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組(開胸手術治療)各34例。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手術一般情況、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引流時間、VAS、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全胸腔鏡下切除神經源性縱隔腫瘤術具有手術切口小、并發癥發生率低等特點,較傳統開胸手術優勢明顯。
關鍵詞:全胸腔鏡;神經源性縱隔腫瘤;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73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409(2016)03-0071-04
神經源性縱隔腫瘤發病率僅次于胸腺瘤,好發于后縱隔,約占縱隔腫瘤的80%,多以良性為主,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胸悶、呼吸困難等。該腫瘤的病理類型和年齡密切相關,兒童腫瘤類型主要為交感神經起源的神經節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成人腫瘤類型主要為神經鞘起源的神經纖維瘤、神經鞘瘤等。手術是目前神經源性縱隔瘤的主要治療方法,良性的神經源性縱隔腫瘤預后較好,惡性腫瘤預后較差。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胸腔鏡輔助微創治療逐漸應用于神經源性縱隔腫瘤的治療當中。筆者回顧性分析我院2010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全胸腔鏡下手術與傳統開胸手術后患者的臨床指標,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神經源性縱隔腫瘤患者68例,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4例。觀察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40.15±19.52)歲;胸部X射線和CT診斷瘤體直徑在1.5~6.8 cm,平均4.3 cm。對照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38.2±20.4)歲;瘤體直徑1.2~5.9 cm,平均4.1 cm。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職業及腫瘤大小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手術前均經胸部CT、MRI等檢查確定腫瘤大小、位置、包膜情況、侵及范圍和與周圍臟器毗鄰關系等,肌無力患者需術前服用抗膽堿酯酶藥物控制病情。患者首先進行全身麻醉,低齡患者采用單腔氣管插管,小潮氣量通氣。成人采用雙腔插管,健側單肺通氣。取右側或左側臥位,前、中縱隔腫瘤患側抬高45°位,后縱隔腫瘤患者健側90°臥位。前縱隔瘤患者手術要點如下:取右側或左側腋中線與第5/6肋骨間隙處做-1.5 cm切口,作為胸腔鏡入口,以觀察腫瘤特點。對于中縱隔腫瘤,取第6/7肋骨間隙和腋中線交界處為觀察孔,而降第4根肋骨間隙與腋前線交界處及腋后線和第6根肋骨間隙交界處作為兩個手術操作孔。對于發病率最高的后縱隔腫瘤則以第5/6肋骨間隙與腋前線交界處作為觀察孔,手術操作孔根據瘤體位置適當調整。從觀察孔30°置入胸腔鏡,鏡下采用電凝鉤、超聲刀進行瘤體周圍軟組織剝離。組織剝離時遇到滋養血管可根據血管大小的不同適當處理,較大血管選用鈦夾或者胸腔鏡下結扎、縫扎處理。完整切除瘤體,如若瘤體直徑過大或與大血管連接緊密等原因,可適當延長切口。將瘤體取出后放入標本袋,進行病理切片檢查,胸腔用生理鹽水灌洗,取1根引流管置于腋中線切口,作常規閉式胸腔引流。
對照組患者首先進行全麻處理,于平臥位接受常規胸骨開胸手術完全切除瘤體,瘤體送檢病理科,胸腔用生理鹽水灌洗,取一根引流管置于腋中線切口,作常規閉式胸腔引流。
1.3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引流時間、VAS、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等。療效評價標準:術后無明顯疼痛和并發癥,5 d內順利出院,1年內未復發者為治愈;出現并發癥,1年內復發者為未治愈,比較組間治愈率。
1.4統計學分析
組間差異比較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運算,計數資料用X2檢驗運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經全胸腔鏡下微創和傳統手術治療,觀察組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治愈率為91.2%,對照組治愈率為85.2%,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組間觀察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在手術時間、出血量、切口長度、引流時間、術后VAS評分及住院時間均小于對照組(P<0.05),說明全胸腔鏡下微創切除術較傳統手術有明顯的優勢。詳見表2。
2.3組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后出現心律失常2例、肺不張1例、胸膜粘連1例,無肺部感染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1.7%(4/34);對照組患者心律失常5例、肺部感染3例、肺不張4例及胸膜粘連3例,并發癥發生率44.1%(15/44),經X2檢驗,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全胸腔鏡下微創腫瘤切除術較傳統開胸手術安全性高,能顯著降低并發癥,詳見表3。
3討論
縱隔作為人體發生腫瘤類型最復雜的區域之一,越來越受到臨床重視。其腫瘤類型主要包括神經源性腫瘤、胸腺瘤及原發性囊腫等,其中大多數為良性,除胸腺瘤較多合并重癥肌無力外,多數腫瘤病證缺乏明顯的臨床癥狀。但有些患者由于瘤體較大,導致心臟、肺等臟器及重要神經受累,從而引發心律不齊、肺不張等臨床癥狀,需及時手術切除治療。神經源性縱隔腫瘤是發病率僅次于胸腺瘤的縱隔腫瘤,關于本病的手術治療,傳統手術主要采用開胸切除術,創傷大、出血量多及并發癥較多,預后較差。另外,傳統開胸手術對上肢的功能恢復及形體美觀影響較大,導致傳統手術的局限性日益凸顯。
胸腔鏡下微創技術日益用于神經源性縱隔腫瘤治療當中,由于其安全有效、操作方便等特點逐漸被醫務工作者和患者認可。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手術療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一般手術資料等指標比較發現,由于觀察組采用全胸腔鏡下微創手術,病患損傷較小,患者恢復較快,臨床觀察各項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全胸腔鏡下治療神經源性縱隔腫瘤具有安全有效、并發癥發生概率低等諸多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