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解決問題》評課稿1 《解決問題》一課,我認為這節課還是比較不錯的,教師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凸顯數學學習的生活化。從整體上看,較好地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體現了教為學服務的思想,整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解決問題》評課稿,菁選3篇,供大家參考。
二年級數學《解決問題》評課稿1
《解決問題》一課,我認為這節課還是比較不錯的,教師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凸顯數學學習的生活化。從整體上看,較好地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體現了教為學服務的思想,整節課教學思路清晰,教態自然,課堂教學效果較好。
老師能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年齡特點,選擇教法,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能明顯的看到老師與學生*等對話,交朋友,使學生覺得老師的課堂很輕松、自然。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些特點,吳老師結合教學內容,在導入新課時,利用低年級學生喜歡做游戲的特點,創設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很快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老師在這節課上,給學生充分的觀察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在導入新課后讓學生仔細觀察主題圖,看看會有什么發現,進而獲得數學信息,然后再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問題,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整節課上,教師評價形式豐富多樣。 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充滿被關懷、被鼓勵的愿望,對于學生而言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尤為重要。課堂上,教師能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進行言語激勵,還通過畫星星、獎勵小貼畫等進行形象化的榮譽激勵,這樣一來,能讓學生感受到自我的價值,體驗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張豐寶:本節課,老師能引導孩子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找出生活中的實例反復練習加深了對新知的理解。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鞏固了新知 。
二年級數學《解決問題》評課稿2
《解決問題》這節課,重點是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領會加法的含義,另一方面為發現和解決稍復雜的問題打下基礎。在本節課中,楊老師做得比較好的幾個方面是:
1、首先復習20以內進位加法,為本節課解決實際問題掃清計算障礙。
2、以啦啦隊表演為教學情境,引出數學問題,再以“看圖你知道了什么”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將解決問題的思路稍做引領,同時讓學生自主發現要解決“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選擇的信息可以有所不同,但不能混淆有效的條件。
3、在解決問題后,指導學生從多方面進行回顧反思:以“兩種算式有什么不同”使學生明確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列的算式也不同;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兩個算式都用加法計算”,加深對加法的認識;再以“一起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解決問題的”使學生進一步理順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
本節課可以改進的地方有:楊老師上課的時候激情還可以再足些,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由于新設備的使用,多數孩子上課比較頑皮,導致整理紀律渙散,多數孩子未能有效地參與學習中去。如果能及時調控好課堂紀律,多表揚優秀孩子,以榜樣的力量激勵孩子,我想本節課上課效果會更好。
二年級數學《解決問題》評課稿3
懷著興奮的心情聽了謝老師和徐老師分別執教的《解決問題》,受益匪淺。特別是沈百軍老師的講座,讓我對解決問題如何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
首先談談兩位老師的課堂教學閃光點。謝老師的教學語言親切,自然,很受學生的歡迎。在課堂教學中,謝老師始終貫徹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又服務于現實生活,讓學生在歡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其次謝老師的課堂練習注重層次性,一層層的深入,學生的知識隨著老師的練習不斷提升,真正體現了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第二堂徐賓老師的課,從學生的舊知入手,先讓學生猜測兩張紙條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即鞏固了學生的舊知,又為后面學生的新知學習埋下了鋪墊。學生的興趣也在猜測中提升,以較好的學習狀態投入到學習之中。而后,在徐老師的練習中,徐老師的練習始終從細小處關心學生的學習習慣,比如徐老師讓學生每次做題目前讀題;當有多個數學信息時,讓學生學會有選擇地選取自己需要的數學知識等等。不僅如此,徐賓老師的練習也是層層深入,從基礎知識到拔高練習,學習的學習能力得到了較大程度上的提升,有效地實現了人人學有效的數學。
其次談談我對這兩堂課的一些粗淺的,不成熟的想法。我覺得在謝老師的課堂中謝老師對于比多比少兩者的聯系講得還可以再深入些,是否可以在導入情節中讓學生明了A比B多2個,也就是B比A少2個,也即一個比多比少的數量關系可以有兩種表述方式。再講解完后可以適當補充一些小練習以加強鞏固這個知識點。其次再教學比多比少的知識時,讓學生明確求A比B多多少?就是A里面去掉與B相同的部分,即從A里面減去與B一樣的數據就是A比B多多少?也即讓學生明了求一個數比另一個多多少用大數減小數這個數學模型。再根據第一環節的學習讓學生順氣自然得明白求B比A少多少就是求A比B多多少?也即用大數減去小數。
而徐賓老師的課堂上,我覺得在教學新知,讓學生明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就是這個數去乘幾分之幾后,先不出現去掉一個單位“1”,讓學生猜測什么時候第一張紙幣比第二張紙長,什么時候第一張紙幣比第二張紙短,什么時候第一張紙幣和第二張紙一樣長。而是在這個環節后直接讓學生觀察,你覺得在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時應該怎么做?學生應該很快得回答用一個數去乘幾分之幾,此后教師把這個模型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有個比較深刻的印象。我想這樣可能在后來徐賓老師在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時學生會順其自然得講到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數學模型,而不會像在徐賓老師的課堂中學生提到的就是計算時的注意點而已。其次在教學用線段圖理解時,我覺得在這里徐賓老師應該一步一步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會自己用畫線段圖來解決數學問題,而不是直接把完整形式展示給學生。
在聽完了沈百軍老師的講座后,讓我對解決問題的教學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一直都知道建立數學模型對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但是有時也感覺這與算法多樣化有沖突,把學生的思維定在了一個方面。可是從數學的本質角度講就是為了讓學生會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因此數學模型的學習是有效的。但是數學模型的建立是需要不斷的數學學習為基礎的,所以在*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多滲透或者是教給學生數學思考的方法與思維,讓學生在扎實的數學基礎中學會建立模型。
推薦訪問:解決問題 二年級 評課 二年級數學《解決問題》評課稿 菁選3篇 二年級數學《解決問題》評課稿1 二年級數學《解決問題》評課稿100字 二年級數學《解決問題》評課稿1000字 小學二年級數學解決問題評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