非凡。毛澤東深刻指出:“歷史的車輪將經過這個統一戰線,把中國革命帶到一個嶄新的階段上去。中國是否能由如此深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中解放出來,將決定于這個統一戰線的發展狀況?!笨谷彰褡褰y一戰線的建立成為中華民族凝聚的重要平臺,激發了民眾強烈的愛國熱情,喚醒了中華民族的整體性自覺,強化著各黨派、階層、民族和團體的命運共同體意識,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塑造與凝聚,中華民族由此實現了從自在到自覺的偉大轉變,使中華民族逐步成為具有共同利益和命運的多民族共同體,為全民族堅持抗戰提供了強大的政治保證。

(一)共同體塑造的重要前提: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政策的實施

中華民國提出了各民族平等思想,但蔣介石政府雖然口頭上講民族平等,但其“民族自決自治論”等民族政策實際上是主張大漢族主義,存在民族同化與民族壓迫。這種虛偽的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其統治,但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族問題。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始終堅持民族平等原則,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提倡民族團結,從黨的一大就開始強調民族平等,黨的二大又提出了基于民族平等原則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政治主張。中央蘇區時期,就非常重視從政策法律上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權利,1931 年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提出:“在蘇維埃政權領域內,工人農民紅色戰士及一切勞苦民眾和他們的家屬,不分男女、種族、宗教,在蘇維埃的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北R溝橋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又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平等政策,如《論新階段》(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的政治報告)《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關于回回民族問題的提綱》《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關于抗戰中蒙古民族問題提綱》等,均體現了我黨堅持民族平等的思想。在邊區政權建設中,又制定了《陜甘寧邊區保障人權財權條例》《陜甘寧邊區各級參政會選舉條例》等條例保障各民族平等的政治參與權。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為各民族平等提供了法律保障,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統一,充分調動了各民族抗戰的積極性,成為塑造及凝聚民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前提。

(二)共同體塑造的制度基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構想與探索

抗戰時期,日本侵略中國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以“中國本部”和“邊疆民族”之名分化中華民族。為此,侵略者精心培植一些分裂勢力,假借“民族自決”在東北制造出一個偽滿洲國,繼而策動內蒙獨立、華北分治等一系列分裂活動。中國共產黨在長征途中深刻認識到少數民族對于抗日戰爭勝利前途有決定的意義,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同時,逐步形成了正確的民族觀并開始探索了民族區域自治的道路。為此,《中華蘇維埃中央人民政府對回族人民的宣言》指出“在民族平等的原則上,回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建立回民的自治政府”。由此,1936年10月成立了陜甘寧省豫??h回民自治政府,開始了民族區域自治的實踐探索。1938 年的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強調允許“各民族與漢族有平等權利,在共同對日原則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務之權,同時與漢族聯合建立統一的國家”,標志著民族區域自治成為中國共產黨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實際政策。在此,黨將民族自決權直接導向了自治權,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國家統一的框架下建構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戰略構想。此后,在《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這一具有憲法性質文件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先后建立了包括5 個回民自治區和1 個蒙民自治區在內的一些區、鄉自治機構,提升了少數民族的政治意識,激發了抗日積極性,增強了他們對中華民族的深度認同。民族區域自治理論的提出,表明中國共產黨從綱領、道路、政策、方針各方面把中華民族聯合成整體上升到理論和自覺意識的高度。民族自治權也是中國共產黨協調中華民族認同與各民族認同的重要機制。可以說,抗戰時期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中華民族保持完整性、增進各民族中華民族認同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礎。

(一)共同體塑造的社會基礎:抗日民主政治建設平衡了民眾共同的政治主張和利益訴求

抗戰初期,為達成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目標,中國共產黨就表明人民民主對于抗戰勝利的重要意義,主張“實行最適合于抗戰的徹底的民主制度”。為了加強與抗日各階級、階層的團結合作,吸引他們積極參加抗日民主政權,中國共產黨從政治、經濟、文化、選舉制度、施政方針等方面提出民主政治建設構想?!蛾兏蕦庍厖^保障人權財權條例》就明確規定了“不分民族、階級、黨派、性別、職業與宗教”都有“言論、出版、居住及思想信仰自由等”各項平等權利。在敵后根據地政權人員組成上,嚴格實行“三三制”原則,即“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斑@個新民主主義憲政最大限度的涵蓋了各階層抗日民眾的權利和利益訴求,體現了最廣泛的民主,因而也為社會各階層民眾所接受,并成為他們的共同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非常重視保障少數民族擁有參政權,制定一系列保護少數民族利益和權利的具體政策,不僅讓他們平等地參加選舉,而且在選舉中給予特殊的優待,如1941年通過的《陜甘寧邊區各級參政會選舉條例》規定:少數民族居民按照一定人數比例可當選鄉市、邊區參議員,從而維護了少數民族的政治權利。此外,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協調共同政治主張,平衡利益訴求。中國共產黨實行的基層抗日民主政治成效顯著,既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又平衡了各族人民共同的政治主張和利益訴求,很好地團結各族群眾積極投身抗日救國,從而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塑造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共同體塑造的經濟基礎:發展經濟順乎民情民意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普通民眾的生活非常艱苦,要激發他們參與抗日,關鍵要改善他們的生活水平、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為此,中國共產黨在瓦窯堡會議上指出:“反日戰線中的廣大民眾,應該滿足他們的基本利益的要求,只有滿足他們的要求,才能動員廣大的群眾走進反日的陣地上去,才能使反日運動得到持久性和徹底的勝利?!泵珴蓶|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中進一步強調“立即開始實行改良人民生活的綱領”。為此,黨在陜甘寧邊區進行一系列的經濟改革措施。一是從作風建設、農業、工業、商業、財政等方面制定積極而有效的政策措施促進生產發展。首先,通過“開荒”、勞動競賽、整風運動等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艱苦創業精神,提高勞動積極性。其次,通過積極發展公營商業、私營商業、生產合作社等建立自給經濟,保障了民眾的生活需求。另外,制定鼓勵發展工業的政策,為吸引邊區內外工商實業家來邊區投資,政府對于工業予以定期免稅、低利貸款和幫助,推動工業發展;
二是協調平衡各階級、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一方面要求地主及資本家尊重老百姓的利益,“對于工農的生活及待遇極力加以改善”。另一方面,要求廣大民眾也要顧全大局,“凡與抗日救國不適合的要求,我們同樣不主張提出”。在中國共產黨新經濟政策的積極實施下,極大地促進了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工商業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得到改善,順乎了民情民意,也滿足了軍事斗爭的物質需求,而保障抗日各階層的經濟利益則是激發民眾抗日熱情和中華民族意識的重要方式。

(一)共同體塑造的精神基礎:偉大的抗戰精神喚起了各民族保家衛國的愛國情懷,促進了民眾共同體意識的塑造

中華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有效凝練,是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靈魂??谷諔馉庤T就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偉大的抗戰精神彰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偉大升華,正如***指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庇捎跉v史的原因,鴉片戰爭以后的很長時間里,各民族之間還存在不少的隔閡和矛盾,國家處于軍閥混戰中四分五裂,被西方嘲笑為“一盤散沙”,這也是日本軍國主義敢于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重要原因??箲鹑姹l后,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指引下,各族人民、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空前緊密團結,激發出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迸發出包含強烈的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必勝信念等主要內涵的偉大抗戰精神,極大升華了愛國主義精神,成為各族人民堅持抗戰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抗戰精神的指引下,中國軍民勇往直前、不怕犧牲、頑強抵抗,涌現出“劉老莊連”“狼牙山五壯士”“八百壯士”等眾多英雄群體,表現出了堅韌不拔的頑強斗志和無所畏懼的英勇反抗精神,展現了中華兒女敢于擔當、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優秀精神品質,喚起了全國各民族人民保家衛國的愛國情懷,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度團結。也正是在偉大的抗戰精神的指引下,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顯著提升,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到徹底覺醒,為中國人民長期堅持抗戰、奪取最后抗戰勝利奠定了強大的精神根基。

(二)共同體塑造的文化基礎:抗戰文化構筑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凝聚了共同的文化價值追求

抗戰文化是戰勝日寇不可或缺的“軟實力”,是新民主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此,毛澤東非常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他把文化建設隊伍比喻為能戰勝敵人的軍隊。因此,在黨的領導下,廣大文藝工作者在抗戰烽火中最大限度地吸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養料,大力弘揚自強不息、威武不屈、舍生取義、精忠報國等中華優秀傳統,大力推進抗日文化的民族化進程和大眾化發展?!墩摮志脩稹贰饵S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等中華革命文化的經典之作,以其獨特的方式吸引、感召抗日軍民,成為鼓舞中國軍民團結抗戰的強大動力。近代以來,在西方文明的強勢沖擊下,中華文化逐漸走向衰微,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叭裰髁x”缺乏先進世界觀的指導,也沒有廣泛團結各族人民,因而未能成為中華民族共有之思想文化基礎,導致中華民族面臨著深刻的命運共同體文化價值危機。在共產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跨越舊思想的藩籬,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創造性地提出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目標,并且注入了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等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品質,與中國當時社會和經濟生活變化的大趨勢取得內在的一致性,成為中國人民自覺接受的文化,從而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激發了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和英雄血性,喚醒了中華文化從自在向自覺的轉變,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凝聚共同的文化價值追求,成為戰勝日寇的重要法寶。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深刻指出:“推動各民族堅定‘五個認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苯梃b抗戰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塑造歷程,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要以“四個共同”“五個認同”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內容,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歷史及思想基礎,重點從政治、精神、文化、經濟等四個維度進行推進,增強中華民族的內聚力,使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密地團結在一起,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各族人民心靈深處。

(一)政治維度上,增強“四個共同”“五個認同”宣傳教育,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可以說,抗日戰爭深化了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的認同,體現著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歷史必然。當前,影響我國團結統一、社會穩定的國際國內政治因素有著新的特征,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的任務依然繁重?!八膫€共同”深刻表述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共有的地域空間、歷史條件、文化基因、精神家園,是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基本國情的理論提升,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歷史根基。因此,要引導各族人民深刻理解“四個共同”和“四個與共”,才能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拔鍌€認同”強調的是民族大團結,是對國家、民族、文化、執政黨、制度的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和政治前提。學者們普遍認為,“五個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在“五個認同”宣傳教育中,要訴諸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變遷的整體敘事,要訴諸國家、民族、社會的宏觀演進脈絡,結合抗戰史深入開展“四史”“五觀”學習宣傳教育,使各族群眾深刻認識中華民族的整體性自覺來之不易,引導各族人民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永遠不變,包括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內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促進各族人民對“四個共同”“四個與共”“五個認同”的高度認同,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歷史和思想基礎。

(二)精神維度上,大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核心。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途中必須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中華民族的內聚力,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建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箲饡r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極大弘揚,抗戰精神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平年代,我們更要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心態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和抗戰精神教育,充分認識抗日先烈們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家國情懷,充分認識中國各族人民以血肉之軀筑長城、重塑民族自尊的無畏精神。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挖掘和弘揚更多的精神力量,如中國共產黨精神之源的建黨精神、中國革命精神之源的井岡山精神、中國共產黨傳家寶的延安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的抗美援朝精神、拼搏奮斗的改革開放精神、眾志成城的抗疫精神、以人民為中心的脫貧攻堅精神等。這些民族精神充分體現了中國智慧、中國情懷、中國氣魄、中國底色,集中展現了中華兒女理想崇高、勇于擔當、實事求是、艱苦奮斗、英勇頑強、舍生忘死、勇于拼搏、開拓創新、眾志成城、命運與共、敢于勝利的民族精神,是愛國的精神力量,是攻堅克難的精神力量,是正氣昂揚的精神力量,是英勇拼搏的精神力量,更是凝心聚力的精神力量,更是“五個絕不答應”的底氣和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動力。

(三)文化維度上,深化中華文化認同教育,增進文化自識、自信、自強、自覺

抗戰文化堅持民族化進程和大眾化發展,喚醒了中華文化自在向自覺的偉大轉變,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塑造奠定了共同的價值追求。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化認同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根脈。***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會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因此,深化中華文化認同教育,增進文化自識、自信、自強、自覺,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首先,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承,增進文化自識。深化“根文化”觀念,將能反映民族文化之根的各類經典著作納入學校教育體系,讓學生了解“根文化”歷史淵源與文化意蘊。引導各族群眾了解國家、民族、區域、族群的歷史記憶、風俗習慣、儀式符號、制度體系等基礎知識,推動建立一批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中華文化符號、彰顯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文化項目,增強對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深度認同;
其次,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增進文化自信。堅持文化活動的傳統性、先進性和時代性融合發展,讓各族群眾真正被先進文化現象所吸引、被先進文化事件所感動,從而理解、認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促進全社會形成共同的文化價值追求,提升中華文化自信;
再次,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增強文化自強。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創造各族群眾交流互嵌的社會條件,加強群眾文化活動陣地建設,在共學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打造共同的“節慶文化、娛樂文化、飲食文化、體育文化”,充分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各民族優秀文化元素融合,實現各民族居住互嵌、生活交往、文化互鑒、心理交融;
第四,健全中華文化認同宣傳教育機制,增強文化自覺。借鑒抗戰文化的傳播經驗,注重從各族群眾的認知邏輯和生活空間出發,積極營造社會輿論環境,對民族團結進步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行有效宣傳。同時,要建立健全監督檢查和評估機制,確保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的工作目標落到實處,推動中華文化認同走向全體自覺。

(四)經濟維度上,推動民族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實行的各項民族政策和社會變革,都非常注重維護各族群眾的利益和權益,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經濟,關注民生,平衡利益,將抗戰目標與基層社會民眾生活邏輯相結合,找到了最大公約數。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關鍵是要使民族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為此,***莊嚴承諾:“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決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奮斗起點,民族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必須繼續發揚脫貧攻堅精神,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樹立人民至上理念,堅持緊貼民生和“五位一體”建設,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起來,推動農村產業革命、夯實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
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夯實鄉村振興的社會基礎;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夯實鄉村振興的生態基礎;
健全社會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實鄉村振興的保障基礎。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換為金山銀山的機制,把旅游業打造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和戰略性支柱產業,緊緊圍繞民族團結和民生改善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黨的領導,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進一步發揮好對口支援、東西部協作、社會幫扶等制度,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深入推進固邊興邊富民行動,堅持用好用活用足各項政策,堅持用好用快用活各項資金,充分釋放民族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潛力,讓低收入人口、民族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群眾共享發展紅利,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

猜你喜歡抗戰共同體中華民族“中華民族一家親”中國畫作品展中華書畫家(2022年6期)2022-11-04《覺醒》與《大地》中的共同體觀照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22年1期)2022-10-26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目標向度與實踐進路中國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愛的共同體散文詩(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哪項世界遺產被 譽為“中華民族不 屈的脊梁”小讀者之友(2020年7期)2020-08-04做人美德作文周刊·高二讀寫版(2019年45期)2019-09-10我們家的抗戰湘潮(2018年9期)2018-12-05我們家的抗戰湘潮(2018年8期)2018-12-04季札掛劍小天使·五年級語數英綜合(2018年12期)2018-11-19抗戰音畫連環畫報(2015年8期)2015-12-04

推薦訪問:抗日戰爭 共同體 中華民族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