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京市芳草園小學努力打造“數字育人”好教師團隊,以制度為先導,優化團隊教育生態,讓教師擁有數字化能力、參與數字化行動、扮演數字化角色、探索數字化學習樣態,從而創新數字育人方式,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數字素養;
數字育人;
學生發展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23-0056-03
【作者簡介】耿姍姍,南京市芳草園小學(南京,210036)副校長,高級教師。
傳統教學往往注重以實體課堂為主體的教與學過程,難免忽視學生課前課后的自主學習。未來學習將是數字化學習方式和傳統學習方式的有機結合,必將是從“一間教室+一位教師+一群學生”到“一個客戶端+一張網+很多學生+無限學校+‘任你挑”模式的轉變。這樣的沖擊將釋放生產力,推動教育的發展和進步。
南京市芳草園小學(以下簡稱“芳小”)建設“數字育人”教師團隊,旨在以交流共生賦能師生成長,實現智能時代的“數字育人”功能。在打造過程中,團隊注重制度建設,以改善學校多元教育生態為著力點,制訂了團隊教師的“三三四五”培養計劃。
一、讓教師擁有三種核心能力
1.終身學習的能力
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不斷推陳出新,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時代發展之需。教育數字化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學習新知識,努力成為符合未來社會發展要求的學術與技術兼備的卓越教師。
2.溝通交流的能力
傳統的溝通交流往往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數字化時代下的溝通交流更具便捷性、高效性。教師如果能利用信息技術將煩瑣的事情簡單化,利用數字資源完成瑣碎且重復的溝通工作,不僅能優化班級管理,還能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對此,芳小積極促進團隊教師發展數字時代的溝通交流能力。
3.持續創造的能力
當下,技術手段更加智能、教學生態更加開放,教師應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探索教與學的變革,不斷優化教學過程。對此,芳小對教師提出“持續創造”的能力要求,在保證學生學習新鮮感的同時,實現教師專業發展。
二、讓教師參與三項數字化行動
1.開門行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學習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可以通過網絡獲取相關知識,盡情表達各種觀點,分享交流學習心得。作為“數字芳草園”的先鋒,教師不僅要學會利用網絡資源優化課堂,還要打開原先封閉的課堂,讓同行、家長走進課堂,整合各方建議,打造具有個人特色的數字化課堂。
2.破冰行動
“數字育人”理念下,“均一化”的教學模式將被破除。學校探索建立一種能體現學生學習個性化、教師指導差異化的新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根據課堂內容積極反饋,表達需求與疑惑。教師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功能,創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學習需求,形成數字技術為學生服務、為教師增效的局面。
3.旗手行動
作為芳小“數字育人”理念的踐行者,教師在團隊內部形成人人爭當表率的氛圍。教師應重視自身的教學能力,積極參與課程改革、學科會議,努力推進數字化學習新模式的建設,向著做成、做好數字化教學先鋒,成為同行標桿的目標前進。
三、讓教師扮演四種數字化角色
1.智慧的引領者
任何教育改革,如果沒有教師的深度參與,將難以有力推進。作為“數字育人”團隊的一員,每位教師都用鮮活的案例和故事分享經驗、啟迪智慧,展現數字化教學前沿的教師形象和風采。對數字化和教育教學進行融合是教師的必修課,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2.出色的教練員
如何對數字化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有效的調節,是提高數字化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數字育人”團隊中的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涵養,并扮演好教練員的角色,隨時捕捉學生的情況,與學生實時有效地溝通,參與學生學習的全過程。
3.融通的協作者
數字化教學的發展為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對此,“數字育人”團隊中的教師需利用數字技術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充分聽取相關意見,有效改進課堂教學組織;
同時,利用數字技術促進與同事、同行的合作,分享交流經驗,協作創新教學方法,組建數字教育者學習共同體。
4.學習的倡導者
為建設好“數字育人”團隊,教師需要與時俱進,開發特色課程,建立電子學檔,構建教師數字化教學操作手冊與質量評估模型,建立數字資源庫,充分發揮數字學習資源的育人價值,以數字學習推動芳小育人方式的變革。
四、讓教師探索五種數字化學習樣態
1.預學分享的數字化學習
預學分享的數字化學習體現為“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主要在“獨立預學”“學后分享”等端口完善數字化的技術支撐。該學習樣態下,教師鼓勵學生提出組內未能解決且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將學習內容貫穿始終,成為學生深度理解與結構化思考的有效載體。
課前,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議學單提出疑問、探索問題、交流分享;
課上,教師圍繞議學單和小組匯報開展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此外,教師還需通過課堂觀察量表,采集課堂教學的關鍵信息,在此基礎上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從而保證教與學的有效聯結。
2.問題引領的數字化學習
問題引領的數字化學習倡導“鼓勵質疑”的教學理念,并在問題的“匯總”與“篩選”等環節查找學情信息的源頭。該學習樣態下,學生自主質疑,提煉核心問題,交流討論。教師適時點撥,最后由學生優化方案。
團隊教師將圍繞“四葉草課程、能豆豆、學科實景、成長階梯”四大模塊,建立數字學檔,及時記錄,跟蹤反饋。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的每一步驟、每一環節,都能思考“為何”“如何”等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完成“自我畫像”。
3.項目驅動的數字化學習
項目驅動的數字化學習展現了“賦能于生”的團隊文化,主要通過“項目資源”“情境微博”等平臺聚合數字化力量。學校建構了學科實驗室,如數學實驗室——智慧在指間生長,科學實驗室——讓數據開口說話等。學生綜合運用知識技能,真正參與發現的過程,讓抽象的原理變得具體形象,從而培養具有批判性、創新性思維的現代兒童。
4.活動導學的數字化學習
芳小著力構建數字化學習組織。教師依托“六年百書”閱讀工程,引導學生在線上活動與線下活動的互動中積累經驗,完善認知,提升素養。閱讀工程由學校出資,年級自選,設計一至六年級漂流書單,建立閱讀書庫,用“說書”“聽書”等方式把“作業式閱讀”變成學生“自主式悅讀”。
5.場景營造的數字化學習
場景營造的數字化學習滲透著“潤物無聲”的育人思想。學校將虛擬現實技術等數字形態與教育教學進行有效契合。教師借助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實景體驗沉浸式學習,從而豐富學生的自然體驗、社會體驗、文化體驗和生命體驗。
責任編輯:汪天穎
猜你喜歡學生發展職業院校《教育心理學》課堂如何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考試周刊(2016年101期)2017-01-07小學語文課堂的留白藝術教學分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6年11期)2016-12-28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策略淺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6年11期)2016-12-28關于中職院校課堂管理探討青春歲月(2016年20期)2016-12-21高中生網絡成癮及其相關因素探究博覽群書·教育(2016年9期)2016-12-12職業中學《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改革的問題探究儷人·教師版(2016年15期)2016-11-22小學班主任的管理策略研究儷人·教師版(2016年15期)2016-11-22關注學生發展,從作業批改開始小學教學參考(綜合)(2016年6期)2016-06-24科學學科評價體系變革芻議小學教學參考(綜合)(2016年5期)2016-05-06高中美術教育教學改革的路徑探究考試周刊(2016年16期)2016-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