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中藥材提取物抑制植物病原菌研究進展

時間:2024-10-30 12:45:03 來源:網友投稿

杜甜甜, 張晨寧, 諸衛平, 舒迎花, 王建武, 馮遠嬌*

中藥材提取物抑制植物病原菌研究進展

杜甜甜1,2, 張晨寧1,2, 諸衛平3, 舒迎花1,2, 王建武1,2, 馮遠嬌1,2*

1. 華南農業大學農業農村部華南熱帶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 廣州 510642 2.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生態學系, 廣州 510642 3. 廣州市從化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從化 510900

傳統的化學合成殺菌劑容易對環境及生態造成影響, 而植物源殺菌劑則具備良好的生態兼容性。中藥材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殺菌作用,無論是用無機溶劑還是有機溶劑提取又或者是植物精油,都會表現出對目標以外的生物毒副作用小、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等優點, 中藥材提取物中蘊含龐大的抑菌活性成分。但是以中藥材提取物作為植物源農藥在實際生產中卻是相對較少的。論文介紹了中藥材提取物對于植物病原菌的抑制實例、中藥材提取物對植物病害的防治實例, 分析中藥材提取物中抑菌活性成分, 歸納中藥材提取物的抑菌機制,以從不同角度來了解植物源殺菌劑。期望能為植物源殺菌劑的發展提供重要科學參考, 促進植物源殺菌劑在生產實際中的應用, 達到減少化學藥劑使用量、保護生態的目的。

中藥材提取物;病原菌; 活性成分; 植物源殺菌劑

近年來由于大量化學農藥的不合理使用, 對植物病害有針對性的特效農藥防治效果逐漸減弱。隨著國家提倡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政策的出臺, 現有的傳統化學農藥種類不能快速、高效、安全的抑制病害的蔓延, 因此急需安全、高效的新型農藥[1-3]。天然植物源農藥以其天然、安全、高效等特性已發展成為研究熱點[4-5]。我國作為糧食生產大國, 糧食產量也是國家經濟的命脈, 但是農作物的產量深受病害、蟲害、草害的影響, 其中草害最為常見, 病害次之[6]。

侵染性病害主要由真菌、細菌、病毒引起, 在作物整個生長發育期, 當環境條件適宜病原菌生長時, 植物病原菌可以隨時入侵植物, 如果不及時治理, 就會對作物生長和產量等造成影響[7]。例如玉米病害中玉米大小班病、褐斑病、彎孢霉葉斑病、玉米青枯病和銹病都對玉米產量有很大影響, 玉米大小斑病平常年份可造成10%—15%的減產, 嚴重年份可減產30%—50%[8], 并且大量化學藥劑的長期使用也導致病原菌出現耐藥性。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 就已經有學者首次提出病原菌對殺菌劑敏感性下降的問題, 隨著這一問題的出現研究新品類的殺菌劑也逐漸被研究者關注[9]。植物源農藥具有選擇性高、低毒、易降解和病原不易產生抗藥性等優點[10]。中藥材中包含許多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有效成分, 是擴大植物源農藥種類的巨大寶庫。中藥材中包含的次生代謝物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 其中包含的化合物主要有: 生物堿類、萜類、黃酮類、有機酸類和多酚類等, 其中已經被證實具有高效抑菌活性成分的主要為生物堿類、萜類、黃酮類以及揮發油類[11]。相對于化學農藥, 植物源農藥有著對生態環境友好、生物活性多樣、對非靶生物影響低和降解快等優點, 是未來農藥發展中非常具有開發價值和應用前景的環保型農藥[12]。植物源殺菌劑在防治病害的同時, 也保障了環境的健康和人類健康的安全。在日益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 植物源殺菌劑的應用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對于實現可持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等目標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本文綜述了中藥材提取物對于植物病原菌的抑制實例及對植物病害的防治實例, 并闡明其中有效成分以及分析中藥材提取物的抑菌機制。為植物源殺菌劑的發展提供科學參考, 促進植物源殺菌劑在生產實際中的應用, 從而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量, 達到保護生態的目的。

1.1 中藥材提取物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實例

由病原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占植物病害總數的80%左右, 并且在種植期間或者收獲后、儲存期間都會影響作物的品質, 對所有者的經濟收入造成影響。從表1中可以看出尖孢鐮刀菌可以引起多種植物的不同病害, 五味子和地膚都可以對尖孢鐮刀菌有抑制效果(表1)。在1︰1 (m︰m)配比下, 川芎+干姜提取物在100 mg·mL–1時對水稻稻瘟病菌()、油菜菌核病菌()、水稻紋枯病菌()和黃瓜枯萎病菌(f.sp.)表現為抑制作用, 且抑菌率均大于80%[13]。為減少三七根腐病的發生, 嘗試采用8種中藥(姜黃、茵陳、金銀花、馬齒莧、黃芩、紫花地丁、黃連、黃柏)水提液對三七根腐病原菌中尖孢鐮刀菌()進行抑制, 其中, 金銀花水提液對尖孢鐮刀菌的抑菌效果最佳[14]。不同溶劑提取得到的中藥材提取物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也會隨之改變。例如夏玉蓮研究團隊發現, 雙葉細辛甲醇粗提物對火龍果黑斑病菌((Pe-trak))的抑制效果最好, 抑菌率為100%, 雙葉細辛石油醚相對香蕉炭疽病菌()抑制效果最好, 抑菌率為99.51%, 雙葉細辛乙酸乙酯提取物對香蕉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15]。對于同種病原菌, 不同的中藥材提取物都能達到抑制的效果。山蒼子、肉桂、白薇和桂枝都可以防治柑橘青霉病, 蒿屬中藥材提取物對三七根腐病有防治效果[22-24]。由此可見中藥材提取物含有的活性成分并不是單一的, 是多種化合物共同作用的結果。

1.2 中藥材提取物對植物病原細菌的抑制實例

細菌引起的病害在植物病害中的占有率也是比較高的。在1000 μg·mL–1劑量下, 大黃、博落回、蛇床子和狼毒提取物對魔芋軟腐病菌(pv.)、獼猴桃潰瘍病菌(pv.)、核桃黑斑病(pv.)抑菌效果均優于或等同于農用鏈霉素200 μg·mL–1的效果[34]。青枯病作為典型的細菌病害之一, 通過以生姜為植物材料, 采用乙醇進行提取, 得到的生姜提取物對青枯菌具有較強的抗菌活性, 濃度越高殺菌效果越好, 呈濃度依賴性, 對青枯菌的最低抑菌濃度和最低殺菌濃度分別為3.91和125 mg·mL–1[35]。選用銀杏外種皮乙醇提取液進行了抑菌試驗, 濃度0.20 g·mL–1的銀杏外種皮提取液對水稻紋枯病菌、黃瓜炭疽病菌和番茄青枯病菌有明顯的繁殖抑制作用[36]。

表1 中藥材防治植物真菌病害實例

1.3 中藥材提取物對植物病原病毒的抑制實例

植物病毒病種類比植物真菌病害種類少, 但是近年來植物病毒病也是人們研究的熱點。中藥材提取物對病毒病的抑制效果多數采用半葉枯斑法和葉圓片法。從27種植物提取物中篩選具有抗煙草花葉病毒(TMV)活性的植物提取物, 其中黑蒿、革命菜、蕁麻和藿香薊等都對煙草花葉病毒(TMV)有抑制效果[37]。同時陳雅寒等也發現馬藍、玉簪、鴉膽子、白薇和苦木5種中藥材的30 μg·mL–1醇提取物抗煙草花葉病毒(TMV)活性較好, 抑制率均達70.44%以上[38]。采用半葉枯斑法、葉圓盤法測定了鴉膽子提取物鴉膽子素D對黃瓜綠斑駁花葉病毒(CGMMV)的抑制效果, 20 μg·mL–1的鴉膽子素D對黃瓜綠斑駁花葉病毒(CGMMV)的侵染和增殖均有較強的抑制活性[39]。

2.1 中藥材提取物對植物真菌病害防治實例

對于植物病害而言, 受到病原真菌侵染大部分會表現出萎蔫、變色、壞死、腐爛和畸形等, 因此鑒定中藥材提取物防治效果如何, 病情觀察也是重要的指標之一。研究人員多數會采用盆栽實驗來進行觀察。通過種植水稻盆栽來進一步分析從杜莖山中提取出的5種新的酰化三萜皂苷化合物對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研究結果發現5種新的酰化三萜皂苷化合物對稻瘟病菌有較高的抑制效果, 防病范圍為85%—99%[40]。野薄荷和細葉荊棘精油施用在接種了三七根腐病菌的三七植株上, 與對照相比三七植株發病率由94%減低到25%, 起到了明顯的抑制作用[41]。黑沙蒿提取物施用在番茄和草莓盆栽中, 探究其對灰霉病菌的防治效果, 提取物對番茄葉片、番茄果實和草莓葉片的灰霉病的防效分別為76.78%、86.2%和80.89%[42]。

2.2 中藥材提取物對植物細菌病害防治實例

植物細菌性病害是僅次于真菌性病害的第二大類病害, 在多種作物中均有分布。中藥材提取物在防治細菌性病害中也有一定的效果。探究生姜提取液對生姜細菌性青枯病的影響, 用生姜提取液處理均勻生長的6周齡姜苗, 施用后姜苗萎蔫癥狀明顯延遲出現, 病情發展較慢, 起到了防治效果[35]。用銀杏外種皮乙醇提取液進行了盆栽抑菌試驗, 濃度為0.20 g·mL–1的銀杏外種皮提取液對水稻紋枯病菌、黃瓜炭疽病菌和番茄青枯病菌的生長有明顯的的抑制作用, 濃度2.0 mg·mL–1的銀杏外種皮提取液能明顯減少番茄植株因青枯病而導致的死亡率[36]。通過將翅果決明的葉片進行提取, 得到的提取物施用在番茄幼苗當中, 發現翅果決明提取物對盆栽中瓜類細菌性果斑病有良好的抑制效果[43]。

2.3 中藥材提取物對植物病毒病害防治實例

煙草花葉病毒是非常典型的植物病毒病, 對于如何高效防治該病害多年來仍然是研究熱點。從114種植物提取物中選取能夠誘導煙草抗花葉病毒(TMV)的能力, 發現苦參、白屈菜和五倍子等植物提取物對煙草花葉病毒(TMV)具有顯著的誘抗活性, 誘抗效果分別為66.82%、53.92%和51.28%, 具有作為激發子誘導煙草抗病毒活性的應用潛力[44]。番茄花葉病毒病是番茄病毒病中發生最普遍的一種, 全國各地均有發生。我國傳統中藥材中選取魚腥草、馬齒莧和商陸進行超聲波提取, 并進行了提取物對番茄花葉病毒病防治效果的田間對比試驗, 結果發現與對照相比三種提取物都能明顯降低番茄花葉病毒病病情指數[45]。

3.1 生物堿類

罌粟科博落回屬植物博落回, 具有祛風解毒, 散瘀消腫的功效。博落回中提取的白屈菜紅堿具有顯著的抗玉米大斑病的生物活性[46]。臭椿的根皮、果實均可入藥, 是民間常用的中藥材[47]。從臭椿生物堿中分離出來的單堿鐵屎米-6-酮對禾谷鐮刀菌的毒力達到EC50值20.32 μg·mL–1[48]。白薇是具有能直接加強心肌收縮、有解毒、利尿作用的中藥材。通過NMR和MS鑒定出白薇中含有10β-N-氧化-7-脫甲氧基娃兒滕堿、9-脫氫安托芬、9, 14-脫氫安托芬、14羥基-N-氧化-7-脫甲氧基娃兒滕堿、10α-N-氧化-7-脫甲氧基娃兒滕堿5類生物堿活性成分, 對意大利青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49]。

3.2 萜類

硬毛棘豆具有殺黏、清熱、愈傷、生肌、鎖脈止血和消腫等功能。用75%乙醇浸提硬毛棘豆根, 得到β-香樹脂醇等6種化合物, 其中β-香樹脂醇對煙草青枯病菌、獼猴桃潰瘍病菌和枯草芽孢桿菌有抑制作用, MIC值為100 mg·L–1[50]。核桃楸以種仁、青果和樹皮入藥。核桃楸外果皮提取物含有三萜類物質, 核桃楸外果皮三萜類物質對黃孢原毛平革菌(白腐真菌)和綠色木霉菌均具有抑菌果[51]。肉桂、迷迭香、薰衣草、肉豆蔻和檸檬天竺葵等5種不同植物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精油, 分析后發現其中含有萜類化合物并且對番茄早疫病菌絲的生長有抑制作用[52]。

3.3 黃酮類

洋甘菊是一年生草本植物, 全株均可入藥。用乙酸乙酯對中藥材洋甘菊殘渣進行萃取, 乙酸乙酯萃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強并且乙酸乙酯萃取物中黃酮類化合物含量最高[53]。槲皮素存在于多種中藥材中, 如菊科植物紫苑。蕓香草中含有蘆丁成分, 云香草可以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采用槲皮素(灌根+噴霧)、蘆丁(灌根+噴霧)、槲皮素+蘆丁(灌根+噴霧)處理進行田間試驗, 探究黃酮類化合物對煙草青枯病田間的防控效果, 并用農用鏈霉素灌根和清水處理作對照, 發現槲皮素+蘆丁對煙草青枯病有防治效果[54]。蛇床子傘形科草本植物, 具有祛風、殺蟲和溫腎壯陽的功能。優化蛇床子總黃酮提取條件, 發現蛇床子提取物對番茄灰霉病菌、蘋果腐爛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具有較強的抑菌活性[55]。

3.4 揮發油類

生姜不光是調味品也是重要的中藥材。將提取的生姜精油作用在三七根腐病真菌上, 發現在50 mg·mL–1的條件下可以完全抑制尖孢鐮刀菌、腐皮鐮刀菌和銹腐柱孢菌[56], 同時中藥材茅蒼術精油也對三七根腐病的致病菌株也有較好的抑菌效果, 對尖孢鐮刀菌絲的生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7]。采用熏蒸技術發現中藥材土荊芥揮發油對灰葡萄孢菌的生長有抑菌作用[58]。紅蓼果實入藥, 名“水紅花子”, 有活血、止痛、消積和利尿功效。紅蓼揮發油植物源殺菌劑為材料, 通過對馬鈴薯種子各項發芽指標及幼苗生長指標的測定, 發現紅蓼揮發油在馬鈴薯種子發芽期及苗期對馬鈴薯環腐病菌有顯著的抑制作用[59]。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藁本揮發油, 明確中藥材**藁本揮發油對小麥赤霉病菌、水稻胡麻斑病菌、草莓灰霉病菌和蘋果炭疽病菌的熏蒸抑制活性, **藁本揮發油對供試的4種植物病原真菌均有強烈的熏蒸抑制作用[60]。

4.1 對細胞物質代謝的影響

物質代謝是菌體正常的生理活動, 很多植物殺菌劑充當著物質代謝的誘導劑或抑制劑, 造成代謝過程受阻。通過轉錄組和組織化學染色研究中藥材蒿屬植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對大麗輪枝菌的抑制機理, 發現蒿屬植物乙酸乙酯處理降低了大麗輪枝菌可溶性蛋白和糖的含量, 使蘋果酸脫氫酶和琥珀酸脫氫酶的活性降低了近一半、降低呼吸相關酶活性和下調基因在初級代謝途徑中的表達[61]。肉桂不僅可以用做香料也是中藥材的一種, 肉桂油其中也包含多種有抑菌效果的化學成分, 例如: 肉桂醛和肉桂酸等。肉桂醛通過協同茄科鐮刀菌上調編碼NADPH氧化酶亞基的基因誘導活性氧的產生, 從而誘導氧化損傷, 導致茄科鐮刀菌變形[62]。天然肉桂酸處理核盤菌后會引起核盤菌發育相關基因Sac1、Pac1、Smk1和Pka1的表達降低, 而Cna1基因表達增加, 核盤菌表現出菌絲變形和菌核無法形成情況[63]。肉桂葉精油通過影響梨青霉病菌的多酚氧化酶和總酚的含量, 從而達到抑制效果[64]。存在于石蒜當中的石蒜堿是一種吲哚里西啶生物堿, 廣泛用于人類藥物設計。石蒜堿通過降低細胞活力、損害灰霉菌的生長以及干擾MAPK和GTPase信號通路來抑制灰霉菌的致病性[65]。同時發現6,7-二羥基香豆素可能通過抑制辣椒疫病病原菌的DNA和蛋白質合成對辣椒疫病病原菌產生不利影響[66]。

4.2 對細胞結構的影響

對于菌體而言, 細胞是他們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單元, 有關研究發現將其結構破壞會影響菌體的正常生命活動, 進而造成菌體死亡[67]。當抑菌活性物質接觸菌體后, 菌體的細胞壁、細胞膜和體內細胞器等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菌體內相關酶活性會降低, 導致菌體發生氧化應激反應[68]。中藥材沒食子乙醇提取物在72.59 μg·mL–1時可以引起立枯絲核菌細胞內腫脹, 線粒體破裂, 細胞核解體, 原生質體聚集, 以及完整的菌絲中細胞器的降解和細胞內容物的聚集[66]。生姜提取物處理青枯菌改變了青枯菌的形態, 破壞了青枯菌膜的通透性和完整性[35]。連翹為木犀科植物含有6,7-二羥基香豆素, 通過形態學觀察和相對電導率的測定, 6,7-二羥基香豆素處理導致辣椒疫病病原菌的細胞膜損傷, 從而抑制辣椒疫病[69]。中藥材芥菜乙醇提取物可以通過破壞西瓜枯萎病菌的細胞壁使其降解并使細胞完整性受損, 從而達到抑制效果[70]。采用細胞膜染色方法探究石蒜提取物石蒜堿對灰霉病菌的抗病機制, 發現石蒜堿會破壞灰霉病菌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以此達到抑制效果[65]。

植物源殺菌劑通常來源于植物, 使用過程較為環保, 具有更強的可持續性與環境適應性, 不會像傳統的化學合成殺菌劑那樣影響周圍的生物多樣性, 維護了自然景觀和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 促進生態平衡發展。優質、環保、經濟的植物源殺菌劑已經廣泛使用在糧食、蔬菜等農業種植、園林綠化等聯合場景之中, 以此為新型農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不斷為生態環境維護做出貢獻。中藥材作為原料來進行植物源殺菌的開發, 是非常好的出發點, 相比于化學農藥來說植物源殺菌劑來源于植物, 所以對作物來講不易產生抗藥性。植物源殺菌劑可以在作物生長期多次施用也不會產生藥害。中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是多元化的, 并且多種有效成分給病原菌帶來的抑制效果也是多靶點的, 所以帶來的抑菌效果往往優于現存的殺菌劑。目前植物源殺菌劑在國內外已經有大量研究, 但是大多數都只是停留在抑菌活性成分的初步篩選, 沒有具體去確定相關有效成分的化學結構, 導致沒有推進下一步研究, 所以針對已經篩選出的抑菌成分應該使用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和核磁共振等相關儀器進行化學結構確定。由于有效成分具有復雜性, 所以進行單一成分的分離也是推進植物源殺菌劑發展的重要部分, 并且通過分離出的單一成分進行抑菌機理研究會更加具有說服力。現有的實驗設計研究抑菌活性成分對病原菌和植物的影響, 大多是通過盆栽實驗進行, 應該進一步添加大田實驗, 可以為以后投入生產提供參考。

[1] 褚世海, 李儒海, 黃啟超, 等. 湖北省水稻田農藥使用現狀調查[J]. 中國植保導刊, 2022, 42(12): 65–68.

[2] 張峰祖, 樸秀英. 歐盟、美國和日本加工農產品中農藥殘留評估現狀[J]. 植物保護, 2023, 49(2): 13–21.

[3] 侯志廣, 逯忠斌. 新時期化學農藥殘留危害研究與教學——評《農藥殘留分析原理與方法》[J]. 分析測試學報, 2020, 39(5): 698.

[4] 趙曉敏, 賴忠曉, 陳平強, 等. 幾種植物源農藥對蘋果主要害蟲的生物活性[J]. 中國生物防治學報, 2022, 38(6): 1385–1392.

[5] 李燕君, 孔維軍, 胡一晨, 等. 植物源抑真菌劑在中藥材養護中的應用前景及展望[J]. 中國中藥雜志, 2015, 40(19): 3729-3736.

[6] 黃偉, 王寧, 張麗娟, 等. 植物內生真菌揮發性物質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 農藥, 2023, 62(3): 157–162.

[7] 劉繼霞, 常迺滔, 李大海, 等. 遼東木葉斑病害在遼寧省的發生種類初步調查與鑒定[J]. 植物保護, 2008, 195(4): 129–131.

[8] 李雨新, 盧敏, 趙久然, 等. 京津唐夏玉米區生產現狀調研分析[J]. 作物雜志, 2023, 4: 174-181.

[9] .鄭肖蘭, 傅帥, 鄭服叢, 等. 植物病原菌抗藥性研究進展[J]. 熱帶農業科學, 2011, 31(1): 86–90.

[10] 王宇佳, 耿媛霄, 高艷清, 等. 8種植物源農藥對花椒蚜蟲的田間防效[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2, 50(8): 88–93.

[11] 段勁生, 王梅, 胡本進, 等. 中草藥源殺菌劑的研究進展[J]. 安徽農業科學, 2007, 35(3): 755–778.

[12] 邢曉藝, 李風錄, 陳旭, 等. 中草藥源農藥的研究進展[J]. 生物化工, 2019, 5(3): 125–127.

[13] 趙晴, 張智蕊, 徐鳳波, 等. 川芎、干姜和穿心蓮提取物及其組合抑菌活性研究[J]. 植物保護, 2022, 48(5): 149–157.

[14] 賈正燕, 王昌梅, 張嘯. 8種中藥水提液對尖孢鐮刀菌的抑制效果[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2, 48(4): 454–459.

[15] 夏玉蓮, 曹云, 伍顯鋒, 等. 雙葉細辛甲醇提取物對12種農業病原真菌抑菌活性研究[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 2021, 43(4): 797–806.

[16] 畢亞玲, 王渡, 黃保宏, 等. 2種中藥提取物對番茄灰霉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活性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 2011, 39(25): 15309–15313.

[17] 包華, 李康, 鐘睦琪, 等. 胡椒堿對番茄灰霉病菌抑制作用及其機理研究[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22, 27(9): 117–124.

[18] 付靜, 耿霄, 史麗麗, 等. 四種中藥提取物對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J]. 北方園藝, 2018, 408(9): 25–29.

[19] 姜嵐, 龐金環, 肖偉烈, 等. 56種中藥提取物對棉花黃萎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 生物技術通報, 2018, 34(2): 128–134.

[20] 梁琪, 付歆崴, 李云鵬, 等. 3種植物提取物對稻瘟病菌的抑菌活性及其抑菌機理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 2021, 37(15): 120–127.

[21] 金利容, 尹海辰, 萬鵬, 等. 25種中草藥提取物對棉花黃萎病菌的抑制作用[J]. 植物保護, 2019, 45(2): 234–237.

[22] 彭旋, 陳玉環, 陳金印. 白薇提取液對意大利青霉抑菌機理及臍橙青霉病防治效果的研究[J]. 植物病理學報, 2017, 47(3): 398–405.

[23] 許國娟, 陳麗君, 吳考, 等. 肉桂精油微囊的制備及對柑橘采后病原菌的抑制作用[J]. 食品科技, 2021, 46(8): 238–243.

[24] 陳玉環, 萬春鵬, 彭旋, 等. 桂枝主要抑菌活性成分對柑橘青霉病菌的作用機制研究[J]. 現代食品科技, 2016, 32(10): 45–51.

[25] 李利軍, 盧美歡, 馬英輝, 等. 魔芋白絹病病原菌生物學特性及中藥提取物藥物篩選[J]. 西北農業學報, 2018, 27(10): 1518–1525.

[26] 劉耀華, 程作慧, 馬新耀, 等. 八種中草藥粗提物抑菌活性研究[J].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 35(1): 451–454.

[27] 歐陽秋飛, 楊建波, 馬博, 等. 一株芒果蒂腐病病原菌的鑒定及中草藥對其抑制作用分析[J]. 江西農業學報, 2019, 31(12): 54–59.

[28] 趙雅萌, 馬玉楠, 陳傳嬌, 等. 黃花蒿葉水提物對三七根際尖孢鐮刀菌生長的抑制作用[J].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2018, 30(3): 373–378.

[29] 吳文能, 曹森, 雷霽卿, 等. 植物提取物對獼猴桃軟腐病致病菌的抑制活性[J]. 包裝工程, 2020, 41(1): 37–43.

[30] 宋偉豐. 蛇床子和知母提取物對大豆尖孢鐮刀菌的抑菌效果研究[J]. 黑龍江農業科學, 2019, 305(11): 83–84.

[31] 馬玲, 姚翰文, 葛康康, 等. 丁香等29種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篩選[J].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17, 45(10): 35–39.

[32] 羅建梅, 張興怡, 伍建榕, 等. 植物提取物對油茶炭疽菌的抑菌活性篩選[J]. 中國生物防治學報, 2022, 38(4): 852–859.

[33] 郭松, 陳義娟, 劉藝, 等. 8種植物提取物對小麥白粉病病菌抑制活性研究[J]. 中國植保導刊, 2016, 36(2): 13–17.

[34] 謝娜, 李超, 馮俊濤, 等. 11種植物提取物對4種病原細菌的抑菌活性篩選[J]. 熱帶作物學報, 2018, 39(6): 1166–1171.

[35] ZHANG Lingling, QIN Manli, YIN Junliang, et al.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mechanism of ginger extract against[J].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22, 133(4): 2642–2654.

[36] 冀玉良. 銀杏外種皮提取液抑制農作物病原菌的初步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 2005, 33(9): 1598–1603.

[37] 左安建, 宗同鎧, 譚亞婷, 等. 27種植物提取物抗煙草花葉病毒活性分析[J]. 西南林業大學學報, 2020, 40(5): 93–99.

[38] 陳雅寒, 汝冰璐, 翟穎妍, 等. 抑制煙草花葉病毒(TMV)植物提取物的篩選[J]. 植物保護學報, 2018, 45(3): 463–469.

[39] 陳啟建, 劉莉莉, 歐陽明安, 等. 鴉膽子素D抗黃瓜綠斑駁花葉病毒的活性[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 39(6): 566–570.

[40] NGO M, HAN JW, YOON S, et al. Discovery of new triterpenoid saponins isolated fromwith antifungal activity against rice blast fungu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9, 67(27): 7706–7715.

[41] CHEN Chuanjiao, LI Qingqing, ZENG Ziying, et al. Efficacy and mechanism ofandessential oils on the inhibition ofpathogens[J].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2020, 145: 112073.

[42] TANG Gaijuan, YANG Shuyu, HU Wenqiong, et al. Bioassay-Guided isolation of broad-spectrum fungicidal active compound from[J]. Metabolites, 2021, 11(9): 629.

[43] PHAM D, PHAM H, HAN J, et al. Extracts and metabolites derived from the leaves of. exhibitand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against fungal and bacterial plant pathogens[J].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2021, 166(1): 113465.

[44] 郭文慧, 劉斌, 閆合, 等. 114種植物提取物誘導煙草抗煙草花葉病毒活性鑒定[J]. 中國生物防治學報, 2020, 36(4): 604–610.

[45] 龐梓辰, 穆淑媛, 張燦剛. 不同植物提取物對番茄花葉病毒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 中國果菜, 2018, 38(5): 19–21.

[46] 劉友花, 李健, 王丹, 等. 博落回莖中抗玉米大斑病的生物堿類成分研究[J].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2021, 33(6): 977–981.

[47] 徐卉, 張秀省, 穆紅梅, 等. 臭椿開發應用研究進展[J]. 北方園藝, 2014, 314(11): 181–183.

[48] 李永春, 趙美榮, 李曉蘭, 等. 臭椿主要活性成分及在生物防治中的應用[J]. 湖南農業科學, 2018, 390(3): 118–122.

[49] 陳楚英, 彭旋, 陳玉環, 等. 21種藥用植物提取物對柑橘青霉病抑菌作用的篩選及白薇醇提物對臍橙青霉病的防治效果[J]. 植物保護學報, 2016, 43(4): 614–620.

[50] 葉生偉, 胡嘉雋, 胡子龍, 等. 硬毛棘豆根的抑菌活性成分研究[J]. 農藥學學報, 2022, 24(2): 289–297.

[51] 郭映雪, 孫墨瓏. 核桃楸外果皮三萜類物質的提取及抑菌活性[J]. 森林工程, 2020, 36(3): 37–43.

[52] 林霜霜, 邱珊蓮, 鄭開斌, 等. 5種精油的化學成分及對番茄早疫病的抑菌活性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 2017, 33(31): 132–138.

[53] 岳明, 阿迪拉·阿布都熱西提, 尼格爾熱依·亞迪卡爾, 等. 洋甘菊殘渣抑菌活性及作用研究[J]. 食品研究與開發, 2023, 44(4): 36–42.

[54] 趙世元, 魏康凱, 何孝兵, 等. 黃酮類化合物對煙草青枯病的田間防控效果研究[J]. 植物醫生, 2019, 32(1): 9–13.

[55] 吳永玲, 魏景, 孟銀鳳, 等. 蛇床子中總黃酮最佳提取工藝優化及殺蟲抑菌活性研究[J]. 湖北農業科學, 2022, 61(21): 73–78.

[56] SUN Wumei, MA Yunan, YIN Yanjiao, et al. Effects of essential oils from zingiberaceae plants on root-rot disease of[J]. Molecules, 2018, 23(5): 1021.

[57] 陳飛, 李蕾, 周佳宇, 等. 茅蒼術揮發油及主要組分對3種病原菌和2種內生菌的抑菌活性[J]. 江蘇農業學報, 2015, 31(6): 1270–1277.

[58] 陳利軍, 智亞楠, 王春生, 等. 土荊芥揮發油對灰葡萄孢熏蒸抑制的機理分析[J]. 植物保護學報, 2020, 47(5): 1167–1168.

[59] 高以宸, 蔡瑾, 王夢亮, 等. 紅蓼揮發油殺菌劑對馬鈴薯環腐病的防治效果[J]. 山西農業科學, 2019, 47(12): 2185–2188.

[60] 陳月華, 智亞楠, 宋歡, 等. **藁本揮發油的抑菌活性及組分分析[J]. 化學研究與應用, 2019, 31(9): 1655–1659.

[61] WANG Yunhan, LI Jinxin, CHEN Qiaohuan, et al. The role of antifungal activity of ethyl acetate extract from artemisia argyi on[J].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22, 132(2): 1343–1356.

[62] WANG Jianglai, ZHANG Jinfeng, MA Jinxiu, et al. The major component of cinnamon oil as a natural substitute againston[J].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22, 132(4): 3125–3141.

[63] WANG Yong, SUN Yang, WANG Jiali, et al. Antifungal activity and action mechanism of the natural product cinnamic acid against[J]. Plant Disease, 2019, 103(5): 944–950.

[64] ALVAREZ PEREZ B, BAUTIST S, VELAZQUEZ G, et al. Application of chitosan bags added with cinnamon leaf essential oil as active packaging to inhibit the growth ofin D"Anjou pears[J]. Journal of Polymers and the Environment, 2023, 31(3): 1160–1172.

[65] ZHAO Shixue, GUO Yanhua, WANG Qiannan, et al. Antifungal effects of lycorine onand possible mechanisms[J].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21, 43(7): 1503–1512.

[66] WANG Jian, Hu Xiaofeng, Yang Cenglong, et al. Growth restriction ofvia breakage of intracellular organelles using crude extracts of gallnut and clove[J]. Molecules, 2021, 26(6): 1667.

[67] 張興, 馬志卿, 馮俊濤, 等. 植物源農藥研究進展[J]. 中國生物防治學報, 2015, 31(5): 685–698.

[68] YANG Qiong, WANG Jiao, ZANG Peng, et al.andantifungal activity and preliminary mechanism of cembratrien-diols against[J].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2020, 154: 112745.

[69] WANG Bi, LI Pirui, XU Shu, et al. Inhibitory effects of the natural product esculetin onand its possible mechanism[J]. Plant Disease, 2021, 105(6): 1814–1822.

[70] 劉琳, 王強, 袁仁文, 等. 芥菜乙醇提取物對西瓜枯萎病菌的抑菌機制[J]. 植物保護學報, 2019, 46(4): 816–823.

Research progress in inhibiting plant pathogens from extract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DU Tiantian1,2, ZHANG Chenning1,2, ZHU Weiping3, SHU Yinghua1,2, WANG Jianwu1,2, FENG Yuanjiao1,2*

1. Key Laboratory of Agro-Environment in the Tropic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2. Department of Ecology, Colleg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3.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Conghua District, Conghua 510900, China

Traditional chemical synthetic fungicides are easy to affect th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while plant derived fungicides have good ecological compatibility. Extract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have good bactericidal effect. Whether extracted with inorganic solvent or organic solvent or plant essential oil, it will show the advantages of small toxic and side effects on organisms other than the target, and will not caus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extract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contain huge antibacterial active ingredients. However, it is relatively rare to use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extract as plant source pesticide in actual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above contents, the aim is to: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extract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on plant pathogens; control effect of extract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on plant diseases; antibacterial active components in extract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of extract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different angles to fully understand botanical pesticides. These studies will provide important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otanical pesticides,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botanical pesticides in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the use of chemical agents and protecting the ecology.

Chinese medicine extract; pathogen; active component; botanical pesticides

10.14108/j.cnki.1008-8873.2024.01.031

Q948.1

A

1008-8873(2024)01-265-08

2021-10-09;

2021-12-2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971550); 廣東省駐鎮幫鎮扶村農村科技特派員項目(KTP20210260)

杜甜甜(1999—), 女, 黑龍江齊齊哈爾人, 碩士研究生, 主要從事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 E-mail: 1784017697@qq.com

通信作者:馮遠嬌, 女, 博士, 副研究員, 主要從事作物生態種植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 E-mail: yjfeng@scau.edu.cn

杜甜甜, 張晨寧, 諸衛平, 等. 中藥材提取物抑制植物病原菌研究進展[J]. 生態科學, 2024, 43(1): 265–272.

DU Tiantian, ZHANG Chenning, CHU Weiping,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in inhibiting plant pathogens from extract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J]. Ecological Science, 2024, 43(1): 265–272.

猜你喜歡 殺菌劑中藥材病原菌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離、鑒定及致病力研究湘潭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22年2期)2022-07-2812種殺菌劑對三線鐮刀菌的室內毒力測定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夏季中藥材田間管理做好這五點今日農業(2021年12期)2021-11-28中藥材促農增收今日農業(2021年7期)2021-11-27宋四清:種植中藥材 托起致富夢今日農業(2020年13期)2020-08-24新穎殺菌劑Picarbutrazox合成方法概述世界農藥(2019年2期)2019-07-13MALDI-TOF MS直接鑒定血培養陽性標本中的病原菌老年醫學與保健(2017年6期)2017-02-06DNA提取4種中藥材方法的篩選中成藥(2016年8期)2016-05-17真菌病害怎樣正確選擇殺菌劑?營銷界(2015年23期)2015-02-28殼聚糖對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體外抑制作用應用化工(2014年7期)2014-08-09

推薦訪問:病原菌 研究進展 提取物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