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甘薯是青島市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它也是一種具有很高營養價值的保健食物,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全面分析了青島市甘薯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促進青島市甘薯產業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 甘薯;全產業鏈;問題;對策;山東青島
中圖分類號 S5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1-0063-04
Abstract Sweet potato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rops in Qingdao City,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Meanwhile,it also has a very high nutritional value,so it is well received by consumers.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sweet potato industry in Qingdao City were analyzed,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weet potato industry in Qingdao City.
Key words sweet potato;the hole industry chain;problems;countermeasures;Qingdao Shandong
甘薯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它高產、穩產、抗旱、耐瘠,集糧食作物、飼料作物、工業原料作物和生物能源作物于一身,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甘薯在世界主要糧食作物產量中排名第7位,在我國僅次于水稻、小麥和玉米,居第4位。20世紀70年代以前,甘薯在我國主要作為抗饑荒的雜糧作物進行生產和消費,其面積和產量隨著糧食生產的豐歉而起伏不定。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甘薯的營養保健作用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甘薯的加工利用也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因而甘薯的面積有逐步擴大的趨勢并漸趨穩定。可以預見,在未來的食物構成中,甘薯因其突出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必定會受到更多現代人的青睞,甘薯作為傳統糧食作物也必定會成為極具競爭力的作物之一。因此,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在我國發展甘薯產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通過對青島市甘薯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加快青島市甘薯產業發展的對策,必將有力地促進青島市甘薯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同時對國內其他地方甘薯產業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1 發展現狀
1.1 甘薯生產現狀
甘薯是青島市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其常年種植面積在2萬hm2左右,僅次于小麥、玉米,居第3位,產量在30~45 t/hm2。改革開放前,青島市的甘薯主要用作口糧和飼料,其種植面積一度達到頂峰。改革開放后,隨著小麥和玉米面積的增加,其作為口糧的用途逐漸被取代,面積不斷下降。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甘薯因其良好的營養保健作用重新受到人們的青睞。特別是甘薯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評為“十大最佳蔬菜的冠軍”,被營養學家稱為“營養最均衡的保健食品之一”。由于上述原因,再加上甘薯本身高產穩產,適應性廣,用途廣泛,因此近年來甘薯面積穩中有升,已成為青島地區重要的糧食作物。
1.1.1 甘薯分布。青島市的甘薯種植主要分布在即墨、膠南、萊西、平度和膠州5個縣級市,種植面積在0.2萬~0.5萬hm2不等,其種植面積之和約占青島市甘薯種植面積的90%之多;城陽區、開發區、嶗山區也有少量種植,其種植面積不足青島市甘薯種植面積的10%。
1.1.2 種植品種。青島市的甘薯種植品種仍以淀粉型為主,主要品種有徐薯18、魯薯7號、煙薯23、商薯19等,約占甘薯種植面積的50%~60%。近年來,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以及加工業的迅猛發展,食用型甘薯面積發展較快,已占到青島市甘薯種植面積的40%~50%,主要種植品種有煙薯25、濟薯26、廣薯87、西農431、泰中6號、龍薯9號等紅黃瓤品種(高胡蘿卜素),以及寧紫1號、煙紫薯1號、煙紫薯2號、煙紫薯3號、濟紫薯1號、濟紫薯2號等紫薯品種(高花青素)。
1.1.3 種植方式。青島市的甘薯種植仍然以分散種植為主,但近年來各地根據自身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和種植基礎,相繼出現了一些集中種植區域,其面積較大,生產水平較高,而且逐漸形成一個產業,如即墨的店集鎮、鰲山衛鎮,膠南的大村鎮、理務關鎮,萊西的武備鎮,平度的大澤山鎮,膠州的里岔鎮、洋河鎮等。另外,出現了一些種植面積不到66.67 hm2以上的甘薯專業合作社,如膠州九龍鎮的青島五彩甘薯專業合作社等。此外,在城市近郊的嶗山區和城陽區,一些農戶利用靠近旅游景區的先天優勢,在面積有限的零星地塊上種植甘薯,發展休閑采摘農業、農家宴等,或作為特色農產品就地以較高的價格出售。
1.1.4 種植水平。青島市曾經是山東省重要的甘薯產區,其種植水平一直較高,在全國都有較高的知名度。特別是膠南的“窩瓜下蛋”栽培技術,在20世紀60—70年代曾叫響全國。近年來,隨著一些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甘薯種植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特別是覆膜栽培技術及甘薯機械化的應用,使甘薯的產量大幅度提高,同時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節約了生產成本,增加了農戶的種植效益。一些農戶根據市場需要和品種特點,合理安排種植時間、栽植密度以及上市時間,取得了較高的收入。當然,如何在甘薯供應的斷檔期,通過冬暖棚、小拱棚結合地膜覆蓋等栽培措施,及早搶先生產出質量上乘的甘薯以供應市場,來獲取較高的收益,在技術上和實際操作中還有很多的文章可做,而這也是甘薯生產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也是制約甘薯生產向高端發展的瓶頸之一[1]。
1.2 甘薯加工利用現狀
隨著國內外甘薯育種技術的進步,近年來一些新品種不斷推出并迅速推廣,也促進了甘薯加工企業的快速發展。目前青島市的甘薯加工企業在傳統的淀粉、酒精、粉條、粉皮的基礎上,又開發出了一些新的產品類型,如即墨妙府老酒廠生產的紫薯酒,即墨墨河封缸酒廠集糧、薯、菜、果于一體釀制的鮮地瓜酒。一些加工企業引進了設備,生產出了薯片、薯脯等產品。還有一些企業利用甘薯為原料加工出寵物食品出口到美國、韓國等國家,換取外匯。另外,甘薯葉片的利用又有了新的途徑。原先用處不大的的甘薯葉子不是用作飼料,就是被燒掉,然而經過青島農業大學茶專家的研發,變成了清香可口的甘薯葉茶,售價高達536元/kg,不僅使甘薯葉變廢為寶,而且可使甘薯多收入10 500~12 000元/hm2,提高了農民的種植效益[2]。
1.3 甘薯消費現狀
我國生產的甘薯主要用于飼料、鮮食和工業加工,其比例大致為工業加工45%、飼用35%、食用20%。目前我國甘薯消費結構繼續向飼料比例減少,鮮食和加工比例增加的趨勢發展。青島市的甘薯消費結構與國內許多地方相比又有著明顯的不同,飼料用薯所占比例很低,主要是將甘薯的莖蔓粉碎加工后作飼料用。優質甘薯食用和用作加工的比例大致各占45%。隨著經濟發展,青島市的人口規模不斷擴大,人們對甘薯營養保健功能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因而對優質鮮食甘薯的消費需求與日俱增,而且對品種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紅黃瓤(富含胡蘿卜素)和紫薯(富含花青素)等顏色較深的品種受到消費者的普遍歡迎。近年來,菜用甘薯的市場也逐步開發,一些合作社和城市近郊農戶開始嘗試引進菜用型甘薯,取甘薯莖尖10 cm以下的莖葉在市場出售,因其營養價值高,富含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和高纖維素等成分,也頗受市民歡迎。在加工領域,甘薯除加工成大量淀粉外,還用來加工成各種營養保健食品,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粉條、粉皮類;二是方便食品,如薯米(粒)、薯粉、薯面、脫水薯片(條、泥)等;三是休閑食品,如膨化薯片、薯脯等;四是甘薯飲料、甘薯罐頭酒等;五是糕點類;六是蜜餞類等。這些方便休閑食品也受到了城鄉大眾的歡迎,成為甘薯消費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3]。
2 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統一的規劃引導
目前青島市的甘薯產業仍然處于無序狀態,種植上比較零星、分散。部分基礎條件好,具有一定種植傳統的鎮村發展規模較大,產業帶動較強,農戶種植熱情較高,發展起了一批專業合作社;另一方面,很多地方仍然處于分散無序的狀態,農戶往往根據自己的種植意愿和市場行情來自主決定是否種植以及種植規模的大小。當市場行情好時,農戶可能一哄而上,大量種植造成產品積壓,其結果是價格下滑,收入減少,導致第2年種植面積急劇減少。如此一來起起伏伏,不利于甘薯產業穩定發展。甘薯是青島市除小麥、玉米外的第三大糧食作物,但是政府沒有像小麥、玉米那樣對甘薯產業引起足夠重視,缺乏統一的規劃引導,沒有進行合理的布局;在資金上也缺乏扶持政策,既沒有類似小麥、玉米等作物的補貼政策,也沒有對甘薯種糧大戶和甘薯專業合作社的獎勵扶持政策,致使甘薯這一傳統產業停留在較低的發展水平上。
2.2 甘薯研發力量還不夠強
青島的甘薯育種研究在全國曾經有很高的知名度,育成了“青農號”系列甘薯品種,對甘薯生產起到了較好地推動作用。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育成的青農二號甘薯品種,高抗根結線蟲病,曾作為全國甘薯區試抗根結線蟲病的對照品種。由于人才斷檔,近10年來甘薯育種處于青黃不接的局面。目前青島市的甘薯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青島農業大學和青島農科院,以甘薯栽培和生理研究為主,承擔了國家和山東省的甘薯栽培生理專家崗位,而在甘薯育種和加工方面的研究力量幾乎處于空白,這還不足以支撐青島市的甘薯產業向更高水平發展。
2.3 甘薯加工能力不足
青島市的甘薯加工企業雖然數量不少,但是以中小企業居多,有許多還是作坊式的小生產。生產的產品以淀粉、粉條、粉皮、甘薯酒等為主,部分企業還加工薯脯、薯片、薯餅等產品。總的來說,加工產品以初級原料型產品為主,加工用途單一,產品附加值不高,缺乏對產品的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總體效益不高。特別是缺乏像省內濟寧泗水利豐食品有限公司、威海榮成祥泰集團、威海乳山華美淀粉制品有限公司等大型甘薯加工對整個甘薯產業的拉動,這些大型企業不僅生產傳統的淀粉、粉條,還加工出甘薯粉、甘薯汁、甘薯色素等產品,甚至能夠加工出蛋白、多糖、膳食纖維等高端保健品中。顯然,青島的甘薯加工企業與國內的大型加工企業相比,不僅是規模上的差距,而且加工的廣度和深度也差距明顯。加工能力的不足,導致對青島市的甘薯產業帶動作用不強。
2.4 甘薯生產機械化程度不高
目前,青島市的主要糧食作物基本上實現了從種到收的全程機械化,機械化普及率在85%以上。但是甘薯種植的機械化程度還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甘薯主要種植在低山丘陵區域和旱薄地,地勢起伏不平,有些地方不便于機械化操作。二是甘薯的插秧目前還沒有合適的機械來代替人工操作。三是在甘薯收獲方面,一旦甘薯破損則極易腐爛,縮短甘薯的貯藏時間。因此,甘薯收獲機械的研制難度頗大,即便已有生產,其性能也沒有完全過關,尚待提高和完善。四是長期以來的小農意識,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部分薯農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去采用機械化種植。另一方面,有些農戶雖然樂于采用機械化種植,但限于此類機械不多,或者因用途單一、使用率低,農戶購買積極性不高,也影響了甘薯專用機械的普及使用。五是政府缺乏對甘薯機械生產企業和農機推廣部門的資金及政策性扶持。因甘薯相對于主要作物來說面積小,企業擔心生產的機械不好賣而不愿意生產,農技推廣部門因推廣難度大而推廣動力不足。由于以上種種原因,造成了甘薯生產機械化程度不高[4]。
2.5 甘薯種植標準化程度不高,配套技術相對滯后
目前的甘薯種植在品種上存在多、亂、雜的現象,仍然以淀粉型品種為主,主要種植以徐薯18為代表的徐薯系列,近年來引進的商薯19表現不錯,但缺乏后備品種。食用型品種多年來以北京553為主,但近年來混雜退化嚴重,個別地方仍然種植696和一些自有品種,也亟待更新。近年來推廣了一些食用型品種,如廣薯87、西農431、煙25等煙薯系列、濟薯26等濟薯系列已經在生產上唱主角,仍需繼續引進篩選和提高。另外,一些專用型甘薯品種仍然缺乏,如高胡蘿卜素、高花青素、高纖維素品種,還有待引進、試種并推廣。
當前,甘薯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方式,雖有其靈活性,但也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農戶往往信息不暢,因而很難接受統一的技術指導,生產管理粗放,土壤肥力下降,既難以達到較高的產量,也難以生產出理想的薯型,使產品的品質和耐貯性大大降低,最終影響了薯農收入的提高。
2.6 農民的科學素養仍然不高
有些農民認為自己種了大半輩子土地,種植甘薯也有好多年,感覺自己的技術和經驗都沒有問題。殊不知,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新品種、新技術層出不窮,原來種植的品種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逐漸退化的現象,市場的認可度也會不斷發生變化,如果仍然沿用原來的品種就難以達到適銷對路,必然被淘汰。另外,近年來很多甘薯配套栽培技術相繼推出,但由于農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他們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比較緩慢,加上長期以來疏于學習,對新品種、新技術知之較少,仍然沿用傳統的種植技術,其結果造成田間管理水平低下,更談不上科學種田,同樣面積的產出收益必然較低。
3 發展對策
3.1 政府加強規劃引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甘薯產業既是一個傳統產業,又是一個很有潛力的朝陽產業。政府要像重視小麥、玉米那樣,高度重視甘薯產業發展。要通盤考慮,統籌規劃青島市近期和遠期甘薯產業發展方向、發展規模、發展目標和要采取的措施。首先,要進行合理布局,采取宜菜則菜、宜果則果、宜糧則糧、宜薯則薯的原則,在傳統的甘薯種植區、低山丘陵帶、城市近遠郊等適于種植甘薯的地區,加強引導,鼓勵種植甘薯,并對薯農按種植面積給予一定的補貼。目前全國只在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上進行補貼,青島市還在花生、馬鈴薯等經濟作物上給予補貼,如能在甘薯上進行補貼,將開創全國先河,必將推動甘薯產業快速發展。另外,對甘薯種植大戶、甘薯專業合作社進行一定程度的扶持,如給予一定的貼息貸款,減免有關稅費,給予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等。再者,鼓勵甘薯機械生產企業研制生產深受農民歡迎的各種中小型甘薯起壟、覆膜、栽植、殺殃、收獲和加工機械設備,對達到相關標準并進入國家生產名錄的產品及時兌現國家的獎勵政策。
3.2 加強甘薯的育種、栽培和加工技術研究,增加技術貯備
甘薯集糧食作物、飼料作物、工業原料作物和能源作物于一身,營養豐富,用途廣泛,已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特別是我國已有幾百年的種植歷史,甘薯資源十分豐富,青島市應抓住這一有利條件,及時恢復和開展甘薯育種工作。建議近期加快人才引進,實施科研專項,增加資金投入,迅速開展甘薯育種工作,特別是選育適合青島地區需求的各類特色專用型甘薯品種,進而面向全國,在全國甘薯育種上重新占有一席之地。
加快甘薯高產高效配套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發揮青島農業大學和青島農科院在甘薯栽培方面的人才和成果優勢,盡快推出一批農民易于接受、可操作性強的甘薯配套栽培技術。近期重點引進篩選一批食用型紅黃瓤、紫薯品種,同時貯備一批色素加工型、飲料加工型、高胡蘿卜素型等加工型品種,以及蛋白、多糖、膳食纖維等高端保健型品種;與此同時,抓緊開展甘薯的輕簡化栽培技術、甘薯水肥一體化技術和甘薯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進行技術組裝配套,通過試驗示范,加快進村入戶,使先進技術迅速推廣到廣大甘薯種植戶中去。
加快甘薯的加工技術研究。甘薯的加工一直是青島的薄弱環節,與先進地區的差距也主要是在甘薯加工利用方面。甘薯通過深加工不僅獲得了高附加值,避免了單純原料性產品的低層次競爭,而且拉長了產業鏈條,使種植戶、加工企業和消費者三方共贏。建議發揮青島農業大學的人才優勢和科研優勢,瞄準國內外前沿,開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甘薯精深加工技術研究,與加工企業合作,盡快推出系列產品,力爭培育出在國內站得住、叫得響的品牌,進而實現出口創匯,帶動整個甘薯產業向高層次發展。
3.3 推進甘薯機械化作業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當前,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加拿大等甘薯生產機械化技術與裝備研發起步早,投入大,發展快,已形成排種機、剪苗機、起壟機、移栽機、切蔓機、收獲機(分段收獲、聯合收獲)等系列產品。甘薯生產機械早已實現專用化、標準化,其作業功效是傳統人工的數十倍。青島市的甘薯種植機械化水平不高,與國內先進地區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這種差距正是甘薯生產的希望與動力所在。目前的突出問題是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影響和限制了甘薯機械化的實施,建議通過政府規劃和引導,進行合理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盡快推廣普及甘薯的機械化作業。另外,發揮青島農業大學農業機械設計和青島洪珠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的農機制造優勢,盡快研制生產出甘薯系列化機械設備。同時,在青島適于甘薯種植的低山丘陵區,改進適合甘薯起壟、割蔓、收獲等農事操作機械,以緩解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
3.4 打造甘薯的全產業鏈條,推進甘薯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
青島市甘薯種植面積約占全省的1/20,但只占青島市小麥或玉米單一作物播種面積的1/10,可以說面積雖小,但其作用不可替代。它擔負著改善人們膳食結構、為工業提供原料、為養殖業提供飼料等多種功能,不僅能提高農民收入(它是低山丘陵區和旱薄地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而且為加工企業帶來利潤,甚至可以實現出口創匯。因此,政府應把甘薯產業上升到一個戰略高度來認識,打造甘薯的全產業鏈條,真正把甘薯產業做大做強。
首先,政府部門應整合科研力量,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和農技推廣部門各自的優勢,實施科研專項,既有明確分工,有又通力合作,建立從品種篩選到標準化、產業化栽培技術體系的建立,再到高效推廣體系的形成這樣一整套的科研推廣保障機制,對甘薯種植實行全程技術指導,確保生產出的甘薯既高產優質,又具有良好的外觀品質(薯形好、大小適中),商品率高,深受市場和消費者歡迎。
其次,下大力氣解決好甘薯的產后加工問題。青島的甘薯產后加工領域一直比較薄弱,現有的加工企業規模小、比較分散,加工水平低,其中有很多作坊式小企業,其產品僅僅局限在粉條、粉皮等初級產品上。因此,建議政府相關部門積極引進大中型甘薯甘薯綜合加工企業,在土地、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同時,鼓勵現有的加工企業引進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增加產品品種;另外,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聯合研制或開發適銷對路的品種,并注意進行高端產品的技術貯備。通過甘薯產后加工能力的提升,來強力拉動甘薯產業向高端發展。
再者,要重視甘薯的銷售。無論是甘薯種植戶還是加工企業都要以市場為導向,選擇最有利的銷售時機,盡快將產品轉化成商品,以此來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在甘薯主產區建設一定數量的甘薯批發交易市場,在甘薯收獲季節進行全天候交易,幫助農戶拓展銷路。另外,農戶和加工企業要善于利用電視、報紙、電臺等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等新型媒體,及時捕捉和發布信息,擴大產品銷售渠道,積極參與國際、國內2個市場,爭取實現出口創匯。
3.5 加強對甘薯種植戶的培訓,提高科學種田水平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農民就業途徑多元化,許多青壯年進入城市工作或就近到企業打工,從事農業生產的大都是中老年和婦女,他們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往往靠原先已有經驗來進行農業生產。即使仍然還在農業生產一線的青壯年,他們對新知識、新技術也知之不多。因此,應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通過講座、現場授課、印發宣傳材料、12316農業科技熱線等多種途徑,向甘薯種植戶宣傳新知識、新技術,及時幫助他們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提高他們的自身素養和科學種田水平,將農民打造成新型的職業農民。
4 結語
加強政策引導、資金扶持,企業加強自主創新,科研單位加強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培育)示范和推廣,種植戶提高科學種田水平,構建“公司(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或家庭農場)+農戶”或“公司+科研院所+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打造甘薯的全產業鏈條,充分挖掘甘薯的高附加值,提高甘薯競爭力,青島的甘薯產業一定會盡快發展壯大,從而推動青島甘薯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5 參考文獻
[1] 馬代夫,李洪民,李秀英,等.甘薯育種與甘薯產業化發展[C]//中國甘薯育種與產業化學術研討會,2005:3-10.
[2] 馬劍風,程金花,汪潔,等.國內外甘薯產業發展概況[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12):1-5.
[3] 劉偉明.中國甘薯研究開發利用的現狀與對策探討[J].中國農學通報,2007(4):485-487.
[4] 柯清標,張祿祥,萬忠,等.2009年廣東甘薯產業發展現狀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0,37(3):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