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縣“四色”調配,擘畫鄉村振興新圖景,供大家參考。
近年來,縣堅持黨建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全力推進黨建引領文旅融合,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著力改善生態風貌,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等措施,激活鄉村振興高效運轉的時代偉力,凝聚眾心,精準發力,用組織引領的新面貌、新路徑促進鄉村振興上水平、上臺階。
一是打造“紅色引擎”,寫下凝聚發展合力的生動注腳。堅持將紅色旅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與具有特色的鄉村旅游資源融合,積極爭取省級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全力做好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紅色鄉村旅游,在新時代發展中講好紅二十五軍過秦安等紅色故事,增強傳播力量,傳承紅色基因。同時,配套開展鄉村音樂節、非遺文化節、云上桃花節、旅游節、美食節、攝影抖音大賽、漢服秀、模仿秀等一系列活動,彰顯秦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為力推文旅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貢獻力量。2021年,全縣共接待游客197.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4億元。
二是推進“綠色發展”,繪就美麗鄉村建設的精美畫卷。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新推出了“生態立縣,綠色發展”的理念,強化縣內“大生態”和村內“小生態”相結合,持續推進“三山兩河三線一長廊”和“三荒”生態治理,建成鳳山景區延伸段、鶴山生態公園等重點生態工程,累計完成生態造林6.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0.1%,依托生態建設吸納了農戶就地就近務工,實現了低收入群眾穩定增收;
同時,創新推出“支部推動、黨員促動、黨群互動”的工作模式,引導群眾自覺參與人居環境整治,按照“清垃圾、拆破墻、整三堆、種花草、涂外墻”的思路,實現村內“四季常綠,三季有花”,村容村貌得到美化凈化,打造村內小生態建設,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面,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三是鍛造“金色鑰匙”,開啟鄉村特色產業的振興之門。堅持探索符合本土實際的多層次、立體化、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鏈,著力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持續深化“三鏈”建設,發展林果產業90余萬畝、產值35.5億元,“秦安蜜桃”、“秦安蘋果”、“秦安花椒”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點亮特色品牌,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同時,加大在產業片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建立黨組織力度,圍繞蘋果、蜜桃、花椒產業相對集中的地域,探索建立片區黨建聯盟,設置“功能型”黨組織9個,376名村黨組織書記和支委委員兼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組織)負責人,推動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在產業鏈條全覆蓋,最大限度聚集同一產業鏈上黨員、致富能人的優勢資源,帶領集體增收、群眾參與、共同富裕。
四是搭建“藍色網絡”,探索農民致富增收的新興途徑。堅持黨建引領商貿流通,全縣各級黨組織積極搭建農產品銷售網絡,采取“黨支部+平臺+農戶”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力量,通過微信、微博等各類網絡平臺銷售秦安果品1.23億元;
全力推進跨境電商,促進我縣優質農特產品更好走向國外市場,年前1.3噸“秦安蜜桃”順利空運出口新加坡,實現甘肅跨境電商B2B出口零突破。同時,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組織開展了“青春助農‘秦’味飄香”等多次網紅直播帶貨活動,累計銷售農產品9000余萬元;
利用秦隴孵化器電商平臺,組織縣內大型電商企業和合作社開展蜜桃預售活動,12家電商企業及合作社10天內累計預售蜜桃710萬元。攜手北科大舉辦“秦安·新潤農業盛源菊香”杯校園營銷大賽,總營銷額達324628.5元;
進一步加快智慧農業建設,加強產業鏈數字化建設,加快物聯網技術應用,推動農業高質高效,農民富裕富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