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徐霞客的意義

時間:2023-07-10 18:40:03 來源:網友投稿

最愛君

1924年6月,英國探險家喬治·馬洛里和隊友出發攀登珠峰,就再也沒有下來。此前,他已經失敗過幾次,但還能活著回來。有記者不斷問他,你為什么要攀登珠峰呢?

其實,他們想問的是,攀登珠峰有什么意義,值得你用命去搏?馬洛里被逼急了,說了一句禪味十足的話:因為山就在那里。

徐霞客生活的年代,明朝在歷史學上特意被分段標示為“晚期”。

當時的大眾旅游風氣之盛,跟現在有得一拼。

每逢春秋佳日或傳統節日,著名景點烏泱烏泱都是人頭。泰山、普陀、九華、峨眉等名山勝地,游人如云,香火如熾。

這就逼得那些有個性的人必須調整出游策略,以便避開人擠人的旅游高峰期以及熱門景點。

段位稍低的呢,就錯峰出游,或者選擇游覽熱門景點的冷門區域。段位再高一些,就做個“驢友”,專挑未開發景點,不去湊別人的熱鬧。

徐霞客的旅游也經歷過一個咖位不斷進階的修煉過程。他早年立下壯游天下的遠大志向,與社會的旅游風尚不無關系。“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乃以一隅自限耶?若睹青天而攀白日,夫何遠之有?”這是他的豪言壯語。

現代攀登珠峰的人不要命,一般都會把遺書準備好,當時熱愛旅游的人也有一股搏命的精神。

年長徐霞客大約20歲的袁宏道在攀登華山時,險些失足喪命,卻沒有后怕之意,反而吟道:“算來清泉白石死,差勝兒啼女喚時。”

人總有一死,或死于床笫之間,妻兒在一旁哭哭啼啼,或死于遠游途中,長眠清泉白石之間。袁宏道希望是后者。

在徐霞客三十余年的旅游經歷中,西南之游是最為艱苦卓絕的一次。他為這次出游謀劃了很多年,一直擔心再不出發就年老力衰去不了了。

1636年十月,終于打點行裝出發,他已經50歲了。

此行他只攜帶了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除了暖身的衣服和盤纏外,沒有準備任何防身的武器。他的遠游冠中,藏著母親生前給他的禮物——一把銀簪。母親在他首次旅行時,將此銀簪縫于帽中,以備不測之用。

他隨身的考察工具極為簡樸,一支筆,一個指南針,卻肩負著豐富的書籍,都是一些派得上用場的地理資料。

最后,他不得不懷揣朋友們的引薦信,以便在危難的時候向地方官求助,或籌措路費。

和他一同出發的,有兩個人。一個是仆人兼導游顧仆,另一個是和尚靜聞。靜聞是要到云南雞足山朝圣的。顧仆可能背著一把鏟子,用徐霞客的話說,隨時隨地可以埋葬他的身軀。

徐霞客在啟程之前已做好遇難捐軀的思想準備。在寫給大名士陳繼儒的信里,他說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死在這片“絕域”,做一個“游魂”我也愿意。

旅程的艱險,確實配得上他的思想準備:三次遭遇強盜,四次絕糧。一路下來,他練就了貝爺一般的荒野求生能力,可以幾天不吃飯,都沒問題。

在湘江的船上,一伙強盜趁著月色來打劫。徐霞客跳江逃生,喪失了隨身的財物,僅剩一褲一襪。靜聞為了保護血寫的經書,死守船中,身負重傷。顧仆也受了傷。

盡管備受打擊,但徐霞客沒有考慮返程。他的方向不會變。

最終,靜聞死在路上。徐霞客帶著他的骨灰和經書,直奔雞足山,完成了這名風雨同路人的遺愿。

在云南保山漫游時,有人要到江蘇,問徐霞客要不要幫他帶家書回去。

徐霞客猶豫許久,婉言謝絕了。他說:“浮沉之身,恐家人已認為無定河邊物;
若書至家中,知身猶在,又恐身反不在也……”

不過,當晚,他為此失眠了,還是寫了一封家書。

對他來說,死亡是每天可能邂逅的東西。所以,是死是生,都是兩可,無從預知自己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陽。

1640年,這次萬里遠游以一場致命的疾病結束。

徐霞客感染了足疾,雙腳盡廢。一幫人用滑竿,把他抬回了江陰。

1641年,徐霞客溘然長逝。

徐霞客在世的時候,他的朋友圈已經公認他是奇人怪咖。

曾任宰輔的文震孟說:“霞客生平無他事,無他嗜,日遑遑游行天下名山。自五岳之外,若匡廬、羅浮、峨眉、嵾嶺,足跡殆遍。真古今第一奇人也。”

當時的文壇領袖錢謙益也說,徐霞客是千古奇人,《徐霞客游記》是千古奇書。

晚明旅游之風那么盛,登山不怕死的也不少,為什么只有徐霞客游成了“奇人”?最根本的原因是,徐霞客跟其他任何一個旅游者,都不一樣!他無編制,無職業,無功利心。

袁宏道經常在游記里把自己描寫成離經叛道的怪杰,但他與徐霞客的距離,至少差了一個王士性。

這三人,都是晚明最著名的旅游達人,但除了晚輩徐霞客,其他兩人都有編制。他們的旅游,在當時被稱為“宦游”,就是借著去外地做官或公務考察之機,順便旅游。

徐霞客不一樣。他是個字面意義上的“無業游民”,為了旅游而旅游。或者說,他的職業就是旅游,他的人生就是旅游,為旅游而活,活著為了旅游。這樣的職業旅行家,在傳統中國社會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他比其他任何旅游者走得更遠,也更專業,更賣命。清朝文人潘耒評價他說:“以性靈游,以軀命游,亙古以來一人而已。”

徐霞客途窮不憂,行誤不悔,多次遇盜,幾度絕糧,但仍孜孜不倦去探索大自然的未知領域,瞑則寢樹石之間,饑則啖草木之實,不避風雨,不憚虎狼。他擺脫了視游山玩水為陶冶情操之道的傳統模式,賦予了旅游更具科學探索與冒險精神的內涵。他征服過的地方,往往是漁人樵夫都很少抵達的荒郊,或是猿猴飛鳥深藏其中的山壑。

他白天旅行探險,晚上伏案寫作,有時甚至就著破壁枯樹,燃脂拾穗,走筆為記。他以客觀嚴謹的態度,每天忠實記錄下當天的行走路線,沿途所見的山川風貌與風土人情,以及他的心得體會

關鍵是,他寫游記壓根兒不是為了發表。寫著寫著,寫成了習慣,或許就把寫日記當成了自己與自己的對話而已。

可以說,他所做的一切,純粹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除此之外,他沒有什么功利心,也沒想什么實用價值。也正因此,他才不會變得短視,而使得自己的人生與文字在幾個世紀之后仍然散發著理性的光輝。

面對徐霞客這樣的怪咖,我們幾乎無法做出合乎社會規范的評價。不管是晚明的規范,還是現在的規范,似乎都容納不了這樣一個人。

我們現在把徐霞客捧得那么高,其實無非看中了人家游記中體現的科學精神。但這個東西,徐霞客本人并不在乎。他的游記流傳下來,本身就帶有偶然性。

如果他的游記失傳了,我們還會把他捧得這么高嗎?我想,肯定不會。

我們會說他不求上進啦,荒廢時光啦,社會寄生蟲啦……總之,有一百零一個理由來否定他。

然而,人家的游記沒有失傳,上面的理由就自動靠邊站了。

清代紀曉嵐評價徐霞客時,顯然遇到了類似困境。他在《四庫全書總目》中給予《徐霞客游記》以較高的評價,說“其書為山經之別乘,輿記之外篇,可補充地理之學”。但他對徐霞客的人生選擇并不贊賞,所以對徐霞客的旅游動機進行了揣測和批評,說徐霞客“耽奇嗜僻,刻意遠游”。

這八個字什么意思?

就是說,徐霞客性情怪僻,慣于標新立異,處心積慮地游走他方并沉溺于其中,有沽名釣譽之嫌。

這種調調很像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的普遍心理:你的行為超出了我的想象,所以是可疑的。

你們想想,是不是這樣?

我們質疑有錢人的慷慨,你為什么捐這么多錢,不就是圖個名聲嗎?我們質疑沒錢人的苦難,你為什么表演貧窮,不就是想獲取愛心款嗎?……

我們質疑商人,質疑明星,質疑老人,質疑小孩,質疑一切。質疑到最后,無非就是被標準答案限制了想象力。

在一個功利的社會,做什么事,都要追尋一下意義。而且,意義的定義權,牢牢把控在評價者手里,不能掌握在當事人手里。

徐霞客覺得他的活法很有意義。對不起,我們集體覺得你沒意義,你就沒意義。

攀登珠峰者覺得他們的冒險很有意義。沒有用,我們集體無法理解你的意義,你就沒意義。

總有一些超越世俗的無意義的事情,總有一種純粹的內心需求,孤懸著,沒人理解。哪怕極少數人走出暗室,看到了陽光,大多數人也不會認為陽光下就比暗室里溫暖。

因為,他們已經逾越標準答案的范疇,相當于自行答題,不是零分是什么?

人生的標準化是從標準答案開始的。你應該活成什么樣子,什么時候應該干什么事,這些都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要對照標準答案作答。

徐霞客,偏題了,只能被歸入“千古奇人”。這可能是贊賞,但更多表達的是不認同,你跟我們不是一類人。

我們從來意淫的是“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而你從來就是“身體和靈魂兩個都在路上”。這是以你的特立獨行在反諷我們的行尸走肉嗎?你呀,真夠居心叵測!

(清荷夕夢摘自臺海出版社《一看就停不下來的中國史2》)

猜你喜歡奇人徐霞客標準答案推薦書目《俗世奇人》都市人(2022年3期)2022-04-27徐霞客在這棵樹下說再見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李耀進:沒有標準答案,唯有用心用情中國民政(2019年12期)2020-01-02“俗班奇人”——舞王李意林圖解作文(小學版)(2019年6期)2019-07-16徐霞客訪談錄少兒美術(快樂歷史地理)(2019年2期)2019-06-12丟失了標準答案小學生學習指導(中年級)(2018年10期)2018-10-10“標準答案”閱卷實錄作文與考試·高中版(2018年22期)2018-09-12不可思議的奇人異事大自然探索(2017年3期)2017-04-07民國報界奇人黃伯惠新聞傳播(2016年21期)2016-07-10標準答案的反思創新作文(小學版)(2016年32期)2016-02-28

推薦訪問:意義 徐霞客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