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基于核心素養(yǎng)展開低年級識字教學。利用游戲識字、指導學生掌握識字規(guī)律、創(chuàng)設交流情境、鼓勵學生參與表演活動等,都能讓學生對識字學習充滿興趣,從而提升識字效果。
關鍵詞:低年級識字教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小學語文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促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使得其掌握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然而,對于小學生而言,漢字較為抽象,識字是一個比較枯燥的學習活動。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要基于學生的學情,設置一些符合小學生性格特點的活動,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識字效果。
一、結合游戲,趣味識字
學者弗洛伊德認為游戲能促動快樂,是滿足的源泉。小學生一般都比較活潑好動,因此若能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有趣的識字活動,則能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識字的情境中,從而提升識字效率。
在組織學生學習一年級下冊第1課《春夏秋冬》的時候,鼓勵大家參與到“漢字卡牌”的游戲中。在這個游戲中,將“春、夏、秋、冬、風、雨、霜、雪”等漢字都寫在卡片上,分發(fā)給學生。在游戲的時候,甲方首先拿出一張卡片,如“春”,并準確地讀出其讀音,說出其解釋,表示出牌成功,然后乙方拿出一張卡片,要在“春”的基礎上進行組詞,如“風”,能和“春”組成“春風”,不僅要說出“風”的讀音和解釋,而且還要嘗試用一個詞語形容,如“春風暖暖的”、“春風和煦”等。甲方則在此基礎上將短語整合成完整的句子,如:“春風暖暖的照在我的身上”等。這樣便完成了一個回合的卡牌游戲,在此過程中若有誰出現(xiàn)了錯誤,則判定此輪負。這個游戲將識字、組詞、造句結合在一起,能促使學生提升綜合能力。
識字游戲能將學生快速地帶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同時也能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這樣就能讓學生更主動地展開積累,在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中提升語言建構和應用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
二、自主學習,掌握規(guī)律
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較弱,常常處于被動記憶漢字的狀態(tài),這大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要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要促使學生主動展開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語言文字的特點。所以在教學中要組織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引導其挖掘形聲字的特點,并掌握相應的識字規(guī)律。
在學習二年級上冊第2課《樹之歌》這一課時,鼓勵學生找出其中有相同偏旁的漢字,然后將其形旁和聲旁拆解開來,分別拼合上其他的形旁、聲旁,看看能否組成其他的漢字。這是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首先發(fā)現(xiàn)“松柏、梧桐”等漢字都帶有木字旁,在拆解開來后,發(fā)現(xiàn)“梧桐”等部分漢字的剩余部分和拆解前的漢字讀音相似。此后學生又嘗試自主展開了聲旁和形旁的組合活動。學生發(fā)現(xiàn):“植、柳等漢字也都是木字旁的,它們不是樹的名字,就是和樹木有關系。”還有學生發(fā)現(xiàn):“‘同’不僅能組成‘桐’,還能組成‘銅、筒’等其他字,它們的讀音也都和‘同’很相似。”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逐步搞清楚了形聲字的特點,提升了學習效果。
在自主學習漢字的過程中,學生嘗試應用多種方法展開思考和分析,將漢字按照音形義進行多元組合,久而久之,學生就能掌握漢字的規(guī)律,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和發(fā)展。
三、創(chuàng)設環(huán)境,互動交流
要更好地掌握漢字,光靠死記硬背是不行的,還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使用漢字的情境。在教學中要積極利用各種課堂生成資源或者是生活資源,鼓勵學生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圍繞錯別字、同義詞辨析、形似字辨析等主題展開交流,這樣才能讓學生提升語用能力。
在學習二年級下冊第2課《傳統(tǒng)節(jié)日》時,組織學生默寫生字,在寫到“團圓”的時候,有學生寫成了“元”,也有學生寫成了“園”。這說明學生對“圓、元、園”這一組同音字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利用這個契機,組織學生展開小組討論的活動,鼓勵學生說說這些字分別用于怎樣的語用環(huán)境,分別代表什么意思。學生在討論中一邊思考一邊總結,提出:“‘園’最好記,它總是用在游樂園、公園這樣的地方,其實就是園子的意思。”還有學生認為:“‘元’我只知道‘元旦’,還有人民幣也用‘元’。”有學生立刻補充:“不對,錢幣也能用‘圓’的。”在互動討論中,學生對這些漢字的應用場合了解更為透徹。
圍繞特定情境和特定的主題展開互動交流的活動,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辨識漢字,提升分析能力,發(fā)展比較、歸納和概括等方面的能力,學生能在此過程中不斷促進思維品質發(fā)展,進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四、聯(lián)想表演,促進記憶
小學生一般都活潑好動,所以組織其參加聯(lián)想和表演活動,也是一個能輔助學生記憶漢字的好方法。可以鼓勵學生嘗試想象一下漢字的形體,并結合其解釋嘗試用肢體動作表演出來,讓同伴猜猜這是一個什么漢字,從而提升識字能力。
在學習二年級下冊第4課《中國美食》后,鼓勵學生展開聯(lián)想表演的活動,首先思考一下還有哪些中華美食,嘗試寫出它們的漢字。此后組織學生展開看動作猜菜名的活動。有學生便連續(xù)用小雞啄米的動作加上采蘑菇的動作,表示“小雞燉蘑菇”這道菜,讓自己的同伴順利地猜了出來。除此以外,還可組織學生展開小品劇的編寫活動,有學生便表演了外國人去餐館點菜,看不懂中文,用肢體動作表示中國菜名,在小品中設計了一些因巧合而引起的笑話,讓其他同學看得很開心。在這個小品中,學生不僅感受到了歡樂,同時還復習了自己熟悉的漢字,學生的記憶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除了用肢體動作擺出漢字以外,還可鼓勵學生圍繞漢字展開小品劇的編寫活動,在劇本中要體現(xiàn)出詞語辨析、錯別字分析等內容,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更能讓學生從中獲得啟發(fā),更好地展開審美賞析和創(chuàng)造活動。
語言建構和應用的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積累更多的漢字促使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特點,促使學生形成個性化的言語經驗,這樣就能提升其語言應用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選擇一些適合小學生的教學內容,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識字學習中,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林春菊.淺談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下的低年級識字教學[J].學周刊,2018 (36):96-97.
[2]李永梅.給低年級寫字教學添點“趣”——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優(yōu)化低段識字教學的實踐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A),2019 (1):11-13.
[3]周碧英.試論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下的低年級識字教學[J].科學咨詢,2019 (13):13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