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4-0b-02
癲癇是一組由不同病因所引起,腦部神經元高度同步化,且常具自限性的異常放電所致,反復發作所引起的慢性神經系統病癥則稱為癲癇。癲癇是一種慢性的腦部疾患,由腦部神經元過度放電所致的突然反復和短暫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為特征,根據所犯神經元的部位和放點擴散的范圍,功能失常可表現運動、感覺、意識、行為、自主神經等不同障礙或兼有之。因而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本文報告15例癲癇部分發作其臨床表現呈不典型而被誤診,現將本院近來誤診的15例病例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院自2010年以來急診就診的15例癲癇誤診病例如下:女9例,男6例;年齡15-50歲,平均32歲。誤診暈厥6例,表現為暈厥,誤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2例,表現為偏側肢麻木,誤診為偏頭痛3例,誤診為抽動癥4例,其中表現為擠眉弄眼1例,一側上下肢不自主抽動2例,口角抽動1例。所有病人均行顱腦CT檢查未見異常,腦電圖常規檢查正常4例,廣泛輕度成輕中度異常11例,表現為慢波、棘波和局灶性癇樣放電。
2 治療與效果
15例病例臨床以抗癲癇藥進行治療從近期療效觀察,其中明顯好轉11例,2例在服藥期間偶有類似發作,2例無效。
3 討論
癲癇是一種以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引發突然、短暫且反復發作的腦部功能失常為特征的綜合征。因神經元異常放電的涉及部位和放電擴散范圍不同,該病可引起運動、感覺、意識和植物神經等出現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功能障礙。神經元出現陣發放電引發的一過性腦功能異常稱為癲癇發作,每位患者癲癇發作可能是一種或多種形式并存。癲癇發作的發生機制十分復雜,迄今尚未完全闡明。許多研究結果表明它的電生理本質是神經元過度同步放電的結果,與神經生化、神經生理、免疫學等均密切相關。于異常放電的起始部位和傳遞方式的不同,發作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可表現為發作性運動、感覺、自主神經、意識及精神障礙。特發性癲癇這類患者的腦部并無可以解釋癥狀的結構變化或代謝異常,其發病與遺傳因素有較密切的關系。癲癇發作的根本原因在于大腦神經元的異常放電。癲癇的異常放電可出現在癲癇的發作期,也可出現在癲癇的發作間歇期。大腦神經元電生理異常有各種不同的學說,一般認為與維系膜電位的離子異常有關,也有認為和大腦神經介質,即興奮性氨基酸(如谷氨酸)和抑制性氨基酸(如GABA)的不平衡有關。總之,癲癇是大腦神經細胞異常、過度放電的結果。確定是否為癲癇應詳細詢問患者本人及其親屬或同事等目擊者,盡可能獲取詳細而完整的發作史,是準確診斷癲癇的關鍵。腦電圖檢查是診斷癲癇發作和癲癇的最重要的手段,并且有助于癲癇發作和癲癇的分類。臨床懷疑癲癇的病例均應進行腦電圖檢查。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常規腦電圖的異常率很低,約為49.5%[1]。而規范化腦電圖,由于其適當延長描圖時間,保證各種誘發試驗,特別是睡眠誘發,必要時加作蝶骨電極描記,因此明顯提高了癲癇放電的檢出率,可使陽性率提高至80%左右,并使癲癇診斷的準確率明顯提高。
本文15例癲癇部分性發作被誤診考慮有以下幾點原因:(1)急診醫師在詢問病史時,過于簡單,病史問診不詳細,遺漏發病時情況等重要線索。(2)對癲癇部分性發作的各種表現缺乏了解。急診醫師在分析病情時,思路狹窄,過于重視伴隨癥狀及既往病史。(3)癲癇發作表現不典型,癇性體征不突出。(4)過分強調、依賴常規腦電圖檢查結果。(5)缺乏特殊的診斷手段和指標。(6)考慮問題的片面性、局限性。
避免誤診的措施:(1)急診醫師要提高業務水平,加強對癲癇的認識,在診療過程中可拓寬視野、思路,深入地學習基礎理論的知識。防止因認識不足而誤診。(2)對于經多次檢查和治療未果時,應懷疑本病,可作診斷性治療。(3)對有疑似病人,除詳細的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外,應注意多次復查腦電圖,力求早期明確本病,即使腦電圖檢查陰性亦不應放棄。(4)對于不明原因的視物旋轉或晃動,不伴有耳鳴及惡心、嘔吐等其他癥狀和體征,尤其是年齡較輕者,應考慮本病的可能。(5)對于反復某一部位的不自主運動,經對癥治療無效,且無其他原因可查者,應經詳細的體格檢查及腦電圖檢查而高度懷疑本病。
參考文獻
[1]吳江.神經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