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白腐病也叫穗爛病,是我國葡萄產區普遍發生的一種主要病害,陰雨連綿的年份,常引起大量果穗腐爛,對后期產量影響較大,常給果農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為提高葡萄白腐病的防治效果,2009年5-8月我們開展了4種藥劑防治葡萄白腐病試驗,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藥刑
①杜邦福星乳油(美國杜邦公司產);②50%丙環唑微乳劑(正欣50)(海南正業中農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③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精本)(德國波英佳產);④12.5%戊唑醇微乳劑(葉美)(生產商同上②)。
1.2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09年5月15日在上杭縣城南村黃秀英戶葡萄同進行,葡萄品種為金華藤稔,2001年栽培,全園共520株,長勢均勻,歷年白腐病較重,土壤為沙質壤土。肥力中等,管理水平一般。試驗設杜邦福星7500倍液,50%丙環唑75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3000倍液,12.5%戊唑醇1875倍液,并設清水作對照,共5種處理。3次重復,隨機排列,每處理小區為10株葡萄(面積約55~60平方米),共150株,于葡萄膨大期的5月15日噴第1次藥,每隔10天噴1次藥,共噴3次,施藥用工農16型噴霧器常量噴細霧,將樹冠噴濕為止,試驗期間每次噴藥配有阿維菌素及少量磷酸二氫鉀,不再施用其它殺菌劑。
1.3 調查方法
施藥前進行病情基數調查,第3次藥后10天(即6月15日)、20天各調查1次防治效果,調查時,各處理隨機選2株樹,按東、南、西、北、中5個方向,各定2個果穗掛牌,合計10個果穗,調查整個果穗的總果粒數和病果粒數,計算果粒發病率、防治效果,并采用“DMRT”法進行顯著性測定,計算公式如下:
病果率(%)=(病果粒數,總果粒數)×100;
防治效果(%)=[(對照病果率一藥劑處理病果率)/對照病果率1×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氣候情況
據縣氣象局資料統計,試驗期間天氣正常,平均氣溫:5月下旬23.8℃、6月上旬26.0℃、6月中旬27.1℃、6月下旬27.1℃,均在病菌適宜繁殖的24~27℃:3次施藥后均在24小時后降雨,5月21至6月20總降雨日21天,雨量209.3毫米,為白腐病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導致6月上旬中后期對照區發病較為嚴重。
2.2 發病情況調查
2009年5月5日第1次噴藥時果粒0.4-0.8厘米大小,沒有發現病果,6月5日第3次施藥,果粒1.5-2.2厘米大小,葡萄著色期在6月20日前后,比往年遲一個星期,6月28日開始上市,8月6日采收完。對照區5月30日發現病果,以6月5-8日發展較快,防治區6月8日發現病果,試驗未發現藥害等異常現象。
2.3 藥劑防效調查
第3次藥后10天(即6月15日)和6月25日分別進行防效調查。
從6月15日第1次藥效調查看,病果癥狀明顯,各處理果粒發病率在0%~1.64%(表1):6月25日進行第2次防效調查,果實大多在2厘米以上,果粒發病率在0%~5.15%,藥后20天的防效均在81%以上,表明各供試藥劑對葡萄白腐病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將兩次防效進行“DMRT”顯著性測定:兩次防效杜邦福星、正欣50與精本、葉美防效間存在極顯著差異,兩次防效杜邦福星與正欣50間、精本與葉美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3 小結與討論
3.1 杜邦福星、正欣50防效最好
試驗結果表明,防治葡萄白腐病,采用杜邦福星、正欣50、精本、葉美連續施藥3次,(隔10天1次)藥后20天的防效均在81%以上,以杜邦福星、50%丙環唑(正欣50)7500倍液為最佳(藥后20天的防效均達100%),值得生產上推廣應用,使用時注意農藥交替使用。
3.2 藥劑防治宜早不宜遲
白腐病從幼果至成熟均可由病菌不斷引起重復侵染而發病,在常年重發區、多雨年份,藥劑防治宜早不宜遲。在閩西地區一般掌握5月中旬至6月中旬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藥為宜。
3.3 試驗藥劑無藥害
調查表明,各藥劑施用后未對葉片和果實有藥害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