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論文現代人在口腔健康與美的投入上越來越大,口腔醫學美學應運而生。下面要為大家分享的就是口腔醫學美學論文,希望你會喜歡!【摘要】目的探討口腔正畸學研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藝美學論文4篇,供大家參考。
文藝美學論文篇1
現代人在口腔健康與美的投入上越來越大,口腔醫學美學應運而生。下面要為大家分享的就是口腔醫學美學論文,希望你會喜歡!
【摘要】 目的 探討口腔正畸學研究生進行口腔醫學美學教育的必要性。方法 結合當前國內口腔正畸學研究生的美學教育現狀,分析口腔正畸學與口腔醫學美學的關系,討論口腔正畸學研究生口腔醫學美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結果 口腔醫學美學教育有利于提高口腔正畸學研究生的綜合素質。結論 口腔正畸學研究生應加強口腔醫學美學教育。
【關鍵詞】 口腔醫學;正畸學;美學;教育,研究生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中美學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視。21世紀是審美的時代,美學教育要把培養“審美的人”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與此同時,審美時代也給美學教育提出許多新的課題??谇会t學美學是口腔醫學與美學交叉和結合的邊緣學科,是醫學美學中的一個應用分支,口腔正畸學作為口腔醫學的一個分支,與美學關系十分密切,并與美學相互滲透。口腔正畸學在世界醫學教育中屬于畢業后教育,目前我國的臨床口腔正畸醫師的培養主要是通過研究生教育或進修生教育,其中研究生教育是較為理想的一種口腔正畸學醫師教育方式。因此,在口腔正畸學研究生中普及和加強口腔醫學美學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1 口腔醫學美學及口腔醫學美學教育概念
口腔醫學美學是醫學美學中一門具有直接實踐性的應用分支,是一門研究在維護、塑造口腔頜面部健美的創造性活動中體現出來的一系列醫學美現象和醫學審美規律的科學[1]。口腔醫學美學教育即口腔醫學審美教育,是指從口腔醫學領域的特殊性出發,通過各種形式的審美活動和審美教育措施,培養和發展口腔醫師的專業審美意識和審美心理,提高他們在醫學審美實踐中感受美、鑒賞美、運用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2 口腔正畸學研究生進行口腔醫學美學教育必要性
2.1 口腔正畸學與美學的關系
美國著名牙醫、美學牙醫學創始人PINCUS指出,美學牙醫學是繼生物學、生理學、機械學之后的第四維臨床牙醫學。西方和日本均將美學作為牙醫學院的必修課程??谇徽麑W是口腔醫學中的一個???,是研究各種錯畸形的病因機制、診斷分析及其預防和治療的科學。其研究的解剖范圍是人類容貌的敏感區之一——口腔頜面部;其研究內容——錯畸形是一類影響外貌和功能的畸形,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定為“牙面異常”??谇徽麑W的基礎理論、科學實驗和臨床實踐中蘊含著許多美學的思想和原理,著名正畸學家GRABER曾指出,口腔正畸學是科學與藝術的統一,這高度概括了正畸學與美學兩者密不可分的關系。
2.2 口腔醫學美學在口腔正畸學中的作用
口腔醫學美學作為一種方法手段對口腔正畸學臨床具有實踐和指導作用。利用美學手段可以處理正畸學中的一些單純用醫學手段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牙齒與顏面審美的協調關系是口腔正畸治療的目標[2],在臨床正畸學的診斷,矯治方案的設計,臨床矯治技術中,處處可見美學蹤跡。如面部的對稱性,前牙的中線,牙齒與面部以及病人的性別、年齡、身高等的協調性,個體弓形的設計,微笑的美學設計,嚴重骨性畸形病人術前術后的矯治等均離不開口腔醫學美學理論的指導。
2.3 口腔正畸學研究生進行口腔醫學美學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我國現代高等教育提倡的是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為了適應當今的形勢發展,我國口腔醫學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高素質的、適應當代社會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要求的口腔醫學專門人才。
美學教育是一種高形態的素質教育,一個適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的正畸醫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觀,口腔正畸醫師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口腔醫學美學的知識和原理,才能對病人做出正確的診斷、設計并進行合理的治療,從而最終取得令病人滿意的既美觀協調又具有良好功能的牙列和顏面。如果一個口腔正畸醫師沒有扎實的美學知識作指導,只會簡單地排齊牙齒,而不顧牙齒的垂直向位置、近遠中位置、唇齒關系、笑線的問題、微笑的問題,那這只能是一個牙匠而非合格的正畸醫師。
口腔正畸學研究生是未來的口腔正畸醫師,只有加強他們的口腔醫學美學教育,才能使研究生的人才培養真正實現由“單一型”向“復合型”、 由“技能型”向“藝術型”、由“匠人型”向“文化型”的轉變。
3 目前我國口腔正畸學研究生口腔醫學美學的教育現狀
口腔醫學美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目前在我國各醫學院??谇徽麑W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中口腔醫學美學課程的開設尚不統一,只有少數院校在本科教育階段將其設為必修課,如安徽醫科大學口腔醫學系、大連醫科大學口腔醫學系等,是國內比較早將口腔醫學美學作為必修課的醫學院校[3,4],但大多數醫學院校仍把醫學美學或口腔醫學美學作為選修課,而且教學力量薄弱,專職的美學老師很少,多由其他專業的教師兼職,尚無統一規范的口腔醫學美學教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在摸索之中。
4 加強口腔正畸學研究生口腔醫學美學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4.1 普及口腔正畸學研究生的口腔醫學美學教育
雖然有些醫學院校已經在本科生教學中將醫學美學或口腔醫學美學作為選修課,但選修率并非100%,而且學時有限??谇徽麑W在世界醫學教育中屬于畢業后教育,因而口腔正畸學在整個口腔醫學本科教育中的學時不多,主要介紹口腔正畸學的檢查診斷以及各種錯畸形的矯治原則,而對于臨床各種矯治技術的講解比較簡單。本科期間也沒有正畸專業的實習,學生對涉及口腔正畸臨床方面的美學知識的學習和認識無法深入,所以有必要在研究生階段進一步加強和普及口腔醫學美學教育。 普及口腔正畸學研究生的醫學美學教育,就應將口腔醫學美學課程列為必修課,使每一名口腔正畸學研究生都能接受這方面的的教育,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健全審美觀,提升審美境界,為以后的臨床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4.2 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目前,我國各醫學院??谇会t學美學的師資力量還不夠均衡,大多數院校這方面的人才比較匱乏,是由其他專業的教師兼職,如美術老師、音樂老師、中文老師等,但是這些老師對口腔科學的知識了解較少,在講解與口腔知識有關的美學知識時,不能和口腔正畸臨床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就不能保證講解的針對性和生動性。所以有必要加強口腔醫學美學的師資隊伍的建設,應對美學教師進行口腔相關知識的培訓,或對口腔正畸學教師進行醫學美學知識的培訓,使教師首先做到能將醫學美學的理論和原理同口腔正畸實踐融會貫通。
4.3 口腔醫學美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口腔醫學美學教學內容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4]。①美學的理論:該部分是整個課程的基礎,通過美學理論啟迪建立積極有序的美學思維,健全學生的哲學審美觀和藝術審美觀,提高對美的感悟、認識、品鑒能力。②醫學美學:指導學生探索口腔醫學與美學的結合點及其內在聯系、規律,熔鑄醫學審美能力的基礎。③口腔醫學臨床審美的理論和應用:這是口腔醫學美學的最終目標。這一部分內容要結合正畸臨床講解,針對與美學有關的正畸問題,如牙齒排列的美學問題:牙冠的長度和寬度,牙齒的垂直向位置,近遠中向位置,唇舌向位置;并強化責任意識[3]。嚴格出科考試和畢業前的臨床技能考試與評價。這樣,不僅考核了學生的臨床技能水平,也評估了臨床教學質量,對規范教學管理、加強教學工作有積極意義。顏面軟組織與牙齒的美學關系:唇齒關系、與微笑美學有關的笑線、切牙曲線、負性空間等進行講解。
口腔醫學美學的教學方法應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一些與正畸美學有關的現象的照片和圖片,以及矯治前后病例的牙齒和顏面改變的資料等直觀地呈現出來,結合臨床實踐講解,便于學生理解。
在學生當中組織一些病例討論,選擇典型的病例,先讓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的口腔醫學美學的理論知識,獨立分析診斷病人所存在的美學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處理措施和矯治方法,然后由教師進行講評,并給出實際臨床矯治方案、矯治方法以及最后的矯治結果,最后讓同學根據該病例的矯治前后的過程寫出總結和體會,這種病例討論可以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經過這種理論與正畸臨床實踐相結合的學習過程,可以使學生真正將審美的理論應用到正畸臨床中,達到學習口腔醫學美學的最終目標。近年來,我科在口腔正畸學研究生的臨床教學中采取了PBL教學法,即“以問題為基礎”、自學討論為主體的教學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5]。作者認為這種方法也可以嘗試應用于口腔醫學美學的教學中。
綜上所述,加強口腔正畸學研究生的口腔醫學美學教育是全面提升正畸學研究生審美素質,培養21世紀口腔正畸事業所需合格人才的需要,雖然這項工作在我國起步較晚,但是相信經過廣大正畸學和美學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口腔醫學美學教育會越來越成熟。
【參考文獻】
[1]孫少宣。 口腔醫學美學的理論探討[J]。 口腔醫學, 1992,12(2):105?106
[2]孫少宣,唐麗麗,王光護。 美學在牙醫學中的地位和功能[J]。 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 2000,6(5):261.
[3]曲曉娟,劉鐵玉,張麗君。 口腔醫學美學課程的設置探索與研究[J]。 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 2001,7(4):207?208.
[4]孫少宣。 口腔醫學美學教學中若干問題的探討[J]。 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 2003,9(6):363?364.
[5]陳杰,劉君,徐宏。 PBL教學法在口腔正畸研究生教學中的應用[J]。 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 2006,42(2):177
文藝美學論文篇2
摘要: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發展歷史和文化傳統,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具有深層內涵。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現在的文明成果是我國歷朝歷代的人民群眾在發展中凝聚出來的智慧和精神的結晶。設計是在現有科學技術和社會人類學知識的基礎上,滿足需要、創新生活和改變生活,而非產品或金錢。設計具有人文精神,具有對美的認識追求和傳承創造,這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滋養,如俗語說:“根深才能葉茂”,我國的設計美學只有深深扎根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面汲取養分,才能長出茂盛的枝葉,中國傳統文化與設計美學的關系正如太陽與花草樹木。
關鍵詞:傳統文化;設計美學;時代特色;發展融合
1設計美學的概述
1.1設計美學的概念
當人類自身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間、物質等條件的富余自然生出對生活需求的要求,當人類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精神生活出現空缺急,由此產生對美的需求,學習研究創造美學的體系應運而生,即設計美學。設計是發現美,創造美,它將社會、生活、經濟、文化、歷史、現代科技、現代審美等種種因素加以理解融合,創造新的藝術作品,滿足人類對美的追求和精神的享受,設計使人類更加完整和豐富。
1.2設計美學的產生
人生存于世界,首先滿足生理層面的需求,其次是精神層面的需要。在衣食無憂的前提下,空余的時間與精力去追求精神層面的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人類已經不再困頓于基本的衣食住行范圍中,人類的思想緊跟著時代的發展變遷,取得跨時代的進步,對事物的要求不僅僅局限在單純的功能上面,自然生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古人云:“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泵朗侨祟悘墓胖两褡非蟮挠篮阒黝},喜愛美的事物是人之天性,正基于此,設計美學應運而生。嚴格來說,設計美學究竟從何時產生,人類又是從何時對設計美學概念產生意識,我們并沒能準確地對此查找追究,筆者認為,人類對美所有的追求遠比想象中的根源要深,時間要早,也許在人類有意識之初,便對事物之美存在潛在的意識覺醒。
1.3設計美學的種類
設計美學包含了很多種類,建筑設計美學、服裝設計美學,環境設計美學、視覺傳達美學等,生活中所能看到的、聽到的,觸摸到的,甚至腦海中所能想到的一切事物,都與其相關,遵循著形式美的法則將其轉化成物態,供鑒賞交流。如建筑設計,在遠古時期,始于人類的動物性,人類的祖先會尋找洞穴居住,這也是各類野生動物的生存方式,為遮風擋雨、躲避猛獸天敵的襲擊。人類發展至今,隨著科技進步、思維開拓,人類對于居住地有了更深層次的需求。服裝設計中,遠古時期的人類由赤身裸體到以樹葉蔽體,現代社會則產生了專門以研究服裝之美的獨立體系。環境設計美學在當今也是極其重要的一個體系,人類由有地可居到對生存環境的美學研究,整個發展過程都離不開人類對于美的向往這一內在根源,它是推動著這一切發展的根本動力。
2中國傳統文化的概述
2.1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
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容體系龐大。何為文化,籠統來講,文化是一種包容性和綜合性極強的產物,它既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歷史現象。人類發展至今,所經歷的民族歷史、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皆包含其中。何為傳統,著名藝術家張授一先生對傳統的解釋,認為:“‘傳’即傳布和流傳,‘統’即一脈相承的系統?!眰鹘y就是我們對我國前人的歷史、思想、文化、行為方式的傳承。
2.2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傳統國度,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博大精深再恰當不過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整個中華民族,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都是極為重要的至寶,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都包含其中,現代的人民應當從中學習,結合新的文化知識加以融合,增添生命力。經典的文化經得起時間漫漫長河的洗禮,不會因人類的向前發展而黯淡無光,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時至今日仍如璀璨星空般熠熠生輝。在未來的發展中,將如同生命的火種,一代一代相繼傳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龐大的多民族,中華文化也是多民族傳統文化的交融碰撞,正如《中華民國解》中所稱的:“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非一血統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p>
3設計美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設計與文化相輔相成,緊密相連,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縱觀歷史,每個時代的設計審美都與該時代的文化傳統相聯系。經典的藝術作品體現所處時代整體的文化、歷史、思想和審美。任何一件藝術作品,皆能從中探其根源。例如,在考古學中,判斷未記載有朝代信息的出土文物,由于器物的造型及材質變化有著一定的歷史規律和發展順序,通過對統計材料的分析,找到合理的變化順序,就可以推導出它們之間相對的年代關系。在母系社會,當時的文化環境是以母性的生殖崇拜為背景,所以眾人皆以女性的結實粗壯為美。而在古代唐朝,從皇宮貴族到民間百姓,皆以胖為美,究其緣由,也與其文化背景關系甚密,唐朝國運繁榮昌盛,文化文明開放,統治者與人民百姓充滿自信,對于不同的事物兼并包容。每個時代的設計美學都與該時代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關。由于設計美學本身具有文化的一些特征,也就承擔著如文化一般的傳承使命與時代印記,對設計的審美追求從未能離開所處的文化背景和時代環境。綜上所述,文化是設計美學的土壤,美學在文化中汲取精華,吸收養分,發展壯大。追求設計的美學是人類自身的行為,人類生活在特定的時代背景條件下,言行與思維毫無疑問帶有這個時代文化的烙印。
4結語
設計美學源于生活,凝聚的作用力反作用于生活,填補了人類的精神空白,秉承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是物質與精神的和諧統一。設計的美學扎根于中國的文化土壤,更加豐富了整個的文化體系,并反哺文化土壤。設計美學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輔相成,設計的美學思想依賴于人類生存的地域文化與傳承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作為設計美學思想的肥沃土地,自身也在經受時代的考驗,優勝劣汰,傳承至今的文化將成為人類日后學習和研究的營養源泉。古人云,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得此傳承,離不開前人的智慧。
文藝美學論文篇3
摘要:中國“竹”文化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與他們的精神世界緊緊相連。在環境保護形勢日益嚴峻、生態文明建設亟須深入推進之背景下,探討中國“竹”文化中的生態美學問題,具有明顯的創新價值和意義。生態美學超越了“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的二元對立,實現了人與自然在理論上的關系和諧,對當今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啟示。
本文從生態美學視角出發,研究中國“竹”文化中所蘊含的豐富生態美學思想,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生態美學相聯系,深入剖析“竹”文化中的生態功能、審美功能等,將“竹”在自然環境保護上的作用與對人類精神文明建設的貢獻互相滲透,發現“竹”在人與自然和諧關系中的重要作用,這對保護和改善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中國“竹”文化具有園林景觀、楹聯匾額、詩歌作品、丹青繪畫等多種形態,在理論內核上體現出了儒家“至善至美”的生態審美理想及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態審美境界,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保護智慧一脈相承。因此,發掘中國“竹”文化的生態美學價值,不但有利于深入實現竹子的生態保護功能,而且有利于為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新動力。
關鍵詞“:竹”文化;生態美學;環境保護;生態文明
一、問題的提出
不可否認,“竹”在中國文化中的獨特價值和地位,尤其是它對于我國傳統核心價值觀的生成及精神文化的延續與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竹”一方面在深刻影響著中國的文字、生產、文學、藝術以及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可以說即使是平常百姓也對“竹”情有獨鐘,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找到一件與“竹”有關的重要東西;另一方面,竹成為“人”的品格和高尚精神的象征,代表著堅貞、謙虛和氣節,它的內涵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與品格,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梢哉f,中國“竹”文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與人們的精神世界相輔相成,沒有任何一種植物能如“竹”一樣對中華文明產生了這么深刻的影響。然而,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竹”文化與其他植物文化相比,有著顯著的不同,它不僅體現了獨特的文化符號價值,還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那種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特殊關系及環境倫理哲學。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能僅研究“竹”的自然屬性,還應發掘“竹”文化的生態美學價值。生態美學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在新世紀有了一定的發展,雖然不斷遭受人類中心主義的挑戰,但在整體上影響越來越大。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自然的掌控欲望越來越強,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等環境問題日益嚴重,逐漸開始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而這在理論根源上可以追究于人類中心主義。正如恩格斯所言:“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場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①但是,我們在批判“人類中心主義”時候,在理論上卻又不小心劃入極端的“生態中心主義”,以致不但未能扳倒“人類中心主義”,相反“生態中心主義”自身的缺陷卻暴露無余,因為它將自然生態的利益放在首位,力圖阻止人類的經濟社會發展,否定現代化與科學技術的貢獻,而這顯然是行不通的。生態美學以生態人文主義為哲學根據,在批判“人類中心主義”的同時保留了其中內在合理的“人文主義”內核,而在批判“生態中心主義”對自然利益的過分強調的同時保留了合理的“自然主義”內核。
②由于生態美學超越“二元對立”的西方審美哲學范式,人與自然在理論上達到了和諧,對于今天正在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而言,有著無比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本文從生態美學視角出發,探討中國“竹”文化中所蘊含的豐富的生態美學思想,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生態美學相結合,剖析“竹”文化中的生態功能、審美功能等,將竹的物質資源價值與精神文明價值相交融,把竹在自然環境保護上的作用與對人類精神文明建設的貢獻互相滲透,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對于改善我們生存的自然環境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通過“竹”文化的生態美學價值研究,深化人與文化環境關系的內在聯系,在遵循自然規律的條件下,尋求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方式方法,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竹”文化的生態美學形態
“竹”擁有的顏色美、姿態美、聲音美等特征,使其成為景觀建造領域不可或缺的理想植物,它不但可以以竹造景來營造獨特的審美環境,還可以烘托品位高雅的文化氛圍。它的生態美學形態分為以下幾方面:
(一)園林景觀形態
在中國園林設計中,“竹”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秦始皇在咸陽興建“上林苑”時,就派人從山西云岡選上佳竹子,竹子造園藝術從那時開始萌芽。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私家園林的大量興起,中國園林進入發展時期,據《洛陽伽藍記》中記載,北魏時期洛陽的大量私家園林中相繼出現“莫不桃李夏綠,竹柏冬青”的景象。唐宋兩代的竹運用最為廣泛,北宋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中專門描述了董氏西園、劉氏園、歸仁園等10座宅園的竹景觀。①南宋周密的《吳興園林記》中提到吳興的尚書園、丁氏園、倪氏園等三十幾座宅園中幾乎園園有竹。明清時期,竹子造景成為江南園林的一大特色,蘇州的拙政園竹徑通幽、滄浪亭竹柏交翠、獅子林密竹鳥啼以及揚州的個園等都成為竹子造園的典范。由此可見竹在園林造景藝術中的重要作用,其獨特的自然之美可以與周圍的環境相輔相成,從而形成優雅愜意的景觀,讓人賞心悅目。
在中國傳統園林的設計中講究“以畫入園,因畫生景”,將竹與園林中其他的建筑或自然景觀相互搭配,形成別樣的畫面,也是竹子造景的重要方式。竹與亭臺樓閣的搭配體現了空間上的藝術,在生硬、單調的建筑物周圍植竹,不僅可以使其色彩和諧,更加可以使灰色的墻體展露一絲柔和與生機,營造一幅水墨畫般的意境。在園林中,我們常見蜿蜒曲折的長廊邊有一叢綠竹隨風搖曳,透過墻上的石窗欣賞綠竹,就好像一幅自然形成的國畫,栩栩如生。竹與山石、湖水組景也是我們在園林中常見的景色,竹與假山石頭的搭配,體現出層巒疊翠的山林之美;在水邊植竹,竹子的倒影映在湖水中又是一幅動靜結合的獨特畫面,更能表現出“水可凈身,竹可凈心”的崇高意境。
(二)楹聯匾額形態
“竹”文化的另外一個生態美學形態就是楹聯匾額。楹聯匾額,雖然以園林景觀的點綴而出現,但是它所具有的獨特意蘊,常有畫龍點睛之作用。在楹聯中,有很多描寫竹在風雨中聲音之美的,如“風過有聲留竹韻,月夜無處不花香”“風前竹韻金輕戛,石罅泉聲玉細潺”“石含太古水云氣,竹帶半天風雨聲”“竹雨松風琴韻,茶煙梧月書聲”,這些楹聯將竹在風雨中的聲音比喻成樂器演奏,讓人在翠竹環繞的環境中產生聯想,給人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也有描寫竹林清新幽靜韻味的,如“綠竹入幽徑,青蘿拂竹衣”“千山夜靜香林月,萬壑涼生竹閣風”“山靜竹生韻,池清蘭自香”等;還有更多的是表達竹虛心、堅韌的高尚品格的,如“山色不隨春老,竹枝長向人新”“勁節生來瘦,高材老去剛”“竹青懷素志,梅老秉芳心”“菊蘭金秋傲霜輕冷,梅竹隆冬斗雪抗寒”“未出土時先有節,到凌云處仍虛心”“此人如碧梧修竹,其志在流水高山”“勝賞寄云巖,萬象總輸奇秀;青陰留竹,四時不改蘢蔥”等。楹聯是“竹”文化獨特新穎的表現方式,它不但可以描繪闡釋園林景觀,融入不同的自然環境,可以產生不同的意境,更是竹文化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匾額可以體現景色的典型特征,還多角度且直觀地將虛實之景表達出來,并書寫具有感染力的意境。例如蘇州網師園的“竹外一枝軒”取蘇軾的“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意,與庭院內青蔥瀟灑的翠竹交相呼應,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北京集秀園的“師竹軒”周圍綠竹環繞,故取白居易“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之意,命名為“師竹軒”。用竹來命名景色也能夠體現出濃厚的竹文化韻味,例如蘇州獅子林的“修竹閣”、拙政園的“梧竹幽居”、曲園的“小竹里館”和北京紫竹院的“江南竹筠”“斑竹麓”等,使游人僅僅看到景名就能夠感受到其中綠意縈繞、清新雅靜的景色。
(三)詩歌作品形態
“竹”,是中國文學中描繪的重要題材,古往今來青青翠竹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詠竹賦竹,創作了不計其數的文學佳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將竹作為描繪對象的歌謠,《彈歌》可以說是中國詩歌史上最早的詠竹作品,“斷竹,續竹;飛土,逐宍”。這首歌謠雖然歌頌的是彈弓的制作過程,但是可以看出早在原始社會時期,竹就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并以歌謠的形式將其傳承下去。秦漢時期,中國古代文學開始發展,出現了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中就有大量的詠竹詩。①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以老莊為首的道家思想盛行,崇尚自然風光、游山玩水成為主要話題,竹林成為自由灑脫的文人們聚會、游玩的好去處。
竹的“高風亮節”成為人們心中的楷模,成為人們抒發情感、宣泄自我的寄托,因此,詠竹、賦竹開始盛行。唐宋時期的詠竹文學達到鼎盛,許多著名文人如杜甫、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蘇軾等皆有詠竹的佳作,并流傳至今。這些作品,有描寫竹清新秀麗的自然之美的,也有贊揚竹堅貞不屈的高尚品格的。我們從中可發現生態美學的主要內涵體現在這些詠竹詩歌中,其中有直接贊美竹的外形、顏色、聲音等自然之美的;也有將竹與我們生活相關聯,贊揚其作為生產生活工具的實用性;更多的是將竹擬人化,歌頌其高尚品格,借以表達作者的精神世界,抒發自身的情感與理想。這些都體現了生態美中人與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在物質與精神上都達到了相通與融合,是我們幾千年以來都一直在追求的目標與愿望。詠竹詩中所體現的竹之美,不僅可以使作者和欣賞者直觀地感受到清新自然的優美畫面,也具有豐富人們精神世界的效果。
(四)丹青繪畫形態“竹”
在我國傳統繪畫藝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生態美學展現的重要樣態。在三國、兩晉時期,就曾有人將竹作為繪畫題材。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畫竹藝術逐漸發展,尤其是唐代,竹開始成為專門的繪畫題材。第一個專門畫竹的畫家便是中唐時期的肖悅,曾做《十五竿圖》贈與詩人白居易。宋元時期,墨竹盛行,出現了以北宋文同為首的“湖州竹派”,其中文同被稱為墨竹畫的鼻祖。詩人蘇軾也是畫竹的大師,他繼承并發展了文同的“胸有成竹”理論,被后世許多墨竹畫家所推崇。蘇軾的《瀟湘竹石圖》構思獨特、獨具匠心,竹枝或直或斜,枝葉搖曳飄逸,畫面充滿張力。
到了元代,繪畫題材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大多以自然中的山川河流、梅蘭松石為對象,竹畫也成為文人們表達心聲的最佳手段,借竹來抒情寄興。明清之后,畫竹的技巧和形式更是豐富多樣,以竹為繪畫題材的優秀作品大量出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清代鄭板橋。鄭板橋畫竹,不僅僅注重竹的自然形象的真與美,更賦予了竹更深層次的涵義,借竹言志的畫竹方式是其竹畫的最大特點。鄭板橋畫竹層次分明,潑墨有濃有淡,極富立體感,并且在每一幅畫上都題詩,將書法與繪畫相結合,不但使得竹畫意義更加鮮明,而且更能充分表達作者借竹抒情的情懷。鄭板橋曾作畫《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這幅畫中的竹就不僅僅是竹自然屬性的再現,結合畫中的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明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不難看出作者通過畫竹以表達自己心系百姓、為民擔憂的情感。通過上述可以發現,自然萬物都是有生命的,大自然具有靈性的生命力,我國傳統繪畫中的竹是要展現其自然的狀態以及頑強的生命力。畫家們通過對竹的認真觀察,將竹在不同季節、不同狀態下的自然形態展現在畫作中,就是大自然的真實寫照。“竹”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現了作者對人格、思想和社會的態度,很多畫家將竹擬人化,通過畫竹表達自己心中的志向與情操,借助竹所具有的虛心、堅韌、高雅等品格來抒發對社會的期盼、對自身的鞭策,是將人與自然相互融合的生態美的表現。
三“、竹”文化的生態美學價值
中國“竹”文化中也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哲學思想,儒家的“至善至美”、道家的“道法自然”等重要的哲學思想在“竹”文化中都有充分的體現。將“竹”文化中傳統生態智慧予以發掘,對于重新認識人類所生活的自然環境以及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具有啟發性和現實意義。
(一)“竹”文化體現了儒家“至善至美”的生態審美理想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是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儒學中蘊含了豐富的生態審美智慧,而這與中國“竹”文化是相同的。儒學的真諦在于“仁”和“禮”的統一,人在行動和思想上都要受到道德的約束,道德規范是人與社會最重要的橋梁。孔子主張的“仁禮”思想與人們所賦予“竹”的精神意義具有共通之處。竹的精神象征也給人們和社會帶來了新的感悟與思考,人的道德行為規范和社會的道德秩序是相互依存的,因此,“竹”文化的價值在于給人與社會和諧相處創造了良好的文化環境。我們也可以認為儒家思想是“竹”文化的啟蒙與基礎,而“竹”文化是儒家文化另一方面的發展與延續。儒家思想中歷來就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以自然山水寄托人的仁德智慧。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雹俾斆鞯娜送ㄟ_情理,反應敏捷且思想活躍,性情好動就像流動的水一樣,這樣的人更加快樂;仁厚的人安于義理,仁慈寬容而又沉著冷靜,心情好靜就像山一樣穩重,這樣的人也更加長壽。這里的“知者”和“仁者”指的是道德修養高的“君子”,具備了“知”和“仁”的品質,就能夠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孔子用山水來類比仁和智,他認為萬物的品性是相等的,因此花草山水常用作比喻君子的德行。山代表著可靠、穩固的形象,而水則象征柔和、鋒利的性格,有智有仁的人就具備了山和水的特質,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儒學中“克己復禮”的主張強調倫理道德上的人格修養是需要不斷磨煉與提升自身修養才能達到的境界??鬃酉矏塾紊酵嫠H近自然,他認為這樣可以讓人心胸更加開闊,得到精神上的升華,從而獲得像大自然一樣的道德品性?!爸瘛钡男蜗笳?、虛心,正是“德”的代表。歷代文人詠竹、畫竹,也是以竹喻身,用竹來贊揚那些清高正直的形象??鬃拥闹髦羞€有“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②一說,以射箭比賽來說明謙讓的道理??鬃诱J為君子沒有什么可爭,即使在比賽中,也要相互禮讓,友好比賽,這便是君子之爭。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③真正的君子應具有謙遜的品質,行為莊重,團結和睦。而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著默默無聞的形象,它坦誠無私、不炫耀、不奢求,遠離城市喧囂,瀟灑自然,正是孔子主張的謙遜禮讓的君子形象。中國“竹”文化還蘊含了龐大的教化力量,繼承發展了儒家的德育思想??鬃娱_創了“比德”的詩性教育,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笨鬃右运砂貋肀扔鲃傉话⒌娜?。鄭板橋一生熱衷于畫竹詠竹,重視以竹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鄭板橋在《籬竹》中寫道:“一片綠陰如洗,護竹何勞荊杞?仍將竹做籬笆,求人不如求己。”他贊揚了竹子堅強獨立的品格,并以竹來勉勵自己。他的“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把對竹的情感升華到對百姓的關懷,從風吹竹葉的聲音聯想到百姓疾苦,體現出他體貼為民的為官之道。竹對人有著特殊的教化作用,它的教育方式體現在審美上,人們通過對竹文化的欣賞與了解,從而在精神上獲得享受與升華。
(二)“竹”文化蘊含了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態審美境界
首先,道家提出了萬物平等的思想。在《老子》第25章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雹僦赋鋈颂斓刂g的法則,人要以天地、自然為依歸?!肚f子齊物論》中也有“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②,說明了人與自然的統一。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独献印返?2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雹廴伺c自然都來源于“道”,因此,人與自然應是平等統一的。莊子在《莊子大宗師》中進一步提到:“天地萬物,不可一日而相無也?!雹芴斓厝f物不僅是平等存在的,也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在莊子的心中,“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才是真正具有“德”的世界,“德”就可以看成“道”,而真正的君子就是符合“道”的規律的人。在中國“竹”文化中,“竹”一直被人們當成符合“道”標準的謙謙君子,與人是平等的?!稌x書王徽之傳》中講了王徽之愛竹的故事:當時吳中有一士大夫家有好竹,王徽之想要觀賞,便坐上轎子到了竹林下,吟誦歌唱了很久,主人正在清掃庭院便請他坐下,王徽之回頭不理。他剛剛想要離開,主人關上門強留他,徽之只好留下賞竹,盡興才離開。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住下后就令人種竹,有人問他原因,他只是吟誦歌唱,指著竹子說:“怎么可以一天沒有這位君子呢?”⑤這則故事正是蘇軾的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由來。從此“,君子”便成了竹的別名。宋代黃庭堅的《和師厚栽竹》:“大隱在城市,此君真友生?!鼻宕鸱昙椎摹额}畫詩二首》:“此君在今日,大覺無不可。風雨震諸天,空山自龍臥?!编嵃鍢虻摹吨袷罚骸暗瓱煿拍v橫,寫出此君半面,不須日報平安,高節清風曾見。
蒲松齡的《竹里》:“尤愛此君好,搔搔緣拂天,子猷時一至,尤喜主人賢。”很多詩詞都用“君”來稱呼竹,說明在詩人眼中,“竹”不單單是一個作為描繪對象的自然景物,而是已成為人的形象,與人平等地存在,這與老莊思想中天地萬物平等共存的思想相吻合。另外,中國“竹”文化中“竹”被賦予了“無為”“不爭”“返璞歸真”“道法自然”等特征,“竹”象征著歸隱避世、與世無爭的清高形象,淡泊名利、虛靜恬淡正是“竹”所代表的典型的人格品質。竹子謙虛、高潔、淡泊名利、不問世俗的品性正體現了老莊的“返璞歸真”思想,歸隱避世、不問世事是圣人才能達到的心境,也是古今文人雅士們所追隨的崇高理想與志向。魏晉時期人稱“竹林七賢”的七位名士,也主張老莊“清靜無為”的思想,他們常在竹林中飲酒、頌歌,與竹林融為一體,借竹的清高虛淡凈化自己,勇于打破世俗、逃脫世俗,揭露和批判社會的虛偽,展現自身的清新脫俗之氣。
四、發掘“竹”文化生態美學價值的意義
(一)有助于深入實現竹的生態保護功能
在中國漫長的文化發展和演變中,“竹”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對環境保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其一,竹子具有調節氣候的作用。據古籍記載,竹在古代就已經被運用到改善環境的建設實踐中。劉恂的《嶺表異錄》中記載:“自根橫生枝條,輾轉如織,雖野火焚燒,只燎細枝嫩條。其筍叢生,轉復牢密。”①這直觀地總結了竹密集如織、耐火燒、生存能力強的特性。元代陸廣的“已有雙溪竹,得無一點塵”,唐代劉德仁的“偏思諸草木,惟此出塵?!?,都直接寫出了竹的防塵、凈化空氣作用。杜甫的“我有陰山竹,能令朱夏寒”,還說明了早在唐代,竹林就已開始發揮其調節氣候的作用。其二,竹子具有凈化空氣的作用。竹容易種植,屬綠色植物,有可再生性,枝葉繁茂、四季常青,不但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對改善碳氧平衡、有效凈化空氣具有明顯的功效,是美化環境的重要資源。竹林對環境的最大作用就在于凈化空氣,它吸附粉塵、吸收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釋放氧氣,可減少空氣中50%左右的塵土量。
竹林還可以吸收、阻礙聲波的傳遞,大大減少噪聲污染。其三,竹子具有涵養水源的作用。竹葉可以保留15%—40%的降水,降低雨水的流速;竹根可以使土壤變得疏松多孔,從而提高土壤的蓄水量。竹葉截留雨水,減少了雨水對地面的直接擊打,削弱了對土壤的沖刷,有效地減少了水土流失的現象。竹林還是許多生物理想的棲息地。竹林隱蔽而又舒適,空氣濕潤,土壤疏松又富含營養,有利于生物的繁衍與生長。竹快速的生長方式以及極強的生態適應能力,有利于增加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與數量,對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爸瘛蔽幕菄@竹子的基本功能逐步生長起來的價值觀念體系,對于其中的生態美學價值的發掘有助于竹子生態保護功能的強化和進一步被發現。尤其在環境保護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發掘“竹”文化的生態美學價值,就會使得竹子的環境保護功能在新形勢下的合法性得到進一步加強,而這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二)有利于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新動力
中國“竹”文化已經深入地滲透進中華民族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化當中。中國“竹”文化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其中顯現出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道德思想觀念,可為當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新動力。其一,“竹”文化可使生態文明落到實處。我國竹文化歷史悠久,從原始社會開始,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發現并利用竹作為人類的生產生活工具,從簡單實用的竹筐、竹笠等生活用品到現在兼實用和觀賞為一體的精美竹工藝品,竹的實用范圍不斷擴大。對“竹”文化的深入開掘,有利于我們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提高我國整體的環保意識,更快更好地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其二,“竹”文化可使抽象的生態文明理念生活化。
“竹”還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它一直被人們賦予做人的精神風貌,如堅貞、虛心等品質,是中華民族品格與精神的象征。而且有關竹的文藝作品不計其數,那種歸隱山林、與世無爭的志向與情感通過這些作品得以表現,這些就是樸素的生活方式與理念。我們知道,這些有關“竹”的璀璨的文藝作品,是生活化的,否則沒人理解、沒人接受,而它們在本質上又是在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只不過此種理念是生動的,有相當的訴求力和感染力。其三,有助于將生態文明理念轉變成民眾的修身哲學。“竹”所代表的人格內涵告訴了人們生活中的處世態度,將人與自然、人與文化相結合,也使人們在精神上意識到自然的重要性,從意識上轉變了征服自然的態度。中國竹文化的豐富文化內涵的傳承與發揚,不但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而且逐漸轉變了人們的生活價值觀念,避免了對環境的破壞,逐漸形成崇尚自然、保護生態的修身哲學。
五、結語
“竹”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產物,它的產生與發展代表著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和諧關系。發掘中國“竹”文化中的生態美學價值,在當下環境保護形勢日益嚴峻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竹”文化中的生態美學思想,不僅使我們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重要性,也讓我們看到人與社會文化的相互關系,人作為世界萬物中的一部分,如何與我們所處的自然與社會的環境保持平衡和諧的關系,是生態美學中重要的研究對象。中國“竹”文化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與他們的精神世界緊緊相連。在環境保護形勢日益嚴峻、生態文明建設亟須深入推進之背景下,探討中國“竹”文化中的生態美學問題,具有明顯的創新價值和意義。中國“竹”文化具有園林景觀、楹聯匾額、詩歌作品、丹青繪畫等多種形態,在理論內核上體現出了儒家“至善至美”的生態審美理想及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態審美境界,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保護智慧一脈相承。因此,發掘中國“竹”文化的生態美學價值,不但有利于深入實現竹子的生態保護功能,而且有利于為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新動力。
文藝美學論文篇4
一、音樂美學的本質
在中西方的音樂美學中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音樂表達情感”。在繆天端的《音樂美學史概觀》一書中也給音樂美學作了定義:“音樂美學就是研究音樂的理解、音樂的感受、音樂的條件。”在中國,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是產生于人與物的關系,而不是孤立的人,在音樂美學上則表現為聲無哀樂論和物感說;而在西方,對人與物的關系的理解是人對物的把握,人要理解世界就必須要從認識世界的真相開始,在音樂美學上主要表現為音樂自律倫和音樂他律論。所以,在對音樂美學本質的理解上中西方就存在較大的差別。
二、中西方音樂美學的比較
(一)美感特征的比較
由于中西方審美觀念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所以在美感特征方面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在中國,古典美學藝術創作意境的追求包含著虛實相生的深刻哲理,認為虛與實的統一才是最完美的藝術境界,這也是中國傳統藝術最具民族個性和民族特色的藝術精神體現。而在西方,音樂的主題著重表現“實”,他們認為自然由始至終都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有意義的實體,所以西方音樂也傾向于表現一種鮮明的情緒、一個明確的觀點等具有單一性的主題,很少去追求弦外之音。所以,西方的音樂思想總是強調和突出它的實在性,多以“真”為它的終極目標。但是因為中國文化的致虛和求同,表現在音樂上就產生了“空白”,造成一種“空靈”的意境,追求的是“虛中見實”,達到意味深長的美學效果。
無可置疑,中西方的音樂都具有同樣的力度與深度的美感,不同的是西方音樂體現出的情感內涵就是主題,而中國的音樂主要體現的則是一種感悟、一種意境、一種情韻。在力度的表現上西方音樂主要體現強度,展現一種不可遏制的洶涌之勢和強烈的震撼力,就像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表現一種英雄的主題和革命斗爭的意象;在深度表現上中國音樂則使人身心陶醉,總是給人以無限的鼓舞、慰藉和愉悅。如《梅花三弄》主要體現的就是梅花的高潔氣質與清麗脫俗的傲骨。因此,中國音樂的審美觀比較注重強調音樂是一種生活美、社會美、自然美,展現的也是一種思想性美、教育性美、自然性美;而西方音樂的審美觀則是強調主觀意識的反映,偏重主觀的審美想象,突出強調無標題音樂和純音樂的快感和美感,否定音樂表現自身以外的美。
(二)審美心理的比較
中國的文化精神情調的就是“天人合一”,所以中國傳統的音樂美學思想認為音樂本是人的情感體現,將理性融入感性,達到中國傳統音樂的審美核心“意境”。如荀子的《樂論》中就有記載:“月出于人情”、“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西方的文化精神則強調“天人相分”,所以在西方的音樂美學思想則側重“情理”,強調現實,重視理性。西方的很多音樂美學家都認為音樂的意義和音樂的美都應該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他們的音樂美學也收到了哲學思想的影響,所以他們強調感性應該依賴于理性的認識,在創造音樂的過程中也摒棄了人的感性創造思維,一味地追求客觀、理性。無可置疑,這樣創作出來的音樂就脫離了人的感受,音樂也變成了一個理性思考的機器,喪失了音樂原有的藝術價值。
(三)審美追求的比較
中國傳統的音樂主要表達的是儒家思想中的“和”,這在嵇康的《聲無哀樂論》中體現得最為直接形象,他認為“合于天地”是音樂的最高境界。在儒派中,孔子和荀子都主張“和”,在道家老子、莊子等則認為應該崇尚“自然”,而嵇康在他的著作中即以道家的自然樂論批評了儒家的禮樂思想又肯定了儒家禮樂思想中的一些見解。在西方,由于繼承了古希臘的音樂思想,所以西方的音樂美學思想中抽象與思辨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在音樂上就表現為強調主客體的對立與沖突。中國人講意境、中庸,西方人講形象、典型;中國藝術講究的是藏而不漏的含蓄,西方藝術講究的是淋漓盡致的高潮;中國的創意是厚道宗經,西方的創意則是離經叛道。所以,在審美追求上中西方是存在很大差異的。
(四)發展與傳承觀念的比較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傳統音樂就在中國古代文化百花齊放的局面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兩漢時期的《樂記》,將中國傳統的音樂美學推向了世界的高峰,到三國兩晉時期嵇康的《聲無哀樂論》的出現足足比后來西方出現的《論音樂的美》早了1600年。總之,在中國傳統的音樂美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主流還是儒家的禮樂思想,雖然中途出現了一些與禮樂思想不同的美學思想,但最終還是沒有形成潮流。西方的音樂美學思想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時期,它的發展歷程是前期緩慢,后期迅速。發展迅速的原因就在于西方的音樂美學思想樂于創新,并沒有一個恒定不變的主流觀點與主導思想,每一種音樂理論的發展都是建立在摒棄過去的傳統音樂美學思想的基礎上的,對于前人的作品都秉持批判與懷疑的態度。也正是因為西方對音樂美學思想的這種態度,所以在音樂美學方面的發展就比中國音樂美學思想的發展要迅速,出現了中國早期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音樂盛況。
三、總結
總體而言,中西方在音樂美學方面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的,傳統的中國音樂在認知上強調感性,在審美上注重和諧,在美學的最高追求上是意境,音樂表現出來的也是空靈、淡泊之意;而在西方,音樂美學的認知上強調的是理性,在審美上注重的是實在性,在美學上追求的也是“真”,它的音樂將人與世俗間的沖突、矛盾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過于追求音樂的形式美。但不論是中國傳統音樂還是西方的音樂,他們都在保持自己原有特點的基礎上,開始了相互的交流與借鑒,在今天,中西方的音樂已經有了許多的共同點,這既是音樂美學發展的趨勢要求,也是社會發展、文化交流的必然結果。
推薦訪問:美學 文藝 論文 文藝美學論文選題 文藝美學論文選題方向 文藝美學論文2000字 文藝美學論文文獻評述 文藝美學論文評述 文藝美學論文選題方向參考 文藝美學論文選題中國古典詩歌和西方現代詩歌 文藝美學論文方向 文藝美學論文對比評述 文藝美學論文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