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淺析辛亥革命對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影響

時間:2022-10-30 15:05:01 來源:網友投稿

【摘 要】近代以來,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中國愛國人士紛紛以不同方式試圖改變中國之現狀,卻都以失敗告終。直到辛亥革命,孫中山等人首次舉起“振興中華”的大旗,開啟了中華民族復興之門,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政治前提、思想啟蒙、物質準備、社會條件、組織基礎,奠定了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根基。從此,中國在民族復興的光明大道上不斷前進。

【關鍵詞】辛亥革命;中國共產黨;誕生;影響

【中圖分類號】D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475(2017)05-0009-03

關于辛亥革命對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影響學術界已經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為了紀念辛亥革命發生100周年、中國共產黨誕生90周年。一些研究辛亥革命的專家在他們的文章中簡述了辛亥革命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政治環境、社會環境、階級條件、干部條件;一些學者指出了辛亥革命與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性關聯。還有一些研究深刻剖析了辛亥革命的經驗教訓。然而,六七年過去了,他們的研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遺漏,或是缺少物質、經濟條件,有的缺少階級基礎,有的忽略了他們之間的聯系,等等。本文就辛亥革命對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影響問題進行全面闡述,最后聯系當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現實意義。

早在106年前,一場偉大的革命——辛亥革命,在中國大地上孕育而生,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出臺了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而在96年前,中國共產黨正式建立,自此中國革命耳目一新。這兩大歷史性事件將中國革命推向新的征程,使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毛澤東曾鄭重指出:“我們研究黨史,只從一九二一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從辛亥革命說起差不多”,[1](P.200)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辛亥革命勝利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首要探究的是其中客觀存在的內在聯系。站在歷史邏輯角度考察這段時期,中國共產黨認真總結辛亥革命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吸取前者的歷史經驗教訓,積極查漏補缺,認識到主動聯系群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于是帶領人民一路披荊斬棘探尋解放全中國的光明大道。

一、政治前提

辛亥革命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該革命傳播了民主革命思想,創建了民主共和國,營造了民主政治的良好氛圍,為中國的進步提供了政治前提。這與日后中國共產黨民主共和略有相投。《革命方略》中寫道:“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隨之而來,中華民國之初關于立法問題上,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確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盡管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一直寄希望于帝國主義來推翻清政府的統治,而未能在舊三民主義中立場鮮明地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觀點,但到最后,辛亥革命仍然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結束了封建帝制,使得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受到嚴重削弱。

二、思想啟蒙

“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2](P.603),孫中山在領導辛亥革命時,十分看重思想觀念以及啟蒙運動所帶來的影響。他認為思想運動可以洗滌廣大人民群眾的心靈,使他們獲得重生。他也曾在武昌起義結束后對此次運動做出了總結:“此次革命事業,數十年屢撲屢起,屢敗屢戰,而卒觀成于今日者,實報紙之力。報紙是以能居鼓吹之,因能以一種思想目標普及于國民之心中。”[3](P.495)19世紀90年代末,他也曾撰寫了英文版本的《倫敦蒙難記》,該書講述了他轉往英國,在倫敦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使館的事件,這本書堪稱中國近代以來民主主義革命的源泉,影響范圍十分廣泛。自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成立以來,革命派將《民報》作為革命的輿論陣地,大力傳播民主、革命、民生等思想,并與資產階級改良派進行了3次關于中國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還是改良方式的大論戰,徹底理清改良與革命的關系,將二者界限清晰劃開,極大地堅定了革命信念,同時也推進了革命形勢的向前發展,促進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根基。從這方面來看,辛亥革命還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極大地打擊了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老百姓心中,為民主主義革命的推行起到了一定的輿論動員作用。

辛亥革命過后,一群先進的知識分子意識到人民群眾在思想上若不能及時醒悟,那么革命運動便很難獲得成功,因此,解決中國的問題只從政治上著手是遠遠不夠的,中國應該從思想上教化民眾。接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運動應運而生,陳獨秀高舉“民主”和“科學”兩大旗幟,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積極開展新文化運動。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而后,經過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剖析解讀,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在反復對比了西方民主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后幡然醒悟,毅然決然地扛起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思想成功完成了由民主主義向馬克思主義的轉變。同時,受十月革命的影響,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始了,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對封建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抨擊,并在后期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這樣一來,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廣泛宣傳奠定了基礎。

三、物質準備

辛亥革命建立的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定了資本主義關系的合法化,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政策條件,給民族資產階級提供了一定的發展空間,因此,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能夠步入黃金時期,有效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國家進步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辛亥革命有力摧毀了固化的封建生產關系,成功瓦解了封閉落后的自然經濟,致使大量農民涌入城市,為民族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產業后備軍的同時共和觀念深入人心。雖然南京臨時政府僅存在了3個月,但是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法律法規,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據資料顯示,從1914年(民國三年)至1918年(民國七年),國內新設各種企業共計近550家,其創辦資本額總數將近達到12 000萬元。辛亥革命以后,民族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工人隊伍的蓬勃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必要的階級基礎。正如馬克思所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切重大歷史事件的根源必定源起于這個社會的經濟基礎,由經濟利益的爭執引起的社會各個階級的重新劃分,而后各階級再相互斗爭,是整個社會向前推動的必然趨勢。據資料顯示,辛亥革命后,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我國工人階級不斷壯大,全國共產工人達到110萬。中國工人階級與現代大工業緊密聯系,是時代生產力的創新者與實踐者,代表了中國最為先進的生產關系。

四、社會條件

“革命是歷史的排頭兵,火車頭”[4](P.161),革命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最為根本的手段。20世紀20年代中期,孫中山回顧起當年辛亥革命的發展歷程,道:“我們進行革命的目的,并非只是顛覆滿洲,而是改造一個中國,辦成大國強國。”換句話來說也就是:“政治方面,由制度過渡到民權制度;經濟上,由手工業的生產轉變為資本制度。”[5](P.288)辛亥革命以后,針對中國貧窮落后、生產效率低下的現實,孫中山大聲疾呼:“廢手工采集器”,提倡以機器代替人工,這便是孫中山的實業革命,同時,孫中山也大力倡導發展,強調發展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在孫中山的眼中,實業革命十分重要,只有實行,才能擺脫困境。

資本主義工商業如雨后春筍般一涌而出,這也說明了辛亥革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障礙。而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促進了新的革命力量的成長壯大。受新思潮的影響,工人階級在思想上深受啟發,思想上的頓悟讓工人階級大受鼓舞,他們很快登上了政治舞臺,促使了工人階級的力量的壯大。同時,辛亥革命前后,民主共和思想廣為流傳,各類新式學校在中國紛紛建立,培養了大量新式知識分子,所以新式知識分子階層也不斷壯大。這些新式知識分子,視野開闊,知識豐富,思想開放,心系國家命運,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懷和強大的責任感,為實現民族復興不懈探索,培養了大量中國共產黨人。

五、組織基礎

革命就意味著流血犧牲,是一個階級用戰爭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行動,在辛亥革命中,無數愛國人士放棄舒適的生活,拋棄個人幸福,為了國家獨立,為了民族振興,拋頭顱灑熱血,這種精神為后來的革命者提供了示范帶頭作用,喚醒更多人的愛國意識,激勵著更多人加入革命。

早期共產黨的重要領導人當中,有很多人都深受辛亥革命的影響。直接參與辛亥革命的老革命家除了陳獨秀外還有李大釗、毛澤東、劉伯承、蘇兆征等,有很多都是同盟會的主要成員,如:林伯渠、吳玉章、董必武、朱德等。

辛亥革命的發生,喚起了很多人包括民族主義者愛國主義人士等在內的救亡圖存的意識,同時這些人接受了西方發達國家傳播的民主共和觀念的思想啟蒙。他們從辛亥革命失敗中汲取經驗增長見識,發現西方虛偽的民主共和制的缺陷,同時十月革命的成功經驗,讓他們重新燃起了救亡圖存的希望,并開始自主學習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些人完成了從狹隘的民主主義分子到先進共產主義者的演變,為中國共產黨成立提供了干部條件。“重新思考自己的癥結。走俄國人的新路——這就是論斷。”[6](P.1471)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關于社會發展理論主張與中國工人當下的運動相結合的產物,而由孫中山組織策劃的辛亥革命則起了傳聲筒的作用,向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傳播民主科學思想,不斷啟發解放人們的思想,可以說如果沒有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去啟發的這些激進的民族主義者,那么馬列主義這個先進的武器將沒有了在人們思想行動上存在和發展的先決條件,同時我黨在思想上可能也就沒有了先進理論的指導。所以說,無論是直接領導了辛亥革命的革命先輩或是深受辛亥革命影響的一些革命者,在面對辛亥革命失敗的結局后,他們重新審視了社會現狀,才有了對馬克思理論的接納與感知,才有了在西子湖畔的組織活動,才有一批先驅性的革命黨人。辛亥革命及其后續的革命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積累了一大批先進的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人才儲備。綜上所述,辛亥革命為早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政治、經濟、階級以及思想文化、干部人才方面不容小覷的貢獻。

六、結語

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復興的萌芽。辛亥革命后,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更好地帶領全國人民探尋解放中國的道路,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之下,一場場轟轟烈烈、聲勢浩大的革命在殘缺不全的中國社會開展起來。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巨變。從辛亥革命到今天,近一百年的時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黨帶領人民群眾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使命,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改變了封建半封建、殖民半殖民的積貧積弱的面貌。隨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黨在百廢待興的中國大地上,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奇跡。但由于缺乏前人的經驗指導,再加上全國人民迫切希望改善自身生活,因此,我黨在制定國家方針政策時也出現了一些偏差,致使在帶領人民群眾實踐過程中出現了“大躍進”及人民公社化運動等曲折發展階段。隨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歷史出現轉折,經撥亂反正后,社會發展重回正軌,中國歷史步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國人民踏上了通往富強之路的康莊大道。

總的來說,辛亥革命是中國邁入新征程的開端,它一舉推翻帝制,給中國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國面貌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華民族在革命中有了領頭羊,從而帶領我國廣大人民群眾一路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使億萬人民站起來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順利召開,完成了撥亂反正的任務,確定了新的發展方向和正確的思想路線,使中華民族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中國延安干部學院編.延安時期黨的重要領導人著 作選編(上)[M]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14.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孫中山全集(第十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5]孫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

[6]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褚永慧]

推薦訪問:辛亥革命 中國共產黨 淺析 誕生 影響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