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中學歷史教學視角下數據史料運用分析

時間:2023-07-17 08:30:03 來源:網友投稿

文∣于少華 李詩海

雖然用數字或者數量的方式記載歷史古已有之,但作為一門社會性質的學科,數據對于歷史研究所起到的作用明顯不強。進入近代社會以來,隨著歷史哲學的誕生(1725年維科發表《新科學》),歷史學開始了科學化的努力,而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如果一門學科不能找到一種“牛頓定律”式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規律,那么它就不可能躋身于科學之列。而想要尋求“牛頓定律”式的規律,則免不了對數據以及數據分析方法的運用。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眾多的歷史學者投入歷史學科學化的研究中,再加上近代計算機的廣泛運用、數據統計方法的不斷更新,催生了計量史學的方興未艾。如果以1958年康拉德和邁耶發表的《南北戰爭前南部奴隸制經濟學》一文為標志,用“計量”或者“數據”來研究歷史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歷程。西方經歷了從“計量史學”到“數字歷史”再到大數據背景下的“新歷史學”的思維轉變,研究成果如汗牛充棟,“數據”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得到了極大彰顯。但中國史學界對于“數據”所帶來的史學研究的轉變顯得有些“遲鈍”,直到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趁著“大數據”掀起的這股“春風”,才開始發展得欣欣向榮,用“數據”來說明歷史的方法在史學研究領域和中學歷史教學領域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運用。

中學歷史教學領域運用數據去研究教學和試題的做法由來已久,但只是個別的案例呈現。在計量史學的不斷發展以及大數據的引領下,更多的數據資源被挖掘出來,由此引發了在中學歷史教學領域的“數據熱”,用數據去證實歷史內容的方法被越來越多的人運用。

中學歷史教學領域對于數據的運用主要體現在教學實踐、教學反思、試題研究三個方面。在教學實踐方面,比如,《運用數據史料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以探討宗教改革帶來的影響為例》等文章,在課堂中使用數據形式的史料,探討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認識邏輯,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而《“雷達圖”在中學歷史課堂中的運用探討——以〈英國工業革命〉復習課的一個環節為例》則主要討論了“雷達圖”這一獨特的數據呈現形式,認為每一種數據呈現形式都有其優缺點,但不同的數據呈現形式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和分析問題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同的效果,教師在運用時要注重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理解能力;
《數據的表與里,教育的舊與新——〈新式教育的發端〉教學設計》則指出數據史料和計量史學能從統計意義上進行嚴謹、邏輯的推論,走出過于定性、停留在史料整理和描述性層面的狀況,讓歷史研究更加開闊;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數據史料呈現策略例談》探討了數據史料的文字式、圖表式、圖像式三種主要的呈現方式,說明不同的呈現方式所呈現的側重點不同,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教師應結合具體情境選擇最優的呈現方式,可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數據史料的呈現方式將朝著直觀化(直觀形象地呈現數據)、關聯化(能挖掘并突出呈現數據之間的關聯)、藝術化(通過可視化工具讓學生直觀生動地學習知識)的方向發展。

在數據史料的教學反思方面,《中學歷史課堂“數據”運用的再反思》探討了在數據史料運用時應注意數據的適度性、選擇性、完整性和層次性,數據的枯燥性與文字的豐滿性,以及數據的直接性與歷史的復雜性等問題,著重介紹了在數據史料的視角下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數據史料的深度挖掘》結合教學實踐,闡述了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數據史料深度挖掘的三種途徑:一是以唯物史觀的方法為指導,完整解讀數據史料,二是通過對數據史料進行區分、搜集、辨析、判斷、提取等,去偽存真,解疑釋惑,三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數據史料背后的歷史邏輯,認識其意義及價值;
《以數據為證要注意三個誤區》提出歷史教師在運用數據史料時存在將數量等同于質量、將相關性等同于因果性、用小樣本數據解讀大范圍現象特征三個誤區,強調在給學生分析數據史料時要避免這些誤區,培養學生形成收集證據、驗證規律的能力。

幾乎在每年的高考歷史試題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數據類型的題目,大部分是以表格、柱狀圖、折線圖的形式出現,所以中學歷史教師在數據類型題目的解題方法方面也做了諸多研究。

通過梳理可以發現,對于中學歷史教學領域而言,正是由于計量史學在國內的不斷深入發展,使得更多的數據資料被挖掘出來,中學歷史教師可以更多地運用這些數據資料進行課堂教學以及試題命制。隨著運用數據進行研究對中學歷史教學領域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學歷史教師不管是在教學上還是題目研究方面都應該主動接受并運用數據史料。

在統計學中,數據的來源主要有兩種渠道:一是通過直接的調查獲得的原始數據,一般稱之為第一手或直接的統計數據;
二是別人調查的數據,并將這些數據進行加工和匯總后公布的數據,通常稱之為第二手或間接的統計數據。[1]數據史料雖是數據的一種,但歷史是過去的事,我們不可能通過直接的調查獲得數據。在文獻史料中明確記載的數字信息,被稱為顯性數據。與顯性數據相對應的是隱性數據,“這些數據并未用具體的數字記載出來,而是隱藏在某些記述的背后,需要我們通過某些技術手段把它們發掘出來”[2]。

在歷史文獻中,顯性數據的記載一般比較少,如中國古代史的數據集中在正史的“地理志”“食貨志”中,其他則散見于個人傳記以及官方或私人文書中。史學家梁方仲根據文獻資料編著的《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是這方面的重要成果。在古代文獻中,顯性數據不僅少,而且領域也不平衡,多是人口、土地、賦稅、物價等方面,其他領域記錄則較少。此種現象是由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的。歷史學的基本職能可以分成兩大塊,一塊是記錄歷史現象和歷史進程,并尋求歷史的真實;
另一塊是對歷史現象進行價值評判。顯然,記錄和定性的研究以及描述性的說明曾是它的主要手段。對數量的忽視是有其歷史根源的。[3]古代顯性數據除了數量少、領域不平衡之外,還存在質量不高的問題。受限于技術以及當時國家的重視程度,很多數據往往不精確。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這些數據都為我們研究當時的狀況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為進一步的研究和教學打下了重要基礎。

與顯性數據不同,隱性數據并非直接表現為數值,而是隱藏在文獻史料背后。今天中外的歷史文獻資料中,描述性的記錄占了絕大多數。隨著科技的進步,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大量的隱性數據被挖掘出來,如研究某一時期的社會思潮,可統計這一時期主流報紙、期刊文章的關鍵字詞。除文獻資料背后的隱性數據外,考古資料以及文物資料也隱含著豐富的數據,最典型的就是統計遺址或遺跡的地理分布,從而得出文化的發展狀況。如關于中華文明的起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普遍認為中華文明起源于黃河中游地區,然后傳播到各地。隨著一系列文化遺址的挖掘,統計其地域分布,可知我國文明起源的特征是“滿天星斗,八方雄起”。隱性數據是從文獻中挖掘出來的,所得出的數據是間接的,但是挖掘什么數據、怎么挖掘數據卻是一個巧活。以孝文帝改革為例,在他“漢化”改革的諸多措施中,有促進胡漢通婚一項,在學習這一知識時,許多教師會引用這則文字史料:

魏主雅重門族,以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四姓,衣冠所推,咸納其女以充后宮……下詔為六弟聘室,前者所納,可為妾媵,咸陽王禧可聘故潁川太守隴西李輔女;
河南王干可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樂女…… 北海王詳可聘吏部郎中鄭懿女。[4]

這段史料的大意是孝文帝很重視漢族的名門望族,因此他納最有名望的漢族女子為妃。與此同時,他還為自己的弟弟安排了漢族的妻子,之前所娶納降為妾。這的確能說明孝文帝為促進胡漢通婚以身作則。在中國古代常常出現“上行下效”,更有甚者造成“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極端后果,但也會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敷衍狀況,而“人亡政息”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更是屢見不鮮。在本節課中,不僅要學習孝文帝改革的內容,而且要學習改革的后果,即“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上述措施的實施效果究竟如何,文字材料卻沒有太多體現,使用下列數據就可以比較有效地說明這一措施的影響。

教師可通過該圖引導學生思考:“何種形式的通婚最多,何種形式通婚最少,反映了當時婚姻的什么特點?”通過回答這三個簡單問題,學生可以了解孝文帝改革對婚姻風氣的影響,推斷出胡漢通婚促進了民族融合。這一教學案例很直觀地反映了數據史料全面、客觀地反映歷史現象和趨勢的優勢,這是文獻、實物、圖像史料所無法比擬的。此外,該案例通過挖掘并呈現隱性數據把歷史現象的“抽象”化為“形象”,“無形”化為“有形”,將抽象的歷史問題可視化。由于隱性數據是從其他史料中挖掘而來,其所關注的角度不同,再加上研究的思路和發掘手段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在理論上隱性數據是無限量的,對于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來說大有可為。

注:該圖依據施光明《北朝民族通婚研究》(發表于《民族研究》1993年第4期)一文制作。

中學歷史教學運用數據分析的方法既是對傳統史學定性分析方法的有益補充,也有助于深化學生對于歷史現象的認識,幫助他們建立起歷史結論推導過程中理解能力的認知架構。愛因斯坦曾說過,教育無非是將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遺忘后所剩下來的東西。遺忘掉的東西就是所學的具體知識和內容,而剩下來的就是所謂的能力品格(素養)。筆者認為,這里所說的能夠留下來的就是“核心素養”。學生能夠留下來的越多,經過積累、沉淀、消化、升華等一系列過程,核心素養就會表現得越來越鮮明。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歷史教學的目的并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課本上的知識,而是通過方法的學習形成這門學科應該達成的核心素養。所以,如何在歷史教學中“發揮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創造條件,這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每個歷史教師應該研究和探索的課題”[5],教師運用數據分析的方法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究歷史問題,是現實教學的需要,更是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雖然數據本是精確的表達,但很多數據史料是難以得出準確數字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數據的來源,對于學生理解歷史有重要意義,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的歷史意識。通過把數據整合成柱狀圖、折線圖、餅狀圖以及其他形式的表格,或者是做成動態的數字展示,充分利用圖表特有的優勢,不僅可以讓學生發現歷史現象,總結歷史現象背后的規律,更好地看清未來的態勢,還可以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數據,使歷史敘述進一步精確化和科學化,從而對重大問題作出自己的判斷。此外,還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的興趣。通過運用可信的數據史料來說明歷史上所發生的事情,特別是挖掘數據史料背后的歷史信息以及數據史料形成的過程,能夠幫助學生厘清其蘊含的歷史邏輯,充分發揮數據史料的歷史價值與教學價值。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史料的表層信息,探討其背后的歷史現象,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形成多角度理解歷史事件的態度,塑造學生分析、比較歷史的意識,使學生在探究歷史的過程中能夠站在時代發展的視角去理解歷史;
用數據來展示歷史進程,可以讓學生更清楚地去解釋歷史事件為什么會發生,從而認識到歷史發展的規律。如果能成功地在一節課中體現出數據史料在核心素養上的價值,那么就會啟發學生逐步形成歷史學習中的證據意識、邏輯意識和兼容意識等,提升歷史思維品質,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

如今的歷史課堂非常重視史料教學,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常常發生用個案代替整體,往往一條史料得出一個結論,造成以偏概全的現象。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將歷史過于簡單化,而且容易造成學生形成“見風就是雨”的歷史思維,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數據史料之所以受到重視并被推廣應用,一方面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
另一方面也是歷史學科發展的內在需要。相對于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圖像史料,數據史料具有其獨特的優勢。第一,數據史料具有精確性和客觀性,雖然它的精確性是相對而言的,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分析數據的來源。第二,數據史料具有全面性的特點,更能反映歷史時期某一領域的整體狀況。第三,通過隱性的數據史料,可將含糊不清的、抽象的歷史事物具體化,更加直觀地說明問題。第四,隨著研究領域的擴展和人類挖掘數據的技術手段的提高,數據史料的數量會無限增加,為我們提供更多素材。將數據史料引入研究和教學中,意味著歷史研究和教學在方法上從敘述走向分析。通過運用數據史料,我們對歷史的認識會更加科學化,也更加能夠去接近史實,這也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人文底蘊”“科學精神”的應有之義。

猜你喜歡史料中學歷史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遼金歷史與考古(2021年0期)2021-07-29史料二則郭沫若學刊(2019年3期)2019-10-12在多解中學創新中學生數理化·七年級數學人教版(2019年5期)2019-06-25例談數據史料的辨偽與解讀中學歷史教學(2017年9期)2017-11-08Always be with You">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校園英語·下旬(2017年4期)2017-06-07史料教學,史從何來中學歷史教學(2016年6期)2016-11-11新歷史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歷史上的6月科普童話·百科探秘(2015年6期)2015-10-13寧波市四眼碶中學中國篆刻·書畫教育(2015年8期)2015-08-28歷史上的八個月科普童話·百科探秘(2015年8期)2015-08-14

推薦訪問:史料 視角 歷史教學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