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所載民俗探微

時間:2022-10-30 13:50:03 來源:網友投稿

摘 要:《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是一部有關專科性民俗資料的類書,詳細地匯集了各地方志中的民俗資料,這些資料對于考究同一個地區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的民風民俗有著重要意義。對這些民俗資料的開掘和保護、傳承和創新對當今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有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類書;地方民俗資料;民俗考究

中圖分類號:K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3-0207-02

一、《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概說

《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是一部專科性民俗資料的類書,它專門匯集地方志中的民俗資料,所輯地方志絕大多數為1949年以前所纂,每種志書注明卷數及版本年代,下分“禮儀”“歲時”“信仰”“生活”“民間文藝”“民間語言”等類目。本書由丁世良、趙放主編,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分東北卷、華北卷、西北卷、中南卷、西南卷、華東卷六卷,共十冊。

這些民族資料的編選力求保持了地方志文獻記載的原貌,由于種種現實條件的限制,編選中會有不同程度地留露出編纂者個人積極或消極的意識的現象,但總體上保持了該地區民俗資料的原貌。同時,這部書為便于讀者查閱原書,各地方志與現在行政區劃對應關系基本上按《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的排列方式進行編排,只是其中的個別處做了不同程度的調整[1]。

二、同地區和不同地區民俗考究

何為“民俗”?研究民俗,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民俗的含義,對民俗這一概念有所界定。《說文解字》解作:“俗,習也。”《漢書·地理志》說:“好惡取舍,動靜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2]可見民俗的基本特點是地域性很強,同時也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尤其是下層民眾相沿成習的行為習慣。所以可以這樣理解民俗:是指一個社會群體中廣大民眾所創造、沿襲的生活文化習慣,是人民群眾在生活實踐中世代相傳、相沿襲的行為模式。它是一個社會群體在語言、動作、行為和心理上的集體生活習慣。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中華大地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在悠久而漫長的5000年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形成了區別他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博大而精深、源遠流長的民俗。

如果要了解和認識某個地區的民族,最佳的途徑就是先了解其民風民俗。看一看這個地區人民的吃、穿、住、行;看一看這個地區人民的工農商的經營方式;看一看這一地區人民的節日信仰等等。各地民俗正像一部電影,向不同于自己生活區域的世界各民族展示著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社會生活風姿。正如《中華全國風俗志》所說:“蓋風俗乃歷史產物,鄉間習俗,皆有淵源,一事一物,俱關文化,故能知古今風俗,即為知中國一切。”[3]

《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關于新鄉縣的記載采用了兩個版本:一是《新鄉縣志》(清 乾隆十二年刻本 三四十卷);一是《新鄉縣續志》(民國十二年刻本 六卷)。

(一)同一地區不同時期風俗考究

從《新鄉縣志》和《新鄉縣續志》兩個不同的版本出發,可以比較新鄉縣不同時期的禮儀民俗和歲時民俗,從中可以探究民風民俗的變遷,以考察社會的發展變化以期對社會的發展變化有較為清晰地認識。

1.記錄條目

《新鄉縣續志》中的內容明顯較《新鄉縣志》繁富,而且較為詳盡。同時,其記載的方式、語氣較為接近現代書面語,較容易理解閱讀,也更接近現代人的風俗習慣。

因為是不同時期的不同版本,因此可以從后一版本的記載情況去考證前一版本的記載情況。隨著時間的變遷,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其民風民俗必然會受到影響,民國十二年刻本的《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的有關民俗的記載明顯較乾隆十二年刻本的《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民俗記載詳細,其中不乏不同之處,這樣就可以研究新鄉縣不同時期的的不同風俗了。

《新鄉縣志》與《新鄉縣續志》兩個版本最大的不同是在都記錄了“禮儀民俗”“歲時民俗”的同時,后者多出了“生活民俗”“信仰民俗”兩大條目。

雖然僅多了兩大條目,但從“生活民俗”的衣飾以及“信仰民俗”中可以更好地認識考察新鄉縣地區的生活習慣、生活信仰。關于信仰的問題,民間信仰的對象紛繁復雜,有關于自然界萬事萬物的,也有純粹出于人們頭腦想象的。民間尤其對神敬重有加,這些神有的來自宗教,如觀音、佛祖等;有的來自古代神話,如“灶神”“財神”等等,當然并不排除自己的祖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某種禁忌,逐漸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習俗,研究這種信仰可以了解當地的環境、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崇拜等等各方面的問題,對其民族精神、原始宗教觀念就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2.分類內容

《新鄉縣續志》對內容的記載較為全面和詳盡,如“禮儀民俗”中,不僅有《新鄉縣志》記載的婚禮、喪禮、祭禮,且對相關記載增加了更為詳盡的敘述,給人一目了然之感;同時還增加了生育、宴會方面的記載,每一步驟的記錄都很詳實,讀后很容易就了解了當地民眾的生活習性以及處世方式。

(二)不同地區風俗考究

《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記載了全國各地區的有關民俗,因此可以比較不同地區的民俗禮儀風氣,考察二者異同的同時,也可以探究兩地區民俗的形成背景及其原因。

有關河南省民俗記載于《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里的中南卷,內容十分詳實,其中包括新鄉縣的“禮儀”和“歲時民俗”的縣志和續縣志。而山東省莘縣和新鄉縣毗鄰,這樣通過兩地區民俗的相關比較考探兩地區的民風民俗的同異。無疑,兩個相毗鄰的地區民間風俗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莘縣和新鄉縣雖然隸屬于不同省份,但因相距較近,其風俗彼此相互影響。

1.生育禮儀方面

如《新鄉縣續志》“民俗禮儀”中有關生育的記載:“初生男女,三日報喜,抬禮盒用米面、雞酒之類,男用雄雞,女用雌雞;母家但受酒,余物各添少許,雞之雄者配以雌,雌者配以雄,仍令抬回,亦有牽羊者,須舔配一羊,否則折羊錢。越五日,母家備禮叩喜,男家擇吉請酒,謂之‘吃面’。母家贈小兒以首飾、衣物之類,厚薄不等,親友亦以雞酒致賀。彌月后,母家來接女回,謂之‘住滿月’。”

這段記載與莘縣現今當地的生育習俗幾乎完全一樣。在莘縣當地,孩子剛出生的第三日也要報喜,正中午時大放鞭炮,以煮熟的五碗面條請長輩祭祖,其中兩碗“送奶奶面”擺在床前,然后燒香焚紙,磕頭禱告求神祖保佑大人小孩平安健康。同時也要給同族近家送喜面,近家則以雞蛋、紅糖等賀之,一般總是按照男單女雙的規矩。最重要的是給產婦娘家報喜,這是生育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報喜的重要內容。通常是在第三天由女婿和同族長輩親自帶著紅雞蛋等去報喜,母家相應回敬之。第五日是最熱鬧的日子(也有九日、十二日的),這一天叫做“送粥米”,也叫“送祝米”、“送米”、“吃面”等[4],稱謂不同而已。這一天男女雙方家的親朋好友都攜禮前來祝賀。尤其是產婦娘家更要講究,姥姥要攜帶嬰兒的衣帽、鞋襪、玩具、童車、童床以及雞蛋、紅糖、米面、掛面等前來賀喜,同時姥姥還要給嬰兒一些“見面禮”,稱為“看錢”。臨走時男方家要回些紅雞蛋、糖等禮品以示謝意。這一日也是男方家請吃酒宴的日子,眾親友匯聚一堂,甚是熱鬧,女方娘家人是貴賓,嬰兒的父親、爺爺要給產婦娘家人敬酒。到了第七日,要在大門外栓一紅布,以謝絕任何親友街坊的拜訪,寓意是謝絕來客以免孩子被看丑(可能有迷信的意味)。滿月后,母家要接女兒和寶寶回娘家,叫“住滿月”。

從以上可以看出,在生育禮儀方面莘縣和新鄉縣幾乎一致,只是省卻了向娘家報喜中的雞、羊等較為繁瑣不便的禮儀。

2.歲時民俗方面

除了“禮儀民俗”方面的相似性,在“歲時民俗”各方面也保留了先輩的習俗。如《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記載的一年中的十二個月份的習俗。

如“正月”的記載:“元旦”,五更起祭神、祭祖,爆竹之聲遠近無間,天明方止。食餃子,無貧富老幼男女皆更新衣。親族朋友交相拜賀,所至皆款以酒食,上元節后始漸疏。……初五日,曰“破五”,此日不準剪破衣物。

“十二月”的記載:八日,雜米菽諸國為粥,謂之“臘八粥”。二十三日,“祭灶”。二十四日,掃梁棟間塵。……“除夕”,易門神,換春聯,互饋年禮,辭歲。夜食餃子,謂之“填坑”,有“守歲”者徹夜不眠。

綜上所述,莘縣和新鄉縣兩地區的生育和歲時風俗習慣幾乎一致。從當今的風俗可以佐證文獻記載的真實性,同時,文獻的記載也可以使后人更全面地深入了解風俗的變遷,對精神文明的建設意義重大。

三、民俗資料考究的當代意義

《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對了解各地方、各民族的民風民俗,進行民俗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研究將會有很大幫助。同時,對于編纂新的地方志和促進移風易俗,研討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中的相關課題,也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區域特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精神和人民智慧的體現形式。因此應大力加強民俗文化的發掘和保護,特別是民間文化的發掘、研究,這對于傳承民族優秀文化,推動我國先進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伴隨著歷史的長河,齊魯大地的區域文化以純真質樸而又充滿活力的方式迅速崛起,傳承著中華民族的不朽精神。這些特色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創造精神、辛勤勞動、卓越智慧的結晶和體現。深入挖掘,認真研究這些文化遺產,對建設中國特色先進文化,實現由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跨越具有重要意義。文化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發掘和研究民族傳統文化,對繼承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作用巨大。同時,應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傳統民族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文化強省、強國。

——————————

參考文獻:

〔1〕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上)[Z].北京:書目出版社,1991.1.

〔2〕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58.

〔3〕胡樸安.插圖本中華全國風俗志[M].上海: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1986.1.

〔4〕朱正昌.禮儀[M]. 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4.38.

〔5〕朱正昌.禮儀[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4.1.

(責任編輯 孫國軍)

推薦訪問:民俗 地方志 中國 所載 資料匯編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