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軍 虎有澤
(固原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寧夏 固原 756099;
西北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7)
2021年8月,***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準確把握和全面貫徹我們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團結奮斗。[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應有之義,在實現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礎上推動各民族成員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靈歸宿等共有精神的建設,并將其與時俱進地熔鑄在各族成員共同的價值取向、道德規范、精神氣質、處事風格和情感態度等方面。因此,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生成邏輯和歷史演進,搞明白民族團結基礎上的各族群眾的心與心交融的現實程度。
現實和歷史交融的情境要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重在交心,重在相互交流、相互親近、相互學習和相互生活的基礎上構建起行之有效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情感空間,打造“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實踐場所,逐漸增強個體范式的朋友之情、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基礎上的“五個認同”,培育個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信心。
《這邊風景》以伊里哈穆為視角貫穿全文,在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和政治場合都能鋪捉到伊里哈穆的影子。雖然以伊里哈穆的活動為主要視角,但沒有采取固定視角,以他一個人的眼睛或感受觀察身邊的人和事,而是采取流動的方式,不斷地進行視角的轉換,以情節故事的變化決定以哪個人為聚焦視角,實現全方位、立體式的觀察,用不同人物視角觀察生活的多樣性,人性的復雜性,幾乎零距離的接近當時社會歷史全面發展的真實性。
以自私狡猾的反面形象和理想的時代形象、歷史感和現實感、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呈現出個體情感、干群關系、基層社會、民族融合和祖國頌多重維度的解讀,描繪出不同場合、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文化的熱愛的美景,呈現出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歷史縮影。因此,在構筑好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上將個體情感、民族精神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然地互嵌到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和價值符號,促進各族群眾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團結奮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起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才能不斷實現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2]《這邊風景》被稱為《清明上河圖》式的民俗畫卷,是一部文化協奏曲,更是多民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實記錄。
人類的發展離不開現實中人的交往,通過交往將會促進人的自由發展、社會分工及民族關系的發展。
在這個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村莊里,處處體現著和解的倫理,生產生活的習俗和婚姻狀況等領域始終貫穿著多種文化交流的盛況。
集中呈現出特定年代邊疆地區獨特的風土人情,崇高的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發展的生產生活故事,邊疆農村相互交往和互通有無基礎上最真實的社會生產生活狀態。在農村生活農事生產過程中展現出各類人物的最真實的品格和思想轉變, 各民族風俗狀況和民族團結融合發展的社會景象。
始終如一刻畫出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內的政治實踐中回響著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任務。進一步突顯出中國特色觀念上的大一統的多重歷史與現實交織的基因,不斷重塑各族成員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認同意識。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說:“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盵3]讓人嘆為觀止的是,《這邊風景》中以最平凡、最質樸、最普通的農民身份、工人身份的伊里哈穆為主線,以問題導向為視角參與提升村社生產力的發展,以個體微薄的能力不間斷地推動不同民族和不同行業主體間交流交往的程度。
在山巒溝昴間、田間地頭里和農家小院中都能感受到各民族成員交往的真摯情感,人與人彼此間交流感人故事,自始至終凝結著鄉約民風和家國情懷相交織的共同體情感,集中表現在各族群眾神情中都顯現出對新時代、新生活向往的美好情愫。
在農村生產生活的過程中加強與身邊各族群眾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各民族群眾共同的歷史記憶中不斷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基礎。同時,在不斷解決現實問題與歷史矛盾的交織中彰顯個體在做好民族工作,推動家國發展的內在魅力,團結帶領各族群眾克服困難、擁抱生活,永不喪失生活信念的激情。
為當下進一步鞏固好脫貧攻堅的成果,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個體范式與價值引領?;厥走^往,審視當下,伊里哈穆的所作所為就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空間的鮮明的人物標尺。如今,當我們再次回首這樣一位樸實、勤快和有大局觀的農民時,我們看到的是,各族群眾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雄心,看到的是各民族成員推心置腹的深厚情感和以心換心的誠信美德,看到的是各民族群眾以中國式現代化積極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情感集合和空間場所。
作為人類文明起源發展過程中積淀最深的鄉村空間,其社會基礎構成可塑性較強及復雜多樣。
《這邊風景》立足特殊年代,重點介紹了以伊里哈穆、賽里木、里希提、趙志恒、伊薩木冬等人的行為舉止和心理變化,深度還原現實的人的行為價值、思想變動和價值追求,進而以問題導向的形式顯現政治實踐過程中團結奮斗故事,彰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及偉大實踐,激勵個體對自我定位的理性審視,對人性的思考,對家國發展情懷的認同。
同時,在寫作過程中最顯著的特點是:一是藝術手法獨特。
按照民族志的敘事學原理,由外而里以第三人稱的方式刻畫和塑造人物形象,在現實生產生活中統籌了人性深度和美學價值?!哆@邊風景》以人物之美表達**之美,提到的人物82人,至少正面描寫了40位左右,大都是飽滿鮮明,栩栩如生,積極向上。
二是重塑和合共生的發展理念,突出了協同內外,天下一家的大歷史觀。
無論何人何時何地何境,始終堅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多重命運共同體,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凝心聚力,并將其落實到現實個體互動的實效中去,進一步強化共同體的歷史基因和情感追求,繪就了百川異源,皆歸于海的文化底色。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成員在以經濟互動為主的內生動力的驅動下,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理解、內化和增強文化自信,做好民族精神的時代傳承人。
《這邊風景》描寫了以賽里木、里希提、伊里哈穆、趙志恒、達吾提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縣級以下到生產小隊的基層優秀干部形象,他們是做好實事求是的群眾路線的個體表率,做好維護民族團結的基層先鋒,做好與群眾水乳交融和化解生活矛盾的排頭兵。
三是凸顯了人心所歸,惟道與義的時代精神。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4]唯有立足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勤勞苦作,勇攀高峰;
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將不同區域不同民族不同群體緊密地連結在一起,才能共同筑牢民族團結的人心防線,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空間。
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與歷史交互的特征,使得本書中的個體在政治實踐的互動與實效中關注個體情感和民族精神的交融空間, 在各民族成員交錯雜居的分布上、兼收并蓄的文化上、相互依存的經濟上和相互親近的情感上,構建起多元一體的誰也離不開誰的情感空間和活動場所,在不同民族觀念嬗變的深刻互動中得以脫穎而出,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空間方面不可多的歷史佳作。
民族精神是指本民族在從事社會生產勞動過程當中產生的精神力量,是一種“對物質生產的精神反映”。[5]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延綿而不絕、屹立而不倒,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中華民族積淀了自身最深沉和最持久的精神價值。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回顧過往,立足當下,審視未來,民族精神以其獨特的理念、智慧和度量撐起中國人民內心的自豪和自信。
******強調:“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
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前進。
”[6]民族精神是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交織發展中與時俱進的思想價值體系,交織在以愛國主義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交往交流交融發展的歷史大勢中,把民族精神主動地融入到個體全部社會生活的基礎上拓展意蘊厚重、內涵豐富、參與度高和易于傳承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空間的價值符號和人物形象。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兩個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與最新思想結晶,反映出******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精髓靈魂與核心要義。[7]黨的二十大以歷史主動精神譜寫新時代十年民族工作發展的新篇章、新勝利,明確表達了歷史主動精神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性。
為此,將“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而歷史主動精神的輸送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空間的重要實踐要素。
(一)以“創造”“夢想”精神為新標桿的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
民族共同體一定程度上與現代民族和現代民族國家產生有著天然的聯系,是現代民族和國家基于新的歷史和現實條件下,以一定地域界限為依托形成具有特殊歷史文化的相互聯系、經濟往來及共同心理的統一體。[8]基于民族共同體意識基礎上的偉大的創造精神體現在創造思維的時代變化,創造思維是人類在勞作的過程中創造和總結出來的歷史結晶。正是憑借著這種思維能力,人類才創造出燦爛繁榮和絢麗多彩的文明社會。
也基于創造思維,人類不斷認識客觀現象、積累經驗調試主觀感受,把握和認識不同發展階段的事物。
但是影響創造思維的現實因素較多,涉及到人的生理方面、文化層面、社會環境等。
因而,“一切以條件、地點和實踐為轉移”,不斷培育創造思維發展的現實沃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9]這為“創造”“夢想”為內涵的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范疇保障,更為創造性思維提供發展的天然“聚寶盆”。
謀劃好落實好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戰略舉措,以構筑好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空間推動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大發展大繁榮,一道共創共享中華民族的新夢想。偉大夢想精神不是“偉大”“夢想”和“精神”的簡單疊加,偉大夢想精神是黨的理論發展現實結晶。
夢想是人們基于現實對美好生活的特殊向往,源自于現實生活,但皆高于現實生活標準和人們的期望。換言之,“夢想總是要與一定的歷史條件、客觀現實相聯系的。歷史條件發生變化了,夢想也會相應變化”。[10]因此,可以說夢想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具體的,可見的,有其生成的歷史脈絡和時代特征。
中華民族是擁有夢想的偉大民族,有著尋夢追夢圓夢的民族魄力,貫穿在個體情感集合的知、情、意和行的實踐過程,多層次地反映在具體事件的始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投身于逐夢圓夢的偉大接續的歷史長河中。
面對突如其來的時代巨變和歷史巨變,以伊力哈穆為主的時代干將們并沒有手忙腳亂,沒有不知所措,更沒有迷失方向,而是始終胸懷夢想,理解歷史發展的先進性,承擔起引領村民主動創造自己美好生活的正確道路的責任,創造出一個璀璨奪目的團結故事。
堅持團結身邊可以團結的一切力量,耐心地向廣大群眾做細致的思想工作,與時俱進的更新工作作風。把對中國共產黨、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情感內轉為自覺的思想觀念,落實到彼此交往交流交融的生產生活的具體事件中。
堅持與身邊人推心置腹地談一談,做好周密地調查研究,維護國家榮譽、安全和利益。始終堅持把夢想精神內化為自我豪邁的樂觀主義與科學的冷靜理性。即“一個共產黨員,起碼應該是一個老老實實的人。狡猾取巧,以為別人是可以任意玩弄的傻瓜而唯獨自己機靈得不行,早晚是要跌跤地。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是實話。
誰怎么樣,大家看得明明白白,即使開頭沒看明白,過一段時間也會看明白。
”[11]伊力哈穆等人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情感空間的過程中打開了自我創新思維空間,拓展了自我創造創新意識,用好了非常規發展的路徑選擇,適時優化積肥計劃和主渠改線的施工方案。
始終堅持工作、堅持斗爭,做到不猶豫、不氣餒、不觀望、不等待,積極解決工作生活中的新問題新矛盾,不斷增強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二)以“團結”“奮斗”精神相統一的時代泰山挑工的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
******強調:“人類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離不開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奮斗?!盵12]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 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團結奮斗精神始終是推動各族成員過上幸福生活的“壓艙石”,生動地集中在為萬世開太平的具體歷史事件的始末,貫穿在由革命引起的道德和精神交織融合道義點上。共同體理論認為,共同體是人的意志完善的統一體。[13]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的集中表達,民族共同體的意識是在幾千年自在發展史和百年自覺發展史交織的基礎上的一脈相承的歷史。事實證明,但凡是較大的事件都是團隊完成的,不單單是個人能力問題的簡單相加。
“勢單力薄聯絡諸侯”“實力未夠,就自己做車箱,掛人家的火車頭”“三個和尚取水的故事”,這都是團結合作的鮮明事例。
沒有桃園三結義,賣履的劉備怎能三鼎天下;
沒有漢初三杰及豪杰們的團結奮斗,怎么會有劉邦的大漢王朝。
不管是面對災難磨練,還是經歷波折和多次難關,以伊力哈穆為代表的時代個體們生生不息的傳承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和時代嬗變之精神,與時俱進地將民族精神的價值追求、精神特質和精神脈絡融入歷史之變和時代之變的歷史長河中。如“三年前,二十七歲的伊力哈穆,不顧自己年齡已經偏大,根據公社黨委的安排,作為新招收的青年工人的帶隊者,離開伊利,到烏魯木齊一個機床廠學習鏜工。他決心做一個產業工人,為祖國的工業化貢獻自己的熱汗和心血。
”[14]面對特殊時期的特殊需求,伊力哈穆義無反顧地以“團結”“奮斗”的情愫服從于家國發展的大趨勢,以崇高的時代命運共同體的現實理念做好家國發展的“先行者”,成為全民參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空間的時代“領頭雁”。
再如“熱依穆”這般的人,身上不免有一些缺點和不足,用他們熱心、勤懇、實際、清醒而且堅定可靠的品行構成我們黨各項事業的支柱,構成了社會主義農村的基石,構成了共和國發展的大廈之柱。即“基層工作非常重要,共和國的大廈就靠我們的基層撐著。”[15]他們用“最樸素”和“最不起眼”的行為譜寫著當代中華兒女的贊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讓人尤為驚嘆和感動的是,伊力哈穆等人始終用實事求是的原則和擁護民族團結的責任感驅散籠罩在身邊人頭上的陰云,溫暖著一顆顆善良卻難免粗疏和軟弱的心,構成了一道道平凡卻也穩妥的情感堤防。
經?;ハ鄮椭⒒ネㄓ袩o的這樣一群人,一邊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提升自己為事為人為學的深度和廣度,一邊以“青年有為”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托起民族的脊梁,用自己的言行和行動激勵著身邊人,以“小我”之精神筑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基石。一心一意聽黨話、跟黨走,在政治上堅決維護、在行動上步調一致、在心里上忠誠愛戴、在感情真誠擁護,……始終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莊大道奮勇前進。[16]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的時代坐標,也是民族精神歷史鏈條的鮮明反映,更是民族精神風范深厚的延續。
伊力哈穆般的人之所以創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情感空間的歷史奇跡,離不開他們心中有黨有國和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信念,也離不開同時間賽跑的不同身份群體的強大合力,更離不開偉大民族精神的時代召喚。
靜心想想,如果沒有這種偉大的“創造”“夢想”“團結”“奮斗”的精神,不可能輕易出現戰勝困難和筑牢人心防線的團結故事。
因此,與時俱進地厚植新時代各族群眾的物質基礎,不斷推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現實需求,全面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大力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用微言微行生動詮釋著當代偉大的民族精神,勾勒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情感空間的時代模范。
民族精神延綿而不絕、屹立而不倒,為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內在學理和事實層面的操作指南。
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進一步豐富了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和精神內核,傳承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的時代價值和深遠意義,凝聚民心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情感空間的廣度深度,筑牢情感空間的人心防線和民族精神價值共識基礎上的紅色基因的傳承和認同, 進一步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情感空間主客體內容的深刻變革。
即“思想、觀念、意識上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
觀念、思維、人們的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盵17]民族精神正是基于中華民族長期的歷史實踐過程中得以總結、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并貫穿在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史實踐過程中得以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空間。同時,個體情感和民族精神基礎上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不斷調試、豐富民族精神的時代特質的核心要義。
從互動的第一個層面來看,個體情感和民族精神厚植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情感的主陣地,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走深走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守護民族團結的必然要求,中國的民族團結政策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經過長期的探索、實施和持續發展,最終落實到“以人民為中心”的各族群眾的主人翁意識的培育,逐步增強各族群眾的“五個認同”,進一步鞏固好和發展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情感空間的主陣地主渠道。
即“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
”[18]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折射出鮮明的個體情感和民族精神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空間雙向交融發展的新局面, 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空間的建構提供政策引領和學理支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全新的歷史命題,其內涵和外延隨著時代之變、中國之變和世界之變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立足當下、審視未來,自主自覺地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厚植在當下的學習、未來的工作和崇高的信念的實踐中。
******指出:“回顧黨的百年歷程,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19]以人民立場、問題導向、整體賦能、有機互動和持續開放的基本理念做好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構建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構筑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空間,從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方面,要積極優化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內容和載體新路徑,認真分析創建環境、文化氛圍、服務體系、治理標準和群眾參與度等,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空間逐步實現具體化、形象化和落地化新局面,以“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逐步推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新局面,從根本上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拓展社會實踐空間,推動各民族“在一起”的情感價值的發展,夯實中華民族民族共同體的情感基礎,開創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深度、高度、廣度、融度、溫度的新境界。
另一方面,要與時俱進的拓展區域間實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宣傳領域。
以通俗易懂的內容載體、宣傳方式、話語體系把個體情感和民族精神基礎上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厚植在各族群眾的日常生活、 生產勞動和政治參與中,尤其在廣大鄉村地區培養宣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鄉村隊伍,以“鄉音”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空間,讓各族群眾了解、認識什么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什么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用何種方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自主地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到社會教育,自覺地在家庭教育、青少年教育中引入有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最大限度地拓寬區域間實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思想基礎和實踐空間。
因此,“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20]這是保障各民族群眾廣泛交往、積極交流和深度交融的寶貴經驗。為此,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科學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積極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不斷提升各族群眾的國家、個人和法治意識,聚集群眾家國情懷,拓寬宣傳教育主渠道,豐富宣傳教育內容和載體,用心用力構筑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宣傳領域網絡防線。
從互動的第二個層面來看,以創新、夢想、團結、奮斗的價值理念和情感聯結不斷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空間提供新動力新機遇新途徑。認同是事物在意識范疇的集中反映,是對事物內在規律和本質的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身也蘊含著深厚的價值認同、情感作為和精神追求,這都是作為解讀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和發展狀態的集中體現。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借用“鑄”字的本義,加上一個具有經久而牢不可破的“牢”字,就蘊含著要把中國56個民族的意識,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熔化”成“永久保持不變”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1]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解決民族問題,物質方面的問題要解決好,精神方面的問題也要解決好?!盵22]歷史的車輪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格局也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廣度與深度與日俱增,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制造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人均GDP已過萬,中國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
為此,在物質生活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要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不斷引導各民族成員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凝聚個體情感和民族精神,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上不斷滿足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盼望和享受,共同創建一個團結、和諧的社會發展氛圍。******強調,要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大力宣傳中華民族的歷史,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大力宣傳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同世界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
創新涉民族宣傳的傳播方式,豐富傳播內容,拓寬傳播渠道,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講清楚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可靠保障, 講清楚中華民族是具有強大認同度和凝聚力的命運共同體,講清楚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所具有的明顯優越性。[23]因此,積極營造透明、公開的宣傳環境極其重要。
引導各族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樹立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念,自覺抵制外來思想的流變,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兩個共同”的共享利益、“三個離不開”的共生命運、“四個共同”的共有歷史、“五個認同”的共享價值等主流價值思想。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空間的建構則需解決從為什么到怎么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問題。一是為什么要聚全社會之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要在于牢固樹立家國情懷和國情意識。”必須深刻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樹立共同目標、共同利益和共同命運,在多元、互通、開放和團結等基礎上促進交往、交流和交融,推進文化認同這個深層次的認同,處理好共同性和個性的發展關系。
二是靠什么樣的實踐路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途徑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4]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自古以來各民族你來我往,在不間斷的接觸、聯結和融合的基礎上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共同描繪出一幅經濟富強、政治開明、文化多元、社會和諧、生態美麗的命運共同體的中國畫卷。
放眼看世界,世界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在多元一體格局的基礎上要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不斷地推動各族群眾在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不斷調試交往方式、社會觀念、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的變化,逐步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深層次的時代價值貫穿在現實的人的情感交融和社會實踐場所的全過程, 不斷地拓寬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爭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立足地方特色和發展優勢打造示范品牌,充分將創新、團結等統一地融入到創建示范區的重點工作和整體路徑,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地方發展優勢,充分發揮示范區不同民族成員交往交流交融“在一起”的情感歸屬。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中,需要加強各族人民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現代文明教育和科普教育,民族地區需要深入實施各項文明創建工程,努力提升各族青少年的科學文化素質與現代思想觀念,引導其積極融入現代文明生活,樹立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強烈認同。[25]如寧夏固原市提出“六盤兒女一家親”,將創建理念融入城市整體規劃和建設的布局中,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走深走實,開花結果,為打造創新型的寧夏副中心提供不竭動力。
再如寧夏吳忠市推行“585”創建模式,走出了具有吳忠特色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之路,尤其鑲嵌在城市社區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以“四部曲”聯結社會教育、青少年教育和干部教育唱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的信心與決心, 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成果,打造出體現地方優勢的創建載體和品牌,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文化發展、道德規約和民族共同體相統一的價值理念,構筑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情感空間。
價值是認同的重要構成要素,是行動的先導與支柱,提供著道德和行為準則。[26]讓每個公民、每個民族的成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魅力,進一步凸顯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政治記憶的認同,“在一起”的歸屬感意識像經濟活動一樣深深嵌入到社會成員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交往活動中, 進一步以團結天然情感凝聚筑牢社會團結能力,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空間。
中國式現代化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集中表現,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思想基礎、精神支撐、情感空間和實踐場所,更為個體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全過程提供了新的選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我們一方面應該珍視我國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局面,另一方面要總結經驗,防范風險。
”民族團結是民族精神的生命線,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的主導敘事。
放眼中國的歷史,交往交流交融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本然”和“應然”的統一,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發展的“根”與“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各民族成員都處在大流動、大融居的環境下,更需要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去追逐共有情感基礎上的價值理念和精神依歸,就必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空間。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走“差異互補、互聯互融、求同存異的共生之路”[27]。
正所謂無論身居何處、官至何品,作為現實的人都附有一種特殊的情結,在此基礎上主動地構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情感空間,并將其貫徹到日常生活、專業學習和未來工作的實際中,落實到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全過程。
“用以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的理論,必須反映時代的聲音,絕不能脫離所在時代的實踐?!盵28]因此,在歷史與現實交融的實踐動態中,把個體情感、民族精神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機統一起來,構建行之有效的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空間,重塑個體范式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空間的重要的價值遵循和充分的現實依據,夯實了培育時代新人的主陣地和主渠道。
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融入到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空間的具體過程,“深入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需要?!盵29]以《這邊風景》中伊里哈穆等人的時代精神品格和自我奮斗的價值追求不斷校對新時代各民族成員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實踐路徑,激勵各族群眾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空間建構的再認識,引導個體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樹立“聽黨話、跟黨走”的歷史信心和決心,形成團結奮進新征程,同心凝聚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偉大事業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歡 交融共同體中華民族 愛的共同體散文詩(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中華環境(2021年9期)2021-10-14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小學生學習指導(中年級)(2021年9期)2021-09-27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北廣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真美閱讀與作文(英語高中版)(2020年12期)2020-12-23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共同體的戰斗瘋狂英語·初中天地(2020年6期)2020-09-11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2019年3期)2019-03-18根雕與古錢幣的完美交融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