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英語退出高考”“降低英語中、高考的分值”“一年多次英語考試”等相關政策被提出并逐步實施,這可能不只是一項考試改革方面的問題,還是一個關乎中小學英語教育的意義和地位的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勢必會降低學校(學生和教師)乃至整個社會(包括家長)對中小學英語教育的重視程度,對中小學英語教學也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甚至會波及小學的英語課程設置,這成為了我們寫作本文的動因,同時也借此把我校20年的小學英語課程實踐作為對上述相關問題的一個回應。
我國在小學統一開設英語課起始于2001年。2001 年1 月,教育部頒布的《關于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中首次提出:“2001年秋季開始,全國城市和縣城小學逐步開設英語課程;2002 年秋季,鄉鎮所在地小學逐步開設英語課程。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起始年級一般為三年級。”我校自1994年建校就從小學一年級開設了英語課,20年來,我校圍繞小學英語課程開發、教材整合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經驗。
一、一年級開設英語課,學生可以接受
小學一年級是否開設英語涉及兩個問題:一是兒童學習第二語言的最佳年齡問題,二是學生負擔問題。關于前者,理論上,兒童學習第二語言的最佳年齡是有爭議的,這里不想爭辯;實踐層面上,我們實行了20年,業已證明是可行的。當然,是否可行,與師資和條件有關,可能更與教學有關,我們的經驗如下:一年級英語教學以聽為首,以聽助說,聽說整合,聽說領先,讀寫跟上,使知識、技能、興趣、情感、享受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身心愉悅的狀態中掌握知識,在玩中體驗,在體驗中享受成功,在成功中激發潛能。主要教授簡單的英語單詞和字母,學習字母以音素音學習為暗線,采用整體學習的方法,通過大量歌謠、歌曲的輸入,在活潑自然真實的語境中感知、模仿、習得英語字母及音素音;以交際用語學習為明線,均通過較為自然的語境,在游戲、對話等語言活動中使用實物、圖片、錄像、錄音等多種教學手段,感知、模仿,習得語言。2012年,我校在對全體小學生圍繞“你喜歡上英語課嗎(單選項:很喜歡、喜歡、比較喜歡、一般、不太喜歡、不喜歡)”“你喜歡上英語課的原因是什么(多選項:英語有趣、英語課有趣、老師教得有意思、英語重要、英語易學、英語有用、喜歡老師)”“英語課上你最喜歡的是什么(多選項:游戲、故事、學新單詞、讀課文、唱英語歌曲、和伙伴練對話、觀看動畫、看演小劇、競賽活動)”展開了問卷調查,各項調查都獲得了讓人滿意的結果。一年級學生調查的結果是: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很喜歡、喜歡、比較喜歡的比例分別為88.24%、7.20%、4%;對第三個問題的回答依次為唱英語歌曲(72.50%)、游戲(61.40%)、看演小劇(58.80%)、觀看動畫(57.50%)、學新單詞(52.30%)、競賽活動(50.30%)、讀課文(47.10%)、和伙伴練對話(46.40%)、聽故事(43.80%)。再如,我校學生參加由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外語教育研究中心組織的“全國小學英語競賽(NECPS)”,每年成績都特別突出,近5年共651人次獲獎(獲獎率分別為26%、27%、28%、23%、33%),其中,2013年二年級學生獲國家級三等獎3人、市級獎4人。從課時和在校時間來說,都符合政策要求。天津市教委規定小學生每天在校時間是6小時,而《天津市九年義務教育課程安排》中小學一年級是26課時;有人提出因為學生在英語學習上花費較多時間而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甚至影響教育質量,這種說法可能缺乏證據。沒有證據表明,英語學習對其他學科學習有負面影響,也沒有證據表明,學生的漢語水平降低是因為過于重視英語的學習。在一些農村和落后地區,小學一、二年級甚至高年級學生學習英語有困難,這是正常的,可能不是英語本身的問題,而是教育條件和教學方法問題。
二、開發英語校本課程,滿足學生發展需要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首次提出課程實施三級管理,這意味著學校擁有了一定的課程開發和課程設置的自主權,但是各校在具體落實和執行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比如較少有學校開發校本課程,即使開了校本課程也流于形式或者校本課程本本化。學校開設校本課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滿足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發展需要。我校為中高年級的學生開設了英語校本課程,學生選課十分踴躍。
我校為三年級學生開發了校本課程English Rhyme(節拍英語)。通過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與互聯網,為學生提供學習環境,精選一系列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學生在歡樂的兒歌中學習英語。兒童最早接觸的文學樣式就是兒歌,而兒童對英語的聽力接觸也是通過兒歌。學習節奏感強、視覺效果好的以數字、服裝、三餐、身體部位、顏色、公園設施為主題的階梯英語歌曲8首,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四年級校本課程是Happy Theater(快樂英語劇場)。以西方經典兒童名著的情景對話創編和表演為主要內容,如《Little Rred Riding Hood》(《小紅帽》)、《The Snow White》(《白雪公主》)、《The Ugly Duckling》(《丑小鴨》)、《The Adventures of Pinocchio》(《木偶奇遇記》)、《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納尼亞傳奇》)、《Jack and Beanstalk》(《杰克和魔豆》)等。學生通過欣賞相關動畫或影片片段,朗讀教師原創劇本,合作創編情景對話并表演,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激發學生學英語的興趣,使學生獲得自信、成功及團隊合作意識的體驗。五年級校本課程為Salad English(色拉英語)。色拉英語含有103個都市情景小故事,精選日常交際中5000個高頻詞編寫進故事中,內容覆蓋求職、問路、訂票、乘車、運動、旅游、用餐、問候、購物、音樂欣賞等生活情境,純正美語發音,真實展現美國人的日常生活。此課程選取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20個情景故事進行教學,通過“情景視頻欣賞—重點交際用語練習—交際用語拓展訓練—合作模仿或創編情景對話”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同時,此課程讓學生感受地道的美國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引導學生嘗試用英語思維說英語,有利于學生英語學習的可持續發展。六年級校本課程是Outlook English(展望英語)。通過原汁原味、地道、輕松有趣、實用的英語聽說讀寫輸入,增大詞匯量,與時俱進、提高語言學習的時效性;介紹并學習異域文化、英語俗語、常用語、流行語,以此訓練英語思維、培養語感、鍛煉學生用英語表達的能力。
三、組建英語社團,培養綜合素質
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培養人的綜合素質,而綜合素質的培養不能也不是靠某一科、某幾科的學習或某些活動來完成,而是所有學科的任務,英語教學也不例外。英語作為一種語言,人們可能會否定它的一些作用(如有用、無用、實用、不用等之類的問題),但英語教育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中外的所有研究都表明,外語能力是中小學生的核心素質之一,不僅如此,思維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全球意識、國際理解、信息技術素養等都與英語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英語教學作為人的培養途徑,還應該關注品德、情意、智慧、自主學習能力等多種素質。劇社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對學生的道德、個性的養成具有特殊的意義。為此,我們組建了Sunshine Theater(陽光劇社)。該劇社以改編西方經典名著或創作學生生活化情景短劇為主要內容,以表演、合作、體驗為主要特點。通過組織學生鑒賞影片、情景劇“快閃”、合作創編并表演小劇等活動,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拓展學生使用英語的實踐空間。該社團參加2013年天津市中小學生文藝展演比賽,獲一等獎。
四、實施教材整合,全面實現課程目標
全國每個學科一個“課程標準”,并實行“一標多本”,這是國家課程和教材政策,這意味著要建立“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點和原則。我校自建校以來使用過六套教材:《(新世紀小學教科書)英語》(未來教育教材編寫組),《牛津英語(上海版)》,Complete EnglishSmart(Popular Book Compang (Canada) Ltd.),《新版英語》(課程教材研究所等合編,人民教育出版社),《先鋒英語》(程曉堂等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快樂英語》(梁吉泰主編,天津地方教材)。近5年來,我們以《新版英語》和《先鋒英語》為基本教材,結合多種資源廣泛開展教材整合。
教材整合并不是一個新詞,通常表現為課程內容的加工與變化,但我們在課程整合中更加強調:第一,課程目標的全面性。英語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是新課標的一個亮點,也是一個難點。恰恰人文性的彰顯成為教材的弱項,所以教材整合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體現多種教學目標的實現,不僅有語言知識、語言技能,還有學習策略、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文化意識。如在“情感態度”方面,要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敢于開口發言不怕出錯,樂于感知并積極嘗試使用英語,積極參與各種課堂學習活動,在小組活動中與其他同學積極配合與合作,遇到困難時大膽求助等。第二,課程內容的多樣性。在英語中,語音、詞匯、語法、功能、話題是內容,聽、說、讀、寫也是內容,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資源策略也都是內容。情境對話(表演或情境)、短劇表演、討論(小組或全班)、演講、簡短報告、講故事(接續或復述)等既是說的方式,也是說的內容。第三,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通過接觸、理解、提煉、運用語言等環節,逐步實現語言的內化;在用英語做事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第四,學習方式的差異性。從心理語言學角度,學生學習模式有視覺感知、聽覺感知、體驗學習、動手操作等。每一個學生,以及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模式會發生變化。同時,不同的學習模式效果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為此,我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提煉除了教材整合之外的五種路徑:優化素材,活化內容,調試結構,利用技術,創新設計。詳細論述見另文。
五、引進外教上課,增強國際理解
在我國,英語學習中“高分低能”“啞巴英語”“出國聽不懂英語”“只能聽懂本國人說英語而聽不懂地道的英語”“不理解和懂得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等現象比較普遍。究其原因,與聽說訓練不夠有關,與學習英語的方法有關,與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理解也有關。英語教學要讓學生學會語言,但如何學習語言,如何有效地學會語言,是與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認識和理解有很大關聯。在文化中學語言、在情境中學語言、在體驗中學語言等教學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引進外教上課,講授英美文化,課程內容主要包括英美簡介、外國領導人、家庭、飲食、禮儀、教育、體育、節日、顏色、天氣、動物、植物、地標、藝術、建筑、宗教等。外教風趣而幽默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沉浸于地道的語言環境中,課堂上充滿著生活和生命的氣息,充分感悟、體驗異域文化。
(責任編輯 韓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