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臨床醫生科普項目——百科名醫網、中國醫學科學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組織全國知名三甲醫院的權威院士和百余位專家,共同啟動編撰百度百科疾病類詞條工作,幫助網民通過百度搜索,獲得最為權威的醫療信息。
據記者了解,負責編撰“腫瘤預防”詞條的,就是我國著名臨床腫瘤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教授。在這次活動的啟動儀式上即席講話時,已逾耄耋之年的孫燕院士自稱其為“80后”。他不但親力親為,親撰百度詞條,還極力推行這種科普方式,“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科普宣傳,是非常有效的做法。把真理通過互聯網平臺傳播給讀者,社會接觸面更大,這比我多看一個病人更重要。”從那以后,“80后院士”的趣稱,就在孫燕院士熟悉的人們中間流傳開了……
篳路藍縷,開中國腫瘤內科先河
80多年前,孫燕院士出生于河北省一個普通人家。早在烽火連天的1941年,他便寄讀于縣城的昌黎中學附屬小學,自小目睹日寇的種種劣行、暴行,讓孫燕院士對“祖國”這兩個字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懂得了亡國的痛苦,向往著自由富強。在他小學即將畢業時,一位同學的父親影響了他日后的志向選擇。從那時起,他就立志當一名醫生,報效國家,造福民眾。
1948年,孫燕考入燕京大學,1952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54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8年5月,他在昌平上苑鄉麥莊,邊勞動邊給周圍的農民看病——兒時的夢想,終于付諸實踐。1959年2月,孫燕被調至醫學科學院西山造林隊,真正地當上了一名醫生;1959年10月,他被分配到腫瘤醫院工作。調至腫瘤醫院之初,他便承擔了一個艱巨的使命:創建一個新學科——腫瘤內科。當時醫院的內科治療組病床和藥物都非常稀少,只有他和與他年齡相近的周際昌醫師這兩名醫生,人手寥寥。孫燕院士回憶說:“那時,我在吳桓興和李冰兩位院長的直接領導下,以極大的熱情,在醫院創建了腫瘤內科治療小組。盡管當時的條件十分艱苦,科研工作和臨床治療卻迅速展開了,直到1965年,才正式成立了專科病房。”
作為第一批訪問學者,1979年至1981年,孫燕以客座教授身份在美國M.D.Anderson癌中心從事研究工作;1982年初,他帶著在美國的收獲返回國內,承擔起了發展腫瘤學科的歷史使命;1983年,孫燕成為協和醫科大學臨床腫瘤學教授;1984年至1992年間擔任內科主任;此后在多方的不懈努力下,使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內科成為了國內最大、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專業科室。從那時起,孫燕院士便帶動全國同道共同前進,使這一學科有了全方位的發展;也就是說,在那些年間,孫燕院士在“一窮二白”的底子上,參與開創了我國腫瘤內科事業的先河,成為這一學科的“奠基者”!
1965年,腫瘤內科的病床增加到了30多張,科室成員增加到了5位青年醫生、兩位進修醫生和8位護士,已初具規模。但從1960年起,孫燕他們便試用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開發的抗腫瘤新藥——N-甲酰溶肉瘤素臨床治療睪丸精原細胞瘤,并取得了很好的療效。1962年,莫斯科召開第八屆國際腫瘤大會,孫燕撰寫的相關論文在那次學術會議上轟動了國際腫瘤學界,國內外的專家們稱之為“藥物治療有效控制腫瘤的典范”;1978年,這一研究又獲得了我國的科學大會獎。同時,孫燕他們開創的乳腺癌晚期術前化療、胸壁復發的局部治療、肺轉移的治療研究,也使一部分患者的存活期長達10至30年;他們開展的胸腔積液的局部治療以及頭頸部癌的動脈化療等的醫學臨床研究,均在國內屬于首創。
然而,就在腫瘤內科事業順利發展之時,十年動亂開始了,孫燕等被下放到甘肅,他們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腫瘤內科也被解散;直到1972年,周恩來總理親自把孫燕等幾位專家接回到北京,腫瘤內科才得以重建……
中西合璧,
成就腫瘤“綜合治療”思想
在采訪中,孫燕院士對當前全球癌癥發病和死亡情況憂心忡忡。他介紹說,腫瘤是目前全球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于2007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每年死于癌癥的病人達到790萬。這一趨勢再得不到改變的話,到2020年,預期每年新發生的病人將闖過1500萬大關。談及我國的發病情況,孫燕教授坦陳,2011年開展的全國抽樣調查表明,我國癌癥年發病率已經接近2‰;照此推算,每年全國新發生的腫瘤病人即為260萬人!
“我們必須對這種嚴峻局勢給予足夠的重視,必須全面了解發病情況,認真學習最新的防控知識,動員各界力量積極參與腫瘤的防治工作。”孫燕院士說,“近年來腫瘤的發病率增長特別快,讓人有一種緊張心理。事實上,惡性腫瘤是一類很古老的疾病。現有證據表明,從古代埃及的木乃伊中,便發現有患前列腺癌骨轉移的了;而我國在殷商時代,就已經有這方面的醫者了——那時稱之為‘瘍醫’,因此至今朝鮮和日本還將腫瘤學稱之為‘腫瘍學’;而且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即有關于癌癥的表述,以后歷代中醫古籍中也多有記載。例如,我國古代中醫典籍中將食管癌叫‘噎嗝’、把乳腺癌叫‘乳巖’等;而我們目前給這類疾病的定義是:這是一類身體細胞在多種外因和一定內因長期作用下,所發生的異常過度活躍增殖疾病。”
孫燕院士繼續說,在幾千年的歷史中,腫瘤一直是罕見病;近兩百年來,先是工業國家發病率逐漸升高;到了上世紀30年代,發達國家才把腫瘤列入常見病。我們知道,新中國成立初期,即使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癌癥也不在常見疾病之列。所以,很多人認為癌癥是現代病,也不無道理。一般來講,在腫瘤的發生原因中,大家較為關心的是導致腫瘤發生的外因,目前已經證明物理性因素例如電離輻射包括核爆炸、核泄漏,以及其他的放射線——比如醫院里的同位素檢查、X線和CT、PET- CT等都有放射線暴露;此外,還有人們居住和工作環境里的氡;因此,我們應盡量少做PET- CT,多做核磁(MRI)檢查。其他的物理因素還有長期慢性刺激例如肺里陳舊結核的病灶和其他處的慢性斑痕等。目前,全球甲狀腺癌發病率普遍增高,多數學者認為和放射本底增高有關。
半個多世紀的孜孜以求,孫燕院士的學術視野遍及中西醫各個領域。在腫瘤醫學研究方面,他融會貫通地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術思想。如果用一句話去高度概括孫燕院士的學術思想的話,其實只有四個字:“綜合治療”。而“綜合治療”,則是根據病人的具體狀況,腫瘤的病理類型、侵犯范圍和發展趨向,合理、有計劃地綜合應用現有的一切治療手段和方式,其最終目的,就是提高癌癥療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談及此話題,孫燕院士回憶說:“1976年,唐山發生大地震。震災過后不久,我便參與了編著《實用腫瘤學》——和我的老師吳桓興教授、金顯宅教授一起從事這項工作。從那時起,我即和兩位前輩在書稿中確立了腫瘤綜合治療的定義。中醫的辨證論治、扶正祛邪指導思想,我們在腫瘤治療中仍需要充分發揮;祖國醫學這種優良傳統,在當今腫瘤的臨床治療中所占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目前,腫瘤學者已經普遍重視開展‘綜合治療’,相關的科研課題也正在陸續開展;將來會有更多的證據證明和充實這一學術理念的的正確性;更重要的是,這能給廣大患者帶來更多的收益,能夠挽救更多的生命!”
業內人士也普遍認為,孫燕院士“綜合治療”的學術思想,事實上影響了我國后來的腫瘤醫院的學科建設格局。
弘揚中醫,締造“祛邪扶正”模式
“祛邪扶正”模式,是孫燕院士腫瘤“綜合治療”學術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他融合中西醫臨床實踐,所開創的治療腫瘤的新模式。
談及“祛邪扶正”這一新模式的發軔,孫燕院士說和一封書信有關:“那是1993年,我收到了臺灣地區一家醫院院長寫來的一封信,請我為一位晚期食管癌患者提供治療意見。我為病人提供了紫杉醇和一些扶正中藥的資料。意見返回去之后,他們依照我的方法給予治療,患者的病情很快便有了起色。”其實在那之前,孫燕院士曾為南亞某國的兩位副總理以及另一國家的國王治療過腫瘤疾病,療效很滿意。“在腫瘤治療中,中醫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是我國的診療特色。中醫針對人體出現的各種病理生理過程,其特色是長于調理,扶正、糾正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使人體恢復陰陽平衡,最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獲得遠期療效;所以,我們將中醫的‘扶正’方法,與西醫的‘祛邪’方法相結合的話,便會提高很多常見腫瘤的總體療效。”
在上述理念支配下,孫燕院士對于中醫中藥的研究投入了很多時間,付出了很多精力,當然,也取得了諸多成就。
孫燕院士回憶說,早年他被下放到甘肅定西時,便發現當地有一種最常用的中藥——黃芪。回京后,他便決定從黃芪入手,用現代科學方法對中藥的效果進行細致的觀察和分析,由此開展對中藥的科研工作。再后來,在M.D.Anderson腫瘤中心,他和美國同行經過反復試驗后得出了多項結果:黃芪、蘆筍、女貞子、仙靈脾等多種傳統中藥,有促進患者恢復免疫功能的功效,能夠抑制腫瘤病人過多的T抑制(Ts)細胞的活性,保護腎上腺和骨髓功能,如果把這些中草藥用來輔助放射、化療等西醫治療方式,能夠極大地提高和改善患者的遠期治療效果。
孫燕院士還與天津醫藥科學研究所合作,從中藥女貞子中提取了齊墩果酸這種促進免疫的有效成分,通過臨床研究,證明其具有良好的療效;他們還發現,晚期腫瘤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大多有一定的損傷,而服用中藥后,患者的疲乏和免疫功能等情況都可以向好的方向轉歸。這項學術研究完成后,獲得了第一屆國際自然免疫與生物反應調節劑大會獎。孫燕院士說:“截至目前,我的團隊已經研制了3種扶正中藥,包括貞芪扶正沖劑、固元顆粒及扶正女貞素,投產后已經在臨床廣泛應用,并獲得了4項專利;而且,貞芪扶正膠囊和顆粒目前已經進入了我國基本藥品目錄,造福于更多的患者。”
“‘祛邪’和‘扶正’如果反復輪替的話,就能取得好的療效。”孫燕院士認為,扶正中藥能夠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目前在業內已經得到臨床和實驗研究證實。在放化療期間通過中醫中藥調理,病人能夠減少不良反應,而不是直接抗癌,這是多數臨床醫生達成共識的。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曾這樣評價孫燕院士在該領域所做的貢獻:“在腫瘤內科治療方面,他發掘祖國的藥物遺產、特別提出中醫的‘扶正固本’觀念及治療方法,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中醫腫瘤內科治療方面作出了貢獻。”
在采訪中,孫燕院士還十分憂慮地說,他之所以不遺余力地參與醫學的社會科普工作,是因為目前社會上在癌癥防治方面還存在著很多誤區。“比如說,很多人都認為‘癌癥是絕癥、是不治之癥’,這是不正確的。原國家衛生部2012年發布的相關資料說明,我國癌癥的治愈率大約在40%,各種常見腫瘤的治愈率城鄉也有差別。例如城市乳腺癌的治愈率已經達到80%,而農村則只有40%;子宮頸癌治愈率也很高,如果發現太晚治療效果就差了。我們醫院治療的睪丸腫瘤、淋巴瘤、乳腺癌、子宮頸癌和食管癌的治愈率都已經達到國際水平。從1995年以后,在我國收治的癌癥病人總的治愈率就已超過50%,現在達到了58%;2012年,美國癌癥總體治愈率達到了 75%。因此,‘癌癥是不治之癥’之類的觀點,是十分陳舊和有害的。”
記者面前的孫燕院士,雖年過耄耋,卻精神矍鑠、思想敏捷,且談吐十分風趣。孫燕說:“我這個‘80后’現在很滿足也很快樂。因為我不但把50多年來學術方面所獲傳遞給了年輕人,還能為社會醫學科普出點力氣,這不是很讓人高興的事兒嗎?學生們領會了我的學術思想,這等于我生命的價值在他們身上延伸,而且我的學生比我做得更好,看著他們一步步成長起來,你知道這是多么高興的感覺嗎?”
在孫燕院士說完這些話后,記者打量了他的辦公室——他珍藏著很多過去的極珍貴的老照片。孫燕院士一邊一幅一幅地看過去,一邊無限感慨地說,這里面有相當大一部分照片,是一些老患者來訪時留下的。“有些都過去幾年、甚至幾十年了,他們還沒忘記我,我不但感到快樂,更感到幸福。有些患者,當年來看病時還是孩子,現在已經做了爸爸、媽媽了。一名醫生,恐怕沒有比見到這樣的場景更快樂、更幸福的了。”在采訪中,孫燕院士坦言,他希望社會最后給他的評價是,他是一個好醫生。從那一幅幅患者和他的照片以及孫燕院士所講述的往事看來,對孫燕院士而言,這樣的評價或許是最低的“標桿”了吧。
為了患者的康復而努力不輟,并快樂著和幸福著,凡大醫者,莫不如此。回望孫燕院士50多年抗擊腫瘤的科研之路,我們不難發現,半個多世紀以來,孫燕院士不斷融入現代醫學的臨床實踐,詮釋著我國防治腫瘤的重要理念的“中西并重”之路!
專家簡介
孫燕,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衛生組織癌癥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亞洲臨床腫瘤學會和中國癌癥研究基金會副**。是我國著名臨床腫瘤學家、中國內科腫瘤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1929生于河北樂亭,1948年進入燕京大學醫預系,1951年至1956年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學習,獲醫學博士學位。從1959年開始致力于我國腫瘤內科治療的開拓、發展和普及工作。1960年脫產學習中醫一年。1979年至1981年間曾以客座教授身份在美國M.D.Anderson癌中心從事研究。其學術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科技發明獎在內的各種獎項。曾被評為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名醫、教書育人模范和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和杰出保健專家,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特殊貢獻獎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終身成就獎。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編著學術專著34冊。培養臨床博士42人、碩士4人、進修醫師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