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里川
6月14日,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職稱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科學制定職稱評價標準。衛生、工程、藝術、中小學教師等實踐性強的職稱系列不將論文作為職稱評審的主要評價指標,評價標準中不得簡單設立論文數量、影響因子等硬性要求。有了此規定,中小學教師等從業人員就可以一脫“論文窠臼”,把專長和工作重心放到本職中去。
在中央的明確要求和各地的積極探索下,“不將論文作為職稱評審主要指標”成為大勢,這是對民間呼聲的鄭重回應。
長期以來,醫生和中小學教師在面臨職稱評定晉升時,深受論文門檻困擾。筆者有朋友在中學做教師,也有親友從事衛生行業。他們都感到,撰寫和發表論文難上加難。他們中不乏優秀教師和醫生,但因為無法突破論文關,而困于中低級職稱。一位朋友,書教得很好,聲譽頗濃,但因為拿不出像樣的論文,而只能望職稱興嘆。論文寫作是極其專業的事務,需要沉淀和深思,容不得浮躁??墒菍鶎咏處熀歪t生來說,擁有一份寧靜不被打擾的時間去寫論文,太難了。
時間和精力還是表面問題,深層次的問題是,職稱評審過于強調論文存在明顯的理念誤區:無論是研究性崗位還是偏實踐崗位,若想參與職稱評定,都必須受論文指標的約束,否則就不能“進階”。然而,類似教師和醫生等崗位,絕大多數并非研究性崗位,沒有以“研究型身份”撰寫專業論文的必要。在工作性質和論文要求并不相稱的情況下,用論文來衡量從業者的職業能力失之偏頗。
更令人擔心的是,其間,為了在核心期刊發表相應論文,一些原本專注于本職領域的從業人員,為了勉力跟上節奏,不得不抽出時間和精力去“經營論文”,甚至要設法鉆入各種灰色領域,違規、受騙不說,還失去了知識分子的體面。這樣的亂象,和職稱評審尊重人才、厚待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馳。
將醫生、中小學教師等從業人員從“論文困境”中解放出來,打破荒誕的“論文枷鎖”,是對人才的應有尊重。實現這一目標,要糾正職稱評審一刀切、簡單化等問題,突出職稱評審的科學性、專業性。同時,也要通過不斷完善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機制,弘揚以實績論短長的評審新風,為那些崗位表現十分突出的從業者獲得更多機會。
猜你喜歡本職職稱評定研究性立足本職工作,發揮組織員先鋒模范作用科學與生活(2021年21期)2021-11-10實踐,讓研究性學習課堂精彩起來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學寫簡單的研究性報告作文成功之路·小學版(2019年12期)2020-01-19事業單位職稱的評定問題初探新商務周刊(2019年19期)2019-12-22新常態下黨員干部創新工作對策研究企業文化·中旬刊(2017年9期)2017-09-21省農委召開紀念建黨96周年大會暨“立本職、學精神、促發展”專題黨日大會吉林農業(2017年14期)2017-08-09村醫職稱評定需有據可依中國衛生(2016年3期)2016-11-12淺談“研究性”閱讀教學人間(2015年22期)2016-01-04談高中研究性閱讀教學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后路心理當止政工學刊(2014年11期)201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