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被誤解的非洲

時間:2023-08-20 19:50:21 來源:網友投稿

黃湘

《非洲不是一個國家:
關于一個光明大陸的筆記》

作者:[尼日利亞/美] 迪波·法洛因(Dipo Faloyin)

出版社:W. W. Norton & Company

出版時間:2022年9月

定價:30美元

本書旨在打破公眾對于非洲的刻板印象,呈現其充滿活力和多樣性的真實圖景。迪波·法洛因是在線媒體VICE的資深編輯

長期以來,生活在非洲以外的大多數公眾對于非洲的印象,要么是一片苦難絕望的土地,居住著一些難以理解的人,進行無意義的沖突和戰爭,死于貧困和艾滋病;
要么是一個廣袤的野生動物園,有著壯觀的風景和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

這種刻板印象使得非洲頻繁成為各種慈善事業的捐助對象。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機構和娛樂明星都樂于通過發起對非洲的捐贈活動來表現愛心,提升公眾形象。但是,這類行為在為非洲提供物質援助的同時,也強化了公眾的刻板印象,長遠來看弊大于利。

一個典型例證是英國歌手蓋爾道夫(Bob Geldof)和尤爾(Midge Ure)在1984年為了幫助埃塞俄比亞抗擊饑荒而創作的義演歌曲《他們知道這是圣誕節嗎》(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這首歌是當代圣誕歌曲的經典之作,它成功地激發了聽眾對于非洲的同情心,但是也將非洲描繪成了一個充滿恐懼的地方,其中一句在后來的版本中被修改的歌詞:“今晚感謝上帝,是他們而不是你”,直白地告訴聽眾他們生活在非洲之外是何等幸運。這首歌的歌名也夠無知,非洲的***數量超過了其他任何一個大洲,怎么可能不知道圣誕節?

具有尼日利亞和美國雙重國籍的作家法洛因(Dipo Faloyin)的著作《非洲不是一個國家:關于一個光明大陸的筆記》(Africa Is Not a Country:
Notes on a Bright Continent),正是旨在打破公眾對于非洲的刻板印象,呈現其充滿活力和多樣性的真實圖景,同時也戳穿那種隱藏在對于非洲的廉價同情心背后的居高臨下的歧視與冷漠。

法洛因指出,在非洲以外的大多數公眾心目中,非洲往往被想象成一個大型的失敗國家,沒有內部的細微差別,永遠受到匱乏的困擾。事實上,非洲擁有54個國家、14億人口和2000多種語言,有殘暴的獨裁者,有貧窮、腐敗與沖突,但是也有穩定的民主國家,有不斷增長的中產階級和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故事。

非洲之所以給很多人造成失敗國家的負面印象,原因在于,絕大多數非洲國家都是不正常的“人造國家”,即政治邊界與當地民眾所希望的民族劃分不一致的國家。非洲國家在地圖上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具有大量的直線邊界,完全不符合歷史上長期形成的族群、宗教和語言的邊界。這意味著很多具有共同體意識的族群被人為地分裂成不同國家的國民,而很多國家都包含了對于該國的主流政治和文化缺少身份認同的少數族群。時至今日,大多數國家仍然在為克服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而左支右絀,這并不是因為非洲人太野蠻以至于無法治理,或是太無知而無法領導一個成功的國家,而是源自西方殖民主義的原罪。

1884年,13個歐洲國家,外加美國與奧斯曼帝國,派代表在德國首都柏林召開會議,確認由英、法、德、意大利、比利時、西班牙和葡萄牙7個歐洲國家瓜分非洲。在這次史稱“柏林會議”的會議之前,80%的非洲土地尚未建立殖民統治,而在會議30年后,90%的非洲土地被歐洲列強納入囊中,只有利比里亞和埃塞俄比亞保持獨立。列強在會議上出于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顧及族群、語言和宗教的實際分布,不顧及具有歷史傳統和文化遺產的地方王國,直接在地圖上畫直線劃分勢力范圍。

1950年代和1960年代,獨立運動席卷非洲大陸,歐洲列強紛紛在這片土地上降下自己的國旗,撤退離開。然而,新成立的非洲國家繼承了列強在柏林會議上所劃定的邊界,同一族群被國界分裂,而歷史上長期對立的不同族群被迫生活在同一個新國家,他們往往無法承認這是自己的國家。在這些新成立的國家里,民眾之間很難溝通,因為彼此語言不同,信仰各異,道德傳統也大相徑庭。這些國家注定是脆弱的,很容易淪為外部勢力和內部腐敗的犧牲品。在烏干達、蘇丹、安哥拉、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民主共和國、索馬里和尼日利亞等國家,族群沖突尤其激烈,造成了曠日持久的分離主義運動。

那么,能否讓這些新獨立的國家重新劃定邊界呢?答案是積重難返,如果像其他地區的正常國家那樣,以族群、宗教或語言為標準重新劃定邊界,一些新獨立的非洲國家就會從地圖上被抹去,而這些國家的權力精英和主流族群絕對不會輕易放棄權力。即使是僅僅對邊界做一些貌似不會傷筋動骨的修修補補,也還是會開啟無盡的紛爭,甚至令各方大打出手。

有鑒于此,1963年5月,當時所有32個非洲獨立國家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簽署憲章,宣告成立非洲統一組織(后改成非洲聯盟)。在第二年舉辦的開羅會議上,非洲統一組織號召各國放棄修改邊界的嘗試,轉而追求泛非主義,維護各國的非殖民化成果,促進各國的政治經濟聯合與一體化進程。

在一些生而脆弱的國家,泛非主義的理想無法招架殘酷的現實。例如,索馬里獨裁者巴雷(Siad Barre)少將在1969年至1991年執政期間煽動了對于國內的伊薩克(Isaaq)部族的種族滅絕,造成20萬人死亡,30萬人成為難民。又比如赤道幾內亞首任總統馬西亞斯·恩圭馬(Francisco Macías Nguema)實行愚民政策,關閉圖書館,禁止報紙、雜志出版,向國民宣傳“除馬西亞斯·恩圭馬外,別無他神”,國家所有外匯收入均以現金方式堆放在他的住所,該國近1/3人口被殺害或逃離。

這些引人注目的案例,促使很多人相信整個非洲都在獨裁的黑暗中枯萎。然而,非洲國家并非天然傾向于專制主義,今天非洲大陸只有10%的國家處于專制統治之下,許多國家擁有充滿活力的民主制度、繁榮的城市和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一些國家,例如貝寧、埃及、埃塞俄比亞、莫桑比克、科特迪瓦、坦桑尼亞和盧旺達,屬于當今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列。2000年5月,《經濟學人》雜志在一篇封面文章中將非洲描繪成無望的大陸,2011年,這一形象被一個晴朗天空的封面取代,標題是“非洲崛起”。

不過,法洛因提醒讀者,“非洲崛起”的敘事忽略了那些仍然遠遠落后、苦苦掙扎的人群的困境,正如貧窮苦難絕望是外界對于非洲的刻板印象一樣,“非洲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外部資本出于逐利動機而塑造的神話。

在西方殖民擴張的鼎盛時期,英國作家吉卜林提出了一個概念叫“白人的負擔”,意思是白人有責任統治、教化殖民地的土著居民,如果沒有白人的幫助,殖民地的土著居民就無法過上文明的生活,甚至無法生存。直至今日,這種殖民主義的思維方式依然普遍存在于西方國家對待非洲的態度中。

今天,大約90%的非洲文物保存在非洲之外,主要是在歐洲和北美的博物館中,它們是在殖民時代被殖民者偷走或掠奪的,有很多從未展出。例如,大英博物館擁有約900件來自尼日利亞的古代貝寧王國青銅器,但是只展示了其中的100件。毫無疑問,非洲國家在道義上有權收回這些文物,但是它們的這種正當要求一直被歐洲和北美的博物館置若罔聞。后者拒絕歸還文物的一個理由是非洲人不知道如何照管文物。事實上,非洲國家擁有博物館,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博物館一樣,一直在展示燦爛的文物和偉大的作品。

好萊塢大片中的非洲形象也長期延續了“白人的負擔”的思維方式。關于非洲的獲獎影片的套路,或是將殖民時代浪漫化(1985年《走出非洲》),或是講述勇敢的西方人如何從邪惡勢力手中拯救非洲(1988年《迷霧中的大猩猩》,20 05年《不朽的園丁》),這些影片中的非洲人都不具備文明人的完全行為能力,或者需要被外來者說服去做正確的事,或者是看著外來者為他們解決問題。而在科幻大片《獨立日》(1996年)中,當美國政府發現了擊敗入侵的外星人的秘訣之后,美國軍方將這一信息轉達給全球各大洲的軍隊,只有非洲除外;
而當外星人被打敗之后,在全球慶祝的時刻,影片中呈現的非洲景象是五個赤裸上身、打扮成土著戰士的男孩在草地上奔跑,歡呼雀躍地將長矛刺向空中。在本世紀初,《盧旺達大飯店》(2004年)、《血鉆》(2006年)、《最后的蘇格蘭王》(2006年)等以非洲國家的武裝沖突和種族滅絕為背景的大片贏得了全球票房。這些影片對于歷史事件的披露很有價值,但是也強化了公眾對于嗜血的非洲軍閥和無助的非洲民眾的刻板印象。直到漫威制作的《黑豹》(2018年)問世,好萊塢大片才第一次出現了非洲的正面形象。

在2009年的TED演講中,尼日利亞作家阿迪奇(Chimamanda NgoziAdichie)講述了關于非洲的“單一故事的危險”(danger of a single story)。阿迪奇19歲從尼日利亞來美國上大學,這令她的美國室友感到震驚,因為她并不是后者所期待的那種非洲人。美國室友想知道阿迪奇聽什么音樂,當她拿出自己的瑪麗亞·凱莉的專輯磁帶時,對方感到非常失望。阿迪奇在演講中指出,她的美國室友對她的預設立場就是一種善意的憐憫,這是因為此人有一個關于非洲的單一故事,在這個單一的故事中,非洲人不可能在任何方面與美國人相似,對于非洲人不可能有比憐憫更復雜的感情,不可能相互平等對待。當阿迪奇成為作家之后,一些西方讀者聲稱,她小說中的角色不是“真正的非洲人”,因為這些角色和這些讀者本人一樣是受過教育的中產階級,開著汽車,不挨餓。

法洛因諷刺說,如果要拍一部被公眾認為具有非洲特色的影片,無論情節如何,必須在影片開始時將鏡頭放在高空,俯瞰廣袤起伏的草原,直到它們延伸到不能再延伸,沒有任何先進技術和現代文明的跡象,諸如高大的建筑、鋪設的道路和閃閃發光的廣告牌,來阻擋這些連綿不斷的草原的視野。觀眾聽到的第一個聲音只能是來自一個孤獨的低沉的嗓音,用一種無法理解的非洲語言緩慢吟唱,不要讓影片所表現的地點影響吟唱的具體語種,只要保證語調聽起來有詩意,不要有字幕,因為意思無關緊要。這就是非洲以外的公眾喜聞樂見的關于非洲影音的“單一故事”。

所幸的是,近年來,非洲在全球文化中越來越具有自己的聲音。在1990年代,非洲音樂還在對美國黑人音樂亦步亦趨,進入2010年代以后,在韓流風靡全球的同時,“非洲節拍音樂”(Afrobeats)也迅速躋身主流音樂界。這是一種本世紀初發軔于加納和尼日利亞的電子流行音樂,融合了多種音樂流派,其歌詞夾雜了英語、約魯巴語等語言,具有獨特的創造力,其崛起之快超出了業界想象。

最近二十多年來,中國與非洲的經貿聯系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非洲的中國人已經超過百萬,但是關于非洲的刻板印象和“單一故事”依然主宰著大多數中國人的認知。《戰狼》等國產影片對于非洲的呈現,甚至比好萊塢大片更加拼貼和魔幻。這種誤解對于中非關系、中國的文化輸出與全球戰略都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潛在損害。從非洲本土的視角看待和理解非洲,正在成為國人的必修課。

解讀/延伸閱讀

《這是一個大陸:
逐個國家地解讀非洲歷史》

作者:[尼日利亞/英] 欽尼·烏卡塔(Chinny Ukata)[剛果/英] 阿斯特里德·馬迪姆巴(Astrid Madimba )

出版社:Coronet

本書探討了殖民主義在非洲所造成的后果,以及許多非洲國家在殖民主義之后的國家建構。

《反對非殖民化:
認真對待非洲機構》

作者:[美] 歐盧費米·塔伊沃

出版社:Hurst

本書反對簡單地從沖突的角度看待西方和非洲之間的關系,指出了很多西方思想在當今非洲的適用性。

猜你喜歡族群非洲國家論《白牙》中流散族群內部的文化沖突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21年2期)2021-02-16《走出非洲》:關于非洲最美的一本書時代郵刊(2020年8期)2020-06-22新興族群的自白時代郵刊(2019年24期)2019-12-17非洲反腐敗新觀察刑法論叢(2018年2期)2018-10-10漢德森 領跑年輕族群保健品市場知識經濟·中國直銷(2018年9期)2018-09-28非洲鼓,打起來小學生導刊(2018年22期)2018-08-21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小天使·一年級語數英綜合(2018年6期)2018-06-22高句麗族群共同體的早期演進東北史地(學問)(2017年1期)2017-06-15把國家“租”出去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小學閱讀指南·低年級版(2016年1期)2016-09-10

推薦訪問:非洲 誤解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