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理工類高校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發展研究

時間:2023-07-09 11:30:04 來源:網友投稿

范 繼 路麗梅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江蘇 張家港 215600

為推動科技體制改革持續深化,通過科技創新賦能實現國家創新體系效能提升,國家相關部委出臺政策,通過優化科研經費管理、完善科研組織形式及科技評價制度等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暢通了金融、科技、產業通道。“十四五”時期,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科技部堅持的“四個著力”之一就是推動體制機制改革。政府職能轉變、評價激勵機制創新、學術貢獻和創新價值應被置于主導核心地位。理工類高校是科技創新資源聚集中心,占據比較優勢,在基礎應用研究和前沿技術上應擔當作為,而管理體制改革創新是提升管理效能、激發活力、提高成果產出質量的關鍵。高校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創新發展,是實現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總體目標、優化科技創新生態、推動國家科技自強的重要基礎。

1.1 機構設置交叉,管理職能虛弱

高校科技管理機構與其職能是落實具體管理任務的主體,是執行體制、暢通機制、決定管理效能和質量的中心。高校的科技管理基本都由科研管理部門直接管理,缺乏二級學院管理機構,管理職能與任務責權不清。高校科研管理部門直接服務于科技工作者,管理效能低下,院系管理資源、統籌能力、責權落實不足,不能充分調動院系的學科建設資源,難以凝聚形成院系學科特色,科研向心力不足,分散性科研現象明顯。兩級管理架構功能不健全,削弱了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氛圍、科研積極性與團隊攻關重大項目的能力。部分高校為拓展科技創新資源,增強科技縱深推廣力度,成立了專職、獨立的產學研協同平臺或科技推廣處室,但在人員配置和工作職能劃分上存在定位不明、責權不清、職能交叉、管理人員積極性不高、工作目標不一致等問題。有限的管理資源和成本不能高效發揮作用,過于扁平化的管理雖然節約了管理成本,但管理質量、效率與科技產出低下。科技管理工作是專業性較強的科學研究活動,管理能力強、專業水平高的管理人才不足現象普遍,高校在對管理隊伍的能力評價模型構建上不夠深入,專業培訓等能力提升活動開展不足[1]。此外,因機構設置交叉、管理人員與職能分流,對交叉部分難以實現客觀準確的評價與考核,考核體系難以實施,影響了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1.2 科技保障體系不完備

高校科技能力的提升需要遵循國家的政策導向,同時,完備的科技保障體系支撐也尤為重要。打通宏觀法制層與體制機制執行層實踐壁壘是盤活科技工作活力、推動積極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目前高校科技工作的開展大都在順應與滿足目前的發展規劃與科技計劃,前瞻性、宏觀性的頂層設計與布局不足,創新決策機構的缺失會導致高校科技多頭無序發展。校內科技創新資源互不分享,信息化管理薄弱,二級院系、學科層面雖設置了研究機構等科研載體,但基本都是各自為戰、封閉運行,導致重大項目難立項,科技成果產出低效低質。院系之間難以統籌布局,不同學院、學科、交叉學科之間的資源共享支持力度更是不足,難以形成科技合力。

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中過度行政化現象也較突出,在現行的科技管理體制下存在官本位特點,業績考核、職務職稱評定、培訓進修等決策較大程度受限于行政權力,學術資源與權力被行政權力支配,存在以追求權利為目標而開展科研的不正之風,學術價值體現不足的同時也滋生了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矛盾。高校科技管理應明確以實現目標為重心,堅持以目標為導向來指導過程建設,高校現有的科技保障體系中存在宏觀目標與微觀管理不平衡的問題。

1.3 科技資源配置共享程度不夠

科技資源配置制度、人力資本、科技資金、科研機構協同效能等是決定高校科技資源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目前省級科技工作在制度上的扶持主要是以企業為對象,對高校的政策支持較少,而高校又是科技資源聚集地,人才優勢與產學研服務地方功能薄弱。高校自身對科技協同創新理念認識也不夠深入,協同意識淡薄、重視不夠,科研管理部門在進行科技資源配置時更多是以完成學校既定科技目標為中心,學科調研不充分,實現目標的執行性、靈活性不足,存在科技資源配置不平衡現象。人力資源總量、質量、供給決定了科技資源配置效率,高校在人力資本上具備聚集效應,但高水平大學與普通高校、發達地區與偏遠地區高校的科技人力資源配置不均情況嚴重[2]。同時高校內各院系、學科間的科技人力資源配置也存在差異化,學科發展失衡,整體科技實力提升緩慢。

科技資金是科技活動開展的重要資源,是確保理論研究、實驗發展、應用研究的基礎。普通高校科技資金投入有限,同時經費使用程序煩瑣,資金不足必然會影響科技項目的申請與開展,進而影響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積極性,從而導致科技成果產出率不高。高校與科研機構、企業等主體間協同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開展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重要途徑。目前高校通過科技協同創新,從而實現人才資源數量與質量改善、科技經費渠道拓寬、成果轉化率提升等成效不明顯。

1.4 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不科學

高校普遍是僅按自然科學、人文社科兩種學科項目進行管理與分類,在項目分類上深度不足,針對各學科和崗位的具體差異性而制定的評價體系準確公正性不足。高校科技工作在績效考核評價體系構建上主要存在評價指標不全面、專業化評價隊伍薄弱、評價結果公開機制不全面3點不足。目前各高校在選取科技項目績效評價指標上無統一標準,基本上是根據自身的學科特色與評價側重點來確定,一般遵循以財政經費或者社會效益為自身評價體系的構建基礎。現階段高校科技管理考核體系仍堅持以科研成果為考核重點,對項目研究過程和管理人員的付出重視不夠,科技活動過程中獨立意識過強、抱團科研能力弱,難以形成科研合力。

目前各高校科研績效考核評價體系的設計與實施多是科研管理部門,從事科技管理與服務工作的管理人員大多數沒有接受過專業績效評價培訓,準確科學地制定績效評價政策難度較大。社會上獨立設置的評價機構數量少、專業化程度低,在各指標的權重認定上也無統一科學制度參考,存在專家主觀認定傾向[3]。高校在評價結果的反饋共享上存在明顯不足,管理部門僅將某項目或成果的評價結果告知負責人,對項目不足等指導意見基本不會以書面形式正式反饋給被評價方。被評價方或社會公眾對評價結果與過程產生的質疑也難有申訴途徑,評價過程報告不共享與公布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1.5 供需兩側高效耦合程度不足

高校辦學職責之一是服務社會,高校應在辦學定位上立足地方經濟產業,充分發揮科技服務支撐的智囊團功能。理工類高校應立足學科特色,發揮自然科學比較優勢,在建設新型科技智庫上主動作為,目前高校在科技智庫構建上存在不足。根據中國智庫索引(CTTI)檢索,目前全國高校科技政策類智庫僅42個,數量極少,并且列入CTTI的高校,其智庫類型也基本是人文社科類,未能充分體現高校專業特色與優勢學科的效能。

高校應從科學技術視角,立足科技決策咨詢,構建科技智庫來研究全局性的重大問題。高校與市場的供需兩側不平衡矛盾突出,有供給無需求、有需求無供給現象普遍。供需兩側對接耦合不足問題主要體現在:第一,制度性保障不夠完善,目前高校能與企業通過橫向科技研發項目、聯合申報產學研項目、研究生工作站等建立供需合作關系,而參與政府決策工作不夠。第二,科技決策咨詢以何種程序與形式提交至政府并不明確,人文社科類大都是通過內參形式提交,而科技類決策應關聯研究實物,在通過信息的對稱性和實用性來精準響應政府的需求上存在不足。第三,高校科技研發特色或重要成果的推介平臺欠缺,高校的門戶網站科技板塊內容多是校內事務性工作的部署,重大成果、科技攻關方向與特色的宣傳力度與更新程度不足,需求端獲取信息滯后,信息不暢勢必會影響高校與社會的耦合程度。

2.1 革新管理理念,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機構設置

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內涵豐富,不僅是基層服務與行使權力,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高質量轉型需立足于管理人員的工作理念革新。專業化培訓、具備學科背景的人才結構、考評體制完善等是實現管理人員職責與權利相統一、提升管理水平的基礎。

高校科技管理機構的設置要以學校科技發展目標與愿景為立足點,校內產學研平臺、研究機構等各類科技管理機構的設置應符合學校科技發展與服務需要。職能管理部門應按照科技合作、成果轉化、技術推廣等方面靈活設置。強化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設是提升管理效能與管理職能的必備條件,科技管理信息化平臺、科研門戶網站的維護建設是實現有效信息互享交流的關鍵路徑。高校可成立專職的信息數據庫管理部門,利用校內特色學科、科技人才隊伍、實驗檢測設備等資源組建基礎數據庫,實現科研資源共享。此外,開展職能管理部門常態化的工作交流,傾聽管理者、科研教師等的聲音,采納合理化建議是提升工作效率、優化服務質量的重要舉措。

2.2 統籌宏觀層與執行層的科技活動環節,優化保障體系

高校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成效顯現需要宏觀層設計和執行層學科建設與科研能力培養雙重并舉。宏觀層在科技體制上要加強對科技項目和發展規劃與定位的整合,緊扣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布局,將不同計劃項目與管理要求的創新舉措化零散為系統,簡化管理體制,實現各項目申報及管理過程脈絡清晰。高校在宏觀層面要梳理好多方關系,在管理架構、人事體制、資源配置、學科建設、對外合作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堅持去行政化建設,平衡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科技強校是目標、人才培養是根本、學科建設是關鍵、科技計劃是動能,要將辦學定位與具體實施路徑一盤棋統籌設計。

科技保障體系的優化應緊扣制度、人才、資源、經費等關鍵詞,計劃項目管理、經費管理、評價體制是重中之重。扁平化管理、破除行政管理上下級關系、成立單獨科技創新委員會,通過鉆研國家科技政策、細化科技計劃項目分類,構建計劃項目分層實施架構。重視與企業、其他高校間的科技交流,前沿需求與科技信息交換、相互委托和信任關系是開展高質量產學研活動的基礎[4]。此外,應提升學術權力比重,擴大經費使用靈活性的同時加強經費監督與審計約束,評價體系要堅持以市場、績效為導向,落實人員分類評價政策。

2.3 強化資源配置制度,增強校企資源共享協同能力

高校科技資源在結構和規模上配置不均衡、配置效率不高,推動配置高效均衡應瞄準制度、資源投入、人才、共享協同等抓手。高校科技工作的開展要與政府、企業形成組合拳,政府相對于企業,其經費投入賦予高校更多的主動權,功利性較小,高校應利用其靈活性科學配置資源。高校要堅持人才強校戰略,人才是科技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強化引才、育才制度,平衡好教書育人與科研創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關系。

高校科技成果的高質量轉化與企業協同合作縱深高度關聯,為實現科技成果快速市場化,高校要保持行業敏感性,摒棄脫離市場、背離行業的辦學理念。可采取搭建公共研發平臺、企業指導科技風控、企業參與高校人才培養過程、集成雙方優勢聯合申報重大科技項目等具體舉措,提升校企資源共享協同能力。通過建立共享研發平臺,可形成科技資源數據智庫,實現人才信息、重大設備資源、特色科研方向、項目申報、科技成果推送等信息查詢一體化。利用企業資源開展科技開發過程的中試、企業專家參與高校學科建設、高校人才指導企業項目申報都是盤活校企資源的重要途徑。此外,企業對行業市場有更強的敏銳性和前瞻性,高校和企業可成立成果轉化風險監控專家組,以專業的風控策略規避風險點。

2.4 深化分類評價考核體系,緊扣效益與價值核心

科技成果的考核評價要堅持學術價值導向,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對過程和結果做出有價值的評定。高校要綜合管理部門、社會及政府3個主體的評價,在制定評價標準和方法時要在立足現狀的同時具備前瞻戰略性,針對不同學科背景、科技成果采用不同的標準。科技工作者個人利益與組織發展相輔相成,管理部門應統籌思考資金使用效率、科技資源拓展成效、科技計劃參與程度等因素,不能唯論文、專利、成果獎項等量化的指標而定。在社會及政府層面上要尊重行業相關企業對科技項目的評價,科技活動最終是服務地方產業經濟發展需要,其產業化價值是考核重點。同時,發揮社會在項目資金、執行過程等環節的監督作用,促進科技工作嚴謹高效。

要積極響應國家相關部委明確提出的建立統一科技評估監管機制的要求,高校在推動培育第三方專業科技評價機構方面應建言獻策。高校科技管理現行的決策、組織過程、執行落實、監督評價由管理部門“大包干”的現狀亟待改善,應由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對計劃項目實施過程進行監督,并對成果進行驗收與論證。逐步統籌資源,構建頂層決策、執行過程、監督評價三者既分離又互補的第三方評價的高效科技管理體制,以科技成果效益和價值來提高學術公信力和影響力。

2.5 堅持市場導向,強化供需兩側高效耦合共振

高校要堅持開放共享,樹立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辦學核心,保持對新產業、新業態的高度敏銳性,在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下挖掘行業的新需求,深入探究如何在供需錯配的模式下實現耦合轉變。高校重視交叉學科融合、開展集群型科研、強化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轉化率是基礎,構建科技智庫并暢通智庫流通配置路徑是關鍵。

高校在科研組織與結構上不能局限于單一學科的研究機構,學科交叉的競爭型組織模式是構建方向,在科研項目的申報上更適合遵循項目實施目標和需求來組建涉多學科的科研攻關團隊,而不是僅立足現有的單學科團隊來申報。高校科技管理部門應在多學科交叉融合上多有作為,例如,舉辦常態化交叉學科科研骨干沙龍、學術交流論壇、項目集中路演和搭建不同學科特色高校間人才交流平臺等。此外,還應與地方科技部門等保持深度聯系,發揮好其橋梁作用,企業所需即市場所需,將省級研究生工作站、產業教授等業務做實,同時重視校企聯合培養的質量,這是實現供需深度對接的前提。

實現高質量的科技供給,科技智庫的建立尤為重要。高校要在優勢特色學科下建立交叉學科發展體系,在體制機制上通過柔性的方式破除不同院系、學科之間的壁壘。在智庫成員結構上不能局限于單一學科,應積極吸收人文社科專家入庫,以便對接政府開展決策咨詢工作,不同學科領域的人才組成才能盤活科學研究、社會需求、決策咨詢三者融合體系。體系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科學的考評機制予以保障,因此應優化科技項目評審、項目經費監管、成果認定考核政策,樹立以市場應用、社會需求、政府信任為導向的考評機制,應將成果轉化率、決策咨詢被批示采納率、社會影響力將作為考評重點[5]。強化不同科技智庫間的溝通合作與資源共享,例如,組建科技智庫聯盟,定期開展研討會、專業化建設培訓等,通過市場的檢驗促使科技智庫由無序向有序發展轉變,讓智庫成為高校及地方的科技智力匯聚中心。

針對理工類高校科技管理機構設置交叉、職能虛弱,科技保障體系不完備,科技資源配置共享程度不夠,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不科學,供需兩側高效耦合程度不足等問題,革新管理理念、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機構設置,深化分類評價考核體系、緊扣效益與價值核心是關鍵,統籌宏觀層與執行層的科技活動環節、優化保障體系,強化資源配置制度、增強校企資源共享協同能力,堅持市場導向、強化供需兩側高效耦合共振是實現科技管理效能提升的可借鑒舉措。

猜你喜歡科技評價管理棗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盡棄今日農業(2022年15期)2022-09-20中藥治療室性早搏系統評價再評價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21年10期)2021-03-02科技助我來看云少兒科學周刊·兒童版(2017年9期)2018-03-15科技在線兒童故事畫報·發現號趣味百科(2017年4期)2017-06-30科技在線兒童故事畫報·發現號趣味百科(2016年6期)2016-08-19“這下管理創新了!等7則雜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科技在線兒童故事畫報·發現號趣味百科(2015年10期)2016-01-20基于Moodle的學習評價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年19期)2015-03-01人本管理在我國國企中的應用現代企業(2015年8期)2015-02-28保加利亞轉軌20年評價俄羅斯問題研究(2012年1期)2012-03-25

推薦訪問:管理體制改革 理工類 高校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