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神舟十三號太空授課觀后感10篇
2021神舟十三號太空授課觀后感篇1
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天宮課堂”活動在12月10日下午面向全球進行直播。我也準時的觀看了太空實驗,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水球實驗了!首先,王亞平老師用一個類似放大鏡大小的環,伸進飲用的自來水袋里,拿出來時竟成為了一個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變成了一個晶瑩易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針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說,水球定會爆開來。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針管給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卻“毫發未傷”,這簡直是一個奇跡!我也好想去太空啊!
2021神舟十三號太空授課觀后感篇2
在下午時,我們觀看了三位航天員的授課,有翟志岡、王亞平、葉光富,王亞平在另外兩位航天員的幫助下演示微重力條下的小實驗,王亞平在其中一個實驗中說道在失重的太空中,想轉一個圈,要右手畫圓圈,另一個航天員演示了一下,成功翻轉過來。看了這些小實驗后,我不禁想當航天員,想在太空建一座金砌的城堡,在里面開炸雞店、奶茶店和點心店等等各種美食。在里面安上一張床和飯桌等洗漱用品住下來。外星人開了UFO來到了我的城堡里嘗嘗鮮,他們新奇的點了一堆吃的,吃飽之后付了1萬多根金條放在我面前走了。我眼睛閃閃發光,坐著智能設備回到地球買了一大堆東西和材料生活,日子就這樣過著。
2021神舟十三號太空授課觀后感篇3
太空授課刷新了科普教育及物理教學的固有模式,具有直觀性、生動性和啟發性。這種基于太空探索實踐之上的遠程教學,是一種珍貴的教育資源。通過衛星直播、教育部網站回放,或是以課件形式供反復教學,優質的教育資源讓舉國學生共享,亦是民生改善的一種形式。
事實上,探索太空給予人類的回報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我們用的GPS定位系統、太陽能屋頂,吃的方便面、蔬菜包,穿的運動鞋等,都是在人類探索太空的實踐中發明或研制出來的。因為孜孜不倦的太空探索,我們研發出救災和氣象監測衛星技術,獲得了更加優質的作物品種,發明燃料電池獲得了清潔高效的能源,通過衛星傳輸進行移動通話告別了“通訊基本靠吼”的閉塞……太空探索不斷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
更重要的是,隨著太空探索的深入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太空資源、航空技術將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社會民生的高度會得到有效的拓展:每一次航天發射的成功、每一次太空探索的實現,都會拓寬、深化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拓展人類的思維與活動半徑,為改善人們的衣食住行用提供更多可能。
2021神舟十三號太空授課觀后感篇4
昨天下午,我們在學校看了天宮課堂的直播課。聽這個名字就知道,這是關于太空的知識。三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向我們展示了各種有趣的小實驗。把一個圓環浸到水里,會形成一個水膜。兩側注入水,會形成水球。水球里面有個許多小氣泡,把小氣泡抽出來,會形成反的景象,再把小氣泡注射進去,就會形成一正一反的景象,很神奇吧。之后,小氣泡里面注射藍色的顏料,為了讓效果更明顯,又加入了黃色的泡騰片。很多可愛的小氣泡產生,藍色、黃色、綠色的顏色交融在一起,真是非常漂亮。天宮課堂里面有太多神奇的實驗了,讓我非常向往。我也真希望以后人類能在宇宙中找到第二個家園。
2021神舟十三號太空授課觀后感篇5
看了天空課堂這堂課,對太空上的各種實驗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令我最深刻的是水晶球,水晶球在地球上并不是隨處可見的,可是在太空上水晶球是隨處可見的事。水晶球是放在一個放大鏡的框里,不會掉下來,而且還可以用針在水晶球中,把里面小氣泡戳破,再注入一個大氣泡,看起來就像有兩個水晶球,接下來再往水晶球里滴幾滴藍色素,再放個泡騰片,他就變成了藍色的氣泡球了,真有趣。
2021神舟十三號太空授課觀后感篇6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正一步一步的實現自己的飛天夢,但,航天事業,需要后繼有人。太空授課,就是要讓孩子熱愛航天,首先要讓他們走近航天、了解航天。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少年對宇宙空間的向往、對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通過天地對話這種授課方式,也把神秘的航天科技逐漸滲透到全民科普教育之中,讓民眾對航天與生活等各方面的關系及作用,有更深入的認知,進而更加理解和支持航天事業。
太空授課還將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特點,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情況,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規律的理解。微重力環境在地球上難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實驗現象將更加更直接更加直觀,無須運用推論等方法。現場直播這樣的科學探究值得期待。
王亞平身處太空,面對地球,面向地球人授課,是中國太空老師的第一人,彰顯了一個航天大國的風度和氣派。
王亞平說:“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也是學生,我很期待著能夠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的復雜多變的,宇宙中許多奧秘值得探究,這就是科學的態度。
2021神舟十三號太空授課觀后感篇7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在我的心里也有一個夢想,它深深地埋藏著一顆孕育著我理想的種子,在我心底生根、發芽。
我的夢想是當一名宇航員,當一名像楊利偉這樣的宇航員,自從有了這個夢想,我便越發的喜歡飛向太空的新聞和火箭,由其是喜歡其中的火箭,就這樣,火箭讓我發現了這顆埋藏已久的理想之種。
上了五年級之后,漸漸地領會了火箭的魅力,下課,我仔細得研究火箭的資料,當我知道其中火箭的好多奧秘,我明白了要努力上學,要抓住細節,才能讀好書。從那以后,我便每次都要努力讀書,抓住學習的技巧,讓我的夢一定實現。課下,我看課外書,去積累他人的精華,讓我的中國夢飛天夢更有可能成功,加油。
在我觀察中,我發現,我最喜歡的火箭又有新的了,由其是神舟10號,最吸引我的眼球是電視上那所描述的令我感到驚奇、陌生而又新鮮的火箭世界。因為火箭能把我帶進一個我從未來過的太空世界,一切都讓我感到像是走進了外星王國。想象未來的故事,想象太空里那一個個星員,想象我是主人的權力,這些幻想便接二連三變成了。
偶然,我又在圖書館中看到了火箭系列和太空系列的書,我喜歡上了這兩本書,并讓我想當一個楊利偉一樣的宇航員。太空,讓我喜愛火箭,火箭讓我感覺出,好的文章讓我讀到了火箭和太空的神奇,總之,在我心底,有一個當宇航員的理想之種!我的航天夢中國夢,我一定要實現我的飛天夢。
2021神舟十三號太空授課觀后感篇8
通過宇航員王亞平老師對太空的介紹,我覺得水在太空中真是有趣極了!因為失重,重力向上,把水倒出來會變成一個個漂浮在空中的水球,所以宇航員喝水必須用專門的袋子,可不能像我們在地球上一樣,拿個杯子倒上一杯水,就可以痛快地飲用了。還從王亞平老師的介紹里我還知道了他們在太空中一天一共能看到16次日出,因為他們每90分鐘就會繞行地球一圈,其次,因為失重,人在太空中血液向上流,所以每個宇航員的臉看起來都是很浮腫的,同時我也能感覺到了他們在太空中生活的各種不便。
2021神舟十三號太空授課觀后感篇9
2021年12月2日,還有一個好消息傳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消息,為發揮中國空間站的綜合效益,中國首個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宮課堂”即將正式推出,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將于近日面向全球進行直播。
看到這個消息異常激動,因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一系列奇妙現象。這讓我想起了2013年那次太空授課。
在僅有的40分鐘里,航天員們卻只有用了簡單的5個小實驗來讓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環境下,物體的變化以及它變化的原理。分別有水膜實驗、陀螺實驗……就讓我知道原來在失重的環境下能做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水球實驗了!首先,用一個類似放大鏡大小的環,伸進飲用的自來水袋里,拿出來時竟成為了一個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針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說,水球一定會爆開來。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針管給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卻“毫發未傷”,這對于我們來說,簡直是一個奇跡!這讓觀眾們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里的電視屏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空,與授課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
2021神舟十三號太空授課觀后感篇10
我看完這個視頻,我感受到了,地球和太空大不一樣,比如說在重力的作用下,地球可以在地面上正常走路,而太空卻因為失重的原因不能像地球上一樣正常走路。我還發現王亞平阿姨的頭發在失重的情況下會飄起來。感覺非常的神奇!也感受到了祖國的偉大,在中國的課堂上,航天員們可以給我們直接上課。我感到非常的幸福!
推薦訪問:神舟 觀后感 授課 神舟十號太空授課視頻 神舟十號太空實驗課 神舟十號航天員成功進行了太空授課 神舟十號飛船太空授課 神舟十號太空授課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