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日常談話中文化差別(2022年),供大家參考。
日 常 談話中的文化差別
二 日常談話中的文化差別
(一)
打招呼和告別
一天中午, 一個(gè)在中國學(xué)習(xí)的美國留學(xué)生有個(gè)約會。
他剛要騎上創(chuàng)神, 一位中國朋友從旁邊走過, 問他:
“吃了嗎? ” 這是中國人在吃飯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語。
美國留學(xué)生笑著點(diǎn)點(diǎn)頭, 揮揮手表示告別, 就走了。
他知道, 中國朋友的話等于英語中的 Hello 或 Hi 但如果照字面譯成 Have you eaten yet? 或 Have you had your lunch? 外國人聽起來就很怪。
美國人會以為, 這種打招呼似乎是說:
“我也沒有吃。
走吧, 我們一起去吃點(diǎn)東西吧。
” 或者說:
“沒有吃的話, 我正要請你到我家去呢。
” 總之, 這樣打招呼有時(shí)意味著邀請對方去吃飯。
發(fā)生過這樣的事。
有一次, 一個(gè)剛到中國不久的外國留學(xué)生結(jié)結(jié)巴巴地用漢語說; “你們?yōu)槭裁蠢蠁栁页粤?飯沒有? 我有錢。
” 他以為人們總問他“吃飯了 嗎” 是因?yàn)榕滤麤]錢吃飯。
他顯然對這種問法感到生氣。
再如, 漢語中的“上哪兒去啊? ” 和“到哪兒去啦? ” 這樣打招呼的話直譯成英語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 和 Where have you been? 用這兩句英語來打招呼, 大部分講英語的人聽了 會不高興, 他們的反應(yīng)很可能是:It’ 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你管得著嗎!
)
幸好, 打招呼的話并不都令人感到奇怪或者引起對方反感。
有許多打招呼的話是相似的, 有些只是說法不同。
在許多語言里, 打招呼的話往往與時(shí)間有關(guān), 但即使在一種語言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英語中有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都相當(dāng)于漢語中的“您好” , 只是說的時(shí)間不同而已, 但不說 Good noon。
而 Good night(晚安; 明天見; 再會) 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話(大多數(shù)講英語的人不會這樣說)
。
這只是告別時(shí)說的話。
兩個(gè)中國人初次見面時(shí), 沒有什么特別的漢語說法, 而多數(shù)講英語的人初次見面總要說 I’ m pleased to meet you (認(rèn)識你很高興)
之類的客套話。
分手時(shí), 他們還要說句 It’ s nice meeting you 或 It’ s nice to have met you(能認(rèn)識你很高興)
之類的話。
人們分手時(shí)通常說 Good-bye, Bye-bye, 相當(dāng)于中國人說“再見” 。
幾乎所有語言中都有類似的說法。
但在說 Good-bye 或“再見” 之前, 還有些客套語很有意思, 各種語言也不盡相同。
如有貴客或不大熟的人來訪或串門兒, 客人離開時(shí), 按中國的習(xí)慣, 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門口或大門口。
客人對主人說“請留步” , 主人最后要說“走好” 、 “慢走” 、 “慢點(diǎn)兒騎(自行車)
之類的客套話。
這些說法部不能直接譯成英語。
如果說 Stay here, 聽起來十分別扭。
如果說 Go slowly,
Walk slowly 或 Ride slowly, 也很不自然。其實(shí), 微微一笑并作個(gè)表示再見的手勢就可以了。
(二)
各種稱呼
近年來, 許多講英語的人常常用名宇稱呼別人(如:
Tom, Michael, Linda, Jane等)
, 而不用某某先生、 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
Mr Summers,
Mrs Howard, Miss Jones 等)
。
這種做法在美國人中尤為普遍, 甚至初次見面就用名宇稱呼。
不僅年齡相近的人之間這樣稱呼, 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 沒有不尊重對方的意思。
可以聽到孩子叫年長的人 Joe, Ben, Helen, 等。
甚至孩子對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這樣稱呼。
社會地位不同的人也是這樣的。
例如, 許多大學(xué)生叫老師的名字。
老師們對這種做法并不反感,也不認(rèn)為學(xué)生不尊重自己或過于隨便; 他們反而認(rèn)為學(xué)生能這樣做, 正好說明自己待人友好, 平易近人。
這當(dāng)然與中國的習(xí)慣完全相反。
中國孩子對祖父母, 學(xué)生對老師, 若直呼其名, 成年人的反應(yīng)是可想而知的; 孩子會挨一頓罵, 甚至?xí)装驼啤?/p>
中國人稱呼家庭成員、 親戚或鄰居時(shí), 往往用“二哥” 、 “三姐” 、 “四嬸” 、 “周大伯” 之類。
這些稱呼不可用于英語。
用英語稱呼時(shí)不論對男人還是女人, 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主要的例外是:
稱父母為 Dad, Mom, Mum, Mother 等, 稱祖父母為 Grandpa, Grandma 等, 有時(shí)稱年長的親戚為Aunt Mary 或 Uncle Jim(注意:
一般用名字, 不用姓)
。
就連對這種親屬關(guān)系, 美國人也傾向于用名字相稱, , 不用表示親屬關(guān)系的詞語。
應(yīng)當(dāng)指出, Brother Joseph 或 Sister Mary 之類的稱呼只用于天主教團(tuán)體和某些別的宗教或職業(yè)團(tuán)體。
中國人稱呼別人時(shí), 有時(shí)稱此人當(dāng)時(shí)所擔(dān)任的職務(wù), 前面加上他的姓, 如“黃局長” 、“林經(jīng)理” 、 “馬校長” 之類。
但是, 很少聽到講英語的人稱別人為 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長)
, Manager Jackson 杰克遜經(jīng)理)
, Principal Morris(莫里斯校長)
。
只有少數(shù)職業(yè)或職務(wù)可用于稱呼。
如醫(yī)生或有博士學(xué)位的人稱 Doctor; 有權(quán)主持法庭審判的人可稱 Judge——。
州長和市長可稱 Governor——和 Mayor——, 但往往只稱Governor 或 Mayor, 省去其名; Professor 一詞也有類似用法。
應(yīng)該指出, 對軍官的稱呼在漢英兩種語言中也有所不同。
在漢語中用姓加職務(wù), 如“陳司令” 、 “郝團(tuán)長” 、 “梁排長” 等。
在英語中則用姓加軍銜, 不用另加職務(wù), 如可以說 Captain Johnson(約翰遜上尉)
, 卻不說 company Commander Johnson(約翰遜連長)
;可以說 Admiral Benjamin(本杰明海軍上將)
, 卻不說 Fleet Commander Benjamin(本杰明艦隊(duì)司令官)
。
漢語作品譯成英語時(shí), 常常將某些稱呼直譯成英語詞, 如把“爺爺” 譯成 Grandpa, “姑姑” 譯成
Annti, “嫂子” 譯成 Sister-in-law, 講英語的人聽起來不順耳, 實(shí)際上也不完全對應(yīng)。
有些人用英語寫中國的事情時(shí), 用這些稱呼使文字帶有中國色彩, 這是無可非議的。不過, 有些稱呼使人為難。
例如, 如何稱呼教師, 就一直是個(gè)問題, 是直接叫 Teacher 老師)
, 還是叫 Teacher Zhang(張老師)
? 這兩種叫法都不符合英語習(xí)慣。
稱老師為 Comrade(同志)
或 Comrade Li(李同志)
, 合適嗎? Comrade 一詞在非社會主義國家不大用。
如果讓中小學(xué)生就按英語習(xí)慣, 稱教師為 Mr Wang(王先生)
Mrs Yang(楊太太)
或 Miss Fei(費(fèi)小姐)
, 中國人又覺得有些刺耳。
再有就是“師傅” 、 “警察叔叔” 、 “解放軍叔叔” 等稱呼。
把師傅” 譯成 master, 就帶有“主仆關(guān)系” 的味道, 不是目前漢語“師傅” 二字所表達(dá)的意思。
更難辦的是, 原來“師傅” 只用來稱呼老手藝人、 工人、 廚師、 汽車司機(jī)等。
現(xiàn)在卻成了一種很普遍的稱
呼, 不問職業(yè), 不分男女, 都可以稱“師傅” 。
把“解放軍叔叔” 譯成 P. L. A. Uncle,把“警察叔叔” 譯成 Uncle Policeman 都不妥。
第一, 很多外國人不知道 P. L. A. 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 ; 第二, 在西方, 軍隊(duì)和警察與人民的關(guān)系不象在中國這樣親密, 不明白為什么要稱他們?yōu)?ldquo;叔叔” 。
還有一種現(xiàn)象也很有趣。
英語中沒有一個(gè)籠統(tǒng)的稱呼用來引起陌生人或不知姓名的人注意。
漢語則很方便, 用“同志” 就可以了, 現(xiàn)在更時(shí)髦的是叫“師傅” 。
碰到這種情況要用英語時(shí)怎么辦? 這要根據(jù)情況而定。
按英語習(xí)慣, 有時(shí)可以說 Excuse me,
Pardon me,
I say there(英國英語)
等用語, 顯得比較客氣。
有時(shí)說 Hey; 或 Here; 或 you,there 等用語, 但不大客氣。
實(shí)際上, 人們常常不用任何稱呼, 不用任何語言, 就靠清清嗓子, 或隨便哼一聲, 或做個(gè)手勢, 以引起對方注意。
(三) 祝賀和贊揚(yáng)
聽到別人贊揚(yáng)時(shí), 美國人和中國人的回答不同:
美國人一般表示接受贊揚(yáng), 中國人則一般表示受之有愧。
關(guān)于這種差別, 可以再多談幾句。
請看下面幾個(gè)例子:
1. 一位中國青年婦女在美國, 身上穿著一件漂亮的服裝。
當(dāng)別人對她說:
這件衣服真雅致, 顏色美極了。
這位中國青年婦女很高興, 但有些不好意思, 就按中國習(xí)慣回答說:“這是件普通的衣服, 我在中國國內(nèi)買的。
”
2. 一位中國學(xué)者剛到美國, 到一所大學(xué)去參加招待。
女主人是他的老朋友。
兩個(gè)人正在談話, 女主人的一個(gè)熟人走過來。
她對那個(gè)人說:
“羅恩, 我來介紹一下, 這位是陳先生, 他是杰出的物理學(xué)家, 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
” 陳先生同剛走過來的人握手, 看看女主人, 笑著說:
“叫我臉紅呢, 還是跟他說您只是開個(gè)玩笑呢? ”
在這兩個(gè)例子里, 兩位中國人的回答都可能被人誤解。
別人也許以為青年婦女的回答是說對方不識貨, 對一件普通衣服如此大驚小怪, 可見美國婦女鑒賞能力有問題。
那位姓陳的物理學(xué)家的回答, 如果不是帶著笑, 別人可能認(rèn)為他的意思是:
“你這么說, 不過是表示客氣, 不是真心話。
” 第一例中說對方鑒別能力差, 第二例中說女主人言不由衷。
二者都有責(zé)備贊揚(yáng)者的意味, 說話人的意圖和所傳達(dá)的信息之間有很大差距。
在稱贊什么人的問題上, 也反映文化方面的差異。
人們常聽到美國婦女談她丈夫工作如何努力, 干得怎樣出色, 歷次提級, 得到獎(jiǎng)勵(lì), 等等。
她也會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聰明, 學(xué)習(xí)成績怎樣好, 在集郵小組里多么積極, 在什么地方的音樂會上演出過, 等等。
在中國,人們就會認(rèn)為這樣做未免太俗氣。
他們不會在外人面前夸自己家里的人。
中國人還忌諱夸別人的妻子長得漂亮。
許多中國人認(rèn)為說“你的妻子真漂亮” 這樣的話近乎下流, 對中、 老年人來說尤其是這樣。
然而, 對西方人來說, 卻很自然, 被夸獎(jiǎng)的人頗為欣賞。
(四)
其他社交禮節(jié)
漢語和英語中都有表示感激、 歉意的固定說法, 請別人幫忙前, 也要先說點(diǎn)什么, 例如漢語里“謝謝” 、 “對不起” 、 “請„” , 英語里的 Thank you,
I’ m sorry,
Excuse me 等。
總的來說, 這些表達(dá)方式十分相近, 不會造成什么麻煩。
但是, 盡管相近, 仍有差異。
英語里的 Thank you 和 Please 比漢語的“謝謝” 和“請„” 用得更加廣泛。
如果求人幫點(diǎn)小忙, 比如借支鉛筆, 問個(gè)路, 傳個(gè)話, 叫人來接電話等, 中國人常常不說這些客氣話, 特別是對親屬和好朋友, 更不用這樣客氣。
許多中國人認(rèn)為, 西方人過于喜歡說Thank you 和 Please, 沒有必要, 甚至叫人不耐煩。
另一方面, 中國人相信對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倩, 因此不必多言; 但在西方人看來, 不說這些客氣話就有些失禮, 對別人不夠尊重。
對方說了
Thank you 或“謝謝” 之后, 英語的回答是 Not at all,
Don’ t mention it 或 You’ re welcome; 漢語的回答是“沒什么” 或“不用謝” 。
導(dǎo)游人員和服務(wù)人員為外賓做了什么事, 外賓說 Thank you 后怎么回答呢? 有人會說:
“這是我應(yīng)該做的。
” 如果把這句話直譯為 It’ s my duty,
就會含有下列意思:
服務(wù)員或?qū)в伪救瞬⒉幌胱鲞@件事, 但這是他(或她)
的職責(zé), 所以不得不做。
這與漢語所委表達(dá)的原意有很大出入。
適當(dāng)?shù)幕卮鹗?I’ m glad to be of help 或 It’ s a pleasure 表示“我很樂意(為您效勞)
” 之類的客套話。
人們往往認(rèn)為漢語中的“請” 相當(dāng)于英語中的
Please。
但在某些場會卻不宜用英語 Please, 比如讓別人先進(jìn)門或先上車時(shí), 不說please, 一般都說 After you。
(初學(xué)英語的人常用 You go first, 這是不對的。
)
在餐桌上請人吃飯吃菜、 喝酒或請人吸煙葉, 一般用 Help yourself(to something)
, 也不用 Please。
在求人辦事或打斷別人的話時(shí), 先得籠統(tǒng)地說一聲 Excuse me(對不起)
。
但漢語中這個(gè)籠統(tǒng)說法要用不同的方式表達(dá)。
求別人辦事時(shí), 一般用“勞駕” ; 請別人讓路時(shí)一般用“借光” 或“請讓一讓” ; 詢問某事時(shí)一般加“請問” 。
不懂這些區(qū)別的外國人常常在一切場合中都用“對不起” 。
漢語中的“辛苦了 ” 是一句很熱情的話, 表示對別人的關(guān)心。
有時(shí)用“辛苦了” 來肯定別人付出辛勤的勞動和所做出的成績, 并表示慰問。
用英語表示這種意思時(shí)要十分注意。“辛苦了” 這句話適用范圍很廣, 而英語卻沒有完全對應(yīng)的說法, 把它直譯成 You’ ve had a hard time 或 You’ ve gone through a lot of hardships 都是不貼切的, 有時(shí)還會引起誤解。
對一個(gè)經(jīng)過長途旅行后剛剛到達(dá)中國的外國人, 可以說 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 或 You must be tired from such a long trip 或 Did you have a good trip? 表示“路上辛苦了 ” 、 “一路好嗎” 之類的客套話。
對正在進(jìn)行或剛剛完成一項(xiàng)艱難任務(wù)的人, 可以說:
Well done.
That Was(You’ ve got)
a hard job. (干得不錯(cuò), 你辛苦了。
)
不過這幾種英語說法都表達(dá)不出漢語中“辛苦了 ” 的意味和感情。
有人打了 個(gè)噴嚏, 旁邊的人有時(shí)會說點(diǎn)什么。
中國人可能會說“有人想你了 ” 、 “有人說你了 ” 或開玩笑地說“誰在罵你” ; 英國人或美國人則說 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
你)
。
) EbSo*C9Qn &B8Pm%A 7Ol! y5Mj#x4LiZw3KhYu1IfW t0HeVs+GdUq) EbSp(DaRo*C9Qn%A7Ol$z6Nk !y5Mj#w3KhYv 2JgXu1IfWt+GdUr-FcTq) EbS p(C9Q n&B8Pm% A7Ol$z5Mj#x4LiZw3KhYv1If Wt0HeVs+GdUr -EbSp(DaRo* C 9Qn&B7Ol$z6N k! y5M j#x4KhY v2JgXu1IfWt0 HdUr-FcTq) Eb Sp(D9Qn&B8Pm %A7Ol$z6Mj#x4LiZw3KhYv2J fWt0H eVs+GdU r-FcSp(DaRo * C9Qn&B8Pl$z6 Nk! y5Mj#x4Li Yv2JgXu1IfW t 0HeUr-FcTq) E bSp(D aRn&B8P m%A7Ol$z6Nk # x4LiZw3KhYv2 JgXt0HeVs+Gd Ur-FcTq(DaRo*C9Qn&B8Pm$z 6Nk! y 5Mj#x4L iZv2JgXu1IfWt0HeVs-FcTq) EbSp( DaRo*B8 Pm%A7Ol$z6N k !y4LiZw3KhYv 2JgXu 1HeVs+G dUr-Fc Tq) DaR o*C9Qn&B8Pm %A6Nk! y 5Mj#x 4LiZw3JgXu1I f Wt0HeVs+GcT q) EbSp( DaRo* C9Pm%A7Ol$z6 N k!y5MiZw3Kh Yv2JgXu 1IeVs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