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便落地生根,而佛教藝術也隨之而至。宋代,由于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不安,佛教信徒增多,佛教造像也處在一個急速的增長期,這個時候的漢傳佛教造像一改往日雄渾之勢,不再亦步亦趨地追隨外來模式,而是向著一個更加真實的形象發展開來,體現出了這一時期漢傳佛教造像獨特的審美觀念。
[關鍵詞]佛教造像 審美 世俗化
自“三武一宗”以來,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已經不復存在,尤其在宋太祖趙匡胤立國以后更是重修寺廟,廣納僧尼,據統計在宋真宗時僧尼數量已多達45 萬余,以此數據可見宋代佛教發展規模之大史無前例。伴隨著大規模的佛寺新建運動,宋代的佛教造像體現出新的特質,簡要而言則是題材世俗化、造像真實化、材料多樣化以及審美觀念的漢化,本文就其展開以下分析:
一、造像題材研究
宋朝建國之初久經戰亂,民不聊生,宋太祖大力扶植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以此來達到穩定民心的作用。民間疾苦則通過佛教的積德、轉世說得到一種合理的宣泄,百姓對此極為響應,造寺立龕不絕,極大地促進了我國佛教藝術的繁榮,在各式的佛龕神像當中,佛教的造像題材有了新的發展。
1、觀音造像增多
觀音造像于中國而言可謂是變化最大的,從最開始的男身男像到唐代的男身女像再到宋朝的徹底女性化,經歷了一個十分特殊的漢化過程,在宗教史上可謂是史無先例。這種變化在宋朝的觀音造像上更是有著進一步的深入,主要體現在造像精神表現的外露。
宋以前的觀音造像多莊嚴肅穆,神色內斂,不茍言笑,但是宋代的觀音造像猶如活在當下的女子,神情皆具。如北宋石雕觀音造像,面容嬌妍而嘴角微揚,顯得自然真實而又生動。再如塑于清涼山萬佛洞的一尊自在觀音像,選取了一個民間女子的形象,半倚半踞于山間,好一副自在形態,佛教嚴謹、肅穆的一面已然不存,呈現出宋代觀音造像的世俗化的傾向。
2、鬼子母造像流行
鬼子母,梵名訶利帝母,俗稱九子母,由于在佛經故事中擁有眾多兒女而被宋人供奉為送子娘娘,在佛教典籍中其形象為天女,身穿寶衣,頭戴珠飾,十分華美。但是在宋代工匠的再加工下,鬼子母確常以中年貴婦的形象示人,比較具有代表的便是大足石刻中關于鬼子母的一組群雕,呈民婦狀,慈眉善目,一群幼童環繞其中,體現出宋朝百姓對于共享天倫的渴望之情。
3、高僧及英雄形象頻繁出現
宋代的佛教不僅是世俗化的而且是漢化的,也正因如此,佛教造像已不再拘泥于傳統的佛教譜系,而出現典型的個人崇拜傾向,具體表現在得道高僧及英雄形象的增多。如六祖堂的慧能銅像、靈巖寺的慧可塑像均是如斯。北宋末年,由于戰亂及外族入侵,忠君愛國成了統治階級極力鼓吹的政治思想標準,佛教也未能幸免,以“忠義心”來解釋“菩提心”,強調獻身精神。佛教造像中這些高僧像的大量出現是我國民族文化“祖宗圣賢崇拜”傳統的延續。
二、造像材料研究
六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由于教義宣傳的需要,古人使用脫胎漆器制作成佛像,置于推車之上于大街小巷行進宣揚佛教的宗教教義,稱之為“行像”。至此佛教的造像材料在中國可說是層出不窮,大致可分為金屬造像、陶瓷造像、漆器造像、絲織造像、玉石造像五大類。如大理地區出土了大量的青銅鎏金佛像,尺寸雖不大,但做工精致、考究,便于攜帶,使用模鑄工藝,形象惟妙惟肖。隨著宋代陶瓷藝術進入發展高峰,大量陶瓷佛教塑像開始出現,多為隱青瓷,借助釉料的厚薄,展現塑像的形態。而宋代的能工巧匠們更是利用漆雕、脫胎漆器等髹漆工藝制作出精美、輕巧的佛像,脫胎佛教塑像由漆灰、麻布等制胎,造型空間大,形體大小更接近真人,打磨細致,光可鑒人。而隨著絲織工藝在宋代的發展,大量的佛像通過緙絲的形式展現在眾人的眼前,緙絲由于其”通經斷緯“的織法,可以自由變換色彩,制造出形象生動,色彩逼真的佛像,備受統治者喜愛,而緙絲制成的袈裟也和其他材質的塑像共同使用,藝術效果極為華麗。此外大量石窟的開鑿以及玉石開采量的增大,宋朝的能工巧匠們,雕刻了許多栩栩如生的玉石佛像,借用羊脂玉的溫潤來展現菩薩溫厚的藝術形象。
三、造像的審美觀念研究
宋代儒學盛行,“重人倫,遠鬼神”的審美傾向一直是儒學思想的主流意識。漢傳佛教在儒學的審美傾向下,佛教造像一改異域特色,柔美的女性形象開始大規模出現,而且取材原型多為中原女子,因此較之前更添加了一份和善氣息。此外宋朝禪宗興盛,“自性平等,眾生是佛”的佛性說,給宋代的漢傳佛教平添了幾分世俗味道,教化、清修、務農等均被看作是修行,因此在造像方面,桑養耕種的形象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世俗形象被描繪出來。再者,宋代結束了長期紛繁的戰事,帝王階級為鞏固地位,重文、重藝,大舉推進音樂、美術、詩詞的發展,在以秀美為最高審美標準的宋代,佛教的造像也愈發清秀雅致。因此,宋代可以說是漢傳佛教造像發生轉型的重要時代。
責任編輯:翁婷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