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民俗因為各民族文化的差異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是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之中的客觀反映,研究價值極高。這些古樸的藝術形態因缺乏有型載體幫助傳承,處于不斷消逝中。本文將數字媒體技術在展示方面的優勢進行了細致剖析,來研究復活民俗藝術價值的手段。圍繞民俗藝術融合數字媒體技術后,藝術價值所發生的變化進行了探討,有助于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知名度的提高。
關鍵詞:數字媒體技術;民俗藝術;民俗博物館;價值研究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5079 (2019) 14-00-02
一、引言
通過數字媒體技術分析在展示中的優勢,來探討恢復民間藝術價值的途徑。民間藝術融入數字媒體技術后的藝術價值變化,為傳統民間藝術的保護和普及做出了貢獻。
二、復活民俗藝術的數字手段
(一)數字電子顯示設備
在國內的大多數的民俗博物館中都安裝了大量的數字電子顯示設備。這種形式可以將民俗藝術的文字介紹或圖片轉換成電子信息。電子顯示設備最大的優勢就是靈活。可根據展廳大小和不同的展示主題量身定制。能多角度、多樣化地展示民俗藝術。由于新技術所體現出的色彩斑斕、畫面切換快、圖案清晰等優勢,讓游客可以不同距離和角度來觀賞民俗展品。民俗文化的背后都包含有著不同的歷史和人文知識,游客會因為知識儲備的缺乏而放棄對民俗文化的深層次挖掘。LED顯示可以根據游客的側重點不同,引導他們選擇自己參觀的路線,讓自己和展示空間能在短時間內快速熟悉起來。多媒體LED顯示屏依靠電子系統進行控制,因此可以不停地向參觀者提供民俗展品的展示信息。如當游覽東北民俗博物館時,以圖像和音頻配合的方式向游客展現東北二人轉的歷史、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藝術表現形式等,他們可以根據展品配合LED的展示細致地了解東北二人轉的文化。由于提前對民俗展品有了細致的了解,不會因為知識的缺乏而引發焦慮的情緒,游客的滿意程度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對民俗藝術的整體印象。
(二)人機交互式終端
人機交互在數字化時代已經不再陌生,它對民俗文化的展示具有很大的幫助。被廣泛應用于現代民俗文化博物館中。交互技術可以將民俗藝術品的主題、生成方式、創作元素、作品的展示形式等組成項目,設計成以該項目為主題,然后由參觀者參與并生成互動的過程。這種展示手段使參觀者對民俗文化的感受變得更為直觀。人機交互式設備主要用于輔助陳列,介紹展覽主題、講解民俗展品信息以及與民俗展品知識相關的文化藝術等。這類的人機交互式終端主要擺放在民俗展品旁邊,以便游覽者可以隨時了解民俗藝術。人機交互式導視設備可以對人體感應,當參觀者走近時會自動播報需要查詢的內容或用語音來引導參觀者如何進行下一步操作,參觀者在這個過程中將快速、準確地找到所需查詢的內容。
在上海世博會的多個展館中使用了電子虛擬翻書系統也稱魔法書。原理是通過投影機將所記載的大量信息如圖片、文字、動畫、視頻等集于一本虛擬的書中。通過書簽,游客可以查閱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并依靠手勢完成有文化資料的查詢,在翻動的同時伴有翻頁的音效。在整個過程中感覺就像閱讀身邊的一本真實的雜志一般。這種數字系統形式奇特、視覺感極強,不僅為參觀者帶來海量信息還是絕佳的信息查詢系統。
三、三維立體投影展示
現代民俗博物館已經意識到了新技術的創新能力,逐漸在空間展示設計中使用數字新媒體技術來助力展示效果,讓參觀者與展品間產生情感互動式的體驗。
(一)3D全息影像技術
3D全息投影技術也稱虛擬成像技術,是利用光學干涉和衍射原理將影像投到全息介質上,實現三維圖像的記錄和再現。觀眾通過這種技術僅憑肉眼就能看到虛擬的立體幻影。G20峰會開幕式上的舞蹈《天鵝湖》,西湖上曼妙的舞姿就是應用了3D全息投影技術。這種技術能夠將虛擬的物體利用新媒體展現手段動態化,使觀眾體驗到虛擬與現實的雙重感受。3D全息投影技術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視覺效果逼真、立體,畫面清晰度高、質量好,能使展示空間產生極大的縱深感,有一種海市蜃樓的虛幻感覺。在展館中全息投影技術利用動畫效果,反映出此展品的歷史背景、出土時的現狀并模擬文物的使用場景,營造了亦幻亦真的氛圍,效果奇特。為了進一步完成交互,有些博物館還設計了觸摸屏,極大地增強了參觀者對民俗文化中的文化傳統、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的理解,擴大了知識面,提升了歷史遺留品的藝術價值。
(二)異形展示投影
異形展示投影是利用多通道邊緣融合系統所生成插件,將民俗藝術呈現在異型物體上,如異型墻壁、柱子、汽車、雕塑等。數字動態投影對民俗文化博物館的整體氛圍的塑造和格調都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在民俗館的展示中可以利用建筑內部的結構制作動態投影,然后利用多通道邊緣融合軟件,最終將所要呈現的影片與承接物體的表面完美貼合,讓人感覺似乎是靜態物體本身在煥發異彩。異面投影技術在民俗博物館中的運用前景是無可限量的,它提升了民俗博物館的藝術形式。在過去的文物歷史還原中,都是利用文字配合展品加以音效的形式讓游客來裂解與文物相關的文化背景。而異面投影這種獨特的技術,在投放過程中參觀者是站在已經設計好的場景中,加上實物的圍繞,音效的配合民俗,博物館的空間感和層次感大大得到提升。故宮博物院內《數字清明上河圖》就是通過異形投影來完成展示效果。共分三個展廳,三個展廳均圍繞清明上河圖構思成型,總占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展廳內融合了數字影像技術與全息互動影像技術以及模擬了與實景相符的視聽場景,不但將整幅清明上河圖的細節展現得栩栩如生,同時,通過實景與數字技術的結合,也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地融入作品中,感受到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情景和文化。
(三)多通道環幕立體投影
現在很多民俗博物館為了增加觀眾的視覺范圍,展現震撼的藝術視聽效果,使用曲面融合技術。將多臺投影機組合起來,形成數個通道,將小屏幕經過技術處理后,在視覺上最終實現完整無縫大屏幕效果。大尺寸的屏幕會導致觀眾的視野變寬、屏幕清晰度提高,容易讓參觀者沉浸在展陳的環境中。環幕是按照屏幕弧度的彎曲程度進行劃分的,常見的弧度有90度、180和360度。環幕立體投影原理虛擬現實展示系統,使用了8臺投影儀產生360度無縫環幕,可以產生逼真的虛擬現實效果。這種展示系統屬于一種全新的環抱式視覺展示技術。它的優勢是讓參觀者在不運動的情況下達到視線范圍的最大化,受眾的觀賞迅速得到了提升。
隨著博物館展示技術的不斷引入,利用弧幕投影技術打造藝術展示環境已經不稀奇了,有些博物館利用這種技術打造數字沙盤、立體影院、數字交互平臺。將弧幕投影與數字沙盤結合,游客可以通過數字交換系統操作系統,電子屏幕上就會出現數字沙盤所呈現的內容,同時會配有音樂、奇幻的燈光和煙霧等感官效果。這樣體驗展是集聲光電和各種感官體驗于一體,增強了游客的參與性,調動了他們的熱情和求知欲望,最終讓他們在娛樂過程接受了展品所要傳遞出的全部內容。
(四)沉浸式投影
沉浸式投影系統是一種成熟的高度沉浸式的虛擬顯示系統,它結合了高清度立體投影技術、三維圖形圖像處理技術和音樂音效技術,制造出一種完全讓參觀者沉浸其中的虛擬環境。其明顯的特點是:利用投影設備將參觀者的視覺和聽覺暫時進行干擾不受外界影響,由于虛擬環境的設置讓他們在視聽上產生虛擬效應,在虛擬的環境中通過交互的設置產生虛擬觸動感,無法辨別真假。在數字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民俗文化博物館的數字媒體技術與傳統民俗文化結合日益密切,使民俗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在中國電影博物館的長廊設計上,設計師利用數字技術結合電影主題的形式,在博物館的整個長廊墻壁上設計了巨幕電影。IMAX幕布上的顏色絢麗多彩、變化豐富,進入長廊的游客如同走進精彩的電影世界中,游客們忘我地穿梭其中,完全沉浸在預設的環境氣氛中。每一個長廊都設計了不同的電影主題,將觀眾帶入不同的電影世界中。這種中間設計手法讓參觀者真正體驗到了電影魔力所在。
四、數字技術融合民俗藝術后的價值體現
(一)打破原有的束縛,引領時代潮流
文化的全球化發展后,中國文化走出國門被世界各國的人民所喜愛。數字技術融合民俗藝術后,民俗文化藝術也打破了原有的束縛,沖出地域走向全世界,成為引領時代潮流的一種時代藝術。這是數字技術融合民俗藝術前后,自身價值發生的變化。例如從西藏的裝飾圖案演變中,人們發現整個藏族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精神信仰。我們還能從中體會到藏族的地域文化、民風民俗、歷史演變等情況,非常具有研究價值。西藏地區由于地理位置和特殊文化的原因,導致了藏族文化沒有被外界所廣泛認知,甚至會產生誤解。隨著互聯網和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藏族文化神秘的面紗被掀起,獨具絢爛的藏族文化被日新月異的媒體以其特有的方式表現在廣大觀眾面前。世界各地的游客通過各種媒體形式互聯網技術了解到了藏族地域文化的特色后,紛紛前來旅游參觀,感受神秘文化,以文化產業發展帶動了藏族的經濟發展,這些成效都是數字媒體技術融入藏族文化而產生的。
(二)加快民俗文化的傳播,喚醒千年之美
當數字技術介入白族的扎染,注定為傳統文化帶來契機與發展。數字技術可以傳播和保存扎染藝術,也為這種傳統藝術帶來了可能。在用戶與平臺產生互動時,我們可以縱觀扎染的代表作品,藝術表現形式和創作過程。通過用戶體驗可以體驗扎染的創作流程和紋樣的設計。用戶的參與還能帶動民俗文化的創新,將傳統的扎染藝術與現代產品結合,喚醒千年之美,達到“非遺新生”的目的。
(三)創新民俗藝術元素,激活文化價值
民俗文化與科技創新融合所掀起的文化熱潮,豐富了優質文化供給,已經成為推動我國優秀民俗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文化價值的助推器。故宮博物院攜手QQ音樂、騰訊Next Idea創作的“古畫會唱歌”,探索了通過人工智能手段來創新民俗藝術,推動了民俗藝術的表現形式走向高峰。創新后的民俗藝術在保留文化的同時,構建了國家文化身份認同。不僅可以跨越時空和國家,還富有永恒的魅力。
五、結語
數字媒體技術與民俗文化的緊密結合滿足了當今社會人們對民俗藝術的心理需求,同時也縮短了民俗藝術與大眾之間的距離,增強了親和力。這種創新民俗藝術形式具備時代性、虛擬性、技術性特征,可以將民俗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得以豐富和發展。在全球中西文化交融的時代,合理地利用高科技手段展現民俗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有助于提高藝術展現的效率和效果,有助于民俗文化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有助于走向世界被廣泛認知。
參考文獻:
[1]杜娟娟.用影像定格民族記憶——系列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作思考[J].新聞傳播,2011(5):211.
[2]李敏.數字藝術在數字博物館中的應用——以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設計為例[J].美術大觀,2014(1):131.
[3]劉歡歡.數字技術助文化遺產重現“青春”[J].上海信息化,2015(1): 76-77.
[4]馬瑾.展示空間中光影的設計與應用[J].旅游縱覽,2014(8):344.
[5]諸葛鎧.中國傳統手工藝的蛻變與再生[J].中華手工,2006(06).
[6]雷雨.我國民俗藝術教育方法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8(04).
[7]段宇杰.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中外動畫片中的運用[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2).
[8]祝超倫.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古代紡織機械在數字博物館的再現[D].武漢紡織大學,2018.
[9]陳軍舒,尹睿婷.數字化呈現少數民族文化研究——以摩梭人聚居區井干式建筑為例[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5(09).
[10]劉文曄.數字媒體技術在動漫設計中應用創新[J].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19(04):133-135.
[11]鄧軍,孫銀.淺析數字媒體技術對現代藝術的影響[J].南方農機,2019,50(07):203+207.
[12]申婧,史卓.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特色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探索[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04):231.
[13]張健.數字技術在海寧皮影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創新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視界,2019(11):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