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式太極拳的練習要領及技巧1 1.輕松柔和,意動身隨 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的架式比較*衡舒展,動作柔和。沒有大幅度忽起忽落的明顯、變化和激烈的跳躍動作。在練拳時,要求用意識(指想象力)引導動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24式太極拳練習要領及技巧60篇,供大家參考。
24式太極拳的練習要領及技巧1
1.輕松柔和,意動身隨
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的架式比較*衡舒展,動作柔和。沒有大幅度忽起忽落的明顯、變化和激烈的跳躍動作。在練拳時,要求用意識(指想象力)引導動作,把自己的意念、氣息、用力點等融入到動作之中去,真正體會到太極的韻味。
2.動作連貫,分清虛實
太極拳動作的整套動作中,從“起勢”到“收勢”,每一個位置和方向的改變處處都貫穿著步法的變換和轉移重心的活動,不論動作的`虛實變化和姿勢的過渡轉換都銜接緊密,并要求身法和手法的運用。由虛到實或由實到虛,既要分明,又要連貫一氣,速度均勻,一氣呵成,好像行云流水,綿綿不斷。
3.動作協調,上下相隨
太極拳的動作不論是整個套路,還是單個動作姿勢,要求上下相隨,內(意含,呼吸)外(軀干,四肢動作)一體,身體各部分密切配合,習拳時必須以腰為軸,手、腳的許多動作都由軀干來帶動,并互相響應,即:全身“一動無有不動”,“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成一氣”。
4.圓弧均勻,呼吸自然
太極拳的動作中要求上肢動作處處帶有弧形,這與人體各關節自然彎曲狀態相吻合,通過這種弧形活動的鍛煉,有得動作的圓洛自然太極拳24式基本功要領知識太極拳24式基本功要領知識。練習者的呼吸也應按自己的習慣和當時的需要進行,動作和呼吸不要互相約束,可根據個人鍛煉的體會程度毫不勉強地隨著速度的快慢和動作幅度的大小進行。按照起吸呼落,開吸合呼的要求,使呼吸與動作自然配合。
24式太極拳的練習要領及技巧60篇擴展閱讀
24式太極拳的練習要領及技巧60篇(擴展1)
——24式太極拳動作要點60篇
24式太極拳動作要點1
(一) 輕松柔和
太極拳的架式比較*穩舒展,動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體的生理習慣,沒有忽起忽落的明顯變化和激烈的跳躍動作。所以,練習一兩遍太極拳以后,會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會出現氣喘等現象,給人以輕松愉快的感覺。由于太極拳具有這個特點,所以,不同年齡、性別和體質的人都可從事太極拳練習。
(二) 連貫均勻
整套太極拳的動作,從“起勢”到“收勢”,不論動作的虛實變化和姿勢的"過渡轉換,都是緊密銜接、前后連貫,看不出有什么明顯停頓的地方。整套動作演練起來,速度均勻,前后連貫,好像行云流水,連綿不斷。
(三) 圓活自然
太極拳的動作不同于其他拳術,它要求上肢動作處處帶有弧形,避免直來直往。通過弧形活動進行鍛煉,使動作圓活自然,體現出剛柔相濟的特點,使身體各部分得到均勻的發展。
(四) 協調完整
太極拳不論是整個套路,還是單個動作的姿勢,都要求上下相隨,內(意念、呼吸)外(軀干、四肢動作)一體,身體各部分之間要密切配合。在練習過程中,要以腰為軸,上肢和下肢動作都由軀干來帶動,并且互相呼應,切忌上下脫節或此動彼不動、呆滯等現象。
24式太極拳的練習要領及技巧60篇(擴展2)
——24式簡化太極拳口訣60篇
24式簡化太極拳口訣1
一、起勢
①兩腳開立,②兩臂前舉,③屈膝按掌。
二、野馬分鬃
A.①收腳抱球,②左轉出步,③弓步分手。
B.①后坐撇腳,②跟步抱球,③右轉出步,④弓步分手。
C.①后坐撇腳,②跟步抱球,③左轉出步,④弓步分手。
三、白鶴亮翅
①跟半步胸前抱球,②后坐舉臂,③虛步分手。
四、摟膝拗步
A.①左轉落手,②右轉收腳舉臂,③出步屈肘, ④弓步摟推。
B.①后坐撇腳,②跟步舉臂,③出步屈肘,④弓步摟推。
C.①后坐撇腳,②跟步舉臂,③出步屈肘,④弓步摟推。
五、手揮琵琶
①跟步展手,②后坐挑掌,③虛步合臂。
六、倒卷肱
①兩手展開,②提膝屈肘,③撤步錯手,④后坐推掌。(重復三次)
七、左攬雀尾
①右轉收腳抱球,②左轉出步,③弓步棚臂,④左轉隨臂展掌,⑤后坐右轉下捋,⑥左轉出步搭腕,⑦
弓步前擠,⑧后坐分手屈肘收掌,⑨弓步按掌。
八、右攬雀尾
①后坐扣腳、右轉分手,②回體重收腳抱球,③右轉出步,④弓步棚臂,⑤右轉隨臂展掌,⑥后坐左轉
下捋,⑦右轉出步搭手,⑧弓步前擠,⑨后坐分手屈肘收掌,⑩弓步推掌。
九、單鞭
①左轉扣腳,②右轉收腳展臂,③出步勾手,④弓步推舉。
十、云手
①右轉落手,②左轉云手,③并步按掌,④右轉云手、⑤出步按掌。(注:重復兩次)
十一、單鞭
①斜落步右轉舉臂,②出步勾手,③弓步按掌。
十二、高探馬
①跟步后坐展手,②虛步推掌。
十三、右蹬腳
①收腳收手,②左轉出步,③弓步劃弧,④合抱提膝,⑤分手蹬腳。
十四、雙峰貫耳
①收腳落手,②出步收手,③弓步貫拳。
十五、轉身左蹬腳
①后坐扣腳,②左轉展手,③回體重合抱提膝,④分手蹬腳。
十六、左下勢獨立
①收腳勾手,②蹲身仆步,③穿掌下勢,④撇腳弓腿,⑤扣腳轉身,⑥提膝挑掌。
十七、右下勢獨立
①落腳左轉勾手,②蹲身仆步,③穿掌下勢,④撇腳弓腿,⑤扣腳轉身,⑥提膝挑掌。
十八、右玉女穿梭
①落步落手,②跟步抱球,③右轉出步,④弓步推架。
十九、左玉女穿梭
①后坐落手,②跟步抱球,③左轉出步,④弓步推架。
二十、海底針
①跟步落手,②后坐提手,③虛步插掌
二十一、閃通臂
①收腳舉臂,②出步翻掌,③弓步推架。
二十二、轉身搬攔捶
①后坐扣腳右轉擺掌,②收腳握拳,③墊步搬捶,④跟步旋臂,⑤出步裹拳攔掌,⑥弓步打拳。
二十三、如封似閉
①穿臂翻掌,②后坐收掌,③弓步推掌。
二十四、十字手,收勢
①后坐扣腳,②右轉撇腳分手,③移重心扣腳劃弧,④收腳合抱,⑤旋臂分手,⑥下落收勢。
24式太極拳的練習要領及技巧60篇(擴展3)
——24式太極拳的練習要領及技巧
24式太極拳的練習要領及技巧1
1.輕松柔和,意動身隨
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的架式比較*衡舒展,動作柔和。沒有大幅度忽起忽落的明顯、變化和激烈的跳躍動作。在練拳時,要求用意識(指想象力)引導動作,把自己的意念、氣息、用力點等融入到動作之中去,真正體會到太極的韻味。
2.動作連貫,分清虛實
太極拳動作的整套動作中,從“起勢”到“收勢”,每一個位置和方向的改變處處都貫穿著步法的變換和轉移重心的活動,不論動作的`虛實變化和姿勢的過渡轉換都銜接緊密,并要求身法和手法的運用。由虛到實或由實到虛,既要分明,又要連貫一氣,速度均勻,一氣呵成,好像行云流水,綿綿不斷。
3.動作協調,上下相隨
太極拳的動作不論是整個套路,還是單個動作姿勢,要求上下相隨,內(意含,呼吸)外(軀干,四肢動作)一體,身體各部分密切配合,習拳時必須以腰為軸,手、腳的許多動作都由軀干來帶動,并互相響應,即:全身“一動無有不動”,“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成一氣”。
4.圓弧均勻,呼吸自然
太極拳的動作中要求上肢動作處處帶有弧形,這與人體各關節自然彎曲狀態相吻合,通過這種弧形活動的鍛煉,有得動作的圓洛自然太極拳24式基本功要領知識太極拳24式基本功要領知識。練習者的呼吸也應按自己的習慣和當時的需要進行,動作和呼吸不要互相約束,可根據個人鍛煉的體會程度毫不勉強地隨著速度的快慢和動作幅度的大小進行。按照起吸呼落,開吸合呼的要求,使呼吸與動作自然配合。
24式太極拳的練習要領及技巧60篇(擴展4)
——太極拳的5種練習方法3篇
太極拳的5種練習方法1
以內氣運行線路為主要的`練習途徑,強調意念的配合。是在拳架練習到純熟后,進入相忘境界,在意勢導引下,陰陽相隨的,練習方法。練習太極拳練到頭腦里什么都不需要記憶,手腳的活動好象是自己在動。這種感覺既為"相忘"境界,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有詩云:"行拳如在白云中,人自無心拳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東".這是第五種練習方法的開始。
太極拳的5種練習方法2
練習拳架的過程中仔細體會每個動作的技擊格斗含義,也就是說直接練習太極散手。要有相當武功底子的人練習才事半功倍。
太極拳的5種練習方法3
以內氣運行線路為主要的練習途徑,強調意念的配合。是在拳架練習到純熟后,進入相忘境界,在意勢導引下,陰陽相隨的,練習方法。練習太極拳練到頭腦里什么都不需要記憶,手腳的活動好象是自己在動。這種感覺既為"相忘"境界,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有詩云:"行拳如在白云中,人自無心拳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東".這是第五種練習方法的開始。
24式太極拳的練習要領及技巧60篇(擴展5)
——吳式太極拳的基本特征3篇
吳式太極拳的基本特征1
一、中正
每一個姿勢務求端正,最忌偏斜。重心必須穩定,開合必須講究虛實對稱。尤其是三盤(胸臂以上為上盤、腰胯為中盤、腿為下盤)功夫必須協調。要注意以腰胯為全身之樞紐,下盤是基礎,上盤則以頂頭懸(虛領頂勁)作為綱領。中正即《十三勢歌訣》中說的“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二、安舒
安舒的要領就是自然,切忌牽強。要求“神清氣和、體靜身柔”。練拳時必須排除一切干擾,動作要柔和、舒展,呼吸要*穩、深長。我想在這里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人們說,練拳要“放松”,應該指出,正確的提法是“似松非松,將展未展”。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法則。
我們要將放松貫穿于學習吳式太極拳太極拳的始終,即每一個招式都離不開放松。
我們常說的“太極勁”,即是出于“似松非松,將展未展”。也就是《太極拳論》上說的“得機得勢”。做不到這一點,就會導致“身便散亂”,弊病出于腰腿。
安舒還有一個重要的法則,即是“氣沉丹田”。如果在練拳中達不到安靜的要求,也就無法做到“氣沉丹田”。
三、輕靈
練太極拳必須遵守“輕靈”法則。《太極拳論》開始就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輕靈是相對于重濁而言。這是太極拳區別于其他武術的最為重要之處。
在《太極拳論》中有“一羽不能加,蟲蠅不能落”的提法,足以解釋“輕靈”的重要性。
這兩句話的含義是指以輕靈為法則,在練拳中產生的“靈敏度”。就像一臺靈敏度很高的天*一樣,在天*的一側,加以不同的重量,即有不同的反應。精密度越高的天*,反應越是靈敏。
四、圓活
一般練太極拳者對“圓活”的理解都有偏頗的一面。圓活所表現的,絕不僅是“形(即拳架)”的一個方面。
形圓,僅是學拳的初始階段,但也不是三五年能達到的;意圓,則更難也,這個階段并不是人人都能達到的。我將這兩個階段譬喻為“升堂、入室”。
24式太極拳的練習要領及技巧60篇(擴展6)
——太極拳的特點介紹3篇
太極拳的特點介紹1
(一) 輕松柔和
太極拳的架式比較*穩舒展,動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體的生理習慣,沒有忽起忽落的明顯變化和激烈的跳躍動作。
所以,練習一兩遍太極拳以后,會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會出現氣喘等現象,給人以輕松愉快的感覺。由于太極拳具有這個特點,所以,不同年齡、性別和體質的人都可從事太極拳練習。
(二) 連貫均勻
整套太極拳的動作,從“起勢”到“收勢”,不論動作的虛實變化和姿勢的"過渡轉換,都是緊密銜接、前后連貫,看不出有什么明顯停頓的地方。整套動作演練起來,速度均勻,前后連貫,好像行云流水,連綿不斷。
(三) 圓活自然
(四) 協調完整
太極拳不論是整個套路,還是單個動作的姿勢,都要求上下相隨,內(意念、呼吸)外(軀干、四肢動作)一體,身體各部分之間要密切配合。
在練習過程中,要以腰為軸,上肢和下肢動作都由軀干來帶動,并且互相呼應,切忌上下脫節或此動彼不動、呆滯等現象。
24式太極拳的練習要領及技巧60篇(擴展7)
——24式太極拳練習心得體會 (菁選3篇)
24式太極拳練習心得體會1
這學期學習了二十四式太極拳,因為高中學過一點太極拳所以以為有基礎會很好學,但是開始學的時候發現很難做到動作標準可能是因為很久沒打太極的原因了吧,也可能是現在學的和原來學的不同。但是自己仍占一定的優勢。經過這一學期的學習更讓我體會到太極拳的好處,后來終于找到感覺,打得有點模樣了。
太極已經成為*文化的象征性符號,太極拳在世界各地有約1億愛好者。走到世界許多地方,一提*,很多人知道*的太極拳。在申奧的宣傳片中,反復出現太極拳的形象,這進一步強化了太極文化的影響力;而且從全球的文化發展潮流來看,以太極文化為代表的東方價值觀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從*本土的情況來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休閑健身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斷提高,關注生活質量成為一個普遍的趨勢,這都同太極文化是相一致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編了簡化太極拳、八十八式太極拳、四十八式太極拳,四十二式太極拳,四十二式太極劍,楊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等。各種太極拳的基本風格和技術結構大同小異,運動方法上均要求心靜意專,呼吸自然,中正自然,中正安靜,柔和緩慢,圓活完整,協調連貫,輕靈沉著,虛實分明。太極拳除拳之外,尚有散打形式的太極推手,以及器械練習的刀、劍、等。 上第一節課時,老師當時在我們面前雖然只是比劃了幾個簡單的動作,但當時就感覺到,原來太極拳不只是武術或者說一項強身健體的運動,更是一種美學,一種藝術.它如此自然和舒展,非常漂亮和灑脫.接下來我們投入到二十四式太極拳的學習,從起勢,左右野馬分鬃,一直到單鞭云手單鞭,由易到難,可漸漸的,高探馬,又蹬腳,一直到最后的收勢似乎沒那么困難,后面的學習越順暢。一直到最后能自己獨立的打出一整套二十四式,心里也很有成就感。 我在第一天練習預備式和隨息放松時,思想怎么也集中不到自己身上,旁邊稍有動靜就會分心,但是按照練習要求--吸保持放松態,呼放松手臂,開始時有點顧左就顧不上右,顧呼吸就顧不了站姿…..我就試著按要求站好姿式,保持正常呼吸,第一次呼氣時先放松左臂,左臂放松下來,再在下一次呼氣時放松右臂,因為心里總要這樣想著,這樣練習幾天后,感覺集中思想并不是那么難了。
聽了老師的話后,我才漸漸的體會出其要領,慢慢的不再是死記動作,而是思考著體會著前進。在課余時間,我也曾和舍友在樓道里打太極拳,雖然當時還沒學完整套動作,自己做的也不算標準,但真的好好把動作做一遍就會有一些微妙的感受,最明顯的"就是練完之后手心和身上會出汗,還有就是練習時心靜下來不受外界干擾就好像只有自己存在一樣,心里覺得很安逸,再加上陽光照在身上感覺從里到外都是溫暖的,很舒服,感覺疲憊感都沒有了,也不會犯困,變得很有精神,渾身輕松。
所以,我們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我們受益很多,一方面是身體的,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身體上,它即是一種合乎生理和體育原理的健身運動,又是一種治療疾病的有效手段。一方面,不受場地、時間限制,備受人們青睞太極拳姿勢優美,動作柔和,男女老幼皆宜,不受時間和季節的限制,單人練習也可,集體練更好。既能鍛煉身體,又能防治疾病。另一方面,堅持練太極拳,能健康長壽,打太極拳雖然不跑不跳不用猛力,但對身體的鍛煉作用也是很大的,因為打拳時全身的骨骼、關節、肌肉都得到自然柔和的伸縮訓練,不斷地改善身體各素質和各個系統功能,故能提高新陳代謝水*,有利于健康長壽。 太極拳對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六大生理作用,簡述如下:
①鍛煉神經系統,提高器官功能:
②有助于心臟、血管和淋巴系統的健康;
③增強呼吸機能,擴大肺活量;
④促進消化功能和體內物質代謝;
⑤加強肌肉、骨骼和關節的活動;
⑥暢通經絡。
心理上,我開始學著坦然,淡然,從容不迫,從自己的內心開始尋找到一種博大的生命境界!要打好太極拳就是首先要清空自己的腦子,看到自己的心。減法,總是減法。我學會了換一種思維,用減法生活。
24式太極拳練習心得體會2
每周一7:00,學校組織老師們練習1個小時的太極拳,對我來說,必須改掉熬夜的壞習慣才可以做到早起練習,已經堅持了3個月了。
太極拳,作為*的國粹之一,依據“易經”陰陽之理、中醫經絡學、導引、吐納綜合地創造一套有陰陽性質、符合人體結構、大自然運轉規律的一種拳術,古人稱為“太極”。
剛柔并濟,這個詞可能用來形容太極拳最合適不過。剛,是武術的主流思想,表現了攻擊性,柔,是武術的非主流思想,表現了防守性。進攻和防守相結合,我國的在抗日戰爭中采取的戰術就是運動戰和游擊戰相結合,成功地以弱勝強!
將太極思想運用到個人成長中,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妙處。
當你處于劣勢的時候,比如:經驗不足、學歷不夠、環境復雜……建議不要訂下過高的目標強求實現,而是得耐下心來去傾聽、積累、學習,更不要自暴自棄自輕自賤,得相信理夢想的力量,這力量來自于你在逆境中的積淀,就如太極拳一樣,一些出招雖然柔緩卻蓄勢待發……當你處于優勢之中,比如:經驗豐富、人脈暢通、資金雄厚……建議不要過于炫耀資本而忽視細節,而是要找到正確的方向,*衡心態,堅持執行,更不要過度擴張失去控制,得分析環境、研究策略,合理定位自己,正如這太極拳,以退為進舉重若輕!
明天,蕪湖將是一個好天氣,我會繼續學習太極拳,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讓我領悟其中的真諦,好玩不?大家有時間也練一練吧。
24式太極拳練習心得體會3
經過了這學期每周五4、5兩節的學習,我學習了一套五步拳和24式簡式太極拳。即便是男生,當初選武術仍是心有顧忌,身怕連柔韌性什么的身體會受不了。真正上了課下來,覺得老師在武術教學上總是能夠考慮到我們的身體承受能力。
在上武術課的的過程中,課堂氛圍很好,稍稍熱身,復習以前學過的招式,最后老師再教授一些新的內容,不管是熱身中的拉韌帶,還是自己練習熟練以前學過的招式,都是挑戰自己的過程,這里可以沒有比較、沒有必爭上游的壓力,有的只是享受練武修身養心的快樂。一開始拉韌帶后,手腳肌肉連續幾天都會酸痛,但堅持了幾次下來,身體反應就沒有這么明顯了,也算是我在練武的路上走出了一小步吧,正如我之前所說,這里可以沒有比較、沒有必爭優秀的壓力,懷著探索身體的心、懷著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減速慢慢走的心態,跟著老師比劃著一招一式。
這學期武術課的重點是太極拳,在學習的時候并不知道這套拳法的名字,不過得益于這次期末作業的契機,上網查了一下太極拳的資料,沒想到百度一下太極拳,搜索結果鋪天蓋地的.24式太極拳的信息,看了一段視頻,才曉得了學得這套太極拳的名字,*時學習中,什么不怎么懂習慣立刻百度一下,而學拳學了這么些日子,卻沒有想著問一下解決一下疑問,覺得對不起老師教了這么長時間了,不過正如前面所說的,沒有比較,沒有壓力,喜歡,就享受這樣的練武過程吧。
根據網上資料,現把24式簡式太極拳招式列舉如下:
1、起勢
2、左右野馬鬃
3、白鶴亮翅
4、左右摟膝拗步
5、手揮琵琶
6、左右倒卷肱
7、左攬雀尾
8、右攬雀尾
9、單鞭
10、云手
11、單鞭
12、高探馬
13、右蹬腳
14、雙峰貫耳
15、轉身左蹬腳
16、左下勢獨立
17、右下勢獨立
18、左右穿梭
19、海底針
20、閃通臂
21、轉身搬攔錘
22、如封似閉
23、十字手
24、收勢。
雖然只是糊里糊涂大概能夠比劃了,但是現在面對以上列出的招式已經不是什么都不知的小白了,一招一式基本能在腦海里想出來。看網上的教學視頻,起步落腳,推掌云手,無處不顯工夫,即便這套太極拳在作為健身功用時省去了不少攻防意識,這套拳萬萬不是比劃出了大概形狀就算是入門了的,老師上課時往往是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分解教授,大概因為學生太多,沒有整套連貫練,即便老師連貫練了,也不能讓每個人都看清練拳時間的動作要點,微蹲、轉身、抬腿……看著視頻中那招招舒緩得云手出腿,看似緩慢,沒有一個動作沒有在收住本身的力量,一種力量的積蓄與控制,抬腿動作自然流暢、腳尖著地或者腳跟著地,區分清楚。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也能夠從別人的行家比劃中看出一些東西的,至少懂得欣賞了動作的美感了。
經過這學期的學習與練習,我初步學會了五步拳和太極拳簡式二十四式,對武術的興趣更加強烈了,通過這次期末作業,發現網上關于武術的東西很多,自我發現與探究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越來越能夠利用網絡上的學習資源。拳打臥牛之地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方寸之地有大世界,接觸了武術這一領域,好像心里多了片天空一樣。面對最初學習的這兩套拳,在不再有武術課的時候我也會常常自己一招一式得練習,在如今的學習的節奏下,打打簡單的拳法實在是莫大的休閑。
24式太極拳的練習要領及技巧60篇(擴展8)
——48式太極拳動作口訣 (菁選2篇)
48式太極拳動作口訣1
李德印
起勢:1. 左腳分開半步 2. 二手前*舉 3. 屈蹲按掌 (面向南)
第一動:白鶴亮翅
1. 抱手提腳 2. 退步 3. 坐腿轉腰分手 4. 虛步亮掌
第二動:左摟膝拗步
1. 向前擺右手 2. 轉腰擺臂收腳 3. 屈臂出腳 4. 弓步摟手推掌(方向同起勢)
第三動:左單鞭
1. 坐腿扣腳帶手 2. 穿手收腳 3. 上步搭手 4. 弓步*云
5. 坐腿轉腰*云 6. 轉腰旋掌 7. 轉腰按掌 8. 勾手收腳
9. 轉身上步 10. 弓步前推 (現在方向向右轉了90度 ,起勢面向南,現在是正東)
第四動:左琵琶勢
1. 擺手跟步 2.坐腿擺掌 3. 虛步合手
第五動:捋擠勢
第一個捋擠勢
1. 合步穿掌 2. 弓腿抹掌 3. 收腳后捋 4. 上步搭手 5. 弓步前擠(方向東南斜向45度)
第二個捋擠勢
1. 扣腳穿掌 2. 弓腿抹掌 3. 收腳捋手 4. 上腳搭手 5. 弓步前擠(方向東北45度)
第三個捋擠勢
1. 扣腳穿 2. 弓步抹掌 3. 收腳后捋 4. 上步搭手 5. 弓腿前擠(方向東南斜向45度)
第六動:左搬攔捶
1. 撇腳轉腰分手 2. 收腳擺手握拳 3. 擺腳上步翻臂搬拳 4. 擺手收腳 5. 上步攔掌 6. 弓步打拳
第七動:左棚捋擠按
1. 坐腿撇腳分手 2. 抱手收腳 3. 向前上步 4. 弓步棚手 5. 轉腰擺手 6. 坐腿轉腰后捋 7. 轉身搭手(轉向正東) 8. 弓步前擠9. 分手坐腿后引 10. 弓步前按
第八動:斜身靠
1. 轉身分手 2. 收腳合抱 3. 轉身出腳握拳 4. 弓步撐靠
第九動:肘底捶
1. 坐腿轉身擺掌 2. 坐腿抱手收腳 3. 擺腳上步棚手
4. 跟步攔掌 5. 坐腿穿掌 6. 虛步劈掌
第十動:倒卷肱
一:1. 轉腰撤手翻掌 2. 卷肱收手退步 3. 虛步前推
二:1. 撤手翻掌 2. 卷肱退步 3虛步前推
三:1. 撤手翻掌 2. 卷肱退步 3虛步前推
四:1. 撤手翻掌 2. 卷肱退步 3虛步前推
十一動:轉身推掌
一:1. 撤腳轉身擺掌 2. 上步屈臂收掌 3. 丁步摟推(斜后方45度)
二:1. 捻腳轉身擺掌 2. 上步屈臂收掌 3. 摟手推掌收腳丁步
(與一成對稱180度)
三:1. 扣腳擺掌 2. 收掌上步 3. 摟手推掌丁步
(轉身90度成第三個斜角)
四:1. 坐腿捻腳,轉身擺掌 2. 收掌屈臂上步 3. 丁步摟手前推
(轉身180度成第四個斜角)
十二動:右琵琶勢
1. 轉身退步 2. 坐腿 3. 合手虛步
十三動:摟膝栽捶
1. 收腳點地后捋 2. 上步搭手 3. 弓腿*云收腳點地
4. 轉腰擺掌 5. 握拳上步 6. 弓腿摟手栽拳 (方向正西)
十四動:白蛇吐信
1. 坐腿扣腳提拳 2. 轉身擺掌 3. 歇步前推 4. 撤手翻掌
5. 上步轉肱屈臂 6. 歇步推掌
十五動:拍腳伏虎
一:1. 上步掄臂 2. 右拍腳 3. 蓋步擺掌 4. 上步落手 5. 弓步貫拳
(方向向北)
二:1. 坐腿扣腳穿掌 2. 掄臂收腳上步 3. 左拍腳 4. 蓋跳步擺掌
5. 出腳落掌 6. 弓步貫拳 (方向向南)
十六動:左撇身捶
1. 坐腿扣腳穿掌 2. 分手 3.收腳握拳合手 4. 上步舉拳
5. 弓步撇打
十七動:穿拳下勢
1. 轉腰撇腳分手 2. 收腳握拳 3. 出腳上穿拳 4. 仆步右穿拳
十八動:獨立撐掌
1. 弓腿舉拳 2. 穿掌收腳 3. 獨立撐掌 4. 落腳穿掌 5. 提腳穿掌
6. 獨立撐掌
十九動:右單鞭
1. 退步探掌 2. 坐腿后捋 3. 旋臂搭手 4. 轉腰*云
5. 坐腿轉腰后云 6. 旋掌*云 7. 轉腰按掌 8. 勾手收腳 9. 轉身上步 10. 弓腿前按
二十式:右云手
1. 坐腿轉腰擺掌松勾 2. 坐腿轉腰右云 3. 翻掌并步
4. 轉腰左云 5. 翻手出腳開步 6. 轉身右云 7. 翻掌收腳
8. 左云 9. 翻掌開步 10. 右云 11. 并步翻掌
二十一式:右左分鬃
1. 左轉腰抱手提腳 2. 轉身上步 3. 弓步分手 4. 撇腳轉腰
5. 抱手收腳 6. 上步 7. 弓步分手
二十二式:高探馬
1. 跟步翻掌 2. 坐腿屈臂 3. 虛步推掌
2.
二十三式:右蹬腳
1. 轉腰帶手 2. 穿掌上步 3. 弓腿分手 4. 收腳抱手
5. 提腿分蹬腳
二十四式:雙峰貫耳
1. 收腳并手 2. 落腳收手 3. 握拳前貫
二十五式:左蹬腳
1. 撇腳轉腰分手 2. 抱手收腳 3. 分手左蹬腳
二十六式:掩手撩拳
1. 掩手落腳 2. 上步落拳 3. 弓步撩拳
二十七式:海底針
1. 跟步 2. 坐腿提手到肩上 3. 摟膝插掌虛步
二十八式:閃通臂
1. 提手收腳 2. 上步翻掌 3. 弓步推掌
二十九式:右左分腳
1. 轉身分手扣腳 2. 兩手下落合抱收腳 3. 分腳分手
4. 落腳穿掌 5. 弓腿分手 6. 收腳合抱 7. 分腳分手
三十式:摟膝拗步
1. 收腳擺掌 2. 收掌出腳 3. 弓步摟推 4. 轉腰撇腳
5. 擺手收腳 6. 屈臂收手出腳上步 7. 弓步摟手推掌
三十一式:上步擒打
1. 撇腳穿手 2. 弓腿抹掌 3. 上步擒落 4. 弓步打拳
三十一式:如封似閉
1. 跟步翻掌 2. 坐腿引手上步 3. 弓步推按
三十二式:左云手
1. 坐腿轉腰扣腳右云 2. 轉腰左云 3. 翻掌收步 4. 右云
5. 出腳翻掌 6. 左云 7. 收腳 8. 右云 9. 翻掌出腳
10. 左云 11. 扣腳并步
三十三式:右撇身捶
1. 退步探掌(方向斜前方) 2. 坐腿分手 3. 收腳握拳合手
4. 舉拳上步 5. 弓步撇拳
三十四式:左右穿梭
一:1. 扣腳穿掌 2. 弓腿抹掌 3. 捋手收腳 4. 上步搭手
5. 弓腿*云跟步 6.坐腿后云轉腰 7. 上步翻掌 8. 弓步架推掌
二:1. 扣腳穿掌 2. 弓腿抹掌 3. 收腳捋手 4. 上步搭手
5. 弓腿跟步*云 6.坐腿轉腰后云 7. 上步翻掌 8. 弓步架推掌
三十五式:退步穿掌
1. 坐腿擺掌 2. 收腳翻壓掌 3.退步穿掌(前腳順勢扭直)
三十六式:虛步壓掌
1. 坐腿扣腳轉身舉手 2. 轉身收腳虛步下壓
三十七式:獨立托掌
1. 提腿撐掌前托
三十八式:馬步靠
1. 落腳擺手 2. 提腳擺手 3.出腳握拳 4. 馬步擠靠
三十九式:轉身大捋
1. 轉腰旋臂 2. 并步接手 3. 捻腳轉身退步大捋 4. 滾肘撅臂
四十式:撩掌下勢
1. 轉身旋臂 2. 回轉身擺掌 3. 丁步前撩掌 4. 轉腰擺手提5. 提腳開步 6. 仆步穿掌
四十一式:上步七星
1. 弓腿舉手起身 2. 上步架拳
四十二式:獨立跨虎
1. 退步 2. 坐腿擺手 3. 收腳轉腰擺手 4. 起腿挑掌
四十三式:轉身擺蓮
1. 開手落腳 2. 穿手轉身 3. 轉腰擺掌 4. 擺蓮拍腳
四十四式:彎弓射虎
1. 落腳 2. 弓腿擺手 3. 反沖拳
四十五式:右搬攔捶
1. 后腳穿手 2. 分手握拳收腳 3. 擺步搬拳 4. 轉腰擺手收腳5. 上步攔掌 6. 弓步打拳
四十六式:右棚捋擠按
1. 轉腰撇腳分手 2. 抱手收腳 3. 上步 4.弓步棚手
5. 擺臂送手 6. 坐腿后捋 7. 轉腰搭手 8.弓腿前擠
9. 坐腿后引 10. 弓腿推按
四十七式:十字手 1. 坐腿扣腳轉腰 2. 撇腳分手 3. 扣腳落手 4. 開立步抱手
四十八式:收勢
1. 翻手 2. 垂手 3. 并步還原
48式太極拳動作口訣2
第一式 預備勢
⑴兩腳開立 ⑵兩臂*舉
第二式 起勢
⑴屈膝下按
第三式 攬雀尾
⑴收腳抱球 ⑵弓步掤手 ⑶轉身抱球 ⑷弓步掤手
⑸轉腰舉手 ⑹坐腿后捋 ⑺弓步前擠 ⑻坐腿后引
⑼弓步前按
第四式 單鞭
⑴扣腳擺掌 ⑵收腳勾手 ⑶弓步推掌
第五式 提手
⑴扣腳轉體 ⑵虛步合手
第六式 白鶴亮翅
⑴轉身抱球 ⑵虛步亮掌
第七式 左摟膝拗步
⑴收腳擺掌 ⑵上步屈收 ⑶弓步摟推
第八式 手揮琵琶
⑴跟步落手 ⑵虛步合手
第九式 左右摟膝拗步
⑴收腳擺掌 ⑵上步屈收 ⑶弓步摟推 ⑷坐腿擺掌
⑸上步屈收 ⑹弓步摟推 ⑹坐腿擺掌 ⑻上步屈收
⑼弓步摟推
第十式 手揮琵琶
⑴跟步握拳 ⑵虛步合手
第十一式 進步搬攔捶
⑴轉體握拳 ⑵上步搬拳 ⑶上步攔掌 ⑷弓步打捶
第十二式 如封似閉
⑴坐腿后引 ⑵弓步前按
第十三式 十字手
⑴轉身分手 ⑵收腿抱手
第十四式 抱虎歸山
⑴轉體擺掌 ⑵上步屈收 ⑶弓步摟推
第十五式 斜攬雀尾
⑴轉腰舉手 ⑵坐腿后捋 ⑶轉體搭手 ⑷弓步前擠
⑸坐腿后引 ⑹弓步前按
第十六式 肘底看捶
⑴轉體擺掌 ⑵收腳擺掌 ⑶擺步擺掌 ⑷跟步落手
⑸落拳穿掌
第十七式 左右倒卷肱
⑴轉體擺掌 ⑵提腳屈收 ⑶退步推掌 ⑷轉體擺掌
⑸提腳屈收 ⑹退步推掌 ⑺轉體擺掌 ⑻提腳屈收
⑼退步推掌 ⑽轉體擺掌
第十八式 斜飛勢
⑴收腳抱球 ⑵轉體上步 ⑶弓步分手
第十九式 提手
⑴跟步轉掌 ⑵虛步合手
第二十式 白鶴亮翅
⑴轉體抱球 ⑵虛步亮掌
第二十一式 左摟膝拗步
⑴落手擺掌 ⑵上步屈收 ⑶弓步摟推
第二十二式 海底針
⑴跟步落手 ⑵虛步插手
第二十三式 閃通背
⑴上步提掌 ⑵弓步架推
第二十四式 轉身撇身捶
⑴轉身握拳 ⑵上步撇拳
第二十五式 進步搬攔捶
⑴收腳收拳 ⑵上步搬拳 ⑶上步攔掌 ⑷弓步打捶
第二十六式 上步攬雀尾
⑴上步抱球 ⑵上步掤手 ⑶轉腰舉手 ⑷坐腿捋手
⑸轉體搭手 ⑹弓步前擠 ⑺坐腿后引 ⑻弓步前按
第二十七式 單鞭
⑴轉體擺掌 ⑵收腳勾手 ⑶弓步推掌
第二十八式 云手
⑴轉體擺掌 ⑵左云收腳 ⑶右云開步 ⑷左云收腳
⑸右云開步 ⑹左云收腳
第二十九式 單鞭
⑴提腳勾手 ⑵弓步推掌
第三十式 高探馬
⑴跟步伸掌 ⑵虛步推掌
第三十一式 右分腳
⑴上步抱手 ⑵分腳分手
第三十二式 左分腳
⑴落步分手 ⑵收腳抱手 ⑶分腳分手
第三十三式 轉身左蹬腳
⑴落腳合手 ⑵轉體抱手 ⑶蹬腳分手
第三十四式 左右摟膝拗步
⑴落腳擺掌 ⑵上步屈收 ⑶弓步摟推 ⑷收腳擺掌
⑸上步屈收 ⑹弓步摟推
第三十五式 進步栽捶
⑴收腳擺掌 ⑵上步屈收 ⑶弓步栽捶
第三十六式 翻身白蛇吐信
⑴轉體舉掌 ⑵收腳合手 ⑶上步撇拳 ⑷弓步推掌
第三十七式 進步搬攔捶
⑴收腳握拳 ⑵上步搬拳 ⑶上步攔掌 ⑷弓步打捶
第三十八式 右蹬腳
⑴收腳抱手 ⑵蹬腳扮手
第三十九式 左披身伏虎
⑴落步擺掌 ⑵上步落手 ⑶弓步架拳
第四十式 右披身伏虎
⑴坐腿合手 ⑵上步擺掌 ⑶弓步架拳
第四十一式 回身右蹬腳
⑴轉體分手 ⑵收腳合抱 ⑶蹬腳分手
第四十二式 雙峰貫耳
⑴收腳落手 ⑵轉身上步 ⑶弓步貫打
第四十三式 左蹬腳
⑴坐腿分手 ⑵收腳抱手 ⑶蹬腳分手
第四十四式 轉身右蹬腳
⑴轉身落步 ⑵提腳抱手 ⑶蹬腳分手
第四十五式 進步搬攔捶
⑴落腳握拳 ⑵上步搬拳 ⑶上步攔掌 ⑷弓步打捶
第四十六式 如封似閉
⑴坐腿后引 ⑵弓步前按
第四十七式 十字手
⑴轉體分手 ⑵收腳抱手
第四十八式 抱虎歸山
⑴轉體擺掌 ⑵上步屈收 ⑶弓步摟推
第四十九式 斜攬雀尾
⑴轉腰舉手 ⑵坐腿捋手 ⑶轉身搭手 ⑷弓步前擠
⑸坐腿后引 ⑹弓步前按
第五十式 橫單鞭
⑴轉體擺掌 ⑵收腳勾手 ⑶弓步推掌
第五十一式 左右野馬分鬃
⑴收腳抱手 ⑵轉身上步 ⑶弓步分手 ⑷收腳抱球
⑸轉身上步 ⑹弓步分手 ⑺收腳抱球 ⑻弓步分手
第五十二式 進步攬雀尾
⑴撇腳轉身 ⑵收腳抱球 ⑶轉身上步 ⑷弓步掤手
⑸撇腳轉身 ⑹收腳抱球 ⑺轉身上步 ⑻弓步掤手
⑼轉腰舉手 ⑽坐腿捋手 ⑾轉體搭手 ⑿弓步前擠
⒀坐腿后引 ⒁弓步前按
第五十三式 單鞭
⑴轉身擺掌 ⑵收腳勾手 ⑶弓步推掌
第五十四式 左右穿梭(四斜角)
⑴轉體抱球 ⑵轉身上步 ⑶弓步架推 ⑷收腳抱球
⑸轉身上步 ⑹弓步架堆 ⑺收腳抱球 ⑻轉身上步
⑼弓步架推 ⑽收腳抱球 ⑾轉身上步 ⑿弓步架推
第五十五式 進步攬雀尾
⑴收腳抱球 ⑵轉身上步 ⑶弓步掤手 ⑷收腳抱球
⑸轉身上步 ⑹弓步掤手 ⑺轉腰舉手 ⑻坐腿捋手
⑼轉身搭手 ⑽弓步前擠 ⑾坐腿后引 ⑿弓步前按
第五十六式 單鞭
⑴轉體擺掌 ⑵收腳勾手 ⑶弓步推掌
第五十七式 云手
⑴轉身擺掌 ⑵收腳左云 ⑶開步右云 ⑷收腳左云
⑸開步右云 ⑹收腳左云
第五十八式 單鞭
⑴轉體擺掌 ⑵收腳勾手 ⑶弓步推掌
第五十九式 下勢
⑴轉體擺掌 ⑵下勢穿掌
第六十式 左右金雞獨立
⑴獨立挑掌 ⑵右獨立挑掌
第六十一式 左右倒卷肱
⑴落腳擺掌 ⑵退步屈收 ⑶虛步推掌 ⑷轉身擺掌
⑸退步屈收 ⑹虛步推掌 ⑺轉身擺掌 ⑻退步屈收
⑼虛步推掌
第六十二式 斜飛式
⑴轉體擺掌 ⑵收腳抱球 ⑶轉身上步 ⑷弓步分手
第六十三式 提手
⑴跟步搭手 ⑵虛步合手
第六十四式 白鶴亮翅
⑴轉身抱球 ⑵虛步亮掌
第六十五式 左摟膝拗步
⑴轉身擺掌 ⑵收腳擺掌 ⑶上步屈收 ⑷弓步推手
第六十六式 海底針
⑴跟步擺掌 ⑵虛步插掌
第六十七式 閃通背
⑴活步合手 ⑵弓步架推
第六十八式 轉身撇身捶
⑴收腳握拳 ⑵弓步撇拳
第六十九式 進步搬攔捶
⑴收腳握拳 ⑵上步搬拳 ⑶上步提拳 ⑷弓步打捶
第七十式 上步攬雀尾
⑴收腳抱球 ⑵轉身上步 ⑶弓步掤手 ⑷轉身舉手
⑸坐腿捋手 ⑹轉身搭手 ⑺弓步前擠 ⑻坐腿后引
⑼弓步前按
第七十一式 單鞭
⑴轉身擺掌 ⑵收腳勾手 ⑶弓步推手
第七十二式 云手
⑴轉身擺掌 ⑵左云收腳 ⑶右云開步 ⑷左云收腳
⑸右云開步 ⑹左云收腳 ⑺右云開步
第七十三式 單鞭
⑴轉身擺掌 ⑵提腳勾手 ⑶弓步推掌
第七十四式 高探馬
⑴跟步舉掌 ⑵虛步推手
第七十五式 左穿掌
⑴弓步穿掌
第七十六式 轉身十字蹬腳
⑴轉身抱手 ⑵蹬腳分手
第七十七式 摟膝打捶
⑴落腳落手 ⑵上步收拳 ⑶弓步打捶
第七十八式 上步攬雀尾
⑴收腳抱球 ⑵轉身上步 ⑶弓步掤手 ⑷轉身舉手
⑸坐腿捋手 ⑹轉身搭手 ⑺弓步前擠 ⑻坐腿后引
⑼弓步前按
第七十九式 單鞭
⑴轉身擺掌 ⑵收腳勾手 ⑶弓步推掌
第八十式 下勢
⑴轉身擺掌 ⑵下勢穿掌
第八十一式 上步七星
⑴虛步架拳
第八十二式 退步跨虎
⑴退步亮掌
第八十三式 轉身擺蓮腳
⑴轉身擺掌 ⑵上步穿掌 ⑶轉身擺掌 ⑷擺蓮拍腳
第八十四式 彎弓射虎
⑴上步擺掌 ⑵弓步打捶
第八十五式 進步搬攔捶
⑴收腳握拳 ⑵上步搬捶 ⑶上步攔掌 ⑷弓步打捶
第八十六式 如封似閉
⑴坐腿后引 ⑵弓步前按
第八十七式 十字手
⑴轉體分手 ⑵收腳抱手
第八十八式 收勢還原
⑴兩手下落 ⑵收腳并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