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大先進事跡要想更好的抒發自身的真實感受,我們需要寫好事跡,要想將事跡寫得更加出色,必須認真了解人物性格,下面是小編為您分享的雙十大先進事跡5篇,感謝您的參閱。雙十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雙十大先進事跡,供大家參考。
要想更好的抒發自身的真實感受,我們需要寫好事跡,要想將事跡寫得更加出色,必須認真了解人物性格,下面是小編為您分享的雙十大先進事跡5篇,感謝您的參閱。
雙十大先進事跡篇1
炎黃,是人類的始祖,帶動了整個華夏族的發展與千古文明。我們身邊總有隱姓埋名捐助社會的公益人士,他們默默為社會付出。
最終有一天,我們認識了一位公益人士,他叫炎黃,他叫張紀清。這位老人用二十七年投身于公益,他來自江陰,用一個人的文明撐起了整座城市的文明。
_年11月,一位老人在江陰市某銀行正起身離開,卻暈倒在地上。被好心人送進醫院。人們在他身上找到了三張匯款單,匯款人的名字,叫炎黃。那天,那個被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的身份終于解開。老人的名字叫張紀清。
“這不是什么大事,是我們應該做的。”張紀清老人在感動中國里與主持人這樣說。張紀清老人也沒有預料到會以這種“戲劇性”的方式解開隱藏了二十七年的身份之謎。原本老人打算把這個秘密保守一輩子,連最親近的子女都不會透露。在張紀清老人眼中,他做的這些都是小事,助人為樂、濟貧幫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幾乎每年,祝塘鎮都會收到“炎黃”的匯款,而匯款地址卻是五花八門,尋找后發現地址都是假的。想尋找這位好心人的人們也只能失望而歸。“我要的不是名,是心!”這便是張紀清老人的初衷,老人想盡各種辦法“潛伏”,不愿以恩人自居。
看著電視屏幕中的老人為了自己的那份行善之心,從原本的祝塘首富到現在住在七十平米的房子里與老伴靠養老金生活,從二十七年前寄出的第一筆捐款到二十七年后的如今,老人無怨無悔。因為我們是炎黃的子孫,因為我們有濟貧幫困的文明。
感動中國,有多人用自己的辛勤付出,無悔奉獻只為給子女、社會、身邊的人帶去一份未來,一份溫暖,一份快樂。感動中國,雖然隔著屏幕,但感動中國的夜晚有多少人為熒幕中那些感動人心的事跡所流淚。感動中國,我們的身邊又有誰跟他們一樣在默默付出。只是我們不知道。但我們也許能跟他們一樣,我們同樣是炎黃子孫,我們同樣有傳承千古的文明。
感動中國,也許我們能感動未來。
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轉動。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永恒。因為有那些默默奉獻的人們,世界才會繼續。因為有那些無私付出的人們,身邊才有感動,已致感動了整個中國。
雙十大先進事跡篇2
您曾說“我死過很多回,但只要不是最后一次死亡,我就還努力!”作為一名戰士、村支書、作家,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您都最大限度釋放著自己的光和熱,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奉獻精神、為民初心、堅強勇敢。作為“人民楷模”,您的精神指引著我在基層廣闊舞臺書寫屬于共產黨人的新榮光。
“捐軀赴國難”,您將奉獻拋灑在長津湖畔。在長津湖畔“250高地”,17歲的您和戰友們,冒著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頂住了敵人兩個營的十幾次進攻。為堅守陣地,您身負重傷,經過93天、47次手術,終于戰勝了死神,卻也永遠失去了手腳和左眼。生逢盛世,肩負重任,新時代的基層黨員干部,是黨偉大事業的繼承者,要“甘于奉獻、甘為人梯”,以無私奉獻作為夯實理想信念的基石,讓理想信念的碩果如繁似錦。在工作中“有一份光便發一分光,有一份熱便發一份熱”,鍥而不舍地干好每一件事,跑好屬于自己的“那一棒”,為祖國發展添磚加瓦。
“不甘伏櫪志空赍”,您讓初心綻放在張家泉村。本可以在榮軍院里安度一生的您卻毅然回到家鄉,勇挑村支書的重擔,與群眾同甘共苦,奮斗在您人生中第二個“250高地”。您拖著重殘之軀,帶領父老鄉親治理荒山、興修水利,讓遠近聞名的“討飯村”呈現出“山上松樹帶帽、山下林果纏腰”的景象。正是因為有您、有您們、有千千萬萬奮戰在各自崗位的奉獻者,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作為服務群眾最前線的一名黨員干部,您的事跡鼓舞著我,一切難題只有在實干中才能解決,一切愿景只有在實干中才能實現。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我將“擼起袖子加油干”“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努力用“一身泥土”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熱血書春秋”,您把堅強書寫進兩本小說。“放下了鋤桿子,拿起了筆桿子。”您始終牢記抗美援朝戰場上指導員犧牲前的托付,為了告慰英烈,您以殘肢抱筆,耗時七載,用掉半噸紙,以驚人毅力完成了《極限人生》《男兒無悔》兩本小說。在您的身上我看到了先烈的不屈意志,殘疾軍人的自強不息,共產黨人的堅強剛毅,您以極限人生書寫了人生極限。作為基層黨員干部,我將珍惜廣闊舞臺、擔當奉獻,以“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迎接新挑戰、化解新矛盾、解決新難題,奮力書寫好新時代精彩人生答卷。
生命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腐爛,另一種是燃燒,您選擇了第二種。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您用信念詮釋著黨員本色,以鋼鐵般的意志造就了奮斗不止的人生,您是無愧于黨和人民的“楷模”。
雙十大先進事跡篇3
2020年1月24日,農歷大年三十,正是千家萬戶闔家團圓的日子。下午13時零2分,某某區中心醫院的微信工作群,一條“下午14時召開班子會,15時召開全體職工大會”的緊急會議通知進入全體95名干部職工的眼簾。
短短十分鐘之內,全體人員回復完畢!
1月24日下午15時,全院干部職工一個不落,全員準點到會。面對這感人一幕,黨支部書記、院長倪躍忠同志瞬間淚目,向全體到會人員深鞠一躬致謝。
發熱門診的設置、分診隔離通道的建立、高速路口體溫檢測組排班、120急診轉診的調度、村衛生室工作的部署、全院疫情的信息報送、物資保障組的成立,在半個小時的會議中一氣呵成。除了服從,除了擔當,全院干部職工沒有任何的怨言。
會上成立了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各班子成員分工負責,全院職工放棄休假,積極投入防控工作,為打贏疫情防控硬仗、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貢獻力量。
自從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以來,中心醫院感人事跡層出不窮:手術室護士文嬡、外科護士廖瓊、婦產科護士朱麗臣等同志顧不上家有嗷嗷待哺的嬰兒需要照顧,義無反顧的工作在防控一線;門診醫師郭小玲同志僅用兩天時間安葬逝去的老父入土后立即投入疫情防控戰斗;年近六十的藥劑科主任曾賢忠同志親自駕車星夜兼程,馬不停蹄,十二小時往返一千三百多公里到鄰省某市采購回一線醫護人員急需的防護服;預備黨員、內科副主任袁玲同志置兩個孩子在家而不顧,一心撲在專業防控知識的宣講和發熱門診的調度工作中;劉志艷、舒婷兩位臨床醫生除了堅守本職崗位,還多途徑尋找口罩供應商,自費購買后再贈送醫院用于防護;支部書記、院長倪躍忠同志白天全面調度防控工作,夜晚在常吉高速某某互通口體溫監測點值守,堅持用無我奉公的工作態度詮釋著榜樣的力量,帶動著醫院黨支部全體黨員奮斗在抗疫的第一線。
自戰“疫”打響以來,全院所有同志拋卻了個人困難,頑強戰斗在自己的崗位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教育主題在與“毒魔”抗戰的現實工作中得到充分展現。
一個個白衣戰士,為了打贏這一場“全民戰疫”而齊心協力、風雨兼程。在這個春節里,他們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時光,用無私無畏的堅守,為人民生命安全撐起一片晴空。
逆行的人并非生而強大,只是炙熱的心中有著深深的責任。哪有什么歲月靜好,此刻我們必須負重前行。2020年的春節,白衣戰士注定是最美的風景。病毒肆虐的當下,我們必當是最堅實的力量和抗擊疫情的守門人。病毒不止,我們奮斗不息;戰斗不止,絕不收兵。
雙十大先進事跡篇4
朱彥夫同志是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人,1933年7月出生,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級傷殘軍人。1956年,他主動放棄榮軍休養所的特護待遇,開拓新的人生之路。1957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群眾治理荒山、興修水利、發展教育,經過25年的艱苦奮斗,使全村群眾逐步擺脫貧窮落后狀態,過上溫飽殷實的好日子。20__年3月31日,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5月16日第二次被授予“全國自強模范”榮譽稱號。
(一)自費辦起山村圖書館和第一所夜校
1957年,那時的張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窮村,老老少少識字的沒幾個。朱彥夫意識到要改變村里貧窮落后的面貌,必須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朱彥夫決定在村里建個圖書室,但是,當時的條件異常艱苦,他拿出微薄的撫恤金,置辦圖書,創辦圖書室。又辦起了山村里的第一所夜校,教群眾識字。他親任教員,為了在黑板上寫字,他把粉筆上套上彈殼,用兩只殘臂夾著寫字,彈殼扎進殘臂鉆心的疼。夜校離家很遠,朱彥夫每天拄著雙拐,拖著17斤重的假肢,天天晚上風雨無阻。
他的心血沒白費,在2年多的時間里,100多名學生從夜校走出,成為張家泉村建設的中堅力量。此后各生產隊、大隊的歷任會計,都是夜校的“畢業學員”。
(二)棚溝造地,向山溝要良田
張家泉村兩山夾一河,村邊的趕牛溝、臘條溝、舍地溝,把農田分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最大的趕牛溝,常年洪水沖刷,溝里亂石如陣,寸草難生。
要脫貧,先改地。朱彥夫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棚溝造地,用石頭把溝棚起來,上面填土,讓農田連成片;下邊淌水,洪水來了也沖不了地。朱彥夫說:“不干,溝還會一年年荒下去;整起來,就是咱村的糧囤子。講困難,我這個殘廢都不怕,你們還怕啥?”一番話,說得人人面露愧色。士氣鼓起來,發展就有了希望。忙完秋收,張家泉人開進了“趕牛溝”。镢刨鍬挖,筐抬車推,一干就是一個冬春。
一個冬春下來,搬了2萬多方土石,建成了1500多米長的暗渠。荒廢了的趕牛溝,變成了40多畝平展展的良田,當年增產糧食5萬多斤。舍地溝、臘條溝也變成了70多畝良田,直到現在仍給村民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三)修建大口井,解決山村缺水問題
張家泉是個缺水村,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末,別說澆地灌溉,吃水都是難題,為了吃水,村民得跑幾里山路。
朱彥夫請來水利專家,翻山越嶺,數不清摔了多少跟頭。水源找到后,他天天靠在打井工地,現場指揮。數九寒天,張家泉的打井工程熱火朝天。打到10米多,井底開始見了水。朱彥夫放心不下,非要下井看看,混合了斷肢創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斷肢凍在了一起。
經過一個冬天,一眼深6米、東西寬24米、南北長33米的大口井終于竣工了,張家泉村有了歷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后的兩個冬天,朱彥夫帶領鄉親們一鼓作氣,又打出兩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長的水渠,徹底解決了村民用水匱乏和無水澆田問題。
雙十大先進事跡篇5
為了實現教鄉親們學文化的目標,朱彥夫騰出自家的一間堂屋,用母親做壽材的木板做成書架,買了200多本書,建起了全村第一個圖書室。隨后,朱彥夫又張羅著辦起了張家泉村第一所夜校,夜里常常要艱難地走1公里多的山路給村民上課。夜黑路滑,健全的人走起來都費勁,沒手沒腳的朱彥夫不知在夜間跌倒了多少回。
1957年,朱彥夫被全村的8名黨員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他開始帶領張家泉村的村民們砌石壘堰、改天換地,在山坡上開出了80多畝“大寨田”,治理了3條大山溝,為村里新增200多畝良田。
1960年開始,朱彥夫帶著鄉親們翻山越嶺打了9口水井,并在村里打了3口用于灌溉的大眼井。他自己繪制圖紙,帶領大家修建起了1500米長的灌溉渠。同時,又成立了村林業隊,建起40畝蘋果園、10萬株的花椒園、2萬株的桑樹園。如今的村民,單是果樹每年就能收入幾萬元,生活富足,原來貧窮的小山村成了致富模范村。
1982年,一場大病之后,他與死神又一次擦肩而過,朱彥夫自知年事已高,體力不支,主動辭去干了25年的村黨支部書記。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英雄沒有就此止步,而是開始了另一場戰斗。
他讓兒女買來筆墨紙張、參考書,說:“我是二十六軍的戰士,我要替連指導員完成他的遺愿,把戰斗經歷寫下來,讓后人知道我們是怎樣和敵人殊死搏斗的。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可以想象,朱彥夫寫書有多大困難。殘疾的身體讓他吃盡了苦頭:他用嘴銜筆、雙臂抱筆、單臂綁筆,三種方法交替使用。寫不了幾個字,眼睛就疼得難受。他每天只能寫幾百個字,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紙上。
另一個攔路虎是文化水平不高,為了寫成這本書,他舔爛了4本字典。由于日夜煎熬,他的視力持續下降,原來的傷口發炎,心臟病加重。不論醫生怎么勸、家人怎么攔,他始終筆耕不輟。
熬過了嚴冬,熬過了酷暑,經過7年的努力,1996年7月,朱彥夫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出版發行。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副**、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親筆題寫書名并題詞:“鐵骨揚正氣,熱血書春秋。”人們說朱彥夫是中國的保爾·柯察金,而遲浩田將軍則說,朱彥夫就是活著的“鋼鐵戰士”!
?極限人生》一出版,便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全國各地紛紛邀請他去作報告,在淄博市的一場報告會上,朱彥夫一口氣講了兩個多小時,當場暈倒在講臺上。經搶救治療后,雖然保住了生命,右半身卻從此癱瘓,沒了知覺。英雄永遠是英雄,他硬是撐著病體,經過幾年的努力,又完成了另一部自傳體小說《男兒無悔》。
朱彥夫先后榮獲全國道德模范、全國模范傷殘軍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他用鋼鐵般的意志書寫了自己的“極限人生”。20__年12月12日,朱彥夫家庭被評為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受到書記的親切接見,朱彥夫說,這種榮耀和幸福,他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