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 渲(安徽省科學技術廳)
黨的二十大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科技創新擔負著重要歷史使命。安徽將著力打造一流創新高地,奮力建設科技強省,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目前,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武漢、成渝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速推進,國家大力支持有條件的西北、東北等地區布局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我國科技創新“四梁八柱”基本成形。如果安徽不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創新高地、奮力建設科技強省,必將在未來的區域競爭中處于十分被動的局面。
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走創新驅動的內涵式發展之路。******指出“安徽要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在‘十四五’時期全國省區市排位中繼續往前趕,關鍵靠創新?!币ㄔO現代化強省,必須堅持把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使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人才成為第一資源,創新成為第一動力,以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
1.總體思路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對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下好創新“先手棋”,抓好科技創新“栽樹工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建強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世界一流創新高地作為牽引,把建設一批特色區域創新中心作為支柱,把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提升創新整體效能作為保障,把實施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作為突破口,把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作為“牽一發而動全身”關鍵改革,把開放創新、匯聚全球創新資源作為重要支撐,奮力打造科技強省,努力為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多安徽力量、為安徽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增添更多強勁動能。
2.發展目標
未來5 年,全省創新動力、活力、實力明顯增強,區域創新能力力爭進入省區前5 位,一流創新高地初步建成,科技強省初見成效。
戰略科技力量居全國前列。以國家實驗室為核心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實現體系化布局,新建國家實驗室或基地3 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字號”創新平臺20 家、省實驗室10 家。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機構的實力進一步提升,安徽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省份。
高端科技人才居全國前列。國內外頂尖人才加速向皖匯聚,“兩院”院士、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等高層次人才數量大幅增長,力爭引進戰略帥才50 名左右,引進海外人才總數超過1.5 萬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商學院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人才中心初步建成。
重大科技成果居全國前列。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等領域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取得一批世界級的原創性引領性成果。先進集成電路、下一代人工智能、網絡安全與認知對抗等領域形成國際并跑態勢,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解決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涌現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
科技產業發展居全國前列。運行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基本形成。力爭科技領軍企業達到100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 萬家。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等地標產業產值突破5000 億元,量子信息、精準醫療、第三代半導體、類腦智能等未來產業加速培育。
開放創新水平居全國前列。長三角科技創新一體化取得重大進展,國內外科技交流合作更加密切,引進100 家以上名校名院名企在皖設立研發轉化機構,開放創新生態進一步完善。
科技體制改革居全國前列??萍紕撔麦w制機制障礙有效破除,多元化科技投入不斷加大,科技評價體系逐步完善,企業、高校院所等創新主體和人才活力充分激發,以科技體制機制創新為引領的“科大硅谷”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安徽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國首個國家實驗室、首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落子安徽,大科學裝置數量居全國前列,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等領域持續并跑領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高校院所實力雄厚,區域創新能力由十一年前的全國第15 位上升至第7 位,實現了“科教大省”向“科技創新策源地”的跨越發展,安徽已具備打造一流創新高地、奮力建設科技強省的“天時地利人和”。但是,建設科技強省,安徽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項。
1.認識還不統一,“上熱下冷”明顯
安徽省委省政府及合肥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主要領導親自抓,合肥還成立了市委科創委,由一名常委專職抓科技創新。但多數地方并沒有把科技創新擺上核心位置,寧愿花幾個億、幾十個億配套招商引資項目,也不愿花幾百萬、幾千萬搞創新。全省60%以上市科技局工作人員不到20 人,2 個市局只有10人。12 個市研發投入強度不到全省平均水平,其中2個市不足1%。2 個市局財政專項資金只有200 多萬元,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縣區科技部門被撤并。
2.綜合實力不強,合肥強其他市弱
安徽雖然擁有國家實驗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但整體實力在全國并不占優勢。院士、211 高校和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數量均居全國第12 位,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并列全國第15位,近3 年安徽牽頭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占3.1%,技術發明獎僅占1.6%。有限的科技創新資源主要集中在合肥,合肥科技創新指數遙遙領先。
3.企業創新資源偏少,創新驅動發展不足
2021 年全省技術輸出合同交易額中,企業占91.8%,高校院所僅占3.8%。但從創新資源分布來看,企業資源較少,形成鮮明反差。全省100%的院士、杰青都在高校院所,安徽省人社廳2021 年職稱評審的85%的正高、80%的副高在高校院所。納入安徽省共享服務平臺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有71.4%分布在高校院所,企業僅占28.6%。全國科創獨角獸企業181 家,安徽僅有1 家;
潛在獨角獸企業495 家,安徽僅有11家。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無研發活動的占68.2%,5 億元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無研發機構的占51.7%。全省高校院所研發經費中,來自企業的資金僅占10.6%,居全國第16 位。
4.缺乏統籌管理,“九龍治水”現象突出
權威的決策指揮體系是做好科技創新工作的前提條件,但目前安徽協同創新的體制、全域創新的格局尚未形成,常常各管一塊、各管一段,資源配置分散、工作力量分化。
5.科技系統守正創新不夠,自身能力不足
打造一流創新高地、奮力建設科技強省,全省上下都要高度重視,特別是市、縣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抓,要樹牢科技部門就是經濟部門、創新活動的本質是經濟活動、科技投入是高效投入的理念,真正把科技創新放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位置,把“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落到實處。
1.重塑統一決策指揮體系
力促成立省科技創新高端決策機構。借鑒山東、河南等地的做法,成立省科技創新委員會,由省主要領導擔任主任,統籌布局全省科技創新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研究審議省級財政科技資金整合、重大科技任務、重大科技項目等重大事項。
成立市、縣(區)科技創新委員會。各市、有條件的縣(區)借鑒合肥、深圳的做法,相應成立市、縣(區)科技創新委員會,加強組織保障,切實把科技創新工作放在核心位置,擺上重要日程。
2.重塑科技投入體系
構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新格局。突出市場邏輯、資本力量,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能用市場的用市場、能用基金的用基金、能用企業的用企業,力爭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90%以上,構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新格局。
提升科技投入效能。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完善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財政科技資金由省科技創新委員會統一集中、統一決策、統一分配、統一管理、統一考核,充分發揮財政資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作用。
3.重塑科技創新平臺體系
加強省級創新平臺統籌管理,對全省創新平臺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統一授牌、統一推進、統一支持。
重構省實驗室體系。統籌建設10 家省實驗室,優化重組100 家省重點實驗室,支持企業和高校院所聯合共建學科重點實驗室,成為安徽科技創新的重要戰略力量。
換屆以來,泗水縣人大常委會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按照“創新、務實、擔當、提升”的工作理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依法履職,有效發揮了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能作用,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推進民主法治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實施省產業研究院建設行動。圍繞安徽十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領域,以安徽省政府名義組建省產業研究院等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100 家以上,為安徽產業發展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支持優勢企業建設高水平企業研發中心,解決企業技術難題。
4.重塑科技評價獎勵體系
完善科技人才分類評價。健全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分類評價體系,完善高層次人才分配激勵機制。
完善創新平臺評價。突出平臺帶動企業行業技術進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增收增效功能,發揮創新平臺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效能。
完善科技獎勵。重點加大對承擔國家科技任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大基礎研究等方面獎勵,探索定向獎勵改革。
完善市縣、高校院所和省屬企業等主體綜合績效評價。擴大市縣高質量綜合考核科技指標比重,對科技創新先進市(縣)及高校院所、企業在全省科技獎勵大會上進行表揚,激發各地奮勇爭先。
打造一流創新高地、奮力建設科技強省,必須構建“一極兩翼多點”的全域創新格局,全面提升區域創新整體實力。
1.做強合肥,打造世界一流創新高地
一是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把合肥實驗室打造成首批國家實驗室標桿,建強天都實驗室,全力爭創深空探測、聚變能源、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領域國家實驗室或基地,全力爭搶更多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字號”平臺,全力爭取緊湊型核聚變裝置、超級陶粲、月球科研站地面模擬站等大裝置布局落地。推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高水平高校院所建設,加大對應用數學等學科的支持力度,不斷壯大“國家隊”實力。
二是高標準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強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環境、數據空間等研究院,布局建設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臺,產生一批世界級原創成果,培育一批世界級產業集群,成為帶動周邊、輻射全省的創新高地核心引擎。
三是高起點建設“科大硅谷”。聚焦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生態優化,依托工業互聯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商學院等資源集聚融合平臺,構建科技創新策源、新興產業集聚的科產城融合示范區,成為創新資源密集、創新活力強勁、體制機制活躍的卓越創新中心。
四是打造全球一流的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加快建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合肥先進光源、量子空地一體精密測量等大科學裝置,加速前沿科技成果“沿途下蛋”,構建國際一流的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示范區,加快建成宜研宜學宜業宜居宜游的未來大科學城。
2.組織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行動,形成一批標志性重大成果
一是打造三大科創引領高地。聚焦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立足安徽前沿優勢領域,打造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引領高地,聚力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搶占國際科技競爭制高點。
二是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以基礎研究引領應用研究,以應用研究倒逼基礎研究,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聚焦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圍繞先進集成電路、下一代人工智能、網絡安全與認知對抗三大戰略必爭領域,積極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等,力爭取得更多原創性重大成果,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問題。
三是加強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科技攻關。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實施重大科技攻關計劃,在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高端光電儀器、新材料等領域,系統梳理“卡脖子”清單和“進口替代”清單,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實施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在先進制造、現代農業、現代中醫藥、公共安全等領域突破一批行業產業共性技術難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四是強化有組織科技攻關。奔著“最緊急、最緊迫”問題,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以項目成果可轉化、可產業化為前提,實施全鏈條系統化布局、資源一體化配置。除基礎研究外,沒有產業化應用前景的項目,一律不予立項。實行閉環式管理,推行“軍令狀制”“里程碑考核”,推行最終用戶和市場評價的項目驗收機制。
3.立足爭與搶,廣泛聚集國內外創新資源
一是開展名校名所名企匯聚行動。建立省市聯動機制,圍繞各地主導產業,引進100 家以上國家級科研機構、“雙一流”大學、知名院所企業等來皖設立研發轉化機構,引導市縣和高新區、開發區等引進一批優質科技型企業,形成有利于名校名所名企匯聚發展的激勵機制和成長沃土。
二是構建近悅遠來的高端人才集聚機制。加大對院士、戰略科學家等高端人才招引力度,以市場化方式引進和培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未來5年實現院士數量翻一番。高標準打造“高端人才特區”,營造高端人才加速聚皖“微環境”。建設世界一流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商學院,培養“五懂”復合型科技產業組織人才。
三是擴大科技交流合作。深化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推動科技資源、科研成果、創新載體、高端人才等共建共享共用。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發起一批國際大科學計劃(工程),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推動科技領軍企業在海外建設研發中心,提升安徽國際科技影響力和話語權。
4.深化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一是促進科技資源向企業集聚。推動科技人才、創新平臺、儀器設備、科技項目、成果獎勵等“五個向企業傾斜”,實現企業研發投入、研發人員、研發機構、授權專利占比達到“4 個80%”以上,使企業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二是實施科技領軍企業培育行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遴選培育100 家以上科技領軍企業。依托科技領軍企業構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科技協同攻關的強大合力。
三是實施科技企業“雙倍增”行動。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分層次培育更多科技企業。未來5 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比2021 年實現“雙倍增”,分別達2 萬家以上。
四是實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兩清零一提升”行動。建立企業研發投入倒逼機制,將有無研發活動、研發機構作為省財政資金支持的重要依據,推動年銷售收入1 億元以上無研發活動、5 億元以上無研發機構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兩清零”,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5.落實科技成果轉化行動方案,推動科技產業一體化
一是抓好行動方案落實落地。以落實《安徽省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建設行動方案》為抓手,運用工業互聯網思維,強化中試孵化、對接交易、科技金融支撐,加快形成運行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
二是運用好“羚羊”工業互聯網科產平臺。推動科技成果上平臺、專家智庫聚平臺、中小企業用平臺,促進研發資源與企業需求精準高效對接。高標準舉辦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會,高水平建設安徽科技大市場,常態化組織技術需求對接。
三是加速科技成果“沿途下蛋”。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服務機制,促進科技成果熟化、二次開發、工程化、產業化,推動前沿科技、大科學裝置“沿途下蛋”。建設科技成果中試和產業化基地,支持建設省級眾創空間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培育更多科技企業。
四是大力培育未來產業。建設一批未來產業科技園和未來產業先導區,加大對未來產業技術攻關、平臺建設、企業培育、場景供給、人才引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為未來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生態。
6.打造“一極兩翼多點”格局,構建全域創新體系
一是提升蕪湖蚌埠“兩翼”科技創新能級。在做強合肥“一極”的同時,以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為抓手,強化蕪湖、蚌埠“兩翼”支撐,形成集群效應。推動蕪湖創建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打造長江經濟帶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創新名城。支持蚌埠打造生物基和硅基制造業中心、建成皖北科技創新和開放發展引領區。
二是完善多點支撐布局。推動滁州、阜陽、安慶等打造特色區域創新中心,做實做強一批創新市。支持各地立足特色產業,布局建設一批特色產業研究院,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打造先進制造、生物醫藥、精細化工等一批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集群,形成各具特色、多點支撐、齊頭并進的區域創新格局。
三是打造一批創新縣、園區。推深做實寧國等國家級創新縣,示范帶動天長、肥西等一批新的創新縣(區)。強化高新區“高、新”發展導向,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新興產業集群,成為各地發展新的增長極。
猜你喜歡科技成果安徽科技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科技助我來看云少兒科學周刊·兒童版(2017年9期)2018-03-15科技在線兒童故事畫報·發現號趣味百科(2017年4期)2017-06-30安徽醫改自我完善主動糾錯中國衛生(2016年6期)2016-11-23安徽藥采如何“三步走”中國衛生(2016年8期)2016-11-12安徽 諸多方面走在前列中國衛生(2016年8期)2016-11-12安徽為什么選擇帶量采購中國衛生(2016年5期)2016-11-12科技在線兒童故事畫報·發現號趣味百科(2016年6期)2016-08-19科技在線兒童故事畫報·發現號趣味百科(2015年10期)2016-01-20科技成果航天器工程(2014年6期)201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