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慶慧, 周正紅
(1.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2.遼寧師范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進入新世紀,社會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出版市場機制逐漸深化的過程中,形成了“文學生產—市場銷售—文學消費”的文學出版模式,出版成為整個文學作品生產、傳播和消費的關鍵[1],出版策劃的地位得到顯著提升。各種大眾媒介不斷融入日常生活,文學出版媒介的本體意義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進而深入地影響文學創作。影視、互聯網等現代媒介傳播手段不斷在傳統的紙質出版之外,極大地改變著文學出版的舊有生產模式、流通過程、呈現方式,各種社群文化百花齊放,出版傳媒以其不斷更新的媒介樣態和豐富的大眾文化樣式,促使新的社交渠道和閱讀載體如雨后春筍般產生。文學出版借助大眾傳媒傳播便捷、受眾廣泛等優勢成功實現了傳統文學出版的改造與轉型。
茅盾文學獎作為當代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截止到2022年已舉辦了十屆,展現了中國文學四十年的巨大成就。以出版傳播為基礎的茅盾文學獎,其文學出版方式和媒介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的作用和地位和上個與世紀相比出現了明顯差異。面對新世紀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市場經濟日益深化,出版媒介借助茅盾文學獎這個優秀文學作品的傳播平臺,對當代文學的生產與再傳播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出版傳播也為當代文學帶來了鮮活的養分,而且對文學觀念、創作趨向、審美趣味等也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進入新世紀以來,社會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帶來思想意識的重大轉變。伴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數字媒體技術的蓬勃盛行,電子書、微信公眾號、知識共享服務和各種在線閱讀網站與App等社交渠道和閱讀載體迅速發展,閱讀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紙質閱讀,而是突破了時間、空間和載體限制,精英文化獨占鰲頭的紙質文學出版景觀發生改變。同時,電子閱讀帶來的快餐式閱讀方法引發了內容本身的變化,閱讀內容的嚴肅性和復雜性被逐步消解,閱讀對象更多地呈現出娛樂化和碎片化。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因其內容嚴肅和體量相對龐大,在海量閱讀市場中具有顯而易見的接受門檻。面對市場經濟帶來的挑戰,精英作品尤其是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的出版發行肩負的時代任務更為必要而艱巨。
(一) 出版營銷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文學市場的繁榮和互聯網的發展給茅盾文學獎的出版帶來了新的機遇,市場經濟時代,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各種交流溝通變得暢通無阻,打破了之前孤立的作者和讀者的關系,二者可以進行有效互動,市場需求成為作家進行文學創作時的一個重要參考維度。格非在創作“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夢》和《春盡江南》時,他表示:“我曾經只重視小說的哲學內涵,現在我覺得人物和故事是小說的血肉。這部小說中我第一次考慮到塑造人物和講好故事?!薄敖先壳鄙鷦又v述了一家三代三位主人公的命運遭際,故事和背景都不相同,三個主人公都一心為了理想事業而奮斗,卻終其一生不被理解,也沒受到認同。故事內容完整,情節跌宕起伏,這種“好看易讀”的文本內容使格非成功完成了先鋒的轉型,其創作的作品在文學市場上炙手可熱。作品內容是否能夠滿足讀者閱讀需求,也是出版營銷成功與否的重要參考,充分了解讀者需求也是保證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這類精英作品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茅盾文學獎對普通讀者的關注,有利于提高茅盾文學獎在社會上的接受度和認可度,為作家作品與讀者之間的健康交流與對話暢通渠道。
閱讀門檻較高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要在眾多的暢銷書中脫穎而出,在宣傳方面要利用當下不同的傳播渠道,從線上線下多個渠道進行整合營銷,以讀者為導向,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和分析,了解市場需求和讀者價值導向,并以此為營銷目標來制訂全面合理的營銷策略,把線上線下各種傳播工具的優勢發揮出來,對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進行全方位宣傳,努力使其進入文學作品暢銷市場。茅盾文學獎每屆獲獎名單都會在第一時間作為新聞大事件向社會公布,線下書店經常設立專門的版面來展示茅盾獲獎的文學作品。文學出版領域,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作為“口碑營銷”的一種方式,《蛙》《白鹿原》《平凡的世界》《江南三部曲》《繁花》等在各種暢銷書盛行的文學市場中打造了一方獨屬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這類嚴肅文學的一方天地。另外,伴隨著天貓、亞馬遜、當當網、京東等電商的崛起,線上平臺為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出版銷售打造了順應時代的賣點。2015年,在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公布以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作品在各大圖書網站都進行了醒目的標注,以方便讀者檢索。在這其中,金宇澄的《繁花》和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在當時都是紅極一時的暢銷書。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也取得了不凡的銷量,獲獎名單一經公布,各大網站便即時推出獲獎作品的促銷活動,出版社在得知獲獎信息的第一時間,對獲獎作品進行加印,對《牽風記》等作品的封面進行了重新包裝,和歷屆茅盾文學獎歷屆獲獎作品進行組合出售,有力推動了獲獎作品的銷售。
同時,在新的信息環境下,大眾傳媒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活躍,各種信息化手段對出版業的介入也越發廣泛,不斷推動著文學生產機制的演進,純文學和大眾文學的生存格局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以市場化為特征的文學消費觀念和文學審美取向對平靜的純文學出版領域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市場元素成為茅盾文學獎評獎的一個重要參考維度。在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格非《江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人面桃花》出版時,占據同年小說排行榜第一名,蘇童《黃雀記》獲得2013年度小說排行榜第一名。《繁花》在2012年的《收獲》雜志發表后,獲得小說學會2012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的第一名[2]。通過這些獲獎作品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作品在獲得茅盾文學獎之前,就已經是產生較大社會反響的優秀長篇小說。面對文學出版市場回暖趨勢的出現,各大出版社借助全民閱讀的普及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等因素不斷實現自我創新和超越,為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出版打下堅實基礎。
(二) 充分發揮品牌價值
獲獎作品憑借茅盾文學獎的權威性及其帶來的誘人的市場利益,使各大出版社越來越意識到茅盾文學獎這塊金字招牌的巨大價值,成為了出版社版權角逐的對象?!啊┆劇嗄攴e攢起來的吸引力和它對圖書市場的拉動,目前在各個文學獎項中還是最為突出的?!盵3]各大出版社利用“茅盾文學獎”這一圖書品牌,對獲獎作家的作品進行重新包裝,其中包括把不同獲獎作家同類型的作品結集成冊。201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遴選了部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的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散文的經典作品,結集出版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短經典”叢書。2014年,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青少年經典”叢書。此外,有的出版社還把同一個獲獎作家不同類型的作品進行統一設計,如2017年,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了“茅盾文學獎獲獎者小說叢書”,出版了一系列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的作品,使這些作品以清晰的姿態在耀眼的文學市場中脫穎而出,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銷售過程中形成某種聯動效應、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與讀者建立有機的情感聯系,并利用這種情況打造出有影響力的圖書子品牌,給市場帶來的沖擊遠遠超越了單一的圖書品種。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出版的文學叢書所形成的品牌效應,使得具體讀者在閱讀期望和滿意度之間有著鮮明的市場定位和品牌風格,這不僅是出版業發展的動力,也是促進文學消費的一種方式。
各大出版社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刻掌握出版物的文化市場規律,篩選策劃各類文學作品,積極利用茅盾文學獎帶來的社會影響力打造文學品牌,不斷鉆研細分市場和目標讀者,全方位地開發和經營圖書品牌、作家品牌,打造了一大批引導閱讀和創作潮流的文學暢銷書。賈平凹的作品筆調生動流暢,文本內容關懷個體生存,扣問個體人生,作為當代文壇的著名作家,他創作的所有作品在出版界都大有市場。新世紀以來,他先后出版了長篇小說《秦腔》(2005),《高興》(2007),《古爐》(2011),《老生》(2014)等諸多暢銷書籍。尤其是《秦腔》,這本書2005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時的印數是15萬冊,由于市場反響強烈,在此后又進行不斷加印。到了2008年11月,隨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揭曉,出版界掀起了一股《秦腔》出版的熱潮,作家出版社、廣州出版社、春風文藝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等出版的8種版本在短時間內相繼面世。莫言的《蛙》以新中國近60年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形象描述了國家為控制人口劇烈增長而走過的艱辛歷程,成功塑造了社會上各色人等的鮮明形象,這部觸及國人生命靈魂的力作成為文學界和圖書界的一部暢銷書。自2009年出版以來,先后由上海文藝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等出版了18個版本,已暢銷500余萬冊。陳忠實嘔盡一生心血的作品《白鹿原》,自1992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30年來長盛不衰,現在印數已達400余萬冊。為滿足市場和讀者需求,僅人民文學出版社就先后出版了“1993年初版本”、“1997年修訂本”等十多個叢書版本,這部作品的影響力持續振蕩,歷經時間的淘洗,成為當代文學熠熠發光的一顆明珠。
這些經典文學中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愛”、“尊嚴”等積極的普世價值,形成了超越時代的“經典力量”,是文學經典在不同時代吸引讀者的“穩定性”因素,成為滿足大眾讀者多元閱讀需要的暢銷書。在專業化、特色化的發展中創建了具有鮮明的形象和市場定位,讓大眾不斷接受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這類題材嚴肅的優秀作品,實現作者創作個性和大眾讀者需求的統一。
影視作品作為文藝創作傳播的載體,也是促進文學作品大眾化的一種方式。從文學作品到影視作品是對文學內容所進行的一種影像化表達。在大眾文化日漸繁榮,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代,影視劇與簡單的文本相比,改變了文學作品原有的傳播途徑,這種視覺和聽覺相統一和結合的方式,對大眾具有更強的吸引力,能夠快速吸引大眾的注意力,在短時間內廣泛地傳達所要表達的信息,使觀眾產生強烈的沉浸感和情感共鳴。正如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所說:“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文學文本為影視劇的改編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通過影視改編和運營實現了與新媒介文學的融合,成為當代文學在產業化和市場化過程中全版權運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一) 文學作品為影視劇提供素材
影視改編與紙質印刷媒介相比,這種訴諸視聽覺統合的影視活動圖像顯得力量更為強大,影視改編的出現改變了文學的敘事方式和語言方式,給觀眾帶來新的審美意識與審美情趣。最初的影視文學改編,主要是影視劇在經典文學作品和暢銷作品基礎上的改編,用影像敘事的直觀方式取代了文字語言所建立的想象空間,是影視導演對文學作品的一種再生產。最早的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是在1933年,根據茅盾同名小說拍攝了電影《春蠶》,這部電影的問世,開啟了中國文學走向銀幕的先河。通過大眾所熟知的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往往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從而進入大眾視野。自此以后,文學作品成為了影視劇主要的素材來源。新時期以來,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進行經典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張藝謀導演曾經說過:“我們研究中國當代電影,首先要研究中國當代文學,因為中國電影永遠沒離開文學這根拐杖??粗袊娪胺睒s與否,首先要看中國文學繁榮與否。”[4]隨著當代文學的不斷繁榮與發展,符合大眾日常審美趣味的文學作品不斷被搬上熒幕,伴隨電視連續劇的熱映以及影視劇的流行而不斷進入公眾視野,收獲巨大的市場效應。1988年,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是根據莫言1986年在《人民文學》第三期發表的中篇小說《紅高粱》改編而成的,這部電影用噴涌情欲和野性大膽的視聽語言震動了整個世界影壇,《紅高粱》打響了嚴肅文學改編電影的黃金期,也激起了作家對于文學作品的改編熱潮。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芙蓉鎮》《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在作品評選獲獎后即被搬上熒屏,其中電影《芙蓉鎮》的編劇是著名作家阿城,以《一句頂一萬句》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劉震云創作的《手機》、《一地雞毛》等多部文學作品經影視改編后為大眾所熟知,作家“觸電”成為跨媒體寫作的重要方式。2007年第10期的《人民文學》刊登了當代作家麥家創作的長篇小說《風聲》,這部作品一經出版發行,便在各地銷售一空,成為名副其實的暢銷書,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風聲》于2009年9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由高群書、陳國富聯合執導,周迅、李冰冰、張涵予、黃曉明主演,這部諜戰片上映26天以后票房便突破了2.2億。暢銷書的改編為影視推廣提供了一定的前期宣傳并積攢了一定的人氣,通過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改編的影視劇《平凡的世界》和《推拿》等都取得了很好的口碑,獲獎圖書的權威性和潛在的市場利益以及知名導演的大手筆運作都是影視劇大獲成功的重要因素。文學刊物與影視作品的和諧統一,不斷將文學作品推向影視文化市場,并且更加貼近讀者和觀眾的需求。與紙質媒體相比,影視載體在接受上更具便利性,激發了觀眾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的討論。將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這是一種從文本到視覺和聽覺的轉變。在這個媒介的轉換過程中,文學作品為影視提供了內涵豐富的改編素材。成功的影視改編作品將文學作品中的意境形象化地呈現給觀眾。此外,影視改編依靠形象語言完成了文學作品的跨媒體傳播,拓展了文學的內部空間。伴隨著影視劇改編的廣闊市場,將優質作品改編為影視劇,符合大眾對影視劇改編的要求和期待,在接下來的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優秀作品的影視改編仍是影視劇市場的主流。對于不斷發展的當下中國社會而言,繼續推動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影視劇改編是必不可少的。優秀文學作品改編的快速發展,能夠有效帶動有聲書、動漫和旅游等相關文化產業,加快構建優秀文學作品的多元化產業鏈。
(二) 影視反哺文學
新世紀以來,大眾傳媒不斷發展,影視和文學的強強聯姻形成廣泛的“形象”消費,媒體融合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影視傳媒的介入使影視劇的票房和收視率對文學出版產生了連帶的影響作用,文學和影視的聯動構成了文學出版中的影視圖書。市場影響力大的影視劇,可以迅速拓展文學傳播的范圍,帶動同名圖書的銷售。2022年,改編自梁曉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同名小說的央視開年大劇《人世間》,憑借“真實、溫暖、深刻”,引發收視熱潮。梁曉聲從平民視角切入,傳遞了一股素樸、真誠而飽含悲憫之心的情感激流,深深打動并溫暖了萬千讀者,堪稱一部當代中國的心靈史詩。電視劇《人世間》的熱播,也使原著在最新一期的圖書銷售排行榜上,榮登銷售榜首。《人世間》熱銷的同時,還帶動了《雪城》《年輪》《泯滅》《返城年代》《今夜有暴風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梁曉聲早期作品的熱度。榮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的《白鹿原》,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并被改編成同名電影、電視劇、話劇、舞劇、秦腔等多種藝術形式。其中,2017年,電視劇《白鹿原》憑借“忠實名著,完美呈現”,獲評白玉蘭最佳中國電視劇獎。原著年銷量達到了80萬冊,相較于2016年增長了1/3?!白骷页霭嫔绯霭娴膹埰降摹毒駬瘛帆@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建國周年十大獻禮小說獎和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后被改編為電影《生死抉擇》,影視鋪天蓋地的影響更是提高了圖書的銷售量。”[5]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改編成影視劇上映后,觀眾人數明顯增加。將影視劇的傳播細節與以往閱讀積累的信息進行對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觀眾重新購書,培養一定的讀者粘性。影視媒體的出現,從表面上看,因為影視劇視聽結合的方式更容易吸引大眾,會使以傳統媒體為主導的文學出版受到沖擊,從而減少對紙質出版物的閱讀。但實際上,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后,尤其是像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這一類閱讀門檻較高的作品,在一段時間內,劇中呈現的文化內容和文化觀點會被廣泛傳播,文學作品的閱讀門檻通過影視劇的解讀有所下降,伴隨影視劇的熱度,原著也可以獲得更廣泛的受眾,成為輿論影響下的暢銷書。2000年4月,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著名作家熊召政的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1~4卷),2005年“因其豐贍的文史修養、恢宏均衡的藝術架構能力、對特定歷史底蘊的富于當代性的揭示”而榮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同年,在北京華錄百納影視有限公司的邀請下,熊召政在對原著小說調整的基礎上改編為同名長篇電視小說[6],于2007年底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電視小說《萬歷首輔張居正》出版后市場反響熱烈,被江蘇人民出版社、中國鐵道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再版和重印,深受讀者的歡迎和好評。
在大眾文化日漸繁榮,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代,媒體融合帶來的文化互利使得影視“反哺”文學出版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坝耙曌鳛橐环N強勢媒介,以其自身的優勢在網絡和高科技環境下為文學出版做出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為新時期傳統出版社的轉型提供了一個方向。”[7]影視和文學這兩種媒介的跨界融合,充分發揮了兩種媒介的優勢,構建起了文化互利共贏的發展模式,為文學和影視的長足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新世紀以來,各種新興媒介技術日新月異,互聯網開始在社會上全面普及。在傳播茅盾文學獎作品的整個過程中,傳統紙質書的書香,電子書的輕便,網絡文學的實時更新與互動,為文學出版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深化和信息技術的全面發展,各出版產業在新的時代環境中在保持本色的同時,積極擁抱新興科技,中國文學的出版發生了重大變化,實現了圖書策劃與原始紙質文獻電子化的媒介融合。大眾傳媒在社會生活中開始占據主導地位,不斷對文學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以網絡媒體為主導的新型數字出版產業應運而生,改變了傳統社會的紙質出版方式。這種新的出版模式的誕生改變了舊有的文學出版模式,是文學出版進程中一次歷史性的進步,大眾傳媒與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這類優秀的文學作品之間的互動日益緊密,在文學創作、出版、發行、傳播、閱讀等方面必然會帶來一系列變化。
(一) 網絡媒體傾聽大眾聲音
網絡的盛行從源頭上改變了原有的出版活動的傳播方式,文學作品的出版傳播從傳統的單向傳播轉變為多元互動。隨著大眾文化的傳播,各種網絡新媒體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人民大眾借助網絡的盛行參與到文學活動中來,大眾傳媒和網絡技術發展帶來的數字出版打破了紙質媒介的約束,文學出版的空間得到巨大擴展,在時間、空間上更為靈活和自由。文學作品開始滲透進普通讀者的生活空間,讀者的參與度和體驗感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文學創作貼近大眾、面向大眾的民主性得以凸顯,這種創作更加貼近大眾興趣,內容更加通俗易懂,低門檻、視聽結合的方式有力推進了文學產品在現實生活中的傳播與推廣。網絡文學所形成的碎片化、泛娛樂的創作趨勢,撼動了傳統文學的地位,破除了主流文學的壟斷。通過網絡寫作,可以擺脫現實物理空間的束縛,讓文學的傳播和接受有了更大的自由,開辟了新的路徑。網絡文學因其傳播速度快、信息更新及時、個性鮮明和主題突出等優勢,在極短的時間內引起了大眾的關注,從而進入公眾視野,在傳播媒介上實現了“多媒體”融合。這對依靠傳統路徑生產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這類嚴肅文學的出版傳播構成了巨大挑戰。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傳播需要充分借助網絡的力量,在營銷過程中不斷整合各種不同的傳播媒介,在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的基礎上,還可以在現在流行的抖音、微信、小紅書、西瓜視頻、知乎、快手等平臺建立官方賬號,利用網絡自媒體平臺進行推廣。此外,還可以利用網絡直播的形式進行讀者見面會,新書發布會等,增加讀者和作者的互動,最大程度地對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這類嚴肅文學進行推廣。第六屆茅盾文學獎評選時,新浪網獨家授權中國作家協會,在閱讀頻道專門設立“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特輯”,公布入圍名單,并將入圍作品連刊,引發網友關注和討論,網友們對茅盾文學獎的相關評論,通過各大平臺的復制轉載,形成了足以與專家相抗衡的“大眾聲音”。從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評選開始設立網民參與投票環節,21部入圍作品的網絡傳播授權授予“起點中文網”,以全文連載的形式與網友見面,接受讀者閱讀和評判。同時,起點中文網還宣布,該網站已經同海巖、都梁、周梅森等18位暢銷書作家合作,這些簽約作家的新作,將率先在起點中文網以分章連載的方式與網民見面。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有三部網絡文學作品入圍,這是茅盾文學獎首次允許網絡文學作品參與評選,并且要求參賽作品需要持有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的重點文學網站的推薦,這也可以看出作家協會對國內幾大文學網站的支持和關注。這次評選一開始,公眾便通過各種渠道競相猜測獲獎作品。在新浪微博上,關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評論如火如荼,當當網還組織了各種問答活動,如“你認為哪部作品會獲獎?”與媒體的緊密結合擴大了茅盾文學獎的影響力和關注度,公眾讀者的審美趣味通過作品銷售和網絡平臺得到了展示和傳播。
基于網絡傳播的互動和分散化,網絡空間中的文學受眾在文學接受和批評過程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這使得原本處于相對被動地位的文學接受者能夠接觸到文學實踐的各個方面,并獲得了更大的主動性和參與空間,從而在更大范圍和更大程度上影響當前文學的實踐和發展。這樣一來,作品的知名度得到有效提升,也增加了作者在未來積極通過網絡擴大作品影響力的決心。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曾經被動接受信息的“讀者”的地位迅速上升,網絡媒體的盛行大大增強了讀者和作者參與其中的動力。
(二) 數字出版肩負時代重任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數字技術在國家發展中的應用,“伴隨著5G、AI、大數據、區塊鏈以及云平臺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緊跟數字化步伐,步入數字化時代?!盵8]在建設“數字中國”背景下,數字出版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出版中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成為新世紀出版業的關注重點和新的銷量增長點。傳統出版業憑借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人文積淀成為支撐出版業轉型的支柱,在文化產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不論是文化產業還是傳媒產業,要想不斷拓寬發展渠道,必須始終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嚴把質量關。茅盾文學獎作為文學出版與傳播活動的重要參與者,不僅是一項文學評獎活動,還擔負著為大眾選取優秀作品的重要任務。獲獎作品通過茅盾文學獎的身份得以廣泛出版傳播,在傳播媒介不斷發展的今天,通過數字出版可以讓這些作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對于文學作品的出版傳播而言,新興的數字傳播媒介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載體,對大眾的認知方式和價值選擇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正在借此機會突破傳統,不斷依靠新興媒體來促進經典文學作品的出版和傳播。當前,數字出版作為新生事物的持續發展,帶來的廣泛的社會效用和傳播功能也讓茅盾文學獎在文學生產機制中煥發出新的表達能力。近兩年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FM、酷我暢聽等聽力類APP因其解放雙眼、暢聽世界的閱讀方式深受大眾喜愛。喜馬拉雅幾乎在每一個接觸當代文學的年輕人的電子終端中都有一席之地,聽書成為新一代接觸茅盾文學獎文學作品的又一主要方式。面對新興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傳統出版社開始著手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加大有聲讀物產品的開發。長江文藝出版社推出的數字輸出網絡不僅帶來了媒體載體的變革,還推動了“圖書業的第三次革命”?!皵底殖霭婢C合運用了云計算、大數據以及新型傳播、營銷平臺,打通了出版業在數字化環境中的各個生產環節,重塑出版業生產流程,減少了冗余環節,避免了資源浪費。”[9]電子書的普及不僅具有價格便宜、攜帶方便,而且易于檢索和存儲的優點;
閱讀終端不再局限于紙質,還延伸到電腦、手機、Kindle、iPad,讓人們的閱讀從二維平面文本閱讀轉向多維立體互動閱讀。數據庫建設和各種電子書的普及為獲獎作品的出版傳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這些基于網絡的技術更新迫使傳統茅盾文學獲獎作品在出版時重新定位。借助互聯網的便利,多媒介聯動來造就核心競爭力,是新世紀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出版的重要戰略。在推廣茅盾文學獲獎叢書的過程中,各大出版社往往會綜合利用各種大眾媒體,除傳統的廣播電視節目宣傳以外,還有采用網絡平臺以及在線采訪和論壇討論、連載閱讀等方式,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開展立體化的“信息”和新聞宣傳。對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套系精心設計制作系列中的書籍細節,打造完整和諧的圖書形態,為后續的推廣和銷售提供優秀的產品,激發讀者的興趣和購書欲望。數字出版的發展促進了茅盾文學獎出版產業價值鏈的不斷延伸,形成了“圖書音視頻”等多維度產品的橫向整合。互聯網通過這種高維度的媒體,不僅實現了資源的整合,還實現了“個人”作為基本社會傳播單位的賦能。公眾不再固守傳播對象的位置,而是走向傳播主體,往往充當傳播者的身份。個人能量被網絡激活,個人工作室紛紛誕生。各種網絡APP和個人公眾號成為茅盾文學獲獎作品傳播的又一重要渠道,互聯網給21世紀的人們帶來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時代的文學體驗。
在文學作品的出版和傳播過程中,各大出版社充分意識到了影視媒體和網絡媒體等帶來的傳播力量,大眾媒體所帶來的各種附加性能不容低估。正如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所說,媒體改變了整個世界,媒體改變了一切。隨著大眾文化的興起,媒體融合勢不可擋,紙質出版、影像出版、網絡出版等多種大眾傳媒形式參與到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出版傳播當中,經典文學作品也已經進入了全面的市場化和產業化階段。為迎合市場發展和滿足大眾需求,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影視改編,是影視與文學互動的產物,也清晰地表明了影視與文學聯姻的必然趨勢。
在市場經濟不斷深化的今天,茅盾文學獎40年的發展歷程,既是當代文學發展的40年,也是媒介和出版轉型的40年,且是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的必然趨勢。在文學市場化和產業化的整個過程中,文學出版不斷迎接市場經濟帶來的各項挑戰,努力向多元化發展的路向邁進。文學出版進入市場化發展,是文學出版的必經之路。但是,我們仍需認識到,雖然市場對文學作品的出版傳播而言是個行之有效的工具,但文學作品畢竟不同于普通的商品,在文學作品大踏步邁入市場化進程的過程中,除了迎合大眾口味外,還肩負著提高讀者閱讀水平、引導讀者精神消費的責任,因此,文學出版要不斷提高文化自覺,在文學作品出版發行中更好地依托互聯網,抓住產業趨勢,緊跟現代文化的發展與大眾審美的需求,大力支持文學精品的生產。在出版發行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時,采用多元化的藝術審美傾向并不斷發掘優質小說作品,讓這些優秀的作品脫穎而出,以高品位的文化產品建構和發展健康的文學生態環境。用文學真正的魅力去感染讀者,提高全民閱讀的水平和素質,從而提升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和國家文化軟實力。
猜你喜歡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文學作品當文學作品扎堆影視化中學生天地(B版)(2022年6期)2022-07-15為什么文學作品里總會出現“雨”小學生優秀作文(高年級)(2022年3期)2022-03-292018年書畫臨摹獲獎作品選登老年博覽·上半月(2019年2期)2019-09-102018年荷賽獎獲獎作品精選南風窗(2018年7期)2018-04-03獲獎作品選登海峽影藝(2016年2期)2016-09-06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創作觀念唐山文學(2016年11期)2016-03-20茅盾文學獎評委高海濤盛贊《嶺南創作文叢》湛江文學(2015年12期)2015-12-195部作品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現代企業(2015年8期)2015-02-28文學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圍觀者”語文知識(2014年12期)2014-02-28臺灣文學作品中的第一女海峽姐妹(2014年5期)2014-02-27